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27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82722      Online Users : 8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70


    Title: 中共「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之研究
    Studies on the PRC’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Authors: 慎炳倫
    Shen, Pin Luen
    Contributors: 邱坤玄
    Chiu, Kun Shuan
    慎炳倫
    Shen, Pin Luen
    Keywords: 軍事戰略
    積極防禦
    反介入
    區域拒止
    空海一體戰
    Military strategy
    Active defense
    Anti-access
    Area-denial
    AirSea Battle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0:32:18 (UTC+8)
    Abstract: 中共一直沒有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選項,「統一臺灣」是中共建軍備戰主要目標之一,而國軍自然是共軍的主要假想敵。但是在1996年美國派遣兩支航母戰鬥群干預臺海軍事危機後,使中共體認美軍才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強大對手,開始深入思考如何阻止擁有高科技優勢的美軍介入臺海軍事衝突。防止美軍在中國大陸周邊地區進行作戰行動,是目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主要發展方向,美國官學界將其稱為「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一時之間已成為研究中共軍事發展者之主要觀察指標。
    中共「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的主要著眼,在於建構能防止美國運用軍力涉入中國大陸周邊事務的能力,中共相信即使強大如美軍也不可能擁有全方位的優勢,其「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主要依據地理環境、地緣戰略、美軍作戰特性及弱點等要素,並憑藉共軍數量與質量俱增的現代化武器,希望在西太平洋地區可能的軍事衝突中壓制美軍的作戰行動,或迫使美軍由較遠的基地發起軍事行動,並且阻止美軍後續的兵力增援,這可能使美軍在西太平洋作戰中遭到中共擊敗,或是迫使美國付出其不願意承擔的重大代價,此將導致中共可以達成其軍事和政治目標,同時也阻止美國全部或部分的軍事和政治目標。
    中共軍力在「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的帶動下快速成長,使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重大挑戰和風險,並使美國區域盟邦有遭受侵略或被迫接受強制手段之虞,美軍為因應中共的挑戰,已確立「空海一體戰」的新型作戰概念,並著手發展相關能力。「空海一體戰」係以美軍現有軍力優勢為基礎,再經由西太平洋軍力部署的重組、海空作戰力量的整合、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並且加強與盟邦的軍事合作,希望建構一個多層次立體作戰體系,俾遏制中共的軍事擴張。在中、美兩強「反介入與區域拒止」和「空海一體戰」軍事戰略的競逐下,臺灣的自處之道和所應扮演的角色,亦為吾人應予深思的課題。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never given up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as an option to solve the “Taiwan issue”, and the “unification with Taiwan” has also been one of the PLA’s objectives in its military buildup, which naturally makes the ROC military as the PLA’s hypothetical enemy. However, after the US sending two of its aircraft carrier battle groups to intervene a military crisi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1996, the PRC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US military is its strongest opponent in solving the Taiwan issue and began to think how to deny the high-tech US military force from stepping into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prevention of US military oper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has been lea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and officials and academia in the US have been calling this phenomenon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which all of a sudden becomes an observation index when studying the PRC’s military development.
