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08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201497      在线人数 : 7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89


    题名: 毛澤東形象之建構
    作者: 黃淑嫆
    Huang, Shu Jung
    贡献者: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黃淑嫆
    Huang, Shu Jung
    关键词: 毛澤東
    圖像
    形象
    個人崇拜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2-10-24 16:17:06 (UTC+8)
    摘要: 毛澤東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後的第一位最高領導人,自他崛起以至逝世為止,被建構出的形象若說沒有任何變化,那是匪夷所思的事。本論文以創作於1929年的目前所知最早論及毛澤東形象的小說為起始,以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一事件為終點,從版畫、油畫、年畫、宣傳畫、雕像、像章、郵票等圖像,以及小說、民歌、中共黨史編纂學等與毛澤東相關的媒體,較全面地探討他於這段時期的公眾形象。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隨著毛澤東權力的擴張、整風的進行以及國共關係的變化等,毛澤東被形塑成可與蔣介石相抗衡的新領袖人物,而其「救星」形象也使傳統對神靈的崇拜轉移到了毛澤東和其領導的黨身上,使毛澤東像代替了農村家庭中供奉的神像。1949年以後,中共傾國家之力,逐步建構起一套關於毛澤東的新信仰體系,最終並演化成文革時期的造神運動。在這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稱號、形容詞被冠冕在毛澤東身上,他的形象逐漸被加載了更為繁雜的政治符號,並以各種物化的樣貌展現在眾人面前。
    參考文獻: 一、中文檔案
    (一)文件、文集
    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硏究組翻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有關文件匯集》(第4集),天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硏究組,1967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8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第1冊),東京:蒼蒼社,1983年。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第2冊),東京:蒼蒼社,1983年。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第8冊),東京:蒼蒼社,1983年。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補卷》(第2冊),東京:蒼蒼社,1984年。
    竹內實監修,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補卷》(第3冊),東京:蒼蒼社,1984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報章雜誌
    《申報》,上海,1929年。
    《武德報》,北平,1938年。
    《新中華報》,延安,1939年、1940年。
    《解放週刊》,延安,1941年。
    《解放日報》,延安,1942年。
    《觀察》,上海,1947年。
    《文匯報》,上海,1968年。
    《人民日報》,北京。
    二、中文專書
    卜偉華,《「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于風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識分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明賢、嚴善諄,《新中國美術圖史1966—1976》,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王川,《狂石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牛漢、鄧九平主編,《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石家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石家莊市志》(第1卷),石家莊: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李蓉,《中共七大軼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銳,《毛澤東的晚年悲劇》,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李輝,《傳奇黃永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
    李學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典1949—19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下冊),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何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上冊),香港:明報出版社,2008年。
    程宸編著,《毛澤東自傳珍稀書影圖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沈霞著,鍾桂松整理,《延安四年(1942—1945)》,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林伯渠著,《林伯渠日記(1926年7月—1927年6月)》,北京:中央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
