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資料: 1. 王可欣,《廣告代言人性格形象對品牌性格的影響-以Nokia7210手機平面廣告為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 王浩翎,《台灣啤酒「尚青」 外國啤酒不是對手》,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32期,2002年8月。 3. 呂怡慧,《廣告代言人的性別與可信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 以男性刮鬍刀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 呂雅惠,《業者如何運用名人代言塑造品牌性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5. 別蓮蒂,《產品契合度與品牌特質聯想對品牌延伸效果的影響》,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3年。 6. 李光勳,《廣告代言人與代言品牌的形象差異性及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7. 李惠瑜,《細說啤酒》,產經資訊,27-32頁,2003年9月。 8. 李鎮邦,《廣告代言人類型與產品類型適配性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9. 李鑫峰,《品牌老化與品牌再造之研究》,政治大學國貿所碩士論文,2009年。 10. 邱依依,《伍佰是公賣局的「抗日英雄」》,今周刊73期,2004年5月。 11. 林政彰,《啤酒市場之廣告策略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1999年。 12. 林婉蓉,《90歲老台啤靠年輕人搶回市占率 跨界溝通,老狗也能玩出新把戲》,30雜誌,台灣:商機出版社,第88期,2011年。 13. 施國琛,啤酒產品形象與消費行為研究-以中山大學企經班學員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4. 范雅婷,《代言人數、代言人代言數量與代言人類型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品牌知名度、廣告訊息論點同異與廣告排版版本同異調和效果之探討》,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5. 洪順慶,《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06年。 16. 柯鴻基,《台灣地區啤酒銷售與行銷策略之探討-以三家啤酒公司品牌經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7. 許碧芳、蘇鈺勳,《廣告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出版,第29集,29-46頁,2008年1月。 18. 陳怡君,《廣告代言人類型與品牌評價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論文,2004年。 19. 陳芯儀,《全球化下國家文化之差異性研究-以台灣啤酒和荷蘭海尼根啤酒電視廣告呈現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0. 陳淑娟,《台灣地區啤酒市場消費行為及品牌競爭定位分析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1. 陳敏郎,《廣告代言人對推薦品牌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2. 陳敏郎,《啤酒代言人行情誰最高?》,今周刊73期,2004年5月。 23. 陳裕仁,《名人代言人與產品相關度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4. 莊陞漢,《尚青?台灣啤酒的消費文化》,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社會組碩士論文,2004年。 25. 游杭柳,《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分析以日本啤酒公司進入台灣市場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6. 張倩,《品牌老化及对策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7. 黃柏翔,《代言適配性對代言人可信度及廣告效果之影響》,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8. 黃冠榮,《我國啤酒市場之競爭策略分析-以臺灣菸酒公司之台灣啤酒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9. 黃嘉怡,《台灣啤酒產業的競爭策略-賽局理論之應用》,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2007年。 30. 黃瀚毅,《國際啤酒廠商之台灣市場進入與經營策略》,政治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1. 廖千慧,《代言人─產品使用者的性別符合性、來源可信度與自我監控程度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2. 鄭自隆,《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管理規劃與建議案》,2007年。 33. 鄭明政,《台灣啤酒市場後進廠商經營策略與研究─以台灣青啤公司為例》,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34. 蔡淑妹,《運動品牌代言人可信度來源因素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論文,2002年。 35. 賴建宇,《啤酒東西軍 搶五百億市場》,天下雜誌429期,2009年9月。 36. 薛瓊娟,《運動選手之代言人可信度對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王建民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37. 蔡佳靜、吳奇玲,《以配適假說探討代言人與贊助事件一致性以及贊助商與贊助事件一致性支廣告效果-企業贊助公益活動為例》,商略學報3卷1期,53-65頁,2011年。 38. 游力勳、劉小毓、許家禎、郭遠芬、劉素伶、羅惠娟,《品牌形象與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影響之探討》,龍華科技大學企管系專題報告,2008年。 39. 郭俊毅、龔天鈞、劉筱雯、黃是誠、賴怡伶、王偉馨,《啤酒產業策略分析暨台灣啤酒策略分析與研擬》,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第三十七屆企業政策專題發表,2003年。 英文資料: 1.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2. Aaker, D. A. (1996),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102-120. 3. Aaker, D. A. (1990), “Brand Extens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Ugl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47, pp.47-56. 4. Raymond Vernon(1966),「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 5. Baker, Michael J. and Gilbert A. Churchill, (1977) “The Impact of Physically Attractive Models on Advertisemen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4 (November 1977), 538-555. 6. Freiden, Jon B. (1984),“Advertising Spokesperson Effects: Examination of Endorser Type and Gender on Two Audienc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 33-41. 7. Friedman, Hershey H. and Linda Friedman (1979), “Endorser Effectiveness by Product Typ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5), 63-71. 8. Grant McCracken(1989), “ Who Is the Celebrity Endorser?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the Endorsement Proc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Dec.), 310-321. 9. Hershey H. Friedman and Linda Friedman(1979), “ Endorser Effectiveness by Product Typ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19(5), pp.63-71. 10. Hovland and Walter Weiss(1951-1952),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5, 635-650. 11. Kelman, H. 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 57-78. 12. Lynch, James and Drue Schuler (1994), “The Match-Up Effect of Spokesperson and Product Congruency: A Schema Theory Interpretation,” Psychology & Marketing, 11(5), 417-445. 13. Mowen, J. C. & Brown, S. W. (1980),“On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8. 14. Ohanian, R. (1991, Feb/Mar.),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spokesperson`s perceived image on consum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1, 1, 46-54. 15. Park, C. W., Jaworski, B. J. &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6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