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2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19738      Online Users : 9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18


    Title: 東、西文化交錯下的小說生成: 日治時期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對東亞/西洋小說的接受、移植與再造
    The creation of fiction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inheritance, transplant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fiction in Taiwanese popular fic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uthors: 林以衡
    Contributors: 黃美娥
    林以衡
    Keywords: 漢文
    通俗小說
    東亞
    西洋
    接受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Popular fiction
    Eastern Asia
    Eastern world
    accept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0:17:14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研究論題,主要探討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如何在東/西文化的交互影響下生成;以及由東亞、西洋文學的脈絡出發,探究它對雙方小說的接受、移植與再造。就研究時間而言,本文論述範疇集中於日治時期(1895-1945);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是以刊載於各份報紙上的漢文通俗小說為文本分析對象,探究其敍事組成、文體變化與內容思想。外緣資料則考察此時期流動於東亞各地與臺灣間的小說書籍為重點,析論日治臺灣圖書文化如何與東亞脈絡相接軌,兩者相輔相成,以勾勒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市場的面貌。

    立基於上述議題,本論文由漢文通俗小說如何對東亞小說與西洋小說進行「接受」、「移植」與「再造」等各項觀點出發,考察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生成的原由,探討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如何在跨領域、跨文化的思考模式下,擁有匯聚各方文化的特點,並追問臺灣文人在對中國、日本或西洋翻譯小說閱讀後,如何將之透過傳抄、模擬的方法,再造為臺灣漢文通俗小說的形式與內容,最後傳達給日治臺灣讀者閱讀,日治臺灣閱讀者因此能從中接受到東、西文化交錯下多層次的閱讀體驗。

    在內容、章節架構安排上,本論文由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敍事手法和文體變化的討論為起點,以文本精讀的方式,分章論述小說敍事背景、敍事模式和敍事角度等問題。文體變化方面則探討漢文通俗小說由文言到白話的歷時性變化,以及文體分類的共時性問題。其次,論述中國、日本兩地小說書籍如何代銷和傳播進入日治時期的臺灣,此圖書傳播/接受的現象,將可作為東亞脈絡下臺灣與各地圖書往來互動的例證。最後,分別論述中國演義傳統、日本講談文化和西方翻譯小說在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中的承衍、紮根和譯介過程,並研析其所表現出如「桃花源」意涵、忠孝精神的宣揚、復仇觀的建立,以及與西方啓蒙精神、政治隱寓和奇幻特點的交互融合。經由上述各項議題的研究,日治臺灣漢文通俗小說跨界容納多元文化,以成就己身繁盛面貌的特點,將被本論文所彰顯,而同時,日治臺灣通俗小說的研究價值也將更被學界所肯定。
    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creation of Taiwanese popular fic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literary works were produc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elaborates on the permeation, transplantation and re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time scale, it focus o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1895-1945)In the main material, it emphasizes on the popular fiction published in the newspapers,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on its narrative, genre and content. Besides, I also consider the catalogue of fiction prevailed over Eastern Asia, seeing how Taiwanese culture associated with Eastern world.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book market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ideas of permeation, transplantation and reformation. It is my conviction that Taiwanese popular fic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ultures. When Taiwanese literati read the fiction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apan and Western world, we can notice that they are influenced and stimulated by this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create the new form and content as Taiwa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reader live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an experience styles combined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 start with the discussion of narrative and genre. I take the close reading as the main strategy to discuss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mode, angle and so 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nre, it not only elaborates on the diachronic change from Classical Chinese to vernacular Chinese, but also researches on the synchrony existed in genre. Secondly, it demonstrates the situation that various books from Chinese and Japan was sold and transported into colonial Taiwan. This special transport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a good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Eastern Asia.
    Finally, it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reinforcemen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novel tradition, Japanese Kōda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fiction, such as the metaphor as the “Utopia”, the spirit of loyalty and piety, the concept of reven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fantasy. After this research, it manifests the truth that Taiwanese popular fiction possesses the great importance in history.
    Reference: (一)中日文相關舊籍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漢)班固,《漢書》,《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三六九小報》 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風月》、《風月報》、《南方》 臺北: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南新報》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の教育》,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文學》,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文藝叢誌》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日日新報》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現勢要覽》,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語苑》,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
    郎瑛,《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年。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臺北:臺灣時代書局出版,1976年9月再版。
    連橫,《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3月31日。
    黃茂盛編,《崇文社文集》第3卷,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楊家駱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清季外交史料》卷一0九,臺北:鼎文書局。
    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臺北:杉田書店,1937年5月22日,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總督府發行,《臺灣法令輯覽‧第八輯衛生、警察》,帝國地方行政會發行,1921年1月,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臺灣總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6月。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年不詳。

