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20
|
Title: | 結合繪本與六E教學模式 對低年級學童進行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負責核心價值的教學為例 無 |
Authors: | 謝智如 |
Contributors: | 邱美秀 無 謝智如 |
Keywords: | 繪本 負責 品德教育六E教學模式 picture books responsibility 6E character teaching model |
Date: | 2011 |
Issue Date: | 2012-10-30 11:33:18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探究以繪本運用品德教育六E教學模式進行國小二年級負責品德教學活動之可行性與實施成效。研究者以任教班級2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十五周的品德教學活動。分析學生作品、教學實錄、教師札記、學生回饋與家長回饋等質性資料,歸納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以繪本在低年級發展負責品德教育教學具可行性。 二、結合繪本與六E教學模式在品德教學上發展之教學模式與具體方法為:品德核心價值概念與繪本分析、倫理環境營造、同儕楷模學習、多元方式引起情意關注、繪本共讀討論、繪本事件分析、解釋與澄清價值觀、行動體驗、反思期許。 三、負責品德教育課程對於學生的品德認知與理性思考的開展有明顯成效。 四、多元教學方法受到低年級學生喜愛且有助於品德認知、情意、行動之學習表現。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icture books and 6E character teaching model (6E) in the character curriculum on the theme of “responsibility” for Grade-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23 Grade-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researcher’s class, and a 15-week curriculum was conducte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students’ learning worksheets, teaching records, teacher’s daily notes, students’ feedback and parents’ feedback.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It is feasible to use picture books in the character curriculum in the low-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practicable teaching methods of using 6E teaching model and picture books in character curriculum are: Core value analysis, picture books analysis, eth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peer role model learning, concerns arousing, picture books reading and discussing, event analysis, core values interpretation and clarification, ac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ve expectations. 3.The character curriculum of responsibility improves students’ moral cognit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remarkably. 4.The low-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ke multiple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ir moral cognition, affect, and behavior. |
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上友出版社(2005)。新編辭海。臺北市:上友出版社。 同文書局(2000)。 康熙字典電子版。臺北市 : 書同文數字化技術公司 :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王文君(2008)。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市。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朱維煥(2001)。老子道德經闡釋。臺北市 : 臺灣學生。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但偉昭(1995)。國民學校應該有怎麼樣的道德教育?¾¾ 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出發。載於郭實渝(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89-117頁),臺北市: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何三本(1995)。兒童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何享憫(2007)。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 李奉儒(1997)。學校道德教育實施¾¾國民小學新課程分析,比較教育叢書,2,87-103。 李宣俞(2006)。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臺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2),55-73。 吳雀華(2010)。以繪本進行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吳書壁(2004)。國小教師學習型班級經營個人理念符合程度與自評實際應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研究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彰化市。 杜淑貞(1998)。小學生文學原理與技巧。高雄市:高雄復文。 余育嫦(2007)。故事繪本教學對提昇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余碧玉(2006)。兒童繪本在低年級道德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教學之友,47(3),2-11。 周姚萍(1997)。中國式家教¾¾中國教育的品德教育指南。臺北市:天衛文化。 周修如(2011)。創意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行為、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麗珍(2011)。運用繪本提升兒童「責任」之品格教學: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省思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7)。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林美琴(2009)。繪本有什麼了不起?。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真美(1999)。為孩子撒下語言的種子。載於林真美主編: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頁18-21)。臺北:遠流。 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原作者: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1) 林真美(2011)。繪本之眼。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敏宜(2007)。繪本大表現:文學要素的了解與應用。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蘭(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天下雜誌—親子天下專刊,66-70。 洪中夫(2010年9月20日)。飛颺品格教育【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old2.cef.org.tw/program/theme/read_article.php?article_id=24&page_no=1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策畫、胡正文主編(2008)。2008品格。臺北市: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秦秀蘭(2004)。以品格培養課程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之研究。教育部九十三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徐俊民(1995)。班都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道德教學上的意義。教育學刊,11,407-416。 郭珮文(2011)。教師繪本朗讀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郭淑瑩(2008)。故事教學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動物保護繪本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仙英(2007)。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¾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品樺(2009)。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低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頁57-75)。高雄:麗文。 陳鴻銘(1998)。談故事與討論故事。毛毛蟲通訊,97,第一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1998)。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 : 洪葉文化。 教育部(2010年8月23日)。教育部品德教育方案【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黃家妤(2007)。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珮貞(2007)。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德祥、洪福源 (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 625,17-29。 黃惠英(2009)。教育系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¾¾從尊重與關懷出發。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雲美蓮(2007)。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張秀卿(2010)。繪本教學應用在國小一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關懷為核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張婷怡(2005)。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張琇雲(譯)(2001)。負責也是一種快樂──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原作者:Nathaniel Branden)。臺北縣:臺灣實業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張蕙蘭(2008)。 一位國小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曹俊彥(1989)。圖畫:兒童讀物的先頭部隊。輯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頁69-73)。臺北:幼獅。 馮屏華(2010)。繪本應用於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理淑(2006)。繪本運用在單元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楊國樞等主講(1998)。抉擇與負責。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楊淑馨(2008)。國小二年級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禮貌」及「自律」為主題。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新竹南寮國小(2010年1月10日)。創新品德教育6E教學法研習【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nlps.hc.edu.tw/rewrite.php/read-3916.html 新北市樹林育德國小(2011年8月3日)。品格教育:老師對不起──新北市育德國小,新北市國小品德教育影片【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video/movieTopic.action?id=5021279 新北市樹林育德國小(2011年8月3日)。品格教育:電話風波──新北市育德國小,新北市國小品德教育影片【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video/movieTopic.action?id=5021277&fb_source=message 詹允文(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理論取向與實施方案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¾¾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為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蔡尚志(1991)。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佩珊(2007)。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品德教育認知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秋木、呂正雄(譯)(1993)。德育模式(原作者:Hersh, R. H., Miller, J., & Fielding, G. D.)。臺北市:五南。 劉秋和(2007)。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劉清彥(2011)。閱讀裡的生命教育。臺北市:天下雜誌。 鄭淑方(2003)。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7號夢工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曉曉(譯)(2004)。人格培養白皮書(原作者:Thomas Lickona)。臺北市:高富國際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原作者:Creswell, J. W., & Plano Clark, V. L.)。臺北市:心理。 謝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Fraenkel, J. R., & Wallen, N.E.)。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0) 闕美珍(2007)。公民行動取向品格教育之課程實施成效研究¾¾以國小四年級「彬彬有禮」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怡芬(1996)。國小學童應試技巧及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蘇黃美菊(2004)。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二、西文文獻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10, October 22).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 Character (n.d.). In Encyclopedia Americana’s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go.grolier.com/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Boston, Mass: McGraw-Hill.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6), 428-39. McKernan, J. (1991). 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12(3), 156-164. Otten, E. H. (2010, October 22).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diana.edu/%7Essdc/chardig.htm Ryan, K. (1986). The new moral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68(4), 228-233.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England: Heinemann.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8152001 10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20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200101.pdf | 4888Kb | Adobe PDF2 | 160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