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 丁仁方(1999),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臺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 10期,59-82。 王存國、戴基峰、王凱 (2004),影響消費者接受線上購物傾向之探討--結合慎思 行動理論以及交易成本理論,資訊管理學報,11卷1期,頁113-137。 王金壽 (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臺灣社會學,7期,頁177-207。 王振寰 (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1期,頁6-8。 王業立 (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卷1期,頁77-94。 王業立、蔡春木 (2004),從對立到共治:臺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 叢,21期,頁189-215。 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臺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 賴秀真 (1994),臺中市地方派系之特質,理論與政策,8卷4期,總號32,頁 97-108。 賴明政、陳秋美 (2008),電子商店的信任與交易成本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行 銷評論,5卷3期,頁283-303。 謝志得 (1996),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以宜蘭許派為例,宜蘭文獻雜誌,24期, 頁39-67。 鍾文榮 (2004),電子現金儲值卡發行對於小額支付市場的交易成本分析,今日 合庫,30卷8期,總號356,頁4-21。 霧峰鄉公所(2009),新修霧峰鄉誌(上),霧峰鄉公所,頁323-339。 王靜儀、傅恆德(2007),派系政治下之府會關係:臺中縣的個案研究(一九五一至 陳玉華 (1993),高鐵土地成了地方派系的競技場,財訊,138期,頁162-164。 蘇一志 (1998),地方派系對恆春地區觀光空間形成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理學 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4期,頁1-18。 蘇顯良 (1971),澎湖地方自治與地方派系,中國地方自治,24卷3期,頁19-20。 西文部分 Anderson, E. and D. C. Schmittlein (1984). Integration Of the Sales For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5(3): pp.385-395. Arrow, K. J.(1969)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s, i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B System 1, US Joint Economic 二○○五)。政治科學論叢,34期,頁45-70。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Committee, 91st Congress .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p.48 Benham, A. & Benham, L. (2000) Measuring The Costs Of Exchange. In C. Ménard (Ed.), Institutions, 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p. 367-375. Coase, R.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pp. 386-405. Dahlman, C. J.(1979) 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1 ,pp. 140-165. Furubotn, E. G. & Richter, R. (2000)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陳明通 (1999a),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新世紀智庫論壇,8期,頁103-105。 孔健中 (1998),茅埔城的地方派系網路,宜蘭文獻雜誌,35期,頁3-37。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Aldine. John, George and Weitz, Barton A. (1988) Forward Integration Into Distribu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4(2), pp.337-354. Horn, M. J.(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wood, C. Paul (1990) Transaction Costs and Trade Betwee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 a study of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Boston : Unwin Hyman. 陳明通 (1999b),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7期,頁12-13。 Koopmans, T. C. (1965) 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Pontificde 朱楠賢 (1992),試從「交易成本途徑」淺論機關組織之型態及其管理,人事月 Academiae Scientiarum Scripta Varia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28, pp. 225-300. Lake, D.(1996). Anarchy, Hierarchy, and the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0,1, pp. 1-34. Lake, D.(1999). Global Governance: A Relational Contracting Approach. In A. Prakash ,& J. A. Hart (Eds.),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London: Routledge, pp. 31-53 Lande, Carl H. (1965) Leaders, Factions and Parties: The Structure of Philippine 陳明通、朱雲漢 (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 一項省 Politics.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sten, Scott E. (1984).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Aerospace Industr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7: pp. 403-417 刊,14卷2期,總號78,頁20-29。 Menard, C. (1997)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Cheltenham, Glos, U.K. ; Brookfield, Vt. : Edward Elgar. Milgrom, P & Roberts, J (1992) Economics, Organisation & Management , Prentice Hall Int, New Jersey. Monteverde, K. and Teece, D. J. (1982) Supplier Switching Cost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 pp.206-213 North, D.