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25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90889      線上人數 : 8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587


    題名: 物流產業經營分析
    Business analysis of logistics industry
    作者: 巫瑛瑜
    貢獻者: 鄭宇庭
    巫瑛瑜
    關鍵詞: 物流產業
    產業分析
    行銷策略
    國際物流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2-04-12 14:00:40 (UTC+8)
    摘要:   台灣位在亞太地區的中心位置,北有日本與韓國兩大貿易國,南接積極發展國際貿易的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東面向太平洋彼岸的經濟大國-美國,西有近二十年來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地理區位與運輸網路均相當優越,同時亦具備優良研發與製造能力,實為設置國際物流中心之極佳區位。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之下,產業競爭體系產生大幅改變,企業由原先追求個別功能部門最大績效的內部競爭,轉變為強調整個供應鏈最大效能的外部競爭。然而如何運用好的專業物流服務,以達到公司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已是企業所必須重視的課題。
      本研究於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針對國內幾間國際物流中心,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之方法,針對國際物流業者之營運現況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去探討國內物流業者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行之方向。相較於以往,國際物流中心以非以往單純的倉儲與運輸業,提供價值升值服務,如簡單加工、包裝、轉運出口、國內派送、退貨服務…等,已經是現今國際物流中心所應強化的能力。政府方面應參考國外政府主導的物流政策,修訂過去不符合現況之法令,整合資訊平台提升通關效率以降低成本,積極培育國際物流人才,協助國內物流業者發展。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物流簡介 6
    第二節 國際物流中心簡介 9
    第三節 運籌管理發展背景 16
    第四節 五力分析 17
    第参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6
    第肆章 國際物流中心經營環境分析 27
    第一節 影響國際物流中心規劃相關因素 27
    第二節 國內國際物流中心經營型態與其產業分析 29
    第三節 國際物流中心之行銷策略 37
    第伍章 國內業者未來發展契機探討 42
    第一節 物流業者相關發展計畫與法規 42
    第二節 國內、外競爭者分析 46
    第三節 國際物流中心未來發展方向 4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56
    附錄 61

    表目錄
    表2-1 第三方物流服務之活動 8
    表2-2 全球運籌管理服務範圍 12
    表2-3 國際物流中心與保稅倉庫比較 14
    表3-1物流中心簡表 23
    表3-2本研究訪談之國際物流中心簡表 24
    表4-1本研究訪談之國際物流中心簡介 29
    表4-2 本研究訪談之國際物流中心服務內容 30
    表4-3 本研究訪談之國際物流公司結盟方針 32
    表4-4國內物流相關業者經營概況 34
    表4-5 台灣物流產業特點 35
    表4-6 國內國際物流產業優劣利弊 37
    表4-7 客戶來源比例 38
    表4-8 國內國際物流業者商品定價方法 40
    表5-1政府推動之國際物流業發展計畫 45
    表5-2國際物流中心與自由貿易港區比較 47
    表5-3 東亞主要國家/地區之物流競爭力評比 48
    表5-4 東亞主要國家之物流相關政策 49
    表5-5 本研究探討之國際物流中心業者現有系統功能 50
    表5-6 國際物流業者人力需求 52

