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3220      Online Users : 8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24


    Title: 日治時期臺灣白話通俗小說的女性空間及其文化意涵
    A study in female spac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vernacular popular fiction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uthors: 許姿閔
    Contributors: 崔末順
    許姿閔
    Keywords: 日治時期
    通俗小說
    女性空間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0:19:37 (UTC+8)
    Abstract: 日治時期由於殖民者將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建設引進,使得臺灣的城市空間有了大幅度的改變。至三O年代仿歐建築的都市樣貌大致底定,當時筆直的街道充斥著洋樓、商店及自動車,公共空間如公園、音樂台、劇場、運動場等的開放,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均帶給民眾不同以往的體驗。同時期,女性因現代性政策的執行(如放足及接受教育等),擺脫了傳統的規範與束縛得以進入公共領域,並從中獲取「行」及「知」的權利,此時,女性除自身主體價值觀念的轉變外,都市規模的興起與速度時代的到來,都讓整個城市空間運用的概念與距離不同以往,當然也衝擊著女性的身體經驗。而三O年代的白話通俗小說對於當時城市景觀的書寫常能見到異於傳統的刻畫,從溫泉、公園、動物園到咖啡廳、電影院及百貨公司等都市場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約會地點往往結合了都市男女的愛戀經驗,其中更有了擴展時代女性活動範圍的可能。及至戰爭爆發後,為配合動員政策,臺灣女性至戰地支援,於空間的移動上有了更大的躍進,而小說中對於女性身體移動至戰爭前線並化身為報效國家的志願士或看護婦的情節亦有諸多的描述。本文即就三O、四O年代白話通俗小說中女性活動空間擴展的線軸,從最原始的家屋出發,至城市的休閒去處、工作場域,乃至異國戰地,由近而遠、由小至大,談女性主體自我實踐的歷程與可能性,並從女性空間開展的過程中分析其中所帶來的多元樣貌。
    Reference: 一、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書局影印版,2001。
    《詩報》,臺北:龍文,2007。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莊東方文化出版,1997。
    《臺灣新民報》(包含《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電子書》),吳密察發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07。
    《臺灣慣習記事》(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中譯本)第壹至柒卷(明治34年–),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06-199。


    二、書籍專著
    (一)通俗小說文本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總企劃,《臺灣大眾文學系列》日治篇全十卷,臺北:前衛,1998。
    第一、二卷 阿Q之弟著,《可愛的仇人》(上)(下),臺灣新民報社,1936.02。
    第三、四卷 阿Q之弟著,《靈肉之道》(上)(下),臺灣新民報社,1937.06。
    第五卷 吳漫沙著,《韮菜花》,臺灣新民報社,1939.03。
    第六卷 吳漫沙著,《黎明之歌》,南方雜誌社,1942.07。
    第七卷 吳漫沙著,《大地之春》,南方雜誌社,1942.09。
    第八、九卷 林煇焜著,《命運難違》(上)(下),臺灣新民報社,1933.04。
    第十卷 建勳著,《京夜》,中央書局,1927.12。
    林萬生著,《運命》,捷發書局,1941.10。

