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61722      Online Users : 9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02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24


    Title: 王道《老子億》研究
    A study of Wang Tao`s ";Lao Tse Yi"
    Authors: 翁琬婷
    Weng, Wan Ting
    Contributors: 江淑君
    翁琬婷
    Weng, Wan Ting
    Keywords: 王道
    老子億
    明代
    老學
    儒道交涉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24 16:11:32 (UTC+8)
    Abstract: 《老子》一書做為先秦道家的經典代表,自漢代以降,《老子》更藉由各種注本展現出不同面貌,煥發出新的意義與內涵,更側面反映了時代思潮的特點。這些注解者各自擁有不同的學思背景、成長環境,身分地位及主觀目的,由此出發而展開與《老子》的對話與討論,形成了一段不可忽視的老學詮釋史。王道《老子億》便是構成明代老學詮釋史的一個閃亮座標,透過對《老子億》的梳理與觀察,除了可以抉發出《老子億》本身的思想價值外,更可以藉此反省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相關問題。
    首先本文從王道其時、其人、其學的外圍觀察開始,從中認識王道的生命過程,並探究時代氛圍與師承變化對王道的思想產生何種影響。再通過對《老子億》的文本入手,進一步分析、整理並架構出「道」、「心性修養」及「政治」三個思想主軸。其中「道論」主要說明王道老學的形上思想,分為「本體義」及「生成義」兩層次來涵攝之。「心性修養論」則是從性、心與道的聯繫入手,觀察王道如何以理學觀點來注解《老子》,並由「養心」、「養氣」及「養身」三方面來申發其修養觀點。「政治論」則是將焦點由內聖轉移至外王,說明聖人理國之方,此處分從「聖人之理境」與「理國之方策」兩個面向來論述聖人依道而治世化民的主張。
    此三章所關注的角度不同,但其內在理路由天道至人道,由內聖而外王,實具一致性與整體性,不可相無。此處論述除了要呈現王道對《老子》原典的理解外,更要彰顯的是王道對《老子》個人化的詮釋,其方法就是援引儒家經典加以比附說明,透顯出時代思潮對王道的影響。而其中論點與《老子》原文是否相輔相發或互有背離,皆是筆者欲釐清的對象,然此亦為王道注解《老子億》之特色所在,在老學詮釋史中實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最後筆者藉由哲學詮釋學的概念,後設反省《老子億》所呈現出的各種詮釋面向及特色,並將此書放入老學詮釋史中,從宏觀的義理脈絡下,客觀地述評此書之歷史地位,並說明本文未來的展望及後續形成的思想議題,是為本文之期許。
    Reference: (依朝代先後以及作者姓名筆劃多寡排列)
    一、古籍文獻
    (一)經部
    (周)卜商:《子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初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4年再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刷。
    (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臺北:啟明書局,1959年初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初版。
    (宋)朱熹:《周易本義》,收於《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初版。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1975年初版。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初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1980年初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1980年初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1980年初版。
    (明)何喬遠:《明山藏》,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臺北:正光出版社,1971年初版。
    (明)徐學謨:《世廟識餘錄》卷六,臺北:國風出版社,1965年初版。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明)雷禮:《國朝列卿記》,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初版。
    (明)鄭曉:《吾學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初版。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年初版。
    (清)夏燮:《明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初版。
    (清)孫葆田等:《山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初版。
    (清)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1980年初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初版。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初版。