    (二)文學專書/文化理論書目

    1. 文學論著:

    (日)「講談落語研究會」編,《趣味の講談落語》,東京:富文館,,大正15年(1926)5月10日。
    (日)佐野孝,《講談五百年》,東京:鶴書房,昭和18年(1943)。
    (日)和漢比較文學會編,《軍記と漢文學》,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4月。
    (日)和漢比較學會編,《江戶小說と漢文學》,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5月。
    (日)幸田露伴著、陳德文譯,《書齋閑話》,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譯稿完成。
    (日)菊池真一,《講談資料集成(二)》,大阪:和泉書院,2002年3月2日。
    (日)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 清末民初小說目錄》,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3月2刷。
    (日)關根默庵,《講談落語今昔話》,東京:雄山閣,大正13年(1924)。
    (日)鹽谷溫著、孫良工譯,《中國文學概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59 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v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美)蒲安迪,《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英)佛斯特(E.M.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 : 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
    (瑞)安徒生(H.C.Andersen)原著、葉君健評譯、蔡尚志校訂,《安徒生故事全集(二)》,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7年11月。
    王三慶、陳慶浩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初版。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2002年8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二刷。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敍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二刷。
    王向遠,《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敍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王清原、牟仁隆等編,《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4月。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5月)。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
    王慧芬等著,《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王鍾陵著,《文學史新方法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3年3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1998年4月。
    平川祐弘、平岡敏夫、竹盛天雄編,《鷗外の人と周邊》,東京:新曜社,1997年5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2月。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全三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任翔著,《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朱一玄、劉葉秋等人主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艾德蒙多‧狄‧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著、康華倫譯,〈作者介紹〉《愛的教育》,臺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亨利‧吉爾伯特(Henny Gilbert)著、韓慧強、韓慧敏譯,《羅賓漢》,臺北:新雨出版社,2010年5月。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吳福助主編,《日治臺灣小說彙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
    呂興昌主編,《許丙丁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全三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2004年10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李仁淵著,《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10二月。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敍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 月。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楠著,《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李福清著、李明滨譯,《古典小說與傳說(李福清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周振鶴編,《晚清營業書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4月。
    孟樊著,《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6年1月。
    岸本美緒等著,《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
    林以衡,《日治時期台灣漢文俠敍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5月。
    林景淵著,《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臺北:自立報系,1990年8月。
    林翠鳳,《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河原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科技,2004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懿琳、楊翠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施懿琳等著,《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2003年初版。
    施懿琳著,《從沈光文到賴和: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初版。
    柯特‧維京等編,《天方夜譚》(The Arabian Nights),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4月。
    柯榮三,《時事題材之臺灣歌仔冊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8年2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4月。
    范伯群、孔慶東著,《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2000年4月。
    迪特爾‧格勒弗特(Hans-Dieter Gelfert)著、許惠容譯,《莎士比亞與他的時代》,臺北:晨星出版社,2007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皋于厚,《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馬幼垣著,《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馬祖毅、任榮珍著,《漢籍外譯史》,武漢:湖北教育,1997年。
    高日暉等著,《水滸接受史》,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7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2005年9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2005年3月。
    張崑將,《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臺北:稻香,2006年9月)。
    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5月。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梅家玲主編,《跨領域的視野:文化啓蒙與知識生產》,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笛福(Daniel Defoe)著、徐霞村譯,《魯賓孫飄流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2月。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原著、孫大雨譯,《哈姆雷特》(Hamlet),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莎士比亞原著、朱生豪譯,《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莎士比亞原著、孫大雨譯,《奧賽羅》(Othello),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敍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1月。
    連橫,《臺灣詩薈(下)》,第13號。收於《連雅棠先生全集‧附錄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敍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7月2版。
    陳益源,《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8月。
    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7年。
    單德興譯注,《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讎廣義》,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4月。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菊池真一編,《講談資料集成》(全3卷),大阪:和泉書院,2001年3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10月。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黃美娥、黃英哲主編,《臺灣漢文通俗小說集一、二》,東京:綠蔭書房,2007年。
    黃美娥著,《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4年。
    黃美娥編,《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毅、許建平,《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北:臺灣學生,2007年。
    楊義:《中國敍事學》,北京:人民,2004年2月。
    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年10月。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編,《第八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9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8月
    劉秀美著,《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2001年11月。
    德田武,《日本近世小說と中囯小說》,東京:青裳堂書店,1992年。
    樓含松,《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敍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潘建國,《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潘建國,《古代小說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鄧慧恩,《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硏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12月。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臺北:揚智1993年。
    謝灼華主編,《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羅鋼著,《敍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2.文化、歷史理論論著:

