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69/144892 (79%)
Visitors : 51879636      Online Users : 3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802


    Title: 組織變革與資訊科技: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個案探析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uthors: 張桂慈
    Contributors: 施能傑
    張桂慈
    Keywords: 國立故宮博物院
    組織變革
    資訊科技
    電子化政府
    National Palace Museum
    Organization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government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04-17 09:21:49 (UTC+8)
    Abstract: 因應資訊科技帶動政府再造的趨勢,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在推行各國家型數位政策的過程中,有許多亮眼的數位化成果,對應過去的傳統形象和經營模式也有很大的改變,然而目前卻鮮少有研究去探討故宮這樣一個傳統機關進行轉型的過程。因此,本研究擬以組織變革為探討的理論基礎,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近年來故宮的組織變革,以及瞭解資訊科技在故宮變革中的角色,來瞭解故宮近年來何以有這麼多的數位發展成果,以及對故宮造成了哪些影響,綜合故宮近年來的變革發展。

      本研究藉由深度訪談與次級資料整理,針對研究問題提出下述結論,並提出組織變革理論與實務上的建議。

    一、促使故宮變革的趨力可分成組織外部的國家典藏計畫資源的挹注,以及組織內部因應領導者決策、組織法規的修訂以及發展上的侷限,造成故宮必須改變現況的變革需要,並在變革過程中受到資源、組織結構與成員三方面的阻力。

    二、資訊科技並非直接促使故宮變革的趨力,但在故宮的變革過程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具體而言,資訊科技不只是協助故宮落實變革的工具,也是讓故宮在組織法規上不符需要的問題被關注的契機,更是故宮在發展上的新途徑。

    三、資訊科技對故宮的影響,不僅可對應於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願景,對內部管理、組織結構、組織成員、與民眾的溝通,以及服務流程等方面產生影響,也擴散了故宮的行銷,擴展了故宮的發展範疇。
      Following the trend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invent Government, National Palace Museum (NPM) produces remarkable digitalized asset through carrying out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In addition, NPM gets distinct from the previous stereotype and also runs a modified business model; however, the shifting process is rarely explore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institu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 Change theory. The author adopts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 change of NPM in order to know what the impact on NPM is, what the ro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in the evolution and to know why NPM is able to bring in the abundant digital asset, apart from summarizing the recent changes of NPM.

      The author attai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 change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aspects, after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and researching secondary materials.

    First,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transforms NP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kinds. Outside NPM, there is a sustained funding from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Inside NPM, the transformation necessity results from the limitation of the legal regulations, the policies of the leaders and the development confinement. NPM confronts problems from resources scarci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members’ resistance in the evolving process.

      Second, alth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t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it plays a critical stimulus factor to the evolution of NPM. Generally spea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t simply a tool, reveals the problems of out-of-date legal regulations but also an innovative way of development.

      Third, the less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on NPM can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of e-Government vision. It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participant members,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and the serving process, but also spreads the marketing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NPM.
    Reference: 壹、中文書目
    丁金益(2003)。以企業再造精神探討公共行政再造策略-以戶政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7)。管理學:整合觀點創新思維。臺北縣:前程文化。
    王明仁(1999)。行動式電腦媒體在科學博物館教育的應用。科技博物,3卷2期,14-20。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王嵩山(2002a)。e世代的博物館觀。博物館學季刊,16(2),1-2。
    ───(2002b)。數位博物館的基本形式。博物館學季刊,16(3),5-6。
    王嵩山主編(2010)。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王姿莉(1999)。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影響之研究。交通大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雅倫、鄭玲兒(2002)。博物館與數位化影像。博物館學季刊,16(2),35-51。
