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67493      Online Users : 7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23


    Title: 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
    Authors: 蕭詠燮
    Contributors: 陳逢源
    蕭詠燮
    Keywords: 呂柟
    《四書因問》
    四書
    明代程朱學
    理氣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0:19:35 (UTC+8)
    Abstract: 明代科舉取士以程朱注解為準繩,推動了程朱學與四書學的興盛。經過明初一以朱說為是的「述朱」時期,明中葉的程朱學出現僵化、教條化的趨勢。面臨此學術困境,陽明心學趁勢而起,成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指標。而同時期堅守程朱立場的學者也紛紛以個人學思,戮力於程朱學之續存。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Reference: 一、 呂柟著作及相關書籍(依出版日期排序)

    呂柟,《高陵縣志》,影印嘉靖二十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呂柟,《四書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呂柟,《宋四子抄釋》,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11月
    呂柟,《五經說》,清光緒二十二年重刊惜陰軒本,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呂柟,趙瑞民點校,《涇野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圖書出版社,1997年

    二、 古籍專書(以經史子集分類,依成書時代排序)
    (一)經部

    (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真德秀,《論語集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胡炳文,《四書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廣,《論語集注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守仁,《大學古本旁注》,收入鍾肇鵬編,《四書傳注會要》,河北:新華書店,2008年12月
    (明)來知德注,(清)惠棟疏,《周易繫辭傳》,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收入於《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於林慶彰等編:《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 年

    (二)史部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趙廷瑞修,馬理、呂柟纂,《陝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清)陳鼎,《東林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據昭和31年內閣文庫本影印,臺北:進學出版社,1970年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同朋舍,昭和56年(1981年)

    (三)子部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收入於《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二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收入《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明)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元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5月
    (明)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四)集部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河北:新華書局,1994年12月
    (元)陳櫟,《定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吳與弼,《康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居仁,《居業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7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憲章,《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一版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34年刊,萬曆23年修補本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明)馬理,《谿田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萬曆十七年刻清乾隆十七年補修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康海,《對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王九思,《渼陂集》,影印明嘉靖刻崇禎補修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明)寇天敘,《塗水先生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嘉靖寇陽刻藍印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三、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2006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收入《慧菴存稿》第1冊,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5-7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9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圓善論》,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2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05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10月
    朱漢明、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初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李明輝編,《儒家精典詮釋方法》,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李書增等,《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煌明,《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吳雁南等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8月
    松川建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陽菁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3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3月二刷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周春建,《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9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8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出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書局,1994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再版
    張豈之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
    徐復觀,《儒家思想與人文世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等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陳逢原,《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增訂版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一版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二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5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 : 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葛榮晉,《王廷相》,臺北 : 東大出版社,1992年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2月再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行,1984年9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10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楊晉龍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楊澤波,《孟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3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再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錢穆,《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 水牛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12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1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研院中國文哲究所,民1993年

    (二) 臺灣期刊論文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涇野先生呂柟〉,《中國語文雙月刊》568期,2004年10月,頁15-24
    王慧茹,〈孟子「知言養氣」章探析〉,《鵝湖學誌》第31卷9期,2006年2月,頁53-62
    岑溢成,〈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月刊》101期,1983年11月
    吳有能、彭雅玲,〈明關中大儒呂涇野先生著述考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6卷第2期,1993年12月,頁99-111
    何淑靜,〈論孟子「仁政」的根據與實現〉,《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頁1-24
    周羣振,〈孟子知言養氣章句義釋-由絕對的道德心體觀釋知言養氣之大義〉,《鵝湖月刊》,第10卷1期,1984年7月,頁2-13
    林月惠,〈陽明後學的「克已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
    袁保新,〈孟子「道性善」的釐清與辨正〉,《鵝湖學誌》第7期,1991年12月,頁1-26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上),《孔孟月刊》1993年11月,第32卷,第3期,頁9-17
    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頁133-164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1-251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2007年5月,頁215-254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2007年11月,頁93-130
    陳明恩,〈原始生命的理性化――試論孟子對於氣的理解〉,《鵝湖學誌》,第23期,1999年,12月,頁72-98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69-104
    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頁1-20。
    張 璉,〈明代嘉靖朝宗廟禮制變革與思想衝突之討論〉,《政大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頁1-38。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23-49
    曾春海,〈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哲學論集》第5期,1975年4月,頁43-56。
    黃俊傑,〈《孟子集注‧盡心上》第一章集釋新詮〉,《漢學研究》10卷2期,1992 年12月,頁99-122
    楊祖漢,〈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鵝湖月刊》第14卷,第3期,頁1-8
    蔡仁厚,〈朱子性理系統形成的關鍵與過程〉,《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7-605
    溫帶維,〈由對孔顏之樂的不同理解看張橫渠及程明道之功夫論的根本分別〉,《哲學與文化》,28卷第5期,2001年,5月,頁464-471。
    鍾彩鈞,〈呂涇野《宋四子鈔釋》研究〉,《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459-484
    鍾彩鈞,〈呂涇野思想研究〉,《中山人文學報》,18期(2004年春季號),2004年 4月,頁1-28
    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 9月,頁345-406
    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345-359

    (三)大陸期刊論文

    王愛紅、楊景岡,〈呂柟的學派歸屬問題〉,《太原大學學報》第10卷2期,2009年6月,頁1-4
    向 盱,〈中興關學的呂柟〉,《理論導刊》第10期,1987年10月,頁48
    朱曉紅,〈呂柟與理學〉,《西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0年5月,頁53-57
    米文科,〈論呂柟的學仁學天說〉,《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8-22
    米文科,〈薛瑄與明代關學的中興〉,《蘭州學刊》第12期,2010年12月,頁9-12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評述〉,《哲學動態》第6期,2009年6月,頁56-61
    馬 智,〈融會新知 明體適用-呂柟理學思想特質簡論〉,《船山學刊》第4期,2009年7月,頁100-103
    趙瑞民,〈呂柟受教於三原馬江辨〉,《西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4年9月,頁108-109
    蕭無陂,〈呂柟與關學〉,《船山學刊》第4期,2007年7月,頁87-89
    蕭無陂,〈論呂柟的為學功夫〉,《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12-17
    蕭無陂,〈呂柟與陽明心學的論學交往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8月,頁27-31
    魏宗禹,〈明清實學思潮的三個發展階段〉,《晉陽學刊》第1期,1988年,頁50-54

    (四)國內學位論文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朱 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7
    年碩士論文
    吳孟謙,《默視天人之際-薛敬軒理學思想探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吳銘輝,《明代中期程朱學者的特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侯羽穜,《《明儒學案》中『河東』與『三原』學派對程朱理學之承繼與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高萩華,《朱子解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許錦文,《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家莉,《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惠雯,《呂柟氣學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硏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論,1996年
    廖秀玲,《呂柟的生平與學術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五)大陸學位論文

    王愛紅,《呂柟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孔慧紅,《呂柟仁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肖 平,《呂柟哲學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馬 智,《呂柟理學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師海軍,《明中期關隴作家群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郭 勝,《呂柟哲學思想及其特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9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901.pdf1773KbAdobe PDF218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