    (二)史料
    《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陳湛綺責任編輯(原刊編輯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新竹縣志初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銀經研室,1957-1961。
    《諸羅縣志》收錄於《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3》,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臺灣縣志》收錄於《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4》,王禮主編、王志楣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臺灣教育沿革誌》,臺灣教育會編,臺北:南天,1995。
    《臺灣協會報》,東京都:不二出版,2012。
    《臺灣人士鑑》,興南新聞社編,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臺灣紳士名鑑》,新高新報社編,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以下分類後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序,國外學者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三)現代專著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東京:青史社,198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1998。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8。
    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吳密察策畫,《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 》,臺北:淑馨,1995。
    朱天心,《朱天心作品集6 我記得……》,臺北:聯合文學,2001。
    朱衣編著,《民國女子:陸寒波傳奇》,臺北:時報,1993。
    江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6。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日治臺灣生活史(昭和篇下1926-1945)》,臺北:時報文化,2009。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7。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吳文興,《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1990。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聯經,2010。
    吳瀛濤,《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1975。
    沈孟穎,《咖啡時代: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遠足文化,2005。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臺北:時報文化,1993。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臺灣書房,2010。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1999。
    林慶彰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在中國》,臺北:北市文建會,1994。
    林耀德、孟樊,《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2。
    林獻堂,《環球遊記》,臺北:文海,1974。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
    段義浮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巨流,1998。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臺北:左岸文化,2006。
    張人傑,《臺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臺北:稻鄉,2006。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
    張志樺,〈時尚的秘密∕秘密的時尚─試論《三六九小報》《風月報》中藝旦身體形象展演之社會意涵〉,收錄於《台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7》,臺北:文訊,2008。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1998。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收錄於《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2003。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
    陳伯軒,《文本多維: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陳其南,《文化的軌跡》,臺北:允晨文化,1989。
    陳坤宏,《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詹氏書局,1995。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陳柔縉,《囍事臺灣》,臺北:東觀國際文化,2007。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博揚文化,1999。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臺北:紅螞蟻圖書,2002。
    曾友正,《日據時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曾秋美,《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1998。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1996。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6。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2006。
    黃昭堂著,張國興、黃英哲、王義郎譯,《台灣淪陷》,臺北:前衛,2005。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
    鈴木清一郎撰,高賢治、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1978。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臺北:自立晚報,1993。
    熊郁主編,〈第八章:婦女與遷移〉,《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選擇: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天津:天津人民,1993。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2001。
    賴子清編,《臺灣詩醇》,臺北:蘭記書局,1935。
    應大偉,《臺灣女人》,臺北:田野影像,1996。
    樂梅健,《純與俗:文學的對立與溝通》,臺北:文史哲,2005。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前衛,1993。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文化,2005。
    龔鵬程,《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
    Edward W.Soja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的方的旅程》,臺北:桂冠,2004。
    John Storey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2002。
    Linda McDowell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議,《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
    Robert.E.Parker著、孫大千審議,《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臺北:結構群,1989。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2000。


    三、期刊論文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29-40。
    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以徐坤泉、吳漫沙作品為主〉,《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2001年12月,頁93-113。
    邱雅芳,〈皇民化時期台灣男性作家作品的女性呈現(1937~1945)〉,《臺灣文學學報》第三期,2002年12月,頁229-269。
    林芳玫,〈台灣三O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9年9月,頁29-65。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台灣文獻》,第五十五卷第一期,2004年3月,頁205-237。
    星名宏修著,莫素微譯,〈從一九三O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臺灣文學學報》第十期,2007年6月,頁111-129。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9-55。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1930-1941)〉,《台灣史研究》第十四卷第二期,2007年6月,頁41-88。
    翁聖峰,〈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年4月,頁1-31。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08,頁21-50。
    耿慧玲,〈禁錮婢女碑與清代臺灣婦女地位研究〉,《朝陽學報》第十三期,2008.09,頁311-339。
    孫瑞穗,〈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從女性主義理論化中的性別/空間政治談起〉,《婦妍縱橫》74期,2005.04,頁56-63。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灣文學學報》第三期,2002.12,頁109-141。
    崔末順,〈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台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3期,2007年6月,頁1-34。
    崔末順,〈皇民化時期台灣與韓國的戰爭動員體制和女性論述〉,《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No11,2008.08,頁51-74。
    崔末順,〈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十八期,2011.06,頁27-52。
    崔末順,〈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臺灣皇民文學與朝鮮親日文學的對話(或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文所。
    黃美娥,〈臺灣文學新視野:日治時代漢文通俗小說概述〉,《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三)》,2011,頁67-92。
    劉紀蕙,〈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2004.06,頁49-83。
    賴明弘,〈第一回台灣全島文藝大會記錄〉,《台灣文藝》2卷1號,1934年12月8日。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9.06,頁127-162。
    蔡依伶,〈現代化島都知識菁英的啟蒙與命運-試析輝焜《命運難違》〉,《第五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08),頁163-185。

    四、學位論文
    吳舜均,《徐坤泉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易燕玉,《日治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台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臺北: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O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析為分析場域(1931-1944)》,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鄭秀美,《日治時期臺灣婦女的勞動群相(1895-1937)》,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戴文心,《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16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601.pdf2290KbAdobe PDF2209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