    (日)《赤穗義士讀本》,兵庫縣:義芳文庫,1937年。
    (日)《近世武家教育思想》,東京:秀研社,2001年。
    (日)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筆錄、李冬君譯,《葉隱閒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11月。
    (日)山本博文著、趙佳誼、黃碧君譯,《武士道圖解》,臺北:商周 城邦出版,2008年6月。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臺北:揚智出版社,1996年1月。
    (日)茂呂美耶,《江戶日本》,臺北:遠流,2004年10月。
    (日)黑田俊雄,《日本の歷史‧蒙古襲來》,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年。
    (日)稻垣史生,《仇討を考證する》,東京:旺文社,1987年。
    (法)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4月。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社會學》,臺北:遠流,2004年10月16日初版。
    (法)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1988年2月。
    (俄)渥夫剛‧索夫斯基(Wolfgang Sofsky)著、邱慈貞譯,《暴力十二章》,臺北:玉山社,2006年9月。
    (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著、閰嘉譯,《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4月2刷。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美)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2004年4月。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等譯,《後現代歷史敍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美)華萊士‧馬丁(Martin,W.)著、伍曉明譯,《當代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英)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2002年4月。
    (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等譯,《關鍵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
    (紐)史提夫‧羅傑‧費雪(Steve Roger Fisher)著、李中文譯,《閱讀的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年7月。
    (瑞)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圖書公司,1994。
    (義)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論文學》,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德)H.R 姚斯、(美)R.C.霍拉勃等著、周寧、金元蒲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elzer)編,《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2刷。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德)烏爾夫‧D‧馮‧盧修斯(WulfD.von Lucius)著、陳瑛譯,《藏書的樂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5月。
    (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社,2002年。
    (德)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著、錢永祥等編譯,《學術與政治》,臺北:遠流,1991年。
    上海檔案館編,《檔案裡的上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逢振編,《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2刷。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高雄:宏文館,2002年。
    甘懷真等編,《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12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7月。
    吳三連、蔡培火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部,1993年12月。
    吳鍚德等編,《翻譯文學&文學翻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3月16日。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編,2005年5月。
    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周憲、羅務恆等人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湯重南等著,《日本文化與現代化》,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童元方,《選擇與創造:文學翻譯論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廖炳惠,《關鍵字200》,臺北:麥田,2003年12月初版3刷。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2005年。
    BAKHTIN, Mikhail M,Rabelais and His World(Trans. Helene Iswolsk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Harry Gailey著、蔡百銓譯,《非洲史(中)》,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3. 辭書
    (日)日本国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日本国語大辭典(5)》,東京:小學館,2001年5月。

    4. 會議論文集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第二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編,《第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7年8月。
    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7年。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第五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8年9月。

    (三)會議論文
    《日治時期的語言‧文學‧「同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成大台文系 2004年。
    山下一夫,〈濟公傳在日本〉,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神魔入世:明清小說面面觀」學術座談會,2012年3月19日。
    中島利郎,〈日據時代臺灣文學:關於臺灣的「大眾文學」〉 「文學傳播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
    林以衡,〈革誰的命?-日治初期台灣文人李逸濤對革命思潮的接受與想像〉,「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主辦,2009年3月14、15日。
    施懿琳,〈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的《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中:臺中縣立文化局,2001年12月8日。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國立清華大學主辦: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6年10月26-28日。
    趙雪君,〈菊部陽秋與日據時期戲曲劇評專欄 李逸濤──專欄〈菊部陽秋〉的主筆〉,2004年全國碩博士生戲劇學術研討會暨聯合讀劇會議論文。
    蕭義玲,〈誰做了決定?從主體敍事論大眾文化中受眾的位置〉,「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主辦,2006年3月24-25日。