    林惺嶽,《中國油畫百年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易英著,《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愛民,《延安木刻藝術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武國友編著,《1949開國大典實錄》,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年。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柳無忌編,《柳亞子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重慶:新華出版社,1980年。
    范蘇蘇、王大龍主編,《范長江與青記》,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8年。
    胡志毅,《國家的儀式:中國革命戲劇的文化透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雉,《不識面的情人》,上海:新文化書社,1929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逢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耀潔,《中國愛滋病調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陳煥仁,《紅衛兵日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長海、金菊貞,《柳亞子文集補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社,1982年。
    孫照海選編,《陝甘寧邊區見聞史料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秦風老照片館編,《1947年春:延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新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通幣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張素華,《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編,《中國共產黨之透視》,台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82年。
    閆樹軍,《紅舞台上的永恆——天安門城樓八版毛主席畫像的繪製》,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
    傅國涌,《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黃華,《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楊昊成,《毛澤東圖像研究》,香港:時代國際,2009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和「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念群主編,《新史學:感覺‧圖像‧敘事》(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永烈,《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董世桂、張彥之,《北平和談紀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趙超構,《延安一月》,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劉明銀,《帶翅膀的攝影機——侯波、徐肖冰口述回憶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統整理、注釋,《親歷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淳,《中國油畫名作100講》,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潘光旦、全慰天,《蘇南土地改革訪問記》,北京:三聯書店,l952年。
    盧向東,《中國現代劇場的演進——從大舞台到大劇院》,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
    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歷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
    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聶紺弩,《聶紺弩全集》(第5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年。
    龔楚,《我與紅軍》,香港:南風出版社,1954年。
    張戎著,張朴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傑克‧貝爾登(Belden, Jack)著,邱應覺等譯,《中國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彼得‧伯克(Burke, Peter)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彼得‧柏克(Burke, Peter)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2005年。
    韓丁(Hinton, William)著,韓倞等譯,《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記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MacFarquhar, Roderick)、沈邁克(Schoenhals, Michael)著,關心譯,《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
    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著,黃明嘉譯,《快樂的科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著,張念東、凌素心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鮑威爾(Powell, J. B.),邢建榕、薛明揚、徐躍譯,《我在中國二十五年︰《密勒氏評論報》主編鮑威爾回憶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李敦白(Rittenberg, Sidney)、雅瑪達‧伯納(Bennett, Amanda)著,林瑞唐譯,《我在毛澤東身邊的日子》,台北:智庫,2002年。