    王竹平(2009年7月)。文物知識管理-以故宮文物修護記錄系統資料庫為例。文物修護記錄系統資料庫-文物知識管理研討會,臺北市。
    ───(2009年7月)。故宮文物數位X光透視攝影的發展與應用。文物修護記錄系統資料庫:文物知識管理研討會,臺北市。
    王新智(2010)。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品牌管理-以法藍瓷和故宮數位典藏為例。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井迎瑞(2010)。為「重走文物南遷路」留下了音像記錄。故宮文物月刊,330,88-93。
    石守謙(2005a)。導覽故宮。臺北市:故宮。
    ───(2005b)。改變中的觀眾--以故宮為例談博物館的世紀挑戰。「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市。
    江怡靜、謝俊科、劉怡伶(2010)。樂活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特展介紹。故宮文物月刊,329,118-126。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市:元照。
    史美強、李敘均(1999)。資訊科技與公共組織結構變革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3, 25-6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編(2004)。因應電子化行政機關組織設計原則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2007)。我國電子化政府之影響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全國意象股份有限公司主編(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研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及產質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天鳴(2005)。「院史沿革 傳承與延續」。載於石守謙(主編),導讀故宮(頁6-11)。 臺北市:故宮。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 Marshall、G. B. Rossman原著)。臺北市:五南。
    李麗芳(1997)。通才還是專家-美術(博物)館館長的角色定位與衝突。臺灣美術,9,5-23。
    何文雄(2009年12月)。博物館從數位加值應用到知識經濟-創新思維與創新機制。加值應用‧文創新機-2009博物館文創意與數位加值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呂玉娟(2007)。時尚故宮整裝出發。能力雜誌,612,40-47。
    李仲彬、陳敦源、蕭乃沂、黃東益(2006)。 電子化政府在公共行政研究的定位與價值:議題連結的初探性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2,73-120。
    李仲彬、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8)。網路投票可以提昇投票率嗎?以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為例。臺灣民主季刊,5(3),1-32。
    李岱芸、江怡靜、郭鎮武、謝俊科(2010)。人文與科技的盛會:第三屆文化遺產數位化研討會活動摘記。博物館簡訊,52,14-18。
    李素真(1999)。電腦媒體對博物館的影響。史博館學報,12,239-256。
    李筱瑜(2010)。服務導向的資訊系統整合與綠能IT-以國科會與所屬各科學園區為案例。研考雙月刊,34(4),52-60。
    李蕾香(2003)。世界知名博物館網路行銷應用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杜正勝(2004)。藝術殿堂內外。臺北市:三民。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臺北市:智勝。
    吳宜修(2007),從「文化遺物著錄規範」反省器務數位典藏內容建置。故宮文物月刊,288,120-128。
    吳秀光、廖洲棚(2003)。運用資訊科技再造政府:以臺北市政府線上服務的推行為例。國家政策季刊,2(1),151-176。
    吳明德、許凱琳(2005)。數位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教學網站內容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37-62。
    吳紹群(2001)。博物館應用資訊科技之發展與趨勢。科技博物,5卷6期,5-17。
    ───(2009年7月)。由博物館資訊組之特性探討保存維護資訊系統之建置。文物修護記錄系統資料庫-文物知識管理研討會,臺北市。
    吳復新(2009)。行政組織的變革理論。載於吳定等(合著),行政學析論(頁127-166)。臺北市:五南。
    吳學昆(2001)。數位博物館之展示與教育─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計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國淳(2004)。藏品數位化後設資料發展及應用之相關議題探究。史博館學報,29,125-146。
    吳鴻瑾(2008)。體驗行銷、意象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來台旅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鴻慶(2003)。超博物館。臺北市:揚智文化。
    呂建緯(2009)。電子化政府對文官的影響,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孟侯(2004)。淺談博物館數位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效益。文化驛站,16,11-16。
    宋雪芳(2005年10月)。國際數位博物館與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研討會,臺北市。
    宋餘俠(2005)。數位行政時代政府資訊組織改造。研考雙月刊,29(6),34-42。
    金士先主編(2007)。國立故宮博物院年報。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
    邱民才、謝俊科(2010)。人文與科技的結合:以國立故宮博物院U化教育媒體為例。故宮文物月刊,322,32-37。
    邱如美 譯(2002)。領導人的變革法則(John P. Kotter原著)。臺北市:天下文化。
    周功鑫(1998)。博物館行銷理論研究。載於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頁60-73),臺北市。
    ───(2008a)。承擔使命.開創未來─周功鑫院長談話錄。故宮文物月刊,304,4-7。
    ───(2010)。U化故宮優質園區計畫。故宮文物月刊,322,4-5。
    周功鑫發行(2008)。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七年年報。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明(2002年11月)。「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發展經驗為例。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臺中市。
    ───(2006年12月)。博物館典藏政策形成芻議。博物館典藏政策及其現代性研討會,臺中市。
    周欣嫻(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智慧財產之法律保護與藝術授權-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菲(2007)。組織行為學。北京市:機械工業出版社。
    周宣光、曾德宜(2008)。Web 2.0與政府部門資訊應用創新。研考雙月刊,32(1),19-27。
    林明美(2008)。臺灣公立博物館功能趨勢與組織架構初探:以臺北縣四座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2(1),49-75。
    林芬慧、曾智義、郭峰淵(2006)。資訊科技啟動組織變革的歷程模式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3(1),1-26。
