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402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59810      在线人数 : 9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02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28


    题名: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
    作者: 張時嘉
    贡献者: 何賴傑
    張時嘉
    关键词: 偵查不公開
    偵查資訊
    媒體審判
    公平審判
    無罪推定
    人格權
    新聞自由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2-10-24 16:12:31 (UTC+8)
    摘要: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書籍
    1.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1998年。
    2. Vincent R. Johnson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行為法,五南,2006年。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0年3月。
    4. 吳翠珍、陳世敏編著,媒體素養教育,巨流,2007年1月。
    5.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元照,再版,1993年9月。
    6.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1999年9月。
    7. 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三民,2005年8月。
    8. 林育卉,虛擬的英雄:李泰安事件媒體瘋狂病歷紀實:MIT犯罪檔案&狗眼看台灣,2006年。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自版,五版,2007年9月。
    11.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二版,2006年。
    12. 松井茂記著,蕭淑芬譯,媒體法,元照,三版,2004年11月。
    13. 高仁川,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際,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4. 許育典,憲法,元照,二版,2008年2月。
    15. 陳敏,行政法總論,五版,2007年10月。
    16. 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2001年。
    17.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 2004年3月。
    18.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2版,2009年8月。
    文章
    1. 王兆鵬,論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月旦法學雜誌,134期,頁199-211,2006年7月。
    2.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3)─肖像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7期,頁61-78,2006年10月。
    3. 尤伯祥,論黑色巨塔的秘密、閱卷與資訊公開,月旦法學雜誌,175期,頁275-285,2009年12月。
    4. 石世豪,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93年台上字第851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12期,頁187-196,2004年9月。
    5. 江嘉琪,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2004年3月。
    6. 李震山,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月旦法學,62期,頁35-46,2000年7月。
    7. 李震山,國家機密保護法介評,月旦法學,97期,頁287-295,2003年6月。
    8.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9期,頁127-133,2003年8月。
    9. 李震山,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6)--資訊權,法學講座,32期,頁12-25,2005年3月。
    10.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頁15-25,2005年4月。
    11.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76期,頁222-234,2005年11月。
    12. 李震山,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31卷3期,頁50-60,2007年6月。
    13. 李仁淼,表現自由與名譽毀損─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八三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3期,頁236-251,2004年10月。
    14. 何賴傑,成大mp3搜索事件之法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3期,頁82-89,2001年6月。
    15. 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期,頁245-258,2007年11月。
    16. 吳巡龍,論記者拒絕證言權與對新聞媒體搜索扣押,檢察新論,1期,頁118-130,2007年1月。
    17.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5期,頁19-33,2007年6月。
    18.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下)—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6期,頁1-19,2007年7月。
    19.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上),軍法專刊,48卷6期,頁24-35,2002年6月。
    20.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48卷7期,頁31-46,2002年7月。
    21.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雜誌,65期,頁18-19,2000年10月。
    22. 林承宇,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期,頁129-156,2000年10月。
    23. 林輝煌,論新聞自由與刑事司法—以新聞來源拒證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3期,頁178-186,2006年6月。
    24. 侯友宜,刑案偵查過程中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54期,頁113-130,2002年9月。
    25. 洪貞玲,偵查不公開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13卷9期,頁46-54,2009年9月。
    26. 涂偉俊,偵查不公開專案成果說明,全國律師,13卷9期,頁67-70,2009年9月。
    27. 清水英夫著,李俊增譯,報導自由與知的權利,憲政思潮,84期,頁72-77,1988年。
    28. 范立達,萬方有錯,錯在媒體?,全國律師,13卷9期,頁55-66,2009年9月。
    29. 范姜真媺,國家機密與知的權利,律師雜誌,266期,頁68-84,2001年11月。
    30. 游伯欽,「基本人權」之意涵—略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詮釋,載: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頁401-434,2007年。
    31.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法學研究,9期,頁281-303,1995年9月。
    32.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卷9期,頁25-39,2009年9月。
    33. 陳新民,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9卷3期,頁89-134,2000年4月。
    34. 陳耀祥,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載:當代公法新論(上),頁115-142,2002年7月。
    35. 陳愛娥,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24-35,2000年7月。
    36. 彭文正、蕭憲文,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追訴」及「判決」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5卷3期,頁107-193,2006年5月。
    37. 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50卷2期,頁66-108,2006年4月。
    38. 劉靜怡,言論自由、誹謗罪與名譽權之保障,月旦法學教室,37期,頁36-46,2005年11月。
    39. 蕭憲文,報紙犯罪新聞對閱聽人之影響研究,律師雜誌,332期,頁11-32,2007年5月。
    40. 蘆部信喜著,徐漢斌譯,報導自由與美國最高法院之判決,憲政思潮,84期,頁62-71,1988年。

    德文文獻
    書籍
    1. Beulke, Werner, Strafprozessrecht, 10. Aufl., 2008.
    2. Hamm, Rainer, Große Stafprozesse und die Macht der Medien : Eine Vorlesungsreihe im Wintersemester 1995/96, 1997.
    3. Löffler, Martin / Ricker, Reinhart, Handbuch des Presserechts, 5 Aufl., 2005.
    4. Pieroth, Bodo/Schlink, Bernhard,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 22. Aufl., 2006.
    文章
    1. Friedrichsen, Gisela, Das Interesse der Öffentlichkeit an einer Justizberichterstattung durch die Medien, StV 2005, 169.
