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份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方念萱、林鶴玲(2004)。〈本地歷年來傳播研究中性別研究分析〉,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751-809。台北:巨流。 朱嘉琦(1997)。《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1980)。〈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的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頁26-55,台北:中央研究院。 呂玉瑕(1997)。〈助力與阻力之間:家庭互動關係與已婚婦女就業〉。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呂秀蓮(1974)。《新女性主義》。台北:幼獅出版社。 李玉婷(2005)。《既私密又公開的柔順身體—女性穿著胸罩的教導實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洪鰲(1964)。《台灣人力問題的探討》。台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鍾雄(1995)。《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台北:三通圖書。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蘭虹(1992)。《台灣地區女性勞工生活素質與福利需求之研究》。(勞工行政委託研究叢書)。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莊慧玲、林世昌(2006)。〈台灣婦女勞動供給實證研究之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4(2),頁119-17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 孫秀蕙、馮建三(1998)。《廣告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 孫秀蕙、蕭蘋(2003)。《媒體廣告對青少年性別認同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形塑與鬆動》(教育部九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陳佳芬(2001)。〈新潮舊浪時髦風〉,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1895-2000)》。台北:遠流。 陳香君(2003)。〈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多叉路—分殊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的主體性〉,簡瑛瑛(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 陳盈璇(2007)。《內衣、身體與社會—台灣女性身體美感的論述流變(1940-1960)》。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秋(2004)。〈台灣社會轉型中的廣告與女性意象:由婦女雜誌廣告談起〉,《台灣人文》,第9號,頁159-177,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陳燕玲(2004)。《台灣香菸廣告訊息內容之研究:1987~2001》。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福媛(1991)。《我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之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子樟(1977)。《婦女傳播行為與傳統角色變遷—以大學女生為對象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黃俊傑(1994)。〈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頁1-60。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 會。 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形態:論變遷中婦女問題》。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立誠(2001),《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紹國(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葉懿慧(1996)。《現代台灣婦女流行服飾風格演變之研究─西元1945年至西元1990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出版社。 蕭新煌 (1985)。〈光復以來台灣社會變遷的軌跡〉,《國魂》,第474期,頁11-15。台北:新中國 謝高橋(1989)。〈台灣家庭生活模式的變遷〉,馬以工(編),《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頁51-86。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魏書娥(1989)。〈廣告畫面中的女性形象〉,中國論壇,第323期,27(11),頁17-22。台北:中國論壇社。 邊裕淵(1985)。〈婦女勞動對經濟發展之貢獻—台灣之實證分析〉。《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1987)。〈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2(3),頁37-59。高雄:中山大學。 顧燕翎(1989)。〈中國婦女地位的演變與現況—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馬以工(編),《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頁5-29。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顧燕翎(1996)。〈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台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頁241-26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蘇旭珺(1990)。〈談台灣早期繪畫影像中的流行符號〉,曾芳玲(編),《紅妝大眾—台灣前輩畫家繪畫中的女性影像與時尚品味》,頁16-19。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Fiske, J. (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等譯,1995,台北:遠流。 英文部份 Acker, J. (1990).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 Society, 4(2), 139-158 Berger, A.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Sage. Chandler, D. (2002). Semiotics: the Basics. London: Routledge.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rmaline, A., Liu, P. K. C., Freedman, D. (1994).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In Thornton, A. & Lin, H. S. (Eds.), 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hally, S. (1987). 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Law, R. (2002). Gender and daily mobility in New Zealand City, 1920-1960.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3(4), 425-445. Leis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 NY: Routledge Palmer, P. (1989). Contemporary Women’s Fiction: Narrative Practice and Feminist Theory. NY: Harvester Wheatsheaf. Pingrees, S. et al. (1973). A scale of sexis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 193-200. Selden, R., Widdowson, P., & Brooker, P. (1997).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London: Prentice Hall. Sung, M. H. (1994).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fiction. In Harrell, S. & Huang, C. C.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pp. 275-293).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Stanley, L. & Wise, S. (1993).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Tsao, J. (1996). Advertising in Taiwan: 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multinational impact. In Frith, K. T. (Ed.), Advertising in As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pp103-124).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3(2), 20-43. Wolf, M.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 N. (1997). The Beauty Myth. Toronto: Vintage Can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