    林金李(2009)。資訊科技能力與電子化實施意願之關係:以臺灣地方議會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佩宜(2009)。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行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瑩珊(2008)。博物館品牌化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春吟(2010)。整合創新、主動服務、公務更便利-政府e公務。研考雙月刊,34(4),101-106。
    林東清(2010)。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四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政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臺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林品樺(2007)。從「米芾的書畫世界」談博物館網路科技之應用趨勢。故宮文物月刊,29,124-128。
    林欽榮(2010)。組織理論與管理(二版)。臺北縣:揚智文化。
    林裕權(2007)。政府e化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1卷一期,13-2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曼麗(2006)。蛻變的故宮‧歷史的新頁。載於蔡枚芬(編),八徵耄念:國立故宮博物院八十年的點滴懷想(1-4頁)。臺北市:故宮。
    林曼麗口述(2006)。讓故宮活起來!-林曼麗院長的一席話。故宮文物月刊,276,4-13。
    林嘉誠(2003)。電子化政府的網路服務與文化。國家政策季刊,2(1),1-28。
    林嘉誠(2007)。政府改造與考選創新。臺北市:國家菁英季刊社。
    林國平(2006年12月)。連結典藏政策與現代應用的藏品管理系統架構-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典藏政策及其現代性研討會,臺中市。
    ───(2007)。綜觀科技融匯的故宮數位計畫。故宮文物月刊,286,112-124。
    林國平主編(2007)。時尚故宮‧數位生活。臺北市:故宮。
    林靜美(2006)。全面電子檔案管理制度對組織之衝擊-資訊科技同化與繁文縟節。政策研究學報,6,173-210。
    林潔盈譯(2007)。博物館行政(Hugh H. Genoways &Lynne M. Ireland原著)。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林靈宏(1990)。組織行為學(Hellriegel、Slocum and Woodman原著)。臺北市:五南。
    洪士倫(2003)。數位科技影響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應用數位典藏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A. Strauss、J. Corbin原著)。臺北市:巨流。
    故宮博物院 編(2005)。故宮博物院八十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施明德(2007)。政府資訊改造策略與架構發展。研考雙月刊,31(1),24-37。
    施能傑(2006)。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2,1-46。
    施碧莉(2010)。知識分享行為理論之建構與實證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琬喻(2010)。博物館商品經營之價值。博物館簡訊,52,29-31。
    洪貴美(2003)。網絡式公共組織的知識移轉模式之研究 -兼論知識共享平台之建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洪錫進(2007)。我國警勤區戶口簿冊變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柯愷音(1999)。資訊科技與政府再造對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世芯(2003)。人文與技術的結合──數位典藏系統技術研發,載於項潔、陳雪華(編),數位博物館大觀園(頁208-212)。臺北市:遠流。
    孫本初(2008)。組織變革。載於梁元本(編),研習論壇精選第二輯,公共治理之新視野(157-182頁)。南投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臺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
    馬素慧(2002)。數位博物館中成人學習虛擬社群之建構內涵與經營指標。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寄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秦孝儀(2000)。俯仰之間──故宮十八度寒暑之回首。故宮文物月刊,206,5-45。
    徐典裕(2002)。博物館數位知識的建構、管理與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6(3),39-52。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
    國立故宮博物院七十星霜編輯委員會(1995)。故宮七十星霜。臺北市:台灣商務。
    許文享(2009)。苗栗縣國民小學導入資訊系統之研究:以基層機關公文整合系統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晴斐(2006)。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之影響。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珮雯(1999)。電腦化系統導入考量因素之研究─以戶政機關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貴芳(2002)。網絡社會與知識政府之研究-以台中市政府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梁光余(1999)。博物館組織概論。臺中市:舜程。
    ───(2004)。博物館建館容易經營難。博物館學季刊,18(2),139-146。
    黃文美(2002)。數位化時代的博物館使命。史博館學報,23,167-175。
    黃立宏(2008)。美學經濟個案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與星巴克異業行銷為例。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市:藝術家。
    ───(1999)。博物館新視覺。臺北市:正中。
    黃東益(2009)。電子化政府的影響評估:內部顧客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一(3),25-53。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挑戰— 台北市「市長電子信箱」的個案。東吳政治學報,17,121-154。
    黃東益、李仲彬(2010)。電子治理與民眾對政府信任:台灣的個案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1,77-124。
    黃東益、楊麒翰(2010)。變革中政務首長的願景領導。研習論壇,120,45-52。
    黃家玓(2009)。臺北市政府「1999市民熱線」之研究-顧客導向及全觀型治理的觀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景彤(2010)。玄覽坤輿彈指間-院藏明清輿圖文獻資料庫。故宮文物月刊,322,118-125。
    黃景瑋(2004)。數位博物館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朝盟、王俊元、許耿銘(2004)。數位民主之實踐與挑戰—網路電子投票之析探。研考雙月刊,28(4),67-77。
    黃朝盟、吳濟安(2007)。電子化政府影響評估。研考雙月刊,31(1),76-85
    黃瀞荻、謝俊科(2010)。U化故宮全球資訊網。故宮文物月刊,322,38-4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百薰、項潔、姜宗模、洪政欣(2002)。數位博物館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6 (3)15-37。
