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14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85542      Online Users : 8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46


    Title: 新聞記者之核心能力初探—在地文獻的回顧
    Core competency of journalists: a literature review
    Authors: 李惠琳
    Li, Hui Lin
    Contributors: 陳百齡
    李惠琳
    Li, Hui Lin
    Keywords: 記者
    能力
    核心能力
    Journalist
    Competence
    Core Competence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2-10-30 10:09:4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記者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受限於傳統新聞學研究大多以記者具備的「知識」作研究主題,為能更全觀去瞭解記者完成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本研究由能力理論(competence theory)出發,藉著文獻整理及分析,初步建構出研究記者核心能力的四大面向:「資訊處理」、「科技使用」、「集體協力」及「個人情意」。

    研究結果顯示,新聞記者在資訊處理能力上,主要可展現於「發現和界定問題」、「搜尋相關知識及資料」、「分析及整理資訊」及「呈現資訊」,其中擁有專業知識及策略知識是關鍵。在科技使用能力上,記者必須透過外在工具來延伸自身能力,需要發現並發揮科技工具可能的機緣,並讓身心靈習性保持彈性。在集體協作的能力上,記者必須與消息來源有良好的互動,由「建立關係、取得信任」、「談判協商能力」及「衝突處理」來展現能力。在個人情意上,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動機及價值觀,因此新聞記者必須瞭解且認同作為記者的意義,才有可能為公眾利益去衝撞權威。此外也必須具備高度的「抗壓性」,才能勝任記者一職。

    最後,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記者核心能力之九大行為指標,作為日後相關調查研究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a journalist.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knowledge a journalist should posses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re competence. To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s on this issue,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four major analytic frames which were based on the constructs of competence theories. The four main frames are: 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2) the ability of using technology; 3) social interaction and 4) personal affe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1) a journalis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was exhibited from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questions, gather, analyz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2) A journalist should be able to utilize external tools/sources to help them complete tasks more efficiently. That is, to figure out available tools and sources,, and to keep themselves flexible. 3) A journalist needs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ews sources by gaining trust, using negotiation strategies and dealing with conflict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ence a journalist needs to possess is the motivation. They must have positive perception on their role and envisage 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fight against the authority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In addition, it is also essential for a journalist to handle great pressure from.