    The main focus of China’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is to develop the capability of preventing the US military from intervening affairs taking place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China believes that no matter how powerful the US military is, it is unable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 this region. By the PLA’s increasing modernized weapons,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geostrateg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 of the US military, aims to suppress US military activities in possible military conflic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or to compel the US military to launch its force from bases further away and to stop its reinforcement. The success of this strategy will make the US military be defeated by the PLA or force the US to pay a price that it is unwilling to afford, and then China is able to achieve it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stops the US, entirely or partially, from achieving it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has led to a rapi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and risk to the US militar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makes allies of the US in this region in the fear of being invaded or coerced. In responding to China’s challenges, the US military has developed a new operational concept -- “AirSea Battle” and begins the development relating to this new concept. The “AirSea Battle” concept, building on current US military suprem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ir-sea combat powers as well as the reorganization of US forc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eapons, looks to enhance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its allies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 operation system which is able to contain Chinese military expansion. Ami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and US “AirSea Battle” concept, Taiwan’s responses and the role that Taiwan should play is a subject that we must deliberate thoroughly.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1995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1996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王滬鷹,信息進攻的基本戰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文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厚卿,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厚卿、張興業主編,戰役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0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0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2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國防部,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主編,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主編,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高成主編,二十一世紀第一戰:第二次波灣戰爭陸上戰役篇。臺北:老戰友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6年。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臺海飛彈危機風雲錄。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勇主編,美國軍力最新評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帆,美國的亞太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巨克毅主編,東亞安全戰略與軍力發展。臺北:鼎茂圖書公司,2008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8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9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10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0 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1年。
    王志鵬,不分藍綠-為臺灣永續生存而奮鬥。高雄:新裕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司徒慕文,中國三軍實力。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平可夫,平可夫看後冷戰三場戰爭與臺海衝突。加拿大:漢和信息中心,2006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年。