    陳政忠、陳振祥、黃旭男(2005)。政黨組織變革與組織定位調整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為案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1,81-114。
    陳芩筠(2009)。台北市跨部門話務服務協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采欣(2008)。時尚故宮:創意經濟時代的博物館品牌行銷。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培琳(2007)。數位博物館體驗模式探討,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欽育(2001)。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動向。博物館學季刊,15(4),19-40。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4)。電子化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中的網路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28(4),36-51。
    陳敦源、李仲彬、黃東益(2007)。應用資訊通訊科技可以改善「公眾接觸」嗎?臺灣個案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 26(3),51-92。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郭思禹(2006)。官僚回應性與內部顧客關係管理:台北市政府市長信箱個案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42,143-182。
    陳敦源(2009)。Web 2.0 與電子治理的實踐:以「國家政策網路智庫」為例之評估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編號:0972461343),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俊明(2008)。組織變革予公共管理。載於梁元本(編),研習論壇精選第二輯,公共治理之新視野(183-200頁)。南投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陳俊麟(2007)。政府資訊改造。研考雙月刊,31(1),3-12。
    陳淑鳳(2001)。電子化政府下國稅稽徵人員資訊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雪華(2000)。數位時代資訊組織之發展趨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4,49-60。
    陳雪華、洪維屏(2004)。數位資訊資源長久保存之探討。載於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201-210頁)。臺北市:學生。
    陳家聲(2010)。政府機關創新服務樣態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4(5),30-38。
    陳媛(2001)。當前博物館教育所應採取的導向─以故宮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5(2),3-13。
    ───(2007)。故宮‧導覽‧志工-從志工經驗反思故宮導覽願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韻如(1999)。地方議會之組織與行政管理--以彰化縣與台中市議會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瑞麟、趙美齡 譯(2006)。組織行為(Steven L. M. and M. A. V. Glinow原著)(二版)。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陳國寧(2002年5月)。由博物館發展趨勢思考博物館公辦民營的合作關係與意義。2002 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東。
    張芬芬 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Matthew B Miles. and A. Michael Huberman原著)。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崇山(2009)。博物館互動式展示之思與辨。科技博物,13卷4期,5-16。
    張森穆(2010)。電子化政府後戶政機關之組織定位。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真誠、蔡順慈(2003)。社會教育與資訊科技的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數位化之發展。資訊與教育,93,113-128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張鐙文(2009)。我國地方行政主管對電子化參與之認知與行為:計畫行為理論觀點的檢證。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慧敏(2009)。台灣博物館數位化發展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譽騰、陳立超、鐘淑芳、劉瑞平、郭瑞坤、徐淑惠、鄭世達、曾思綺、王玉豐、蔡旺洲、魏聰州、滕肇心、黃明玉、吳鴻慶、葉淑惠、賴麗雯、林潔盈、古金玉、周永怡 譯(2004)。博物館這一行(G. E. Burcaw原著)。臺北市 : 五 觀藝術管理出版。
    許琛翎(2003)。賦予文物新生命。載於項潔、陳雪華(編),數位博物館大觀園(19-23頁)。臺北市:遠流。
    馮明珠(2002年9月)。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數位化的歷程與現況。檔案數位化典藏研討會,臺北市。
    ───(2010)。綜橫五千年‧優游掌中天-談故宮U化計畫。故宮文物月刊,322,6-11。
    葉怡婷(2003)。數位博物館的迷思: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成果發表會有感。博物館學季刊,17(3),133-138。
    湯宗泰(2000)。資訊科技引進企業轉型策略:組織與績效。商管科技季刊,1(4),375-398。
    湯璧菁、金士先(2010)。故宮創新U化生活加值應用服務-導入RFID管理雛型系統。故宮文物月刊,322,44-51。
    項潔、陳雪華(2003)。數位博物館大觀園。臺北市:遠流。
    項靖(2004)。推動數位化民主之基礎條件。研考雙月刊,28(4),52-66。
    項靖(2005)。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項靖(2008年5月)。數位化治理與傳統治理的競合:概念架構之建立。2008 TASPAA 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市。
    項靖(2010)。績優政府服務運用資通科技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4(5),24-29。
    曾信傑(2005)。文化行銷:博物館在都市再生中扮演之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9(4),34-47。
    曾琪淑(2006)。資訊時代博物館附設圖書室之內空間規畫。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二(4),99-112。
    曾冠球、陳敦源、胡龍騰(2009)。推展公民導向的電子化政府:願景或幻想?公共行政學報,33,1-4。
    曾德宜(2003)。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健銓(2010)。從電子化政府到行動政府: 台北市里長使用市長信箱與1999市民熱線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童偲媁(2011)。以博物館體驗整合線上數位資源推廣博物館文化內涵之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雪峰(1998)。資訊科技對政府組織運作之影響-----以財政部高雄關稅局為研究對象。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力穎(2011)。數位科技對審美視覺的影響: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藝術品圖像化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永年(2010)。組織發展之理論與實務。T&D飛訊,97,1-25。