    2. Hassemer, Winfried, Grundsätzliche Aspekte des Verhältnisse von Medien und Strafjustiz, StV 2005, 167.
    3. Hassemer, Winfried, Vorverurteilung durch die Medien?, NJW 1985, 1921.
    4. Hohmann, Olaf, Verdachtsberichterstattung und Strafverteidigung – Anwaltsstrategien im Umgang mit den Medien, NJW 2009, 881.
    5. Huber, Barbara, Die angelsächsische Variante des Verhältninsses der Presse zur Strafjustiz, StV 2005, 181.
    6. Koppenhöfer, Brigitte, Wie unabhängig von den Medien kann, darf, muß die Justiz sein?, StV 2005, 172.
    7. Lorz, Alexander, Neue Vorgaben für die Öffentlichkeitsarbeit der Justiz?, NJW 2005, 2657.
    8. Meier, Bernd-Dieter,Auskünfte gegenüber den Medi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89.
    9. Müller, Gerda, Probleme der Gerichtsberichterstattung, NJW 2007, 1617.
    10. Neuling, Christian-Alexander, Strafjustiz und Medien – mediale Öffentlichkeit oder „justizielle Schweigepflicht“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HRRS 3/2006, 94.
    11.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Schutz von Beschuldigten vor identifizierender Berichterstat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69.
    12. Riklin, Franz/Höpfel, Frank, Verletzung der Unschuldsvermutung,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 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53 .
    13. Roxin, Claus, Strafrechtliche und strafprozessuale Probleme der Vorverurteilung, NStZ 1991, 153.
    14. Schaefer, Hans Christoph, Vorverurteilung (am Fall des P. Graf), NJW 1996, 496.
    15. Schöch, Heinz, Schutz von Verletzten,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79.
    16. Schroers, Jochen, Versteckte Probleme bei der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Staatsanwaltschaften und Medien, NJW 1996,969.
    17. Soehring, Jörg, Presse, Persönlichkeitsrechte und „Vorverurteilung“, GRUR 1986, 518.
    18. Tilmann, Job, Prozeßführung der Stattsanwaltschaft und Medien, StV 2005, 175.
    19. Weigend, Thomas, Medienöffentlichkeit des Ermittlungs- verfahrens?, in: Bannenberg u.a., Alternative-Entwurf Strafjustiz und Medien (AE-StuM), 2004, S. 33.
    20. Widmaier, Gunter, Gerechtigkeit–Aufgabe von Justiz und Medien?, NJW 2004, 399.
    21. Wohlers, Wolfgang, Prozessuale Konsequenzen präjudizierender Medienberichterstattung, StV 2005, 187.
    英文文獻
    書籍
    1. Bunker, Matthew D., JUSTICE AND THE MEDIA : RECONCILING FAIR TRIALS AND A FREE PRESS (1997).
    2. Ovey, Clare & White, Robin, JACOBS AND WHITE :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4th ed. 2006).
    3. Paraschos, Emmanuel E.,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NATIONAL, TRANSNATIONAL, AND U.S. PERSPECTIVES (1998).
    文章
    1. Glavin, Rita M., Prosecutors Who Disclose Prosecutorial Information for Literary or Media Purposes: What About the Duty of Confidentiality?, 63 Fordham L. Rev. 1809 (1995).
    2. Levenson, Laurie L., High-profile Prosecutors & High-profile Conflicts, 39 Loy. L.A. L. Rev. 1237 (2006).
    3. Minnefor, Eileen A., Looking for Fairtrial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ed for More Stringent Gag Orders Against Trial Participants, 30 U.S.F. L. REV. 95 (1995).
    4. Reidy, Megan,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on Rape Shield Laws in High-profile Cases: Is the Victim Receiving a “Fairtrial”?, 54 CATH.U. L. REV. 297 (2004).
    5. Tabner, Kathryn, Comment, Does a Denial of Access to Search Warrant Affidavit Abridge the First Amendment Rights of the Press?, 55 ALB. L. REV. 495 (199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036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3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3601.pdf10424KbAdobe PDF2299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