    任劍,論現代奇襲戰術。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伍仁和,信息化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李際鈞,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何滌清,戰役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肖智林、胡建綱主編,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汪偉民,聯盟理論與美國的聯盟戰略-以美日、美韓聯盟研究為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呂德宏,從思想到行動―解讀美軍戰略規劃。北京:長征出版社,2008年。
    曹雄源主編,全球戰略觀察。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8年。
    余吉,抗日鐵軍第74軍戰史1937-1949。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12年。
    拉賽爾.偉格利,美國軍事戰略與政策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岳天主編,現代國防戰略。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01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周明、王逸之,徐蚌會戰。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
    周明,遼西會戰。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11年。
    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2年。
    軍事科學院,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美國國防部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1997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7年。
    胡文龍主編,聯合封鎖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美國國防部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美國國防部編,蕭光霈譯,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格列奇科,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展學習主編,戰役學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宇飆主編,聯合戰役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曉岩,信息作戰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徐焰,中國國防導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7年。
    茲比格鈕.布林津斯基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崇北、壽曉松、梁曉秋,威懾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年。
    郭春鷹主編,鄧小平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建洪,奪取戰役制信息權作戰探要。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訪友,海軍戰役學教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崔長崎,二十一世紀空襲與反空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國軍軍語辭典編審委員會,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國防部,2004年。
    陳書海、張正滿,航空母艦-海軍史上的里程碑。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年。
    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2008年修訂版)。臺北:國家安全會議,2008年。
    區肇威,翼龍出海-中國航母的發展與戰略思維。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2012年。
    彭光謙、王光緒等著,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葉立誠、葉至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
    彭光謙、姚有志,軍事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曾祥穎,飛彈防禦的迷失。臺北:天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彭光謙,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雷淵深,論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解放軍報軍事論壇編輯組,軍隊質量建設新模式-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系列論壇文集。北京:長征出版社,1998 年。
    楊念祖主編,決戰時刻-20XX年解放軍攻臺戰役兵棋推演。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廖國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劉鴻基、羅海曦,國防理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等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增訂版)。(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鄧峰,當代戰爭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廖文中、王世科主編,藍海水下戰略。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
    劉善群、劉鵬、遲沂軍,軍事理論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齊正鈞主編,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鄭文翰主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1992年10月。
    蔣磊,現代以劣勝優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魯道海,信息作戰奪取信息權的探索。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
    編輯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專題彙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臺北:鼎茂圖書出版社,2005年。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出版社,2005年。
    蔡明彥主編,東亞安全戰略與軍力發展。臺北:鼎茂圖書,2008年。
    蔡翼主編,崛起東亞-聚焦新世代解放軍。臺北:勒巴克顧問有限公司,2009年。
    戴清民,直面信息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謝茂淞,亢龍有悔-中共反介入戰略之研究。臺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10年。