    楊仁鈐(2007)。官僚對傳統及電子化參與之態度差異與影響因素:以行政院環保署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 譯(2005)。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第四版)(Gareth Jones原著)。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楊幼蘭 譯(2005)。變革管理(Richard Luecke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函 譯(2006)。變革領導-實踐企業變革關鍵的八個步驟(D. S. Cohen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孟蒨(2001)。臺灣博物館資訊管理。臺中市:捷太。
    溫金豐(2009a)。組織理論與管理:基礎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文化。
    ───(2009b)。組織理論與管理(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漢寶德(2000)。展示規畫: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011)。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編號:RDEC-RES-099-009),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鄭士凱(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執行力相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宇航、楊美莉(2004年12月)。博物館後設資料之規畫歷程與反思-以故宮典藏器物資料為例。後設資料在數位典藏之研究發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臺北市。
    廖軒琦(2003)。運用資訊科技於知識管理:以台北市政府行政管理知識網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麗娟、呂雅雯(2010)。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策略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4(5),12-23。
    劉士豪、宋餘俠、廖秀莉、劉靖敏(2010)。我的e政府還是你的e政府?以服務落差觀點檢視電子化政府入口網之服務品質。管理評論,29,19-34+93-98。
    劉怡伶(2009)。博物館科技運用的新視野。博物館簡訊,48,9-12。
    劉婉真(2000)。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14(3),3-9。
    劉曉樺(2009)。Old is New!?故宮宣傳影片及青年觀眾解讀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世蓉 譯(2010)。走進博物館-邁向博物館專業的5堂必修課(水鳩英治原著)。臺北市:大雁文化。
    蔡順慈(2002)。故宮文物數位化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6(3),53-65。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129-138。
    廖彩惠、陳泰穎(2009)。從文明科技發展看數位典藏的時代意義-本質、迷思與發展趨勢。國家圖書館館刊,2,85-108。
    鄭夙雅(2007)。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策略與觀光結合之探討。中山大學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東傑 譯(2002)。引爆變革之心(Kotter and Cohen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
    鄧甯之(2007),院長林曼麗善用優勢 推出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老店新開,臺北故宮向世界發聲。書香遠傳,46,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勝分(2006)。數位時代變革管理的發展策略。研考雙月刊,30(2),93-106。
    賴世培、項靖、宋餘俠、曾章瑞、馮震宇、吳秀光、詹中原(2005)。數位化政府(三版)。臺北縣:空大。
    賴建志(2001)。電子化政府與公務人員工作壓力關連性之研究:嘉義縣、市政府公務人員之比較分析。中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鼎陞(2009)。博物館資訊學——展望博物館運用科技之系統化方法。博物館學季刊,23(3),17-35。
    駱芳廷(2010)。我國公立博物館行銷之研究--以台北故宮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既政策學系。未出版,臺中市。
    盧宣妃採訪(2006)。由沉潛到轉型--談國立故宮博物院近三十年的發展。故宮文物月刊,282,84-95。
    蕭乃沂、盧志山、趙文彬、賴怡君(2002)。民眾使用網路報稅的評估:計畫行為理論觀點的初探。公共行政學報,6,67-86。
    蕭乃沂(2004)。公民關係管理與政策問題建構:以民意電子信箱為起點。國家政策季刊,3(1),155-174。
    蕭乃沂、黃東益、陳敦源、羅晉(2007)。數位治理的實踐—「國家政策網路智庫」初評與前瞻。研考雙月刊,31(3),71-80。
    蕭乃沂、項靖、羅晉(2007年6月)。政府網站民主功能與管理機制:文官觀點的評估。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會暨第三屆兩岸四地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蕭乃沂、羅晉(2010)。電子化政府的價值鏈評估觀點:以數位臺灣e化政府計畫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6,1-37。
    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 譯(2003)。行政學的世界(Nicholas Henry原著)。臺北縣:韋伯文化。
    蕭詠璋、陳忠仁(2008)。組織變革與資訊科技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組織與管理,1(1),73-94。
    蕭瑞麟(2008)。科技創新與組織變革。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顏上晴(2002)。科工館觀眾意見調查-觀眾認為我們需要改進嗎?科技博物,6(3),62-79。
    羅文晟(2009)。老文化+新創意=好產業?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衍生創意設計開發計畫「OLD is NEW時尚故宮」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晉(2004)。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9,105-142。
    羅晉(2008)。邁向電子化民主新階段:政府網站民主化指標建立與評估調查。東吳政治學報, 26(1),143-189。
    顏淑每(2003)。我國數位圖書館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貳、英文書目
    Anderson, D. (1999). A Common Wealth: Museums in the Learning Age (2nd ed.). London: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Barnett, W. P. and G. R. Carroll (1995). Modeling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 217-236.
    Barnes, S. J., and R. Vidgen (2006). Data Triangulation and Web Quality Metrics: A Case Study i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3, 767-777.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 (1995). 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9(4), 49-61
