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26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5/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85681      在线人数 : 8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66


    题名: 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研究-釘子戶的個案分析
    The Research of urban houses` demolistion in China: case study on Nail-houses
    作者: 李奇峰
    Li, Qi Feng
    贡献者: 高永光
    李奇峰
    Li, Qi Feng
    关键词: 房屋拆遷
    政治機會結構
    框架理論
    地方政府
    抗爭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2-10-30 10:31:49 (UTC+8)
    摘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和舊城改造。城市發展與建設被當作是地方官員治理績效的指標。為了推動城市改造,房屋拆遷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地方政府以提升居民居住水準與城市化的發展等理由作為拆遷的合法性,以行政權力介入拆遷,卻沒有合理的拆遷補償機制,導致土地開發的利益歸於開發商及地方政府所有,而原居住者得不到合理足夠的補償,引發被拆遷戶的反彈。因拆遷而引發的各類信訪、上訪、起訴及重大惡性案件也呈上升趨勢。 屢屢發生於各地的房屋拆遷衝突事件,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本文從社會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國的城市房屋拆遷抗爭者的抗爭活動。本文借用社會運動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政治機會結構理論提出政治環境與抗議活動之間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並將政治環境稱之為「政治機會結構」。框架理論則探討抗議活動若要獲得廣泛的支持,則必須賦予抗議活動的意義,賦予意義並爭取認同的過程被稱之為框架。本文以政治機會結構分析拆遷抗爭者所處的政治環境,探究中國的政治機會結構與拆遷抗爭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再運用框架理論分析拆遷抗爭者是如何為他們的抗爭行動賦予意義,將其框架化(framing)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王克穩等,城市拆遷法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連江、歐博文,「當代中國農民的依法抗爭」,吳國光主編,九七效應:香港、中國與太平洋(香港:太平洋世紀硏究所,1997年)。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書局,1997年)。
    楊繼瑞主編,中國經濟改革30年:房地產卷(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趙鼎新,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巨流圖書,2007年)。
    謝岳,抗議政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鐘偉軍,利益衝突.溝通阻梗與地方協調機制建設:一種地方經濟精英和大眾互動的視角(天津:天津大學,2009年)。
    (二) 譯著
    Maxwell, J. A.著,朱光明譯,質的研究設計:一種互動的取向(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
    Neuman, W. Lawrence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三) 期刊
    王信賢、王占璽,「夾縫求生:中國大陸社會詛織的發展與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8。
    王健,「『以命相搏』專題報道之二 唐福珍為何點燃自己—心理專家解析強拆自殺現象」,民主與法制(北京),2010年第1期,頁9。
    王健,「『強拆之痛』專題報道之一 唐福珍自焚之後」,民主與法制(北京),2011年第1期,頁7。
    生青傑,「論房屋拆遷問題求解的思維誤區」,遼寧行政學院學報(遼寧),2006年第8期,頁9。
    任慶亮、周璞,「我國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歷程與思考」,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湖北),第18卷第1期(2011年3月),頁146。
    吳亞輝,「權利與利益的博弈-『拆遷自焚』事件之法經濟學思考」,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吉林),2010年第4期,頁75。
    李鐘書、翁里,「論城市拆遷中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博弈」,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安徽),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95~100。
    阮萍,「我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及其發展」,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雲南),2003年4期,頁62。
    施國慶、盛廣恒、蔡依平,「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的缺陷」,城市問題(北京),2004年第4期,頁48~51。
    曾育裕,「中國大陸『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之評論」,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4期(2011 年4月),頁27。
    黃東婭,「國家如何塑造抗爭政治-關於社會抗爭中國家角色的研究評述」,社會學研究(廣州),2011年 第2期,頁232~233。
    董海軍,「『作為武器的弱者身份』:農民維權抗爭的底層政治」,社會(湖南),2008年第4期,頁56。
    廖丹,「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回顧與反思」,黑河學刊(黑龍江),2011年第5期,頁5。
    臧國仁,「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三集(1998年12月),頁4。
    臧國仁、鍾蔚文,「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第九集(1997年7月),頁102。
    劉笑團、周維祿,「城市拆遷中的利益衝突及解決途徑」,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第4卷第2期(2006年6月),頁85~86。
    歐陽新宜,「大陸『最牛釘子戶現象』與『物權法』通過後的社會維權發展」,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2007年4月),頁10。