    聶玉寶,我軍信息戰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羅順德,孫子兵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Andrew Scobell等編,李育慈譯,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Andrew Wiest等著,孫宇、李清譯,血戰太平洋。臺北:軍事連線,2009年。
    Andrew Scobell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解讀共軍兵力規模。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
    Brain Steed著,陳孝燮譯,武裝衝突:現代戰爭的啟示。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6年。
    Christopher W. Hughes著,李育慈譯,日本安全議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David Shambaugh著,高一中譯,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Hans Binnendijk著,張台航、謝豐安譯,美國軍事轉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Joseph R. Cerami等著,高一中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0年。
    James C. Mulvenon等著,楊紫函譯,中共對美國軍事變革之反應。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
    Laurie Burkitt等著,李育慈譯,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Michael E. Brown等著,李育慈、黃俊彥譯,中共崛起。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Robert M. Cassidy著,楊紫涵譯,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Roger W. Barnett著,謝豐安譯,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Richard A. Bitzinger主編,王建基譯,軍事轉型彙編。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
    Robert Jackson著,于倉和譯,二次大戰的德國海軍。臺北:軍事連線,2009年。
    Richard C. Bush、Michael E. O’Hanlon著,林宗憲譯,不一樣的戰爭。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0年。
    Richard D.fisher Jr.著,高一中譯,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Ryan Clarke著,陳清鎮譯,中共海軍與能源安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年。
    Susan M. Puska主編,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下下一代的共軍。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Susan M. Puska主編,方淑慧、余佳玲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Walter Carpenter等著,卓文宗譯,戰略嚇阻的再檢討。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76年。
    Zalmay Khalized著,黃俊彥譯,美國與亞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二、期刊
    白照廣、李一凡、楊文濤,「中國海洋衛星技術成就與展望」,中國航天,2008年6月,頁6。
    平可夫,「二炮巡航導彈部隊從雲南到廣西的情報分析」,漢和防務評論,第64期,2010年2月,頁22-35。
    平可夫,「殲15艦載戰鬥機開始試飛」,漢和防務評論,第69期,2010年7月,頁25-26。
    平可夫,「中國二炮擴大巡航導彈部署」,漢和防務評論,第72期,2010年10月,頁35。
    平可夫,「南中國海中美利益的碰撞」,漢和防務評論,第73期,2010年11月,頁60。
    平可夫,「中國轟炸機部隊規模縮小,轟6K將搭配新巡航導彈」,漢和防務評論,第80期,2011年6月,頁22-24。
    平可夫,「湖南部署第二個DF-31A洲際彈道導彈旅?」,漢和防務評論,第86期,2011年12月,頁38-39。
    平可夫,「中國空、海軍的偵察能力」,漢和防務評論,第89期,2012年3月,頁22-24。
    江迅,「航母之父與航母擦肩而過」,亞洲週刊,2011年1月30日,頁46。
    何斌,「1978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第13卷第1期,1979年1月,頁45-46。
    李際均,「對孫子兵法文化遺產與跨世紀國際安全的幾點思考」,軍事歷史研究,第14期,1999年1月,頁146-148。
    李黎明,「中共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認知與觀點」,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4期,2002年10月,頁148。
    李世勤,「中共新型潛艦未來發展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9期,2005年9月,頁64-65。
    杜樂東,「解析中國海軍052C蘭州級導彈驅逐艦」,現代兵器,2007年7月,頁15-17。
    李卿,「中國氣象衛星技術成就與展望(上)」,中國航天,2008年第6期,2008年6月,頁8。
    李豫明,「反介入區域阻絕詮釋暨戰略之目標論述」,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16-20。
    呂炯昌,「美印組成網路聯合部隊對抗中國大陸網軍」,尖端科技,第311期,2010年7月,頁89。
    宋吉峰,「美軍全新作戰二部曲—海空整體作戰」,國防雜誌,第27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9-54。
    林長盛,「中共太空指管通情系統」,全球防衛,第157期,1997年9月,頁52。
    林中斌,「點穴戰爭:中共研發下世紀的戰略武力」,全球防衛,第248期,2005年4月,頁65。
    吳衛,「中共軍事戰略思維轉變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7期,2005年7月,頁70-71。
    吳育騰,「2011年美亞太軍事戰略部署與中國大陸『反介入』之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2期,2011年6月,頁25-37。
    胡長水,「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論述」,黨的文獻,1993年第4期,頁56。
    威海衛,「崛起中的東方紅龍:聚焦解放軍國防現代化」,全球防衛,第272期,2007年4月,頁29。
    威海衛,「聚焦解放軍國防現代化」,全球防衛,第273期,2007年5月,頁71。
    倪駿、邱智清,「北斗衛星真實還是唬人?中國的自主衛星導航之路」,全球防衛,第274期,2007年6月,頁91。
    苗龍、粵儒,「中國現代護衛艦的發展之路:護衛艦的技術躍變,匿蹤軍艦江凱級的問世」,軍事連線 ,第6期,2009年1月,頁50。
    苗龍、申楊,「剖析中國發展反航艦彈道飛彈的真相」,軍事連線,第23期,2010年6月,頁49-53。
    海衛,「由168艦看中國通用驅逐艦的發展」,艦載武器,2006年10月,頁25-27。
    馬振坤,「中共軍力擴張與限制」,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159。
    桑治強,「中共航天戰略發展與我國應採之策略」,國防雜誌,第22卷,第6期,2007年12 月,頁87。