    圖目錄
    圖1-1 國內產業之變動 1
    圖1-2 研究流程 5
    圖2-1 物流的領域 7
    圖2-2國際物流系統 11
    圖2-3際物流產業之區別 15
    圖2-4家鑽石理論 18
    圖2-5五力分析 19
    圖3-1 研究方法 21
    圖4-1 本研究訪談之國際物流中心 31
    圖5-1 政府政策與具體措施 4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工研院機械所(2000),「2000商業物流白皮書」,經濟部商業司。
    2. 于卓民(2000),「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
    3. 王祥芝、胡予誠(1996),「本土物流中心經營與發展」,國際商業物流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174-186。
    4. 王昭傑(2001),「高雄港發展國際物流營運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王以南(1999),「廠商在國內設置亞太物流中心之探討」,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2007),「中國物流年鑑」,頁174。
    7. 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文摘編譯中心(1991),「流通事典」,台北:故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8. 日本實踐物流M.H.技術讀本(2000),「物流中心之定義」,2000中華民國物流年鑑,頁27。
    9.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
    10. 李奉儒、吳芝儀(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1. 季延平譯(2001),「資訊管理-聯繫於策略優勢」,台北市:智勝文化。
    12. 林永祥(2005),「國際物流營運之動態複合運輸資源配置模式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林宜萱(2002),「供應鏈高績效管理」,2002年11月,頁21-28。
    14. 林沛傑(2002),「新世紀台灣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挑戰」,物流技術與戰略。
    15. 阿保榮司(1983),「物流的基礎」,東京:白桃書房,8-12。
    16. 洪明洲(1994) ,「現代競爭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17. 侯君溥、田泱鑫(2001),「國際物流業電子化模式之建立」,華人企業論壇,第2卷第1期,頁53-84。
    18. 許士軍(1992),「轉型中的我國大學及管理教育」,台北:地球出版社。
    19. 張有恆(1998),「運輸計劃評估與決策-模糊理論之探討與應用」,台北:華泰。
    20. 張有恆(2005),「現代物流管理」,台北:華泰。
    21. 張卓寰、林立千(2005),「加工出口區發展全球運籌之研究」,運籌管理評論,頁33-48。
    22. 陳春益(1999),「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委託調查分析」,高雄港務局委託,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辦理。
    23. 經濟部(2007),「物流年鑑」,經濟部。
    24. 經濟部(2008),「物流年鑑」,經濟部。
    25. 經濟部(2005),「全球物流運籌e簡訊」,第28期。
    26. 經濟部商業司(1992),「商業自動化資訊手冊」,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27. 經濟部商業司(1997),「物流中心生產力評估指標100訣」,經濟部商業司,台北。
    28. 經濟部商業司(2000),「2000年中華民國物流年鑑」,台北:經濟部。
    29. 經濟部商業司(2003),台灣物流運籌產業建立全球競爭力策略模式。
    30. 靖心慈(2008),「從全球商業環境看兩岸競爭」,工商時報。
    31. 鄭玉瑞(1997),「台灣物流業的發展趨向與策略規劃」,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4卷第4期,頁48-50。
    32. 劉勝豐(2000),「國內物流業發展」,機械工業雜誌,機械工業研究所,213期,頁197-205。
    33. 稻束原樹(1997),「這就是後勤」,Japanese Council Logistics Management。
    34. 趙義隆(1991),「物流中心之策略性定位」,豐群基金會、中國生產力中心流通專業交流研討會。
    35. 楊長苓(2000),「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一:訪談法」,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6期,頁2-7。
    36. 歐秀卿(2002),「國際物流服務業策略聯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顏憶茹、張淳智(1998),物流管理,二版,台北:前程企管。
    38. 顏憶茹、張淳智(1996),物流管理,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39. 蘇雄義(1998),「企業物流導論」,台北:華泰。
    40. 蘇雄義(2000),「物流與運籌管理」,台北:華泰。
    41. 蘇隆德(2002),「全球運籌管理」, 交通大學演講。
    42. 韓復華(1991),「後勤管理決勝千里」,突破雜誌。
    43. 龍道格、蘇雄義、賈凱傑(2005),全球運籌國際物流管理,華泰。
    二、 外文文獻
    1. Adam Smith,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2. Andrew Vowels, (1995), “Chain of demand,” CMA Magazine, September, pp.21.
    3. Ballou R.H, (1992), “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N.Y.
    4. Bowersox, D. J. and Closs, D. J., (1996), “Logistical Management-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McGrew-Hill, N.Y.
    5. Coyle, J. J., Bardi, J. E. and Langley, C. J., (1996),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 6e,”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6. Coleman, Peter V., (2000), “B2B e-Commerce e-Logistics:The back office of the new economy”, 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 pp.4.
    7. Chase, R.B., Aquilano, N.J. and Jacobs, R.F., (1998).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8th Ed). McGraw-Hill/Irwin, NY
    8. Cooper, D.R. and C.W. Emory, (1995),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5th ed., Richard D. Irwin Inc.
    9. Donald J. Bowersox, Roger J. Calantone and Alexandre M. Rodrigues, (2003), “Estimation of Global Logistics Expenditures Using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24, No.2.
    10. Dornier, P. P., Ricardo E., Michel F. & Panos K., (1998), “Global Operation & Logistics,” John Wiley & Sons, Inc.
    11. David Silverman, (2000),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s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Ch7, pp.144-170, London: Sage
    12. Ferdows, K., (1997), “Making the most of foreign factor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5, No.2, pp.73-88.
    13. John D.R. and Lee H. Sullivan Daniel., (2001), “Globalization and Business Daniels,” Prentice Hall.
    14. Heckscher, Eli F., (1919),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Swedish). Ekonomisk Tidskrift, 21(2), pp.1-32.
    15. John Growell., (1901), Report of the Industrial Commiss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arm Products.
    16. J. T. Mentzer, (1993), “Managing Channel Relation in the 21 Centur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36, No. 1, pp.27-43.
    17. Kent, J.L. & Flint, D.J. (1997),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logistics though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8, 2, pp.15-29.
    18.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CA: Sage Publications.
    19. Levitt, Theodore (1983),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0 (July-August), pp.113-122.
    20. Lambert, D. M. (1999), “Building successful logistics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20, No.1, pp.17-165.
    21. Lambert, D.M., Stock, J.R., and Ellram, L.M. (1998), “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cgraw-Hill, Boston, lrwin.
    22. Learned, E., Christensen, C., Andrews, K. and Guth, W. (1969), Business Policy. Homewood, IL: Irwin.
    23. Ohlin, Bertil G. (1933),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 Peter F. Drucker, (1962), “The Economy’s Dark Continent”, Fortune: 103.
    25. Porter, M. E. (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26.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27. Punnett, B.J., (1980), “Experienc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oston, MA: PWS- KENT Publishing Company.
    28. Patton, Michael Quinn, (1987),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Sage. pp.144-164.
    29. Rumelt, R. P., (1991),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pp.167-185.
    30. Schulz, J.D. (2007), “Business logistics costs rise to 9.9 percent of GDP in2006,” Logistics Management.
    31. Shapiro,Roy D. and James L. Heskett. (1985), “Logistics Strategy: Cases and Concepts ” ,West Publishing , pp.6.
    32. Schary,,P.B.,Skjott-Larsen T.,(1995), ”Managi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Handelshojskolen.
    33. Teece, D., G. Pisano and A. Shuen,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 pp.509.
    34. Tompkins, J., and Smith, J., (1998) The Warehouse Management handbook, Tompkins presses.
    35. Turban E., E. Mclean, and J. Wetherbe. (2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Management,” Making Connections for Strategic Advantage, John Wiley & Sons, Inc.
    36. Yip, George. (1989). “Global strategy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ne Management Review 30: pp.29-4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9932078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3207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4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