    施耐德(Schneider, Laurence A.)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方案的探索》,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
    肯尼士‧休梅克(Shewmaker, Kenneth E.)著,鄭志寧、黃際英等譯,《美國人與中國共產黨人》,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菲力普‧肖特(Short, Philip),仝小秋、楊小蘭、張愛茹譯,《毛澤東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
    西佛曼(Silverman, Marilyn)、格里福(Gulliver, P. H.)編,賈士蘅譯,《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史個案硏究》,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斯諾(Snow, Edgar)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斯諾(Snow, Edgar)等著,王福時、郭達、李放等譯,《前西行漫記》,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6年。
    埃德加‧斯諾(Snow, Edgar)筆錄,王衡譯,丁曉平編校,《毛澤東自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
    斯諾(Snow, Edgar)著,汪衡譯,丁曉平編校,《毛澤東自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
    埃德加‧斯諾(Snow, Edgar)著,賀和風譯,《漫長的革命》,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R. 特里爾(Terrill, Ross)著,劉路新、高慶國等譯,《毛澤東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尼姆‧威爾斯(Wales, Nym)著,陶宜、徐復譯,《續西行漫記》,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年。
    菲利普.金巴多(Zimbardo, Philip)著,孫佩妏、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台北:商周出版,2008年。
    三、中文期刊
    凡歌,〈1950:謠言包圍新中國〉,《看歷史》(成都),2010年第8期,頁57~64。
    丸田孝志、劉暉,〈國旗、領袖像:中共根據地的象徵(1937—1949)〉,《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2009年第10卷,頁323~341。
    王瑞芳,〈農村土改後惡風陋俗的革除與新民俗的形成〉,《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2009年第1期,頁63~69、126。
    王作化、王晉陽,〈「長征」一詞的由來及二萬五千里路程是怎樣計算出來的?〉,《黨史縱覽》(合肥),2006年第7期,頁36~39。
    王騫,〈中國領袖像標準儀規變遷〉,《愛情婚姻家庭(特別觀察)》(武漢),2010年第10期,頁6~8。
    王霞,〈試析國慶節慶祝方式演變的政治意義〉,《蘭州學刊》(蘭州),2006年第5期,頁89~91。
    王明賢,〈紅衛兵美術運動及對當代藝術的影響〉,《藝術探索》(南寧),2005年第2期,頁32~40。
    方厚樞,〈《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出版史研究的回顧〉,《出版史料》(北京),2005年第4期,頁78~85。
    方厚樞,〈新中國出版事業四十年(上)〉,《中國出版》(北京),1989年第10期,頁3~28。
    方厚樞,〈新中國出版事業四十年(中)〉,《中國出版》(北京),1989年第11期,頁3~14。
    方厚樞,〈毛澤東像出版五十年〉,《出版史料》(北京),2003年第4期,頁4~13。
    方厚樞,〈「文革」十年毛澤東著作毛澤東像出版紀實〉,《湘潮》(長沙),2000年第6期,頁52~57。
    方厚樞,〈《毛主席語錄》出版史話〉,《報刊薈萃》(西安),2004年第10期,頁4~8。
    曲立氏,〈瓷都有個畫毛主席像的人〉,《陶瓷研究》(景德鎮),2005年第4期,頁17~19。
    江沛,〈南京政府時期輿論管理評析〉,《近代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頁92~111。
    朱少偉,〈抗戰初期的《救國時報》〉,《新聞記者》(上海),2007年第11期,頁110~112。
    朱晉平,〈一種考察:建國初期國營、私營出版發行領袖像之比較〉,《中國圖書評論》(瀋陽),2007年第7期,頁116~117。
    吳繼金,〈「文革」時期的毛澤東郵票〉,《鐘山風雨》(南京),2008年第2期,頁57~61。
    吳繼金,〈那「令人難以忘懷」的鮮花和笑臉——記哈瓊文和他創作的《毛主席萬歲》宣傳畫〉,《文史月刊》(太原),2009年第11期,頁20~22。
    吳繼金,〈「文革」中有關毛澤東的美術作品〉,《世紀行》(武漢),2004年第1期,頁37~40。
    吳繼金,〈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風風雨雨〉,《黨史縱橫》(瀋陽),2008年第2期,頁27~33。
    李安葆,〈撰寫《雪山草地行軍記》等文的楊定華是誰?〉,《北京黨史》(北京),2007年第6期,頁58~59。
    李繼華,〈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滋生〉,《炎黃春秋》(北京),2010年第3期,頁40~45。
    李若建,〈1950年代:謠言席卷千萬國人〉,《讀書文摘》(武漢),2010年第9期,頁31~35。
    李若建,〈謠言的建構:「毛人水怪」謠言再分析〉,《開放時代》(廣州),2010年第3期,頁104~125。
    李楊,〈五十年代的院系調整與社會變遷——院系調整研究之一〉,《開放時代》(廣州),2004年第5期,頁15~30。
    李鐵時,〈我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老同志之友》(瀋陽),2006年第12期,頁9。
    李曉航,〈《毛澤東思想萬歲》的興與衰〉,《黨史博覽》(鄭州),2004年第10期,頁44~48。
    何新宇,〈陜甘寧邊區製作的毛澤東棉布像〉,《東方收藏》(福建),2010年第7期,頁116。
    何兆東,〈《繡金匾》及其作者〉,《隴東學院(社會科學版)》(慶陽),2003年第14卷第3期,頁22~24。
    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文史精華》(石家莊),2003年第1期,頁18~31。