    高智陽,「看不見的戰爭:臺海太空電子戰」,全球防衛,第287期,2008年7月,頁54。
    馬煥棟,「論析中共『反介入戰略』中不對稱作戰之思維」,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5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62-69。
    黃河,「從紅旗看中共防空飛彈發展動向」,全球防衛,第160期,1997年12月,頁27。
    郭永斌,「美軍不對稱作戰中的進攻與防禦」,現代軍事,第23卷第8期,1999年8月,頁32。
    黃河,「巡天神劍-紅旗9號與紅旗家族動態」,全球防衛,第196期,2000年12月,頁77-81。
    陳偉華,論結構性嚇阻與決策性嚇阻」,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24。
    陳曉龍,「共軍戰術導彈犯臺作戰運用研析」,國防雜誌,第18卷第1期,2002年7月,頁101-102。
    黃東,「中國空中加油機內情」,全球防衛,第257期,2006年1月,頁110-111。
    啟元,「當機密不再是機密:網站衛照顛覆傳統保防觀念」,全球防衛,第267期,2006年11月,頁66。
    許志嘉,「中共對臺嚇阻戰略:理論與實踐」,全球政治評論,第15期,2006年7月,頁5-7。
    陳子平,「中共不對稱作戰的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12 月,頁170。
    張蜀誠,「剖析共軍軍事戰略演變及其意涵」,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0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127。
    張立德,「美軍進不進得了龍穴?蘭德公司『中國反進入戰略』報告淺評」,尖端科技,第273期,2007年5月,頁14。
    張慶傳,「發展中的中國航天」,中國航天,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頁10。
    曹少滋,「中國大陸海軍2010年軍力評估之二」,尖端科技,第309期,2010年5月,頁56-61。
    現代艦船編輯部,「艦船專家劉華清與中國航母發展歷程」,現代艦船,2011年3A期,頁15-16。
    許耿維,「論中共太空戰作戰思維」,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4卷,第6期,2010年12月,頁71-72。
    區肇威,「美軍在新加坡布樁-樟宜成為美國重返亞太的基石點」,亞太防務雜誌,2012年4月,頁4。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嚇阻戰略的理論與分析」,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頁2-11。
    傅明珍,「空中千里眼:早期預警系統新發展」,全球防衛,第113期,1994年1月,頁28。
    湯福昌,「中共衛星發展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第619期,2000年6月,頁70-73。
    彭光謙,「美國軍事戰略的理論基礎」,外國軍事學術,第3期,2004年,頁4。
    飛雲,「美國軍事戰略大轉變-空海一體作戰的關鍵問題」,全球防衛雜誌,第325期,2011年9月,頁62-71。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88。
    楊肅剛,「解放軍對付美國航艦的不對稱戰法,彈道飛彈反航艦」,全球防衛,第267期,2006年11月,頁46。
    管帶,「日本海權戰略對中國的影響(中)」,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7月,頁14。
    楊溫利,「美軍研擬空海一體戰」,亞太防務雜誌,第47期,2012年3月,頁22。
    廖宏祥、張國城,「中共解放軍對資訊戰硬體建設的準備(上)」,全球防衛,第188期,2000年4月,頁94。
    蔡昌言、李大中,「不對稱戰爭相關理論及其應用於中國對臺戰略之研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8-9。
    鄭大誠,「中共網軍的發展與評估」,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3期,2008年4月,頁15。
    鄭大誠,「中共反介入能力之評估與展望」,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5期,2008年8月,頁2-27。
    鄭大誠,「美中軍事關係與未來發展」,尖端科技,第305期,2010年1月,頁24。
    蔡增家,「南北韓軍事衝突與東北亞安全情勢」,全球防衛,第317期,2011年1月,頁29-31。
    蕭導,「拉美抗中的算盤-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亞太防務雜誌,第47期,2012年3月,頁28-29。
    蕭雨生,「傲空神鷹-中共國產SU-27SMK多用途戰術戰鬥機」,全球防衛,第147期,1996年11月,頁94-97。
    蕭雨生,「迎向藍水-走出近海的中共海軍」,全球防衛雜誌,第150期,1997年2月,頁41。
    應天行,「當前中共研發衛星的新重心:小型衛星」,全球防衛,第203期,2001年7月,頁38。
    應天行,「中共航天雄心-神七太空人出艙」,全球防衛,第292期,2008年12月,頁51。
    應紹基,「中共航空母艦發展之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1期,2008年12月,頁3-6。
    謝游麟,「孫子『不對稱』思想對國軍軍事戰略之啟示」,國防雜誌,第24卷第5期,2009年10 月,頁81。
    應天行,「由近年中國新艦研製看其海軍戰略的轉變」,全球防衛雜誌,第319期,2011年3月,頁32-39。
    謝之鵬,「論中國大陸戰略體系與戰略方針之轉變」,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4期,2011年8月,頁54-55。
    謝游麟,「共軍第二炮兵戰力發展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第625期,2011年12月,頁7-8。
    謝茂淞,「美軍新的作戰概念-空海作戰」,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6期,2012年2月,74-87。
    應天行,「中國航天產業的金雞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防衛,第332期,2012年3月,頁62-63。
    應天行,「由美國成功擊毀失控間諜衛星談中共反衛星導彈之戰力」,中共研究,第42卷第8期,2009年8月,頁115。
    羅承烈,「中共軍事戰略演進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2期,2008年5月,頁20。
    羅山愛,「看不見、飛得快、打得遠-美加緊研製B-3轟炸機對抗中國?」,亞太防務雜誌,第48期,2012年4月,頁65-66。
    蘇武,「現代級驅逐艦的演變和俄、中海軍武力的最新發展」,全球防衛,第243期,2004年11月,頁38。
    蘇武,「中國無人飛機的仿造與發展」,全球防衛,第257期,2006年1月,頁77-78。
    蘇冠群,「中國現役反艦機種與未來機種剖析」,全球防衛,第266期,2006年10月,頁40-42。
    蘇長春,「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意涵:『巴特雷特模式』分析」,國防雜誌,第26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17-131。
    蘭寧利,「顛覆遊戲規則的武器系統-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亞太防務雜誌,第23期,2010年6月,頁46-47。
    FLAK,「美軍空海戰辦公室瞄準西太平洋」,全球防衛,第328期,2011年11月,頁14-15。
    John.B1976,「中國反航艦彈道飛彈解析」,全球防衛,第315期,2010年11月,頁63-64。