    (三)子部
    (漢)河上公:《老子河上公注》,收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初版。
    (漢)徐幹:《中論》,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初版。
    (魏)王弼等:《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初版。
    (唐)司馬承禎著,張松輝注:《新譯坐忘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初版。
    (唐)趙蕤:《長短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唐)慧能:《六祖壇經》,臺北:金楓出版社,1983年初版。
    (唐)鐘離權、呂洞賓著,沈至剛注:《鐘呂傳道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宋)王安石《老子注》,收於嚴靈峰輯校,《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初版。
    (宋)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臺北:新文豐,1988年再版。
    (宋)張伯端:《悟真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智圓:《閑居編》,收於《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影印,卍續藏經會編,1976年初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初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初版。
    (宋)蘇轍:《老子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書局,1964年初版。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
    (金)王嚞:《重陽全真集》,《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再版。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明)王一清:《道德經釋辭》,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王道:《老子億》,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臺北:成文書局,1982年初編。
    (明)朱得之:《老子通義》,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沈一貫《老子通》,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林兆恩《道德經釋略》,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洪應紹《道德經測》,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徐學謨《老子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張正常:《漢天師世家》,收於:《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再版。
    (明)郭良翰《道德經薈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陳懿典《道德經精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中央圖書館,1981年初版。
    (明)湛若水著,鍾彩鈞彙編:《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2004年。(依據版本為:(明)洪垣等編,《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十九年刻,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明)《甘泉先生續編大全》三十三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刻,萬曆二十三年修補本。)
    (明)焦竑:《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初版。
    (明)程以甯《太上道德寶章翼》,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黃宗羲:《黎洲遺著匯刊》,臺北:隆言出版社,1969年。
    (明)趙統:《老子斷注》,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薛蕙:《老子集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明)龔默修:《老子或問》,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漢京文化,1988年初版。
    (清)張爾歧《老子說略》,收於嚴靈峰編校:《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初版。
    (清)鄭環《老子本義》,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清)魏源《老子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再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再版。

    (四)集部
    (宋)歐陽脩撰,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初版。
    (明)明太祖撰,姚士觀、沈鈇編校:《明太祖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王道:《王文定公遺書》二十卷,明萬曆己酉朱延禧南京刊本。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丁福保:《老子道德經箋注》臺北:廣文出版,1975年初版。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兩大派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初版。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初版。
    方東美著,馮滬祥譯:《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79年。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社,2007年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2年初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再版。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初版。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
    王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
    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初版。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初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初版。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初版。
    朱曉鵬:《老子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初版。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初版。
    江師淑君:《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學生書局,2010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所涵蘊之問題》,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初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初版。
    牟宗三:《原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初版。
    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初版。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初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初版。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臺北:東大圖書,1981年初版。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初版。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二版。
    吳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二版。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再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七版。
    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2002年初版。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初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初版。
    李養正:《道教經史論稿》,臺北:華夏出版社,1995年初版。
    李霞:《道家與中國哲學(明清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孟森:《明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四版。
    孟森:《明代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1988年初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岂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再版。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初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2年初版。
    胡吉勳:《「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初版。
    苟小泉:《陳白沙哲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初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初版。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出局,1986年初版。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初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初版。
    馬德鄰:《老子形上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初版。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初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高齡芬:《王弼老子注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張立文:《理》,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初版。
    張立文:《道》,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初版。
    張立文主編,岑賢安等著:《性》,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立文主編:《心》,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初版。
    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初版。
    張起鈞:《老子研究》,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初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無出版年。
    許地山:《道教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許抗生:《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初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陳俊民:《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陳郁夫:《江門學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初版。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初版。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初版三修。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初版。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初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初版。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初版。
    陳榮捷著,朱榮貴編:《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初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出版,1990年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三版。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初版。
    曾春海等:《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初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開明書局:《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2年初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2002年初版。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初版。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鼎淵文化事業,2000年初版。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三版。
    楊軍:《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初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四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葛兆光:《道家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1993年初版。
    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
    熊鐵基、劉韶軍、劉筱紅、吳琦、劉固盛著:《二十世紀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
    熊鐵基等:《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再版。
    熊鐵基等:《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蒙文通:《道教史瑣談》,四川:巴蜀書舍,1987年初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初版。
    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初版。
    劉固盛:《老莊學文獻及其思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初版。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初版。
    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漢京文化,1988年初版。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2005年再版。
    劉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初版。
    劉笑敢著,陳靜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注釋,詮釋,還是創構?》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劉福增:《莊子精讀》,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初版。
    劉韶軍:《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老子》御批點評》,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初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二版。
    潘德榮、陳望衡主編,成中英名譽主編:《本體與詮釋──美學研究與詮釋》(第6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初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初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初版。
    蔡金昌:《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初版。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鄧立光:《老子新詮──無為之治及其形上理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初版。
    盧國龍:《道教哲學》,華夏出版社,1997年初版。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初版。
    戴美芝:《老子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初版。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初版。
    嚴靈峰:《中外老子著述目錄》,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初版。
    嚴靈峰輯校:《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初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年初版。