    (四) 論文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葉國豪,「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香港解殖後的轉變」,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胡晉翔,「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 網路資料
    「『孤島』事件曾報國務院」,光明網,2007年4月9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7-04/09/content_587140.htm>
    「『釘子戶』的紅旗」,21世紀經濟報導,2007年3月28日,< http://news.swupl.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38 >
    「『最牛釘子戶』工地守孤樓」,新華網,2007年3月2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03/23/content_5884906.htm>
    「『最牛釘子戶』的這兩年」,新浪網,2007年3月23日,<http://news.sina.com.cn/o/2007-03-23/023011473772s.shtml>
    「『最牛釘子戶』深夜拔除」,新浪網,2007年4月3日,<http://news.sina.com.cn/o/2007-04-03/041211552983s.shtml>
    「『最牛釘子戶』爆紅 國際媒體關注」,TVBS新聞,<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070329222853>
    「『最牛釘子戶事件』:『汪洋困境』有何出路?」,亞洲時報,2007年4月3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720&Itemid=110>
    「5名建言學者獲邀研討拆遷條例」,新華網,2009年12月1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12/15/content_12647866.htm>
    「人民時評:圍堵拆遷上訪者 無助于化解矛盾」,人民網,2010年9月20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40604/12772595.html>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徐季楨同志到成都市委黨校作專題輔導報告」,先進網,2011年8月30日,<http://www.cddx.gov.cn/Item/397.aspx>
    「北大5學者建言全國人大審查拆遷條例全文公佈」,網易新聞,2009年12月10日,< http://news.163.com/09/1210/12/5Q61PUVH0001124J.html >
    「半年前唐福珍曾自潑汽油逼退拆遷」,南方都市報,2009年12月3日,<http://gcontent.oeeee.com/4/4c/44c7d2e7b23eee73/Blog/de5/a4dae4.html>
    「外媒:世界透過重慶看中國未來」,新華網,2010年9月7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7/c_12526004.htm >
    「先補償再拆遷 新拆遷條例亮相徵求意見」,新浪網,2010年1月29日,< http://news.dichan.sina.com.cn/sh/2010/01/29/117210_all.html>
    「成都『拆遷自焚』事件調查通報」,四川新聞網,2009年12月3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9/12/03/012464005.shtml>
    「成都一女企業家因拆遷樓頂自焚,慘烈過程被拍下」,博訊新聞網,2009年11月26日,<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9/11/200911262243.shtml>
    「成都工委馬旭書記一行來渝調研」,重慶機關黨建網,2011年7月8日, <http://www.cqjgdj.gov.cn/n59635c275.aspx>
    「成都市金牛區拆遷戶自焚事件 多次溝通沒有效果」,四川新聞網,2009年12月4日,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9/12/04/012464063.shtml>
    「成都自焚事件被指暴力抗法死者親人被刑拘」,搜狐新聞,2009年12月3日,<http://news.sohu.com/20091203/n268635575.shtml>
    「成都拆遷自焚:『中國式拆遷』引發的對抗漸升級」,南方報網,2009年12月7日,<http://china.nfdaily.cn/content/2009-12/07/content_6865739.htm>
    「成都拆遷自焚事件,唐福珍為何會選擇『暴力抗法』?」,南方報網,2009年12月3日,<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12/03/content_6754184.htm>
    「成都拆遷自焚案:死者求生欲強烈 前夫否認違建」,騰訊大秦網,2009年12月11日,< http://xian.qq.com/a/20091216/000410.htm>
    「成都金牛區:被拆遷戶在頂樓天臺『自焚』抵抗當地政府非法拆遷」,法制週末網,2009年11月27日,<http://www.fanfucn.com/syjl/2009-11-26/1328.html>
    「成都金牛區依法拆除私營企業主胡昌明違法建設」,搜狐新聞,2009年11月27日,<http://news.sohu.com/20091127/n268503064.shtml>
    「成都將自焚事件定性為暴力抗法 死者丈夫被刑拘」,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sh/news/2009/12-03/1996955.shtml>
    「李春城當選成都市委書記 徐季楨任市紀委書記」,騰訊網,2007年4月2日,<http://news.qq.com/a/20070402/000479.htm>
    「步鐵釘設機關死守無產權飯館 對話南京釘子戶」,新浪房產,2008年11月25日,< http://hz.house.sina.com.cn/news/2008-11-25/08203033.html>
    「宜黃官員自評拆遷自焚:問題在沒控制住現場局面」,新浪網,2010年10月29日<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0-29/102421376591.shtml>
    「宜黃官員撰文談拆遷自焚:沒強拆就沒新中國」,博訊網,2010年10月12日,< http://news.qq.com/a/20101012/001801_1.htm >
    「幸福指數 擬參照OECD」,聯合新聞網,2012年2月7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884896.shtml >
    「拆出人命的地方 官員果然個個還在」,南方週末,2010年4月7日,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533>
    成都市金牛區城市管理局,<http://www.cdjncg.gov.cn/list.asp?ClassID=020102>
    「拆遷之死」,中國網路電視台,2009年12月2日,<http://news.cntv.cn/program/xinwen1jia1/20100331/105014.shtml>
    「建設部表示:拆遷戶不能無限放大自己的訴求」,新華網,2007年3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3/29/content_5910680.htm >