    At last,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nine behavioral indicators which derived from the results. These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06)。〈記者辛酸指數大調查〉,取自
    http://www.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477,2008/01/23
    丁興華(2008)。《台灣報業經營創新策略之探討─以蘋果日報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靜嬋(2010)。《「社會支持」模式於新聞從業人員採訪創傷新聞事件後壓力調適之關係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王旭統(2003)。〈公務人員核心職能之形成途徑與評選面向〉,《公務人員月刊》,81,頁34-42。
    王毓莉(2000)。〈線上檢索對記者的影響之初探〉,《傳播管理學刊》,2: 1,頁41-60。
    王毓莉(2001)。〈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68,頁91-115。
    伍崇韜(2005年10月29日)。〈新聞編採,六年1600人失業〉,《聯合報》,A6版。
    何榮幸(2006)。《媒體突圍》。台北:商周出版。
    何榮幸(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
    何國華(2004)。〈過半的人不看報紙〉,《目擊者》,38,頁25-27。
    李芳齡譯(2002)《績效躍進—才能評鑑法的極致運用》。台北:商周出版。(原書David D Dubois [1993].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HRD Press, Inc.)
    李右婷、吳偉文(2003)《Competency導向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普林斯頓。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頁135-172。
    李明軒、邱如美譯(2010)。《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原書Michael E. Porter.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邱奕嵩(2008)。〈媒體下一步〉,《目擊者》,62,頁45-46。
    吳佩玲(2006)。《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玉玲(2005)。《關務人員核心能力世代差異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吳政哲(2000)。《高科技產業工程專業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昌、臧國仁(2000)。〈新聞從業人員之工作倦怠現象--以臺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新聞學研究》,63,頁91-135。
    林怡君(2004)。《從鋼筆到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寬仁(2007)。《政府採購專業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元輝(2007)。〈臺灣老字號報紙的危機〉,《傳播研究簡訊》,48,頁4-8。
    林慶川(2007)。《資深社會記者面對暴力威脅時的避險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煒(2008)。《電視新聞主播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孟真(2003)。〈專業主體性 還是缺席了〉,《目擊者》,36,頁18-24。
    施啟智(1998)。《電視臺業務部業務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2002)。〈能力模式與人力資源訓練發展〉,《人事月刊》,34:3=199,頁117-142。
    施能傑(2010)。〈職能理論對國家考試制度設計的啟示〉,《國家菁英》,6:3=23,頁17-35。
    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15:2,頁59-63。
    陶允正(1994)。《記者個人屬性、專業義理與如何選擇接近消息來源之相關性探討:以台北市議會記者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碧珍(1981)。《我國新聞從業人員之專業性及其處理新聞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會記者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康永欽(1997)。〈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傳播者與社會情境互動的本土分析〉,陳世敏主編,《傳播論文選集1997》。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百齡(2004)。〈新聞工作者如何蒐集資料?專家知識的初探〉,《圖書與資訊學刊》,51,頁35-48。
    陳炳宏(2005)。〈廣告商介入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頁209-246。
    陳健祥(2006)。《新科技與電視新聞產製管理之探討-以東森新聞台衛星新聞蒐集器(SNG)之使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曉宜(2008)。〈解嚴二十年?〉,《目擊者》,62,頁4。
    陳弘志(2008)。《即時通訊科技使用於新聞採訪之探討—以主跑立法院路線之廣播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培思(2009)。《新聞工作是志業?或跳板?-以報紙財經記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明、彭文正、葉銀嬌、安然(2010)。《傳播研究方法》。台北:威仕曼。
    徐榮華(2007)。《台灣報業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志偉(2008)。《新聞記者尋人行為研究:以小人物消息來源採訪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如陵(1952)。《報學研究》。台北:西窗。
    陸鏗(2004)。《大記者三章—記者的精神與作為》。台北:網路與書。
    陸逸馨(2008)。《在筆鋒之外─記者採訪災難後的心理衝擊》。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82)。《教育目標的分類方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肇珩(2000)。《記者:黃肇珩: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台北:立緒文化。
    黃一峰(2001)。〈高級文官核心能力架構之初探〉,《人事月刊》,33:2,頁42-50。
    黃賢楨譯(2005)。《心科技》。台北:時報文化。[原著:Norman, D. A. [1993]. 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Defending human attributes in the age of the machine. Reading, Mass.: Perseus Books]
    黃國師(2005)。〈「置入性行銷」是電視媒體甜點還是雞肋?〉,《中華傳播學刊》,8,頁17-25。
    黃創夏(2008)。〈「新聞2.0」?明日報之黃粱夢!〉,《目擊者》,62,頁42-44。
    黃屏蘭(2008)。《核心能力概念在我國公部門人力資源發展的實際應用—以公務人員委升薦任官等訓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龍(2009)。《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發展觀察》。台北:商周出版。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頁1-40。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
    張麗娟(2003)。《臺北市政府人事人員核心能力探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張孟剛(2004)。《卓越軍職人員核心能力建構之研究--以陸軍校階主官管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張寶芳(2005)。〈建構一個以基模為本的新聞專業知識支援系統〉,《新聞學研究》,84,頁41-78。
    張衛平譯(2007)。《正在消失的報紙—如何拯救信息時代的新聞業》,北京:新華出版社。[原著:Philip Meyer[2004]。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張錦華(2008)。〈從陳幸妤怒責媒體報導談起〉,《目擊者》,65,頁40。
    張家慧、陳炳全(2002)。<從解題過程看不同媒介特性對新聞編輯人員之影響--比較傳統媒介及網路媒體〉,《傳播與管理研究》,1:2,頁189-211。張寶芳、羅文輝、鄧麗萍(2006)。〈新聞人員的電腦採用與使用行為研究-1994與2004年的比較〉,《廣播與電視》,27,頁1-23。
    許恬忻(2007)。《企業公關人員如何使用MSN:以證券公關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麗珍(2009)。《從媒介生態更迭中再出發-八位記者的流浪紀實》。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書維(2009)。《記者採訪災難新聞後之心理創傷與調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彭慧明(2001)。《報社記者對網路訊息採納態度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單文婷(2004)。《國會記者新聞專業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連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涓(2005)。〈考選制度之新思考架構:職能基礎的觀點〉,《國家菁英》,1:1,頁59-78。
    蔡宜純譯(2009)。《心靈幫手—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台北:心理。(原著:Elena Bodrova & Deborah F. Leong [2007].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J. Englewood Cliffs.)
    劉宜靜(2000)。《高階行政人員核心能力之分析--五國的經驗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頁239-268。
    潘鳳儀(2010)。《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素梅(2002)。〈以前跑新聞 現在給新聞〉,《目擊者》,29,頁26-28。
    盧聖芬(2006)。《電視記者工作滿足程度與離職意願及行為的關聯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臧國仁、鍾蔚文(1994)。〈記者如何問問題?如何問好問題?如何問對問題〉,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頁45-72。
    臧國仁(1998)。〈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頁69-116。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新聞記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69,頁55-93。
    趙慕嵩(2006)。《趙老大闖江湖》。台北:網路與書。
    鄭百評(2003)。〈媒體冰河期,1/3記者改行〉(2003年1月1日)。《就業情報雜誌》,312。取自「就業情報網」,http://media.career.com.tw/Careerbook/magshort.asp?CA_NO=321p122
    鄭宏斌(2008)。《臺灣報社地方記者組織溝通滿意、專業性、工作滿意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復寧(2006)。《國會聯絡人核心能力之研究-以行政院暨所屬各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賴遠烽(2003)。《員工職能與績效發展之相關性研究(以國內某家IC設計公司之個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些甚麼?--幾個極端的想法〉,《新聞學研究》,53,頁107-129。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陳順孝(1997)。〈探討記者工作的知識基礎—分析架構的建立〉,「1997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深坑:世新會館。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張文強、陳順孝(2002)。〈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尋找新判準〉,「2002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台北深坑:世新會館。
    鍾蔚文(2005)。〈玩物之中見創意─以傳播工具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頁1-16。
    鍾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a)〈從資訊處理典範到體會之知:專家研究典範的變遷〉,《思與言》,44:1,頁101-130。
    鍾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b)〈數位時代的技藝:提出一個分析架構〉,《中華傳播學刊》,10,頁233-264。
    魏梅金譯(2002)。《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績效的模式》。台北:商周出版。(原書Lyle M. Spencer & Signe M. Spencer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Inc.)
    顏加松(2005)。《數位時代新聞人員工作滿足感:科技使用、組織溝通與工作壓力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玉潔(2004)。《人脈與新聞:一個社會資本觀點的研究--以傑出財經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玉潔、張錦華(2006)。〈人脈與新聞採集:從社會資本與組織衝突觀點檢視記者如何建立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中華傳播學刊》,10,頁195-231。
    羅惠萍(2007)。《平面媒體記者工作價值觀、專業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文輝、張凱蒂、張寶芳(2007)。〈新聞記者之網路使用與預測〉,《傳播與社會學刊》,2,頁51-83。
    嚴曉翠(2009)。《公關實務工作者如何看待大學公關課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魏玓(2008)。〈報業的明天在哪裡?〉,《動腦》,392,頁16。
    顧美芬(2008)。〈報紙糧荒正蔓延〉,《目擊者》,65,頁5。