    Massimo Annati,「全球攻擊潛艦發展計畫」,國防譯粹,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92-93。
    SUPP,「72機F-16晝間轟炸巴格達」,全球防衛,第294期,2009年2月,頁58-59。
    三、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中共不對稱作戰戰略與臺灣安全」,國防戰略與臺海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沈明室,「中共積極防禦戰略的根源、演變與傳統」,第八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曾憲凱,「中共解放軍軍事能力分析」,中共解放軍空軍戰力發展學術研討會。
    沈明室,「中共反介入戰略的根源與實踐」,陸軍官校八十四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四、報紙
    「中共研發雷射武器及監測器」,中國時報,2000 年5 月6 日,版13。
    「美國調整全球防衛部署的戰略意涵」,青年日報,2004 年9 月19 日,版3。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解放軍報,2006年12月28日,版1。
    「神七伴星-未來的獵殺衛星」,聯合報,2008 年9 月27 日,版11。
    五、網際網路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的國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4年12月,http://big5.gov.cn/www.gov.cn/zwgk/2005-05/27/content_1540.htm。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中國的國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6年12月,http://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中國的國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8年1月,http://big5.gov.cn//www.gov.cn/jrzg/2009-01/20/content_1210075.htm。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中國的國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1年3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31/c_121252219.htm。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
    中時電子報雜誌資料庫,2011年9月16日。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969&page=1。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中國安全戰略報告2011(東京: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2012年2月),http://www.nids.go.jp/publication/chinareport/pdf/china_report_CN_web_2011_A01.pdf。
    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官方網站,http://www.beidou.gov.cn/xtjs.html。
    宋鎮照,「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7-7954.html。
    「一柱擎天!瓦良格號開始武器調試」,中華網,2011年5月16日,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1-05-16/173836_1768806.htm。
    「反艦彈道導彈是滯貨,中國仿造蘇聯70年代導彈?」,文匯網,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27126。
    「中國部署40枚KT-1反衛星導彈」,鐵血網,2008年12月19日,
    http://bbs.tiexue.net/post2_3252944_1.html。
    「中國112艦改裝完成」,中華網,2011年12月20日,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1-12-20/190194_2004947.htm。
    「中國航母第3次海試駛入黃海預計持續9天」,環球網,2011年12月22日,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12/2286194.html。
    「共軍已從大連試射巨浪2型導彈?國防部未否認、不評論」,NOW今日新聞網,2012年1月10日,http://www.nownews.com/2012/01/10/11490-2774673.htm#ixzz1qNX1qQDq。
    「把提高戰鬥力作為深化軍隊改革出發點落腳點—學習胡主席在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網,2008年4月1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7071736.html。
    「希拉蕊嗆中:南海對美具戰略利害」,自由電子報,2011年7月2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22/today-int4.htm。
    「東風系列導彈」,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79670.html。
    「刺向蒼穹,東風五號洲際導彈」,新華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07/29/c_12386379_1.htm。
    「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18382.aspx。
    「東風三十一洲際導彈」,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74649.htm。
    「長空鷹陣:中國殲7戰鬥機的發展與應用」,人民網,2006年8月25日,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8221/51757/46135/53618/4740032.html。
    「美學者假想2015中美海戰,華盛頓號航母被擊沉」,新華網,2009年1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9-12/15/content_12648225.htm。
    「美軍網路司令部開始正式運行,兩萬人爭奪制網權」,華夏經緯網,2010年5月26日,http://big5.huaxia.com/thjq/jswz/2010/05/1902945.html。
    「美國海軍成功試射電磁砲,5倍音速無堅不摧」,NOWnews 今日新聞網,2010年12月11日,http://www.nownews.com/2010/12/11/91-2672611.htm。
    「美國調整軍事戰略重點軍力移至亞太地區」,香港新聞臺,2011年1月6日,http://www.hkatvnews.com/v5/news.php?id=156496&d=2011-01-06&cn=0。
    「美國防部成立空海一體戰辦公室」,多維新聞網,2011年11月10日,
    http://national.dwnews.com/big5/news/2011-11-10/58295252.html。
    「美軍增加西太平洋駐點,遏華說法不應被過度解讀」,人民網,2012年03月23日,http://www.chisa.edu.cn/news/ssxw/gjxw/20120323_379104.html
    「胡錦濤會見海軍黨代會代表」,新華網,2011年12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12/06/c_122386221.htm。