    Barton, J. (2005). Digital Libraries, Virtual Museums: Same Difference? Library Review, 54, 149-154.
    Blanco, J. F. (2010). Fashion at the Museu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ith Student Curator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5, 199-217.
    Benjamin, R. I. and Levinson, E. (1993).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IT-Enabled Chan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4(4), 23-33.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3rd ed). Walnut Creek, Calif.: Altamira Press.
    Carter, L. and F. Belanger (2005). The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Citizen Trust, 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Factors.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15, 5-25.
    Connor, P. E. and L. K. Lake (1994).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2ed ed). Westprot, Connecticut: Praeger.
    Coursey, D. and D. F. Norris. (2008). Models of E-Government: Are They Correc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 523-536.
    Cummings, T. G. and E. F. Huse (198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ummings, T. G. and C. G. Worley (2001).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7th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hen, D. S. (2005). The Heart of Change Field Guide: Tools and Tactics for Leading Change in Your Organization.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aft, R. L. (2007).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Organizations. Mason, Ohio: South-Western.
    Dawson, D.(2002).Inclusion and ICT: The Challenge. Museum International, 54, 59-63.
    Economou, M.(1998). The Evaluation of Museum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Lessons from Research.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7(2), 173-187.
    Ettlie, J. E. & E. M. Reza (1992).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4), 795-827.
    Fernandez, S and, H. G. Rainey (2006). Managing Successfu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168-176.
    French, W. L. and C. H. Bell (199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Science Interventions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Garson, G. D. (2006). Publ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governance: Managing the Virtual State. MA: J & B.
    Greenberg, J. (1999). 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Science in Service to Practice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ooper-Greenhill, E.(2000). Art Museum: Rethinking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6(1), 9-31.
    Jones, G. (2010). Organizational Theory, Design, and Change (6th ed), N.J.: Pearson.
    Jones-Garmil K.(1997).Laying the Foundation: Three Decade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Museum. In Jones-Garmil, K., The Wired Museum: Emerging Technology and Changing Paradigms (pp. 35-6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Keen, P. G. W. (1991). Shaping the Factors: Business Desig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otler, N. and P. Kotler(1998). Museum Marketing and Strategy: Designing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Publishers.
    Kotter, J. P. (1996). Leading Change.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otter, J. P. and D. S. Cohen (2002). 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eavitt, H. S. (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J. G. March,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pp. 1144-1170). Chicago: Rand McNally.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vard & Brothers.
    Lippitt, R., J. Watson and B. Westley (1958). The Dynamics of Planned Chan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Malone, T. W. (1997). Is Empowerment Just A Fade? Control, Decision Making and 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2), 23-35.
    Martin, C. (1997).The Digital Estate : Strategies for Competing,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n Internetworked World. New York: McGraw-Hill.
