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方家銘(1999)。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博弘(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工友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古聖姿(2003)。陞遷公平認知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各區公所公務人員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淑娟(2007)。一位女性諮商師諮商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挺毅(2006)。國民小學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珮瑱(2003)。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 ”doing”到Human “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吳寶嘉(2003)。萬紅叢中幾許綠:男性諮商員專業發展之性別經驗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秉倫(2007)。女性諮商員自我實現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花環(1999)。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致瑩、鍾麗英、陳詞章、施陳美津、楊念慈、潘璦琬(2006).職能治療專業認同感之探討:國立大學生的觀點.醫學教育,10(3),197-208 李訓維(2009)。助人工作者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華璋(2001)。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雨欣(2009)。學前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嘉義縣。 林家興、謝昀蓁、孫正大(2008)。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調查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77-145。 林勝結(2003)。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音如(2009)。諮商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紀娙宜(2010)。心理師的自我覺察、社會支持與專業耗竭之關係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胡峯鳳(2007)。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南投縣。 范幸玲(2005)。諮商師於諮商經驗中關鍵事件的研究:詮釋學的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唐訢雅(2006)。年輕女性諮商師對諮商晤談中性別權力的覺察與重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文英(2003)。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素惠(2006)。義務張老師自我效能與專業認同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張笠雲(1998)。組織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梁偉岳(2010)。視覺障礙者工作表現、工作角色行為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梁畢玲(2005)。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士軍(1998)。管理學(10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伊均(2011)。大專校院諮商師之工作適應與專業角色認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維素(2007)。焦點解決督導成效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3),331-354。 郭麗英(2010)國小總務主任專業能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俊任(2012)。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耗竭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郁姍(2003)。變遷社會諮商員專業能力建構之探索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麗如(2005)。女性諮商員性別意識發展之敘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台灣諮商心理季刊,1(3),11-21。 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2006)。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89-124。 黃侃如(2004)。精神社工專業認同之形塑與掙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俊傑(2010)。臺中市保母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致慧(2007)。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麗靜(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馨慧(2010)。已婚女性諮商專業人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雅筑(2007)。已婚女性諮商心理師生涯承諾之探究。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萬育維(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22。 詹子宏(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品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路燕琴(2007)。臺北縣保母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凰朱(2007)。女性諮商師之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工作中的性別實踐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廖靜薇(2002)。臺灣地區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薏君(2008)。諮商師幽默技術使用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宛庭(2012)。行動諮商師之執業經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素玉(2004)。知識洪流中的我-一個"半生不熟"女性諮商員從碎形到後視的過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玉珊(2008)。影響新手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的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昀蓁(2007)。諮商心理師人力供需之推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金青(1992)。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422-436.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Brott, P. E. (2006). Counsel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Training the effectiv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0, 179-189. Brott, P. E., & Myers, J. E. (1999).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identity: A grounded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5), 339-348. Coleman, M. N.(2006).Critical incidents in multicultural training: 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experience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68-183. Cranny, C. J., P. C. Smith, & E. F. Stone (1993). Job satisfaction :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ir jobs and how it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MA : Lexington Books. Crudden, A., & McBroom, L. W. (1999). Barriers to employment: A survey of employed persons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3, 341-351. Cyril S. W., & Nick F. C., (1997). Good therapists`` belief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elping ability: The wounded healer paradigm revisited.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5(2), 19-35. Darley, J. M., Glucksberg, S., & Kinchla, R. A. (1991). Psychology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rummond, R. J., & Ryan, C.W. (1995). Career counseling: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NJ: Prentice-Hall. Feen-Calligan, H. R. (1996). Art therapy as a profess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rt therapists.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13(3), 166-173. Feen-Calligan, H. R. (2005).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art therapy through service-learning and practice.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22(3), 122-131. Feming, J. (1953). The role of supervision in Psychiatric training.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17, 157-159. Fenech, M., Sumsion, J., Robertson, G., Goodfellow, J.(2008).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 source of job (dis)satisfac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781453 ). Greenwood, 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 44-55. Hanna, F. J., & Bemak, F. (1997). The quest for identity in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36(3), 194-206. Hogan, R. A. (1964). Issues and approaches in supervis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 139-141. Hoppock, R. (1977). Job Satisfaction (2nd ed.). N Y: Arno Press. Howard, E. E., Inman, A. G., & Altman, A. N. (2006). Innovative methods: Critical incidents among novice counselor trainee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6, 88-102. Newman, C. S. (2000).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 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2), 123-217. Porter, L. W., & Lawler, E. E.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 NJ: Prentice-Hall Inc. Robbins, S. P.(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Sawatsky, D. D., Jevne, R. F., & Clark, G. T. (1994). Becoming empowered: A study of counselor develop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28(3), 177-192. Skovholt, T. M., & McCarthy, P. R. (1988). Critical incidents: Catalysts for counsel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7, 69-72.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1992). The evolving professional self-stages and themes in therapist and counselor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Skovholt, T. M., & Ronnestad, M. H. (2003). The hope and promise of career life-span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1-3. Stoltenber, C. D., & Delworth, U. (1987). Supervising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A development approach. CA: Jossey-bas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ey & S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