    「為抗拆遷而自焚 成都女企業家傷重去世」,南方週末,2009年12月1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38147>
    「重慶九龍坡區政府稱不到最後不強拆釘子戶」,環球華網,2007年4月1日,<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07-04-01/C1046_8564.html>
    「重慶市九龍坡區法院披露釘子戶拆遷協議」,新浪網,2007年4月3日,<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3/124612684676.shtml>
    「重慶九龍坡原區長黃雲受賄232萬受審」,新浪網,2008年9月6日,<http://news.sina.com.cn/c/l/p/2008-09-06/103016243844.shtml>
    「重慶釘子戶否認有家庭背景 稱父親是老檢察官」,新浪網,2007年3月25日,<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5/021812605217.shtml>
    「重慶釘子戶事件內幕調查」,華商網,2007年4月2日,<http://news.hsw.cn/gb/news/2007-04/02/content_6195987.htm>
    「重慶釘子戶要求嚴查房管局領導」,人民網,2007年3月23日,<http://unn.people.com.cn/BIG5/22220/80089/80095/5514880.html>
    「重慶釘子戶案 對城市拆遷意義深遠」,搜狐新聞,2007年4月4日,<http://news.sohu.com/20070404/n249181717.shtml>
    「重慶最牛釘子戶:我不願意被迫簽訂協定」,新浪網,2007年3月23日,<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3/091112593483.shtml>
    「唐福珍家變成擺滿花圈的工地」,南方都市報,2009年12月5日,<http://gcontent.oeeee.com/e/53/e53a0a2978c28872/Blog/4eb/e1074d.html>
    「唐福珍會不會成為又一個孫志剛?」,人民網,2009年12月1日,<http://sh.people.com.cn/GB/138654/10486552.html>
    「孫志剛事件彰顯網路輿論力量」,新浪網,2004年1月14日,<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1-14/1830282409.shtml>
    「徐季楨同志兼任成都市金牛區委書記」,人民網,2009年2月12日,<http://leaders.people.com.cn/GB/8789751.html>
    「區長稱『提前斷水斷電不恰當』」,新聞晚報,2007年4月1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gb/jfxww/xlbk/xwwb/node19102/node19107/userobject1ai1628575.html >
    「區長稱『提前斷水斷電不恰當』」,新聞晚報,2007年4月1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gb/jfxww/xlbk/xwwb/node19102/node19107/userobject1ai1628575.html >
    「國民幸福指數 明年發布」,中時電子報,2012年2月7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2020700131.html>
    「從『重慶釘子戶』事件看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新聞窗,2009年8月4日, <http://xwc.gog.com.cn/system/2008/04/09/010250442.shtml>
    「從『最牛釘子戶』到『小產權房』風波 物權法在趕考」,新華網,2009年11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14/content_7074077.htm>
    「異地審理『民告官』只是一個逗號」,新華網,2007年4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4/02/content_5922008.htm>
    「訪重慶史上最牛釘子戶:與拆遷方僵持三年」,新華網,2007年3月2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03/21/content_5877177.htm>
    「媒體批『暴力截訪』踐踏公民權益 或引發惡性事件」,新華網,2011年9月2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9/26/c_122087944.htm>
    「曾被停職官員:唐福珍自焚是法盲的悲劇」,網易新聞網,2010年4月8日,<http://focus.news.163.com/10/0408/10/63O7FRIM00011SM9.html>
    「微博強大的輻射能力在宜黃事宜中得到經典印證」,新浪網,2010年11月25日<http://city.sina.com.cn/focus/t/2010-11/25-115510948_4.html>
    「新拆遷條例或取消行政強拆 補償標準將市場化」,騰訊網,2010年12月16日,<http://news.qq.com/a/20101216/000441.htm>
    「新聞背景:重慶『釘子戶』拆遷案始末」,新華網,2007年4月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4/03/content_5929328.htm>
    「逾九成網民正在關注『史上最牛釘子戶』」,中國青年報,2007年4月2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4/02/content_1718786.htm>
    「網路事件『預警線出爐』 網路輿情『攻防策』」,南方周末,2010年04月15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43908>
    「蔡定劍逝世前接受採訪談新拆遷條例難產原因」,新浪網,2010年12月2日,<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2/102321570868.shtml>
    「學者表達不滿愈充分拆遷新法愈接近正義」,中國經濟網,2010年11月15日,<http://views.ce.cn/view/gov/201011/15/t20101115_21968251.shtml>;「律師支持重慶釘子戶保護合法權益」,新浪網,2007年3月23日,< http://views.ce.cn/view/gov/201011/15/t20101115_21968251.shtml >
    「憲法原條文與修改後條文對照」,新華網,2004年3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15/content_1367553.htm>
    「蘇鵬任成都市金牛區區長」,人民網,2010年12月30日,<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3621081.html>
    成都市金牛區城市管理局。<http://www.cdjncg.gov.cn/list.asp?ClassID=020102>
    錢鋼,「『唐福珍自焚事件』的資訊傳播鏈」,中國改革網,2011年8月31日,<http://www.chinareform.net/special_detail.php?id=373>