    周正章,〈胡風事件五十年祭〉,《粵海風》(廣州),2005年第3期,頁31~43。
    金大陸,〈上海第一尊毛澤東塑像〉,《炎黃春秋》(北京),2006年第7期,頁34~39。
    金大陸,〈上海文革時期毛澤東像章的流通與生產〉,《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2006年第95期,頁57~66。
    洪長泰著,羅嗣亮、馬海霞譯,〈毛澤東時代的慶祝遊行:中國五十年代的國家景觀〉,《現代哲學》(廣州),2009年第1期,頁58~67。
    洪長泰,〈空間與政治:擴建天安門廣場〉,《冷戰國際史研究》(上海),2007年,頁138~173。
    洪順恒口述,赫安齡整理,〈一張珍貴的請帖〉,《黨史縱橫》(瀋陽),1993年第10期,頁42~43。
    思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詞作者孫萬福〉,《黨的建設》(蘭州),2008年第9期,頁62。
    俞占武,〈我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式〉,《共產黨人》(銀川),1999年第10期,頁43~44。
    段寶林,〈北大日記(1954—1955)〉,《天涯》(海口),2005年第2期,頁84~92。
    倪天祚,〈國慶十周年慶祝活動紀略〉,《百年潮》(北京),2009年第5期,頁42~44。
    倪天祚,〈國慶15周年慶祝活動紀略〉,《百年潮》(北京),2009年第8期,頁60~62。
    倪天祚,〈我親歷的國慶群眾遊行〉,《百年潮》(北京),2008年第11期,頁21~27。
    陳金龍,〈試論國慶紀念的社會功能——以新中國國慶紀念為中心的考察〉,《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2009年第10期,頁5~14、159。
    馬承鑣,〈上海解放前夕的第一幅毛澤東畫像〉,《世紀》(上海),2004年第1期,頁54。
    袁南生,〈1930年莫斯科為毛澤東發訃告〉,《領導文萃》(福州),2000年第7期,頁120~125。
    高華,〈紅軍長征的歷史敘述是怎樣形成的〉,《炎黃春秋》(北京),2006年第10期,頁27~32。
    郭德菴口述,侯藝兵整理,〈郭德菴:第一座主席塑像是這樣誕生的〉,《中華民居》(北京),2009年第4期,頁108~109。
    徐秋梅、吳繼金,〈「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毛澤東像章〉,《黨史縱覽》(合肥),2008年第9期,頁51~54。
    孫孟英,〈毛主席像章的興衰沉浮〉,《炎黃春秋》(北京),1993年第12期,頁34~37。
    孫韶,〈鮮為人知的《東方紅》往事——一首由陝北民歌衍變成的頌歌〉,《雲嶺歌聲》(昆明),2003年第9期,頁18。
    梁路峰、齊玉光,〈被毛澤東邀請出席國慶大典的江西女紅軍〉,《黨史文苑》(南昌),2007年第9期,頁26~29。
    梁茂春,〈歌曲的「異化」——論李劫夫的「語錄歌」創作〉,《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北京),2004年第2期,頁9~17。
    張濤,〈建國以來民主黨派任政府領導職務狀況的歷史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福州),1992年第6期,頁36~39。
    黃禹康,〈首部《毛澤東選集》出版前後〉,《黨史縱覽》(合肥),2006年第4期,頁13~15。
    散木,〈「文革」中的「聖像」美術運動和廣場上的「紅色波普」〉,《社會科學論壇》(石家莊),2004年第6期,頁72~83。
    程征、張渝、劉天琪,〈1959‧石魯‧《轉戰陜北》訪談錄〉,《西北美術》(西安),2010年第4期,頁42~45。
    程世剛,〈文革語錄操的「出籠」經過〉,《文史博覽》(長沙),2008年第3期,頁56~58。
    賀萬里,〈「領袖與群眾」——新中國文藝政策影響下的一種繪畫題材的圖像轉換〉,《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南京),2006年第1期,頁69~65、77、194。
    雷雲峰,〈毛澤東迎匾談楷書〉,《黨史博采》(石家莊),2000年第6期,頁40~41。
    董慧敏、胡新亮,〈美術向度的毛澤東形象建構〉,《文學前沿》(北京),2006年,頁22~31。
    楊永興,〈文革前《紅旗》雜誌對毛澤東思想的宣傳〉,《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鎮江),2008年第2期,頁61~68。
    楊涵舒,〈第一座毛主席像修建始末〉,《中國新聞週刊》(北京),2009年第44期,頁76~78。
    葉欽麟,〈為迎接福州解放我畫毛主席朱總司令肖像〉,《福建黨史月刊》(福州),1994年第10期,頁44。
    萬建強,〈百萬紅衛兵在井岡山〉,《黨史縱覽》(合肥),2002年第6期,頁19~21。
    鄭工,〈「父」之為父——石魯《轉戰陜北》一畫的圖像學分析〉,《美術觀察》(北京),2008年第9期,頁97~101。
    劉國新,〈建國前《毛澤東選集》版本研究〉,《圖書館》(長沙),2010年第6期,頁134~135、143。
    劉立智,〈我親歷了1949年開國大典〉,《詩林》(哈爾濱),2009年第S1期,頁64~65。
    劉春華,〈也談《毛主席去安源》的幕後風波與歷史真實〉,《晚霞》(成都),2007年第12期,頁44~46。
    潘耀昌,〈複製、印刷和大眾傳播——木刻和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全盛的時代〉,《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2006年第5期,頁130~134。
    閻長貴,〈「四個偉大」是誰提出來的〉,《黨史博覽》(鄭州),2006年第8期,頁49。
    謝昭新,〈論三十年代傳記文學理念與自傳寫作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2006年第5期,頁145~160。
    謝炳志,〈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籌建與王冶秋〉,《新文化史料》(北京),1996年第2期,頁56~59。
    薛雲,〈華北解放區春節敬奉毛澤東現象述論〉,《歷史教學》(天津),2010年第14期,頁37~41。
    藍鴻文,〈《中國的西北角》到底出了多少版?〉,《新聞戰線》(北京),2006年第8期,頁50~51。
    羅雪揮,〈毛澤東標準像加工經歷揭祕〉,《共產黨員》(瀋陽),2008年第20期,頁47。
    四、學位論文
    周俊宇,《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0年。
    五、網路資料
    王彬彬,〈柳亞子的「狂奴故態」與「英雄末路」〉,《鳳凰網》,2011年1月15日,取自: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5/10/1501767_43.shtml