(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1995)Constraints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ransaction Costs,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s. In: Vernon W. Ruttan, Editor,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pp. 48–70. 何宇明 (2006),土地使用與交易成本,中國工商學報,18期,頁301-305。 Rao, P. K. (2003). The Economics of Transaction Costs :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Robertson, T. S., & Gatignon, H. (1998).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 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 pp. 515-531.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卷1期,頁77-97。 Slater, G. and Spencer, D. (2000) The Uncertain Foundations of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4(1), pp.61-87. Williamson, O. E.(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何鴻明、王業立(2010),地方派系如何操控寺廟的管理權?—以大甲鎮瀾宮的人 Williamson, O. E.(1985)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In R. Schmalensee & R. Willig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 Elsevier Science, pp.136-182 Williamson, O. E. and Scott E. Mastern (1995)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 Aldershot,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Williamson, O. E. and Scott E. Mastern (199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ldershot,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Williamson, O. E. (1991) Strategizing, economizing,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2, pp. 事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3期,頁123-86。 75-94. 吳由美 (2003),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新竹縣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 析,中國地方自治,56卷2期,總號642,頁20-44。 吳光俊 (1991),「地利共享」的臺中地方派系--歷任市長致力經營重劃區,財訊, 北:巨流。 117期,頁276-280。 吳宗憲、曾凱毅 (201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 擇?--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2卷3期,頁107-149。 吳春光 (2004),公民投票「交易成本」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93卷春,頁20-22。 吳重禮(2002),臺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 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17期,頁81-106。 吳重禮 (1998),亦敵亦友: 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 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7期,頁177-204。 吳彩珠、彭子浩 (2009),交易成本對土地開發管理制度執行之影響,管理實務 與理論研究,3卷4期,頁67-89。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 李宗政、鍾文榮 (2004),論電子現金儲值卡之交易成本與效率損失,臺灣金融 財務季刊,5卷3期,頁113-129。 李長晏 (2006),地方治理的問題認定與制度重建,發表於三合一選舉後我國地 方自治發展的議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內政部、台北大學公共行政與 政策學系聯合主辦,台北。 李長晏(2009),單一選區制對地方派系與政黨政治勢力消長的影響-以臺中縣為 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未出版。 杜慶承 (2005),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 12卷1期,頁117-145。 沈家如 (2009),以交易成本理論探討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多數決規定,現代 21期,頁189-216。 地政,329期,頁62-67。 周秀蓉 (2007),以交易成本觀點探討拍賣網站經營策略與績效之關係--以 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卷1期,頁59-67。 林志弘 (1986),地方派系的發展與變化,政論家,1期,頁62-64。 林晉寬、陳奇修(2007),交易成本理論是解釋組織統治決策的有效理論嗎?- 台灣之實證研究觀察,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卷,3期,頁1-21。 林欣柔、彭建文、曾明遜 (2006),從協商決策與監督執行之交易成本觀點論臺 灣與大陸公寓大廈管理法制之比較,臺灣土地研究,9卷2期,頁1-26。 林欣美 (2007),跨組織策略聯盟之統治機制:交易成本與網路鑲嵌之觀點,管 理評論,26卷3期,頁25-46。 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維熊 (1991),垂直整合與企業多角化發展﹣﹣交易成本理論的應用,臺灣經 濟研究月刊,14卷11期,總號167,頁31-35。 段盛華 (2008),地方派系發展脈絡的分析,人文學報,32期,頁79-94。 洪廣朋、史習安、廖珮如 (2001),公司內部創業統治機制選擇之實證研究--交易 成本之觀點,中山管理評論,9卷2期,頁271-296。 洪廣朋、張榕容 (2007),從交易成本與社會交換觀點探討供應商採用電子化採 購之影響因素,電子商務學報,9卷1期,頁71-96。 苗蕙敏 (1991),屏東地方派系之產生及結構,中山社會科學期刊,2期,頁 109-128。 孫嘉祈、張世其、陳世良 (2008),如何提升顧客忠誠度--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 陳景雲 (2006),臺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以高興縣鳳凰市為例,屏中學報,14 技接受模式觀點,科技管理學刊,13卷1期,頁1-39。 翁崇明 (1998),臺灣地方派系之初探--以嘉義縣為例,地理教育,24期,頁83-96。 耿慶瑞、江啟先、曾瓊緯 (2005),虛擬與實體通路組合之交易成本研究,電子 商務研究,3卷2期,頁99-121。 高永光 (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 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卷1期,頁53-85。 高永光 (2000),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証研究,選 舉研究,7卷2期,頁1-36。 高永光 (2002),二十一世紀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55卷6期, 總號634,頁4-17。 期,頁227-245。 