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63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57246      在线人数 : 6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63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38


    题名: 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ctive learning and flow experience among three types of adul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learners in northern Taiwan
    作者: 林怡珊
    