    (二)單篇論文
    尹志華:〈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經釋辭》略析〉,《中國道教》第1期(2001年)。
    江師淑君:〈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
    江師淑君:〈王雱《老子注》「性論」發微──兼論「援儒入老」之詮解向度〉,《東吳中文學報》第8期(2002年5月)。
    江師淑君:〈死生無變於己──莊子生死觀析論〉,《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1年3月)。
    江師淑君:〈宋代老子學「以佛解《老》」析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3月)。
    江師淑君:〈宋代老子學的一個側面──以《易傳》詮釋《老子》的觀點〉,《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4期(2003年3月)。
    江師淑君:〈宋代老子學的一個詮釋觀點──以《論語》、《孟子》解讀《老子》的面向〉,《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3月)。
    江師淑君:〈薛蕙《老子集解》對程朱老學之評議〉,《國文學報》第45期(2009年6月)。
    江師淑君:〈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兼論「儒道交涉」的老學視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
    江師淑君:〈薛蕙《老子集解》性命思想探析〉,《國文學報》第46期(2009年12月)。
    李慶:〈明代的《老子》研究〉,《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1期(1997年)。
    李慶:〈林兆恩的《老子釋略》: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五〉,《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6期(2002年)。
    李慶:〈陸西星和他的老子道徳經玄覽: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六〉,《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7期(2003年)。
    李慶:〈焦竑的《老子翼》: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三〉,《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4期(2000年)。
    李慶:〈論王道及其《老子億》〉: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二〉,《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3期(1999年)。
    李慶:〈論沈一貫及其《老子通》: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四〉,《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5期(2001年)。
    李慶:〈論薛蕙的《老子集解》: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七〉,《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總109期(2006年1月)。
    李蕙如:〈薛蕙老學思想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期(2007年6月)。
    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28卷11期(2001年)。
    林文彬:〈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初探〉,《文史學報》31卷(2001年6月)。
    張立文:〈論「大禮議」與朱熹王陽明思想的衝突〉,《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2期(1999年)。
    張佑珍:〈江門道統與〈非老子〉〉,《花蓮師範學報》第16期(2003年)。
    張旺山:〈行動人與歷史世界的建造:論狄爾泰的「生命的詮釋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
    張鼎國:〈文化傳承與社會批判──回顧Apel, Habermas, Gardamer, Ricoeur間的詮釋學論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5期(1999年)。
    張璉:〈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潮的轉向〉,《明清史集刊》第3期(1997年)。
    陳松柏:〈憨山《道德經解》中「道」之詮釋特質與價值定位〉,《南開學報》2卷2期(2004年09月)。
    陳松柏:〈憨山老學之思考方式與世間特質〉,《南開學報》7卷上(2002年06月)。
    傅佩榮:〈《老子》首章的文義商榷〉,《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3期(2007年3月)。
    黃熹:〈從盡性至命到無之境界-焦竑三教會通思想的邏輯進路〉,《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卷2期(2006年)。
    劉怡君:〈釋德清《老子》學義理內蘊探析--兼論「以佛解《老》」的詮釋向度〉,《淡江中文學報》17期(2007年12月)。
    蔡振豐:〈憨山德清的禪悟經驗與他對老莊思想的理解〉,《法鼓人文學報》3期(2006年12月)。
    嚴靈峰:〈王道老子億的版本流傳及著錄經過〉,《漢學研究》2期(1987年12月)。

    (三)學位論文
    江師叔君:《程明道天人關係之理論內涵與主體實踐》(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江師淑君:《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洪芬馨:《焦竑老子翼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韋東超:《明代老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4年)。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張佑珍:《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申如:《晚明諸子學的復興-以道家的儒學化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慶豐:《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心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蔡金昌:《憨山德清三教會通思想硏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僑宗:《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經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四)翻譯論著
    1.專書
    (法)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1993年初版。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郝大維(David L. Hall)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初版。
    (德)伽達默爾(Gadamer, H. G.)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初版。
    (德)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法)里克爾(Paul Ricoeur)、(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等著,洪漢鼎等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下),臺北:桂冠圖書,2005年再版。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王容芬譯:《儒教與道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2.單篇論文
    (美)Richard E. Palmer著,李佳馨、吳虹蓉譯:〈詮釋學今日提供我們什麼〉,《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3期(2008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5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501.pdf1385KbAdobe PDF220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