    史寶銀,〈毛澤東最早影集現身 多為戰鬥生活照〉,《鳳凰網》,2011年4月19日,取自:http://news.ifeng.com/photo/200704/0403_24_97281_2.shtml
    成文軍,〈一尊建國初期的毛澤東塑像〉,《成文軍的博客》,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chengwenjun.blshe.com/post/1691/359731
    成文軍,〈毛主席塑像今昔與沉浮〉,《成文軍的博客》,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chengwenjun.blshe.com/post/1691/630038
    朱濤,〈大躍進中的人民大會堂〉,《朱濤建築師的BLOG》,2011年5月1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3b730100fgqn.html
    宋慶森,〈書海殊塵:從禁書到偽裝書〉,《中國網》,2011年1月13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667252.htm
    何蜀,〈「文化大革命」中的「語錄仗」〉,《民間歷史》,2011年7月12日,取自: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4&tid=318
    李紹洲,〈回憶錄6.「我們」的「安展」(一)白手起家〉,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lishaozhou417.blog.163.com/blog/static/126614511200910196651287/
    李紹洲,〈回憶錄6.「我們」的「安展」(二)艱難行進〉,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lishaozhou417.blog.163.com/blog/static/126614511200910265434972/
    李紹洲,〈回憶錄6.「我們」的「安展」(三)柳暗花明〉,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lishaozhou417.blog.163.com/blog/static/126614511200911354152371/
    李紹洲,〈回憶錄6.「我們」的「安展」(四)星火燎原〉,《以文會友》,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lishaozhou417.blog.163.com/blog/static/126614511200910196651287/
    李靖,〈尋找失蹤的美術史(3)〉,2011年6月19日,取自:http://www.cuheri.com/a/sdgc/2011/0429/1287_3.html
    李光敏,〈中國國家博物館政治史〉,《新華澳報》,2011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49762
    周家旺,〈北平:入城儀式持續一整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3月29日,取自: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0754/10204625.html
    胡平,〈談宋彬彬的改名之謎——看《八九點鐘的太陽》有感(三)〉,《獨立中文筆會》,2011年6月12日,取自:http://blog.boxun.com/hero/huping/341_1.shtml
    侯煥昭,〈柳亞子的一樁未了心願〉,《南社》,2011年1月14日,取自:http://www.nanshe.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
    高華,〈新解博、毛、周「三國志」:評《博古和毛澤東》〉,《中國選舉與治理》,2011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77231
    高名潞,〈「無名畫會」:拒絕媚俗的悲劇前衛〉,《高名潞現當代藝術研究中心》,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www.artresearchcenter.org/ExArticleDetails.asp?ArticleID=10&ID=5
    郭建國,〈百姓收藏中的黨的生日 火花折射黨光輝歷程(圖)〉,《中國經濟網》,2011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ce.cn/kjwh/scpm/tzjb/klcp/klgd/200906/24/t20090624_19387036.shtml
    陸正明、李揚,〈靳尚誼 盡精微,致廣大〉,《文匯報》,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whb.news365.com.cn/jjl/201101/t20110104_2924774.htm
    陳丹青,〈第14節:從毛澤東到董其昌(4)〉,《騰訊網》,2011年8月16日,取自:http://book.qq.com/s/book/0/15/15772/14.shtml
    陳履生,〈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中國藝術品》,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Revolution/wz13.asp
    陳履生,〈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中國藝術品》,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Revolution/wz14.asp
    莊重,〈《毛澤東選集》真相〉,《開放雜誌》,2011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52
    張志英,〈唱紅全國的《繡金匾》〉,《新華網》,2011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5-11/04/content_5512419.htm
    張小焱,〈毛主席42次游長江〉,《文匯報》,2011年5月3日,取自: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5/12/23/xw0512230010.htm
    散木,〈葉青:中共歷史上最決絕的叛徒〉,《新華網》,2011年4月1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13/c_12443056_6.htm