    (六) 政策法規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4年6月6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2006-06/30/content_323724.htm>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徵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東方法眼,2010年5月15日,< 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ziliao/201006/20100603060624.htm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人民網,2010年6月2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97802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人民網,1989年12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1909/42117/4199668.html >
    「四川省〈城市規劃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1991年5月28日,< http://www.seac.gov.cn/art/2011/3/11/art_4037_112638.html >
    「成都市城市建設規劃管理條例」,成都市人民政府,1988年10月26日,< http://www.chengdu.gov.cn/law/detail.jsp?id=764 >
    「信訪條例」,新華網,2005年1月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1/17/content_2471020.htm >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年1月21日,< http://www.gov.cn/zwgk/2011-01/21/content_1790111.htm >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1991年)」,人民網,1991年3月22日,< 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1/112511199111.html >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2001年)」,法律圖書館,2001年6月13日,<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5353 >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Goffman, Erving,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Row, 1974).
    McAdam, Douglas, Joh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Moore, Barrington,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White Plains, N. Y.: M. E. Sharpe, 1978).
    Morris, Aldon D., and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O’Brien, Kevin J., and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Ragin, Charles C., and Howard S. Becker eds., What Is A Ca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now, David A., and Robert D. Benford,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 1 (Greenwich, CT: JAI, 1988).
    Tarrow, Sidney,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二) 期刊
    Snow, David A.,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1, No. 4 (Aug. 1986).
    Wilson, James, “The Strategy of Protest: Problems of Negro Civic Action”,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 No. 3, (Sep. 1961).
    Gerhards, Jürgen, and Dieter Rucht, “Mesomobilization: Organizing and Framing in Two Protest Campaigns in West Germa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8, No. 3 (Nov. 1992).
    Lipsky, Michael, “Protest as a Political Resour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2, No. 4 (Dec. 1968).
    Eisinger, Pet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7, No. 1 (March 1973).
    Benford, Robert D., and David A. Snow, “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6 (2000).
    Hess, Steve, “Nail-Houses, Land Rights, and Frames of Injustice on China’s Protest Landscape”, Asian Survey, Vol. 50, No. 5 (2010).
    Gamson, William A., David Croteau, William Hoynes, Theodore Sasson ,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8 (1992).
    Cai, Yongshun, “China`s Moderate Middle Class: The Case of Homeowners` Resistance”, Asian Survey, Vol. 45, Iss. 5 (2005).
    Cai, Yongshun,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Suppression of Popular Resistance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93 (March 2008).
    Cai, Yongshun, “Social Conflicts and Modes of Action in China”, The China Journal, No. 59 (January 2008).
    (三) 網路資料
    “OECD Launches Your Better Life Index”, OECD Website, May 24, 2011. <http://www.oecd.org/document/63/0,3746,en_21571361_44315115_47912639_1_1_1_1,00.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8260012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0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