    (四)學位論文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品涵,〈跨國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余育婷,《想像的系譜 ─ 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年7月)。
    吳舜均:《徐坤泉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敍事的發生及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產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武麗芳,《日據時期竹塹地區詩社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0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0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琬琪,《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潘俊宏,《臺灣日治時代漢文「武俠小說」硏究 : 以報刊雜誌為考察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翔任,《張純甫「是左」、「非墨」思想研究-以古史辨運動為背景》(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蕭玉貞,《鄭坤五小說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學術期刊論文
    1.中文期刊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頁159-222。
    伊瑟著、單德興譯,〈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第19卷第12期(1991年5月),頁86。
    李隆獻,〈日本復仇觀管窺—以古典文學為重心〉,《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9年4月)。
    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以《春秋》三傳為重心〉,《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
    林以衡,〈《格理佛遊記》在臺灣:日治時期〈小人國記〉、〈大人國記〉的譯寫、諷喻與政治想像〉,《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
    林以衡,〈「蕩寇」新解:〈新蕩寇志〉對日本「國體」、「神風」思想的闡發及作者謝雪漁的政治理想〉,《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9年9月)。
    林以衡,〈日治初期臺灣文人對日本漢文小說的接受─以菊池三溪的作品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26期(2008年6月)。
    林以衡,〈英雄、歷險、桃花源-由日治小說《奇人健飛啓彊記》的試煉之路論其敍事建構的原型模式〉,《東華人文學報》第18期,2011年1月。
    春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下)〉,《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頁131-136、3卷3期,1954年12月,頁115-130。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台南州內的書局發展〉,《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1期(2008年4月)。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19期 2004年12月。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2007年6月)。
    徐志平,〈遺民詩人杜濬功能論小說觀探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2006年7月),頁129-130。
    崔文東,〈家與國的抉擇:晚清Robinson Crusoe諸譯本中的倫理困境〉,《翻譯史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康韻梅,〈康人小說中「智慧老人」之探析〉,《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9月)。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2期,2001年6月,頁66~75。
    張圍東,〈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5卷3期:1999年3月,頁49~58。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
    莊永明,〈第一臺新式印刷機-『聚珍堂』印刷機〉,《書卷》,第4期,1993年12月,頁26。
    許俊雅,〈少潮、觀潮、儀、耐儂、拾遺是誰?-《臺灣日日新報》作者考證〉,《台灣文學學報》第19期(2011年12月)。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
    陳培豐,〈殖民地臺灣「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2001年3月,第12期1期 頁115~155。
    黃美娥,〈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通俗小說中的文化地景、敍事倫理與知識想像〉,《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2月)。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與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3期,2000年9月。
    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厦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35年)。
    廖珮芸,〈唐人小說中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61-88。
    齊益壽,〈桃花源記並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年)。
    蔡盛琦,〈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第91卷2期,2002年12月,頁65~92。
    蔡盛琦,〈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9卷第4期(2003年)。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2000年6月,第36期,頁242~250。

    2.外文資料
    Beardsley, Monroe C,“Aesthetic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C1958.
    〈中国講史小説と通俗軍談(上)−読本前史−〉《文學》第52卷第11期(1984.11)。
    〈通俗軍談研究(一)−『通俗台湾軍談』・『通俗元明軍談』〉《明治大学教養論集》第165卷(1983.03)
    熊慧蘇,〈『通俗五代軍談』の典拠と構成法―「通鑑に載伝へたる所を拔萃和釈す」考〉《近世文芸》第18卷(2003.07.11),頁1-14。
    荒尾禎秀,〈『通俗列国志呉越軍談』の漢字語について〉《東京学芸大学紀要(人文科学)》第51卷(2000.02.29),頁197-204。
    黒石陽子,〈草双紙と通俗軍談物の諸相―『通俗漢楚軍談』と『通俗三国志』を中心に〉《黒本・青本の研究と用語索引》(1992.2)。
    神谷勝広,〈近松と通俗軍談―『通俗列国志後編』『通俗漢楚軍談』を軸に〉《名古屋大学国語国文学》第82卷(1998.07.11),頁31-42。
    石田賢司,〈『呉越軍談』の構想と趣向―紀海音独創期の浄瑠璃〉《人文論究(関西学院大学)》第54卷第3期(2004.12),頁21-36。
    長尾直茂,〈「前期通俗物」小考―ー『通俗三国志』『通俗漢楚軍談』をめぐって〉《上智大学国文学論集》第24卷(1991.01)。
    德田武,〈二つの『絵本漢楚軍談』と『西漢演義』〉《和漢文學比較叢書7》(1988年6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510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5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1001.pdf2025KbAdobe PDF225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