    黃翔,〈火炬之歌〉,《民主論壇》,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asiademo.org/gb/1998/10/19981011a.htm
    黃翔,〈我看見一場戰爭〉,《民主論壇》,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asiademo.org/gb/1998/09/19980911a.htm#war
    黃翔,〈倒下的偶像〉,《民主論壇》,2011年7月15日,取自:http://asiademo.org/gb/1998/10/19981011c.htm
    路石,〈就《一尊建國初期的毛澤東塑像》一文與成文軍先生的通信〉,《路石的BLOG》,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257590100i2pk.html
    董標,〈毛澤東研究的核心問題——毛澤東崇拜的發生與個別意志的迴圈〉,《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3年12月第21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5058g.htm
    醉生,〈紅色經典——《井岡山的鬥爭》大型畫冊〉,《連環畫漫畫藝術館》,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472e010005ji.html
    默人,〈圖說毛主席塑像(一)〉,《沈默的紅色經典》,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44b540100mcav.html
    〈毛澤東標準像背後的祕密〉,《蜂鳥網》,2011年5月1日,取自:http://image.fengniao.com/124/1242685.html
    〈毛澤東聽大家喊「萬歲」:喜歡還是不喜歡?〉,《新華網》,2011年8月1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xhfk/2011-03/05/c_121151519.htm
    〈年度大事記:1965年〉,《中國出版網》,2011年5月2日,取自:http://www.chuban.cc/gj/syzx/dlcbygk/zywz/200703/t20070315_21808.html
    〈《紅色中華》報第264期〉,《韓進史料》,2011年1月21日,取自:http://hi.baidu.com/%BA%EC%C9%AB%D6%D0%BB%AA/blog/item/3d0ca1c1340fd45cb319a8e1.html
    〈紅軍中的「美術兵」〉,《韓進史料》,2011年1月21日,取自:http://hi.baidu.com/%BA%EC%C9%AB%D6%D0%BB%AA/blog/item/c90155b7f1c044c536d3ca16.html
    〈教科書的謊言:朱德的扁擔為何變成林彪的扁擔?〉,《人民網》,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0623/13127201.html
    〈朝鮮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到底有多慘烈〉,《新浪讀書》,2011年5月2日,取自: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09-06-30/1416257337.shtml
    〈傾聽「無聲的吶喊」〉,《文匯報》,2011年5月23日,取自:http://whb.news365.com.cn/sj/200908/t20090809_2422491.htm
    〈閱兵老顧問:1960年國慶前三天中央決定取消閱兵〉,《鳳凰網》,2011年4月17日,取自:http://news.ifeng.com/mil/history/200909/0926_1567_1365762_2.shtml
    〈藝術簡介〉,《靳尚誼官方網站》,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jinshangyi.artron.net/main.php?pFlag=about&aid=A0000030
    六、英文專書與期刊
    Laing, Ellen Johnston. The Winking Owl: 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Andrews, Julia F.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Wylie, Raymond F.. The Emergence of Maoism: Mao Tse-tung, Ch`en Po-ta 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 ).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First Pictures of China’s Roving Communists,” Life, vol. 2, no. 4, January 1937, pp.9~15.
    “An Army of Fighting Chinese Communists Takes Possession of China’s Northwest,” Life, vol. 2, no. 5, February 1937, pp.42~45.
    七、日文專書
    牧陽一、松浦恆雄、川田進著,《中国のプロパガンダ芸術:毛沢東様式に見る革命の記憶》,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
    八、紀錄片
    卡瑪(Hinton, Carma)、高富貴(Gordon, Richard)、白傑明(Barme, Geremie),《八九點鐘的太陽》(Morning Sun),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杰,《尋找林昭的靈魂》,2004年。
    《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北京: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76年。
    《Inside North Korea》,National Geographic,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4260020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002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2001.pdf10351KbAdobe PDF2462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