    「俄不賣蘇愷33,中共要自製艦載機」,北美新浪網,2010年1月4日,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chn/bcc/20100104/23091018012.html。
    「胡錦濤會見海軍黨代會代表」,新華網,2011年12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12/06/c_122386221.htm。
    「細看112哈爾濱號主力艦前世今生」,新浪網,2004年8月18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04-08-18/1121218640.html。
    「專家稱航母出海只是開端 艦載機試驗最關鍵」,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8月1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0/3/0/101803099_2.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1803099&mdate=0817152926。
    「黃埔造船廠:新建的054A第13號艦和15號艦」,中華網,2012年1月4日,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2-01-04/191129_2017408.htm。
    「運8高新工程特種用途改型詳解」,空軍世界網站,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y8-transporter-special-purpose-china.htm。
    「漢和:中國沿海機場殲-6或已改成無人攻擊機」,中華網,2010年8月4日,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top01/11053250/20100804/16061386.html。
    「實拍江南造船廠同時建6艘新驅」,中華網,2012年3月20日,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2-03-20/195989_2079722.htm。
    「駐韓美軍承認兵力2.8萬,實際部署或有出入」,人民網,2011年4月19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14427044.html。
    「澳大利亞公布新國防白皮書渲染中國威脅」,新華網,2009年5月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9-05/02/content_11298892.htm。
    「艦島很震撼!超近距離實拍瓦良格」,中華網,2011年8月4日,
    http://tuku.military.china.com/military/html/2011-08-04/180395_1862890.htm。
    「殲8戰鬥機」,百度百科,2011年12月22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74185.htm。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drew F. Krepinevich, Why AirSea Battle? (Washington D.C.: CSBA, 2010).
    Burles, Mark and Shulsky, Abram N.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of Doctrinal Writtings (Santa Monica:RAND Corporation, 2004).
    Eric V. Larson and others, Assuring Accesss in Key Strategic Regions-Toward a Long-Term Strategy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4).
    James Stavridis, A New Air Sea Battle Concept: Integrated Strike Forc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War College, 1992).
    Jan Van Tol and others, Air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Washington D.C.: CSBA, 2010).
    Michael P. Pillsbury,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Anti-Satellite and Space Warfare Programs, Policies and Doctrines (Washington, D.C.: USCC, 2007).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Virginia: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0).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 (Virginia: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Virginia: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2).
    Roger Cliff and others, 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7).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0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2010).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Joint Vision 2020(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 (Washington D.C.: White House, 2003).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 (Washington D.C.: White House, 2011).
    二、期刊
    Ashley J. Tellis, “China’s Military Space Strategy ” ,Survival Vol.49, No. 3 (Autumn 2007).
    Colin S. Gray,“Deterrence in the 21st Century,”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9,No3 July-September. 2000).
    James Bussert,“China Debuts Aegis Destroyers”, Signal Magazines(July 2005)。
    Richard D. Fisher, “Northeast Asian Missile Forces: Defense and Offens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18 No. 11 (November 2006).
    Thomus Schelling, Arms and Influence(Greenwood:Publishing Group, Feb.197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12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Program in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inland Chin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