高永光 (2003),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56卷 3期,總號643,頁13-34。 高永光(2004),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型塑我國基層地方政府組織的未來圖像」 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台北。 張世澤 (2000),地方派系得票率之分析--1998年新竹縣(市)立法委員選舉的個 案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卷2期,總號19,頁119-155。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 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編,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論文集,台北市:中 國政治學會編印,頁487-519。 曹永央 (1997),板橋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0卷3期, 傅岳邦 (2006),組織層級的最適理論:交易成本的觀點,中國行政,77期,頁 總號573,頁23-30。 莊世杰、賴志松、孫衙聰、龔昶元、葉穎蓉、許秉瑜 (2005),一個ERP系統之 建構決定因素的理論探索:整合制度理論、資源依賴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及 交易成本理論之理論模型,資訊管理學報,12卷1期,頁149-170。 許惠珠 (2003),交易成本理論之回顧與前瞻,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8期,頁 79-98。 郭嘉珍、劉財龍 (2008),交易成本理論:回顧與未來方向,大仁學報,33期, 頁15-34。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 義,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頁31-67。 77-99。 曾冠球 (2004),立法授權的政治:交易成本之觀點,東吳政治學報,19期,頁 151-185。 曾菁敏 (2008),空間外部性、交易成本與市地重劃對住宅土地價格影響之研究 --臺南市的實證分析,住宅學報,17卷1期,頁23-50。 游光明(1994),臺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 王輝煌、黃懷德(2001),經濟安全、家族、派系與國家:由制度論看地方派系的 究所碩士論文。 湯京平、吳重禮、蘇孔志 (2002),分立政府與地方民主行政:從臺中縣「地方 基層建設經費」論地方派系與肉桶政治,中國行政評論,12卷1期,頁37-76。費省非、洪春木 (1983),地方派系更迭的兩個類型:臺中、基隆兩地派系的成長 和變化,聯合月刊,24期,頁63-65。 黃延聰 (2002),交易成本與組織能力觀點的比較與整合,中山管理評論,10卷 2期,頁261-289。 黃德福 (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 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 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卷1期,頁84-96。 黃德福 (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選舉研究,1卷1期,頁75-91。 政治經濟基礎,徐永明、黃紀編,政治分析的層次,台北:韋伯文化事出版 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臺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 2卷2期,頁63-82。 詹中原(2007),公共管理觀點下之地方公共經理人與政治發展,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葉匡時、蔡敦浩、周德光 (1993),策略聯盟的發展策略--交易成本的觀點,管理 評論,12期,頁99-117。 董希傑 (2000),地方派系是銀行最大毒瘤--中小企銀辛苦「補破網」,商業新聞 周刊,4期,頁64。 廖忠俊(1997),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廖益興 (1993),政黨、選舉與地方派系,國家政策雙周刊,75期,頁8-9。 社,頁117-182 趙永茂(1978),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趙永茂 (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 刊,4卷3期,頁58-70。 趙永茂 (1996),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7期, 頁39-55。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9期,頁 305-328。 趙永茂 (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臺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 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4期,頁153-182。 趙永茂 (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 王靜儀(2003),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形成背景與組織結構(1951-1987)。臺灣文獻, 灣民主,1卷1期,頁85-117。 趙永茂(2007a),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 31期,頁1-38。 趙永茂(2007b),英國地方治理的社會建構與發展困境,歐美研究,第37期, 第4卷,頁593-633。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劉正松 (2003),電子信用狀之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產業金融季刊,119期,頁 146-158。 劉正松 (2003),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之檢視--以交易成本理論觀點,德 明學報,21期,頁13-25。 54卷,3期,頁309-39。 劉厚連 (2008),非營利中間層組織在改善我國容積移轉市場之作用--交易成本的 觀點,土地經濟年刊,19期,頁97-134。 劉瑞華 (2008),人際間的不確定性--一種適用於制度分析的交易成本理論,月旦 法學,152期,頁89-98。 劉瑞華、林福興 (2001),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分析,產業論壇,3卷1期,頁 66-91。 歐陽晟、石振國 (1993),臺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170期,頁 26-34。 蔡明惠 (1998a),「山頂」與「街仔」--再探淡水地方派系的歷史源頭,臺灣風物, 48卷2期,頁85-123。 王靜儀(2007),臺中縣派系政治下的縣政運作(1951~2005),臺灣民主的興起與 蔡明惠 (1998b),戰後初期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思與言,36卷4期,頁41-66。 蔡明惠(1998c),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 台北:洪葉文化。 蔡明惠 (2002) ,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選舉研究,9卷1期,頁113-136。 蔡明惠、張茂桂 (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期,頁125-156。 蔡裕源、彭玉樹、陳敬群 (2005),在臺日系企業外包活動與外包關係類型之研 究--交易成本與資源基礎觀點,管理評論,24卷3期,頁117-142。 衛民 (1989),初選與地方派系,國家政策季刊,3期,頁22-26。 鄧介偉 (1996),交易成本與有效服務機制之管控:連鎖加盟店業務契約之研討, 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5日,臺大法學院,頁203-220。 國立台北商專學報,46期,頁16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