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文獻
1. 王淑女,1990,「犯罪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涂爾幹脫序理論的驗證」,第三屆中美防治犯罪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2. 吳敏欣,2000,「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3. 李茂生,2003,「論刑法修正草案第十條有關性交的定義」,台灣本土法學,第46 期,頁144-154。
4. 李聖傑,2004,「妨害性自主:第一講—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第19 期,頁99。
5. 周愫嫻,1997,「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 林芸芸,197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的性知識、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學校衛生,第3期,頁1-24。
7.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
8. 洪千惠,2006,「性侵性犯罪之社會成本」,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9. 莊志明,1996,「國三學生性態度、性知識、性行為及對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許玉秀,2002,「強吻非強制猥褻?」,月旦法學雜誌,第90 期,頁305-313。
11. 陳玉華,2009,「失業率、離婚率、出生率、自殺率以及犯罪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12. 黃登源,1998,「應用迴歸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13. 楊孝榮,1982,「我國犯罪問題社會經濟因素的逐級迴歸分析」,社會變遷中的犯罪問題及其對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14. 楊遂全,2001,「第三人侵害婚姻家庭的認定與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15. 廖德富,2003,「台灣地區社會變動與犯罪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劉仲偉,2004,「論失業率與犯罪的關係:台灣地區之實證結果」,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劉孟錦,2006,「婚外性行為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蔡奇秀,2005,「影響毒品犯罪率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9. 蔡德輝、楊士隆,1995,「台灣地區少年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1995年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20. 鄭瑞隆,1997,「雛妓問題與兒童保護」,八十六年度犯罪問題研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21. 盧言珮,2010,「論妨害性自主罪章中之他人意願-以強制性交罪為主」,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2. 謝高橋,1982,「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犯罪型態及其特徵改變趨勢」,社會變遷中的犯罪問題及其對策,台北:中央研究院。
23. 魏大耕,2007,「台灣失業率與犯罪關係之初探-以不同模型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1. Carter and Land, 1985, Unemployment and Crime R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3), 317-332.
2. Forehand, R. and Kotchick, B. A., 1999.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in two ethnic minority samples: The role of gamily variab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85-98.
3. Fox, G. L. and Inazu, J. K., 1980.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motherdaughter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6(1), 7-29.
4. Hovell, M., Sipan, C., Blumberg, E., Atkins, C., Hofstetter, C. R. and Kreitner, S., 1994. Family influence on Latino and Anglo adolescent’s sexu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973-986.
5. Land, K. C., McCall, P. L. and Williams, J. R., 1990. Something that works in juvenile justice. Evaluation Review. 14, 574-606.
6. Loftinu, C., 1980. 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Punishment, In Indicators of Crime and Criminal : Quantitative Studies. Edited by Geinberg, S., Reiss, A. and Gpo, Jr.
7. McCarthy, J., Galle, O. and Zimmern, W., 1975. Population Density, Social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 771-789.
8. Messner, S. F., 1983, Regional and racial effects on the urban homicide rate: the subculture of violence revisite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8, 997-1007.
9. Okami, P., Olmstead, R. and Abramson, P. R., 1997. Sexual experiences in early childhood: 18-year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UCLA Family Lifestyles Project.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4(4), 339-347.
10. Stack, S. 1984. Income Inequality and Property Crime :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Criminology, 22, 229-257.
11. Williams, K. and Flewelling, R., 1988.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Criminal Homicid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saggregated Rated in American C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3, 42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