    英文部分:

    Atwood, Erwin L. (1966). Effects of Source and Message Credibility on Writing Style, Journalism Quarterly, 43(3), pp466-467.
    B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Inc.
    Burgoyne, J. G. (1993). The competence movement: issues,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 Personnel review, 22(6), pp6-13.
    Boyatzis, Richard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John Wiley and Sons.
    Chibnall, Steve (1975). The Crime Reporter: A Study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Sociology, 9(1), pp46-66.
    Friend, Cecilia (1994). Daily newspapers use of computers to analyze data.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5(1), pp63-70
    Fletcher, S. (1992). NVQs,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 A Practice Guide for Employers. Management and Trainers, London: Kogan Page.
    Garrison, Bruce (1995). Online services as reporting Tools: Daily newspaper use of commercial databases in 1994.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6(4), pp74-86.
    Gibson, J.J. (1979).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milton, James T. (2004).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sell: How the market transforms information into new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ieber, Watter & Johnson, Walter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s Roles, Jourlism Quarterly, 38 (3), pp289-297.
    Koch, M. J. & McGrath, R. G. (1996).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olicies do matter, Strategic Journal, 17, pp335-354.
    McLagan, P. A. (1980). Competency Models.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34(12), pp22-26.
    McClelland, Davi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pp2-14.
    McLeod, J. M. & Hawley, S. E. Jr. (1964). Professionalization among newsmen, Journalism Quarterly, 41(577), pp529-539.
    Maier, S. R. (2001). Digital diffusion in newsrooms: the uneven advance of 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1(2), pp95-110.
    Parsigain, E. K. (1992). Mass media writ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pp2-14.
    Rothwell, William J & Lindholm, John E (1999). Competency identification, modell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U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3:2. pp90-105.
    Shoemaker, Pamela J. (1984). Media Treatment of Deviant Political Group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1), pp 66-75, 82.
    Spencer, Lyle M. & Spencer, Signe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Inc.
    Weaver, D. H. & Wilhoit, G. C. (1986).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A Portrait of U.S. News People and Their Work.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Zemke, R (1982). Job competencies: Can they help you design better training? Training, 19 (5), pp28-3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3941005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4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EMA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501.pdf1287KbAdobe PDF26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