    Mintzer, F. (1999). Developing Digital Libraries of Cultural Content for Internet Acces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37, 72-78.
    Moon, M. J. (2002). The Evolution of E-Government among Municipalities: Rhetoric or Re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 424-433.
    Morton, M. S. S. (198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Planning Review, 16, 28-31.
    Narayanan, V. and R. Nath (1993).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ategic Approach. Homewood, Ill: Irwin.
    Negroponte, N. (1995). Being Digital. New York: A. A. Knopf.
    Norris, D. F. and M. J. Moon (2005). Advancing E-government at the Grassroots: Tortoise or Ha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 64-75.
    Norris, D. F. (2010). E-Government 2020: Plus ça Change, Plus C`est La Meme Cho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0, 180-181.
    Osland, J. S., D. A. Kolb and I. M. Rubin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errot, X.(1995). European Museum Reports: The ZKM Digitale Museum Symposium. Archives and Museum Informatics, 9(2),176-188.
    Penrose, T. (1980), 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2nd ed). Oxford: Blackwell.
    Pfaff, D. and B.Simon (2002). New Services Through Integrated E-Gover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456, 173-186,
    Pujol-Tost, L. (2011). Integrating ICT in Exhibition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6, 63-79.
    Quistgaard, N. and A. Kahr-Højland (2010). New and Innovative Exhibition Concepts at Science Centres Us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5, 423-436.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Hall.
    Selznick, P. (1957),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tanley, J. W. and C. Weare (2004).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Use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an Agency Online Discussion Forum.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36, 503-527.
    Stowers, G. N. L. (1996). Moving Governments On-Line: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Issu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 121-125.
    Strebel, P. (1998). Why Do Employees Resist Change? In J. P. Kotter et 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hange (pp. 139-158).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Tapscott, D. (1996).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Thach, L. and R. Woodman (1994).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Dynamic, 23(1): 30-46.
    Thomas, S. and Mintz, A.(1998).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Media in the Museum.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soukas, H. and R. Chia (2002). On organizational Becoming: Rethink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ganizational Science, 13(5), 567-582.
    Ventura, S. J. (1995). The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5, 461-466.
    We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West, D. M. (2004). E-Gover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Citizen Attitud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 15-27.
    White, L. (2004). Museum Informatics: Collections, People, Access, Use. Silver Spring, 30, 9-11.
    參、電子化資料
    Gurel, E. and B. Kavak(2008). A New Approach for Public Relations in Museum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Proceeding of the 26th EuroCHRIE Congress(11-14), Dubai.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1, from http://yunus.hacettepe.edu.tr/~bahtisen/GUREL.pdf
    ICOM (2007). Museum Definition. Retrieved September,1 2011, from http://icom.museum/who-we-are/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html
    Sprecher, M. H. (2000). Racing to E-Government: Using the Internet for Citizen Service Delivery.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16(5).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1, from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hb6642/is_5_16/ai_n28802078/
    Patias, P., Y. Chrysantou, S. Sylaiou, Ch. Georgiadis, D. M. Michail, and S. Stylianidis(2008).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useum for Contemporary Ar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VSMM Conference on Virtual Systems and Multimedia dedicated to Cultural Heritage, Nicosia, Cyprus.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1, from http://www2.cs.ucy.ac.cy/~despinam/webpage/papers/Project%20paper%20E-MMST%20-%20VSMM08.pdf
    Tolbert, C. J. and K. Mossberger (2006).The Effects of E-Government of Trust and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1, from http://knowlton.osu.edu/ped/Egov/TolbertMossbergerOSU1.pdf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5)。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章程。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about2.htm
    李子寧(2007)。從「困擾的過去」到「競爭的場域」 ─在思考博物館的典藏與典藏政策。博物館簡訊,39,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9.htm
    吳誦芬(2003)。論數位化對故宮書畫維護與典藏的助益。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547
    周功鑫(2008b)。院長的話。載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97年年報(4頁)。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335000000E-I52-113.pdf
    周功鑫(2009a)。院長的話。載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98年年報(4頁)。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335000000E-I52-133.pdf
    馬騰嶽(2007)。從現代到後現代 當代臺灣博物館與人類學物件標本蒐藏的反思。博物館簡訊,39,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9.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開幕 故宮參展作品「行氣」備受矚目。2011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pm.gov.tw/zh-tw/administration/services/news_02.htm?docno=262&pageno=4&fp=true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a)。國立故宮博物院97年年報。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335000000E-I52-113.pdf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b)。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程施政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publicinfo/335000000E-I41-012.doc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a)。國立故宮博物院98年年報。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serFiles/File/zh-tw/335000000E-I52-133.pdf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a)。傳承與延續。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zh-tw/about/tradition.htm
    ───(2011b)。大事記。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zh-tw/about/chronology.htm
    ───(2011c)。國立故宮博物院施政重點。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zh-tw/administration/services/information_02.htm?docno=323&pageno=1
    ───(2011d)。2005年數位典藏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digital/index2_2_5_ch.html
    ───(2011e)。2009年數位典藏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digital/index2_2_9_ch.html
    ───(2011f)。U化故宮計畫簡介,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digital/index2_1_1_ch.html
    國立故宮博物院資訊中心(2005)。科技於博物館之創新應用 - 故宮3D虛擬物展示系統。博物館簡訊,33,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3.htm
    張家銘(2006)。「如何提升公立博物館的競爭力─以博物館的變革為例」(三)。2011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mp.gov.tw/enews/no95/page_02.html
    曾小慈(2007)。數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對鑑賞教學之影響。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6/tsen.pdf
    黃彥棻(2005)。文物數位化,故宮從A走向A+ 。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2667
    彭錦鵬(2004)。「電子化政府」的研究議題與展望。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31215/931215-5.pdf
    陳泳任(2005)。人物專訪-先進科技與完美典藏工作團隊:陳泳任。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da/ch-htm/prospect06.htm
    陳泰穎、羅雁勻、張育豪(2010)。「古蹟,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文物」‧北投文物館李莎莉館長專訪。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9卷11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read_topstory.php?nid=4127&lid=466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百科(2009a)。數位典藏。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5%B8%E8%97%8F
    ───(2009b)。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D%9A%E7%89%A9%E9%A4%A8%E5%B0%88%E6%A1%88%E8%A8%88%E7%95%AB
    ───(2009c)。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5%9C%8B%E5%AE%B6%E5%9E%8B%E7%A7%91%E6%8A%80%E8%A8%88%E7%95%AB%E7%AC%AC%E4%BA%8C%E6%9C%9F
    ───(2009d)。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8%88%87%E6%95%B8%E4%BD%8D%E5%AD%B8%E7%BF%92%E5%9C%8B%E5%AE%B6%E5%9E%8B%E7%A7%91%E6%8A%80%E8%A8%88%E7%95%AB
    ───(2009e)。數位博物館。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D%9A%E7%89%A9%E9%A4%A8
    ───(2009f)。故宮文物之美。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85%E5%AE%AE%E6%96%87%E7%89%A9%E4%B9%8B%E7%BE%8E%E7%B3%BB%E5%88%97%E4%BA%8C
    ───(2009g)。故宮精緻文物數位博物館知識庫建置計畫。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85%E5%AE%AE%E7%B2%BE%E7%B7%BB%E6%96%87%E7%89%A9%E6%95%B8%E4%BD%8D%E5%8D%9A%E7%89%A9%E9%A4%A8%E7%9F%A5%E8%AD%98%E5%BA%AB%E5%BB%BA%E7%BD%AE%E8%A8%88%E7%95%AB
    ───(2009h)。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11年4 月20日,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E6%95%B8%E4%BD%8D%E5%85%B8%E8%97%8F%E5%9C%8B%E5%AE%B6%E5%9E%8B%E7%A7%91%E6%8A%80%E8%A8%88%E7%95%AB
    蔡玉娟、林智遠、徐婕欣、吳惠娘(2005年5月)。數位博物館網站之評估研究。第四屆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澎湖,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csie.npu.edu.tw:8080/%E5%AD%B8%E8%A1%93%E7%A0%94%E7%A9%B6/itaoi5/A018.pdf
    劉芳如(2003年11月)。論故宮書畫的典藏、維護與數位化。博物館數位化國際研討會-器物及書畫類。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npm.gov.tw/uploads/200902180407016989/335000000E-I4Z-024.pdf
    劉新圓(2002)。故宮是否該隸屬文建會?國政評論,教文(評)091-085號。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C-091-085.htm
    鄭盈芷(2011)。IT讓藝術走入日常生活。CIO企業經理人,31,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io.com.tw/article_in.aspx?aid=631
    蔣麗君(2009)。政府資訊人力員額配置之研究(編號:0972461343)。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年9月1日,取自http://www.teg.org.tw/common/dl.jsp?f=%2Fresearch%2F17%2FThe+Configuration+Management+of+IT+Personnel+in+Government_Midterm.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8256008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6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0801.pdf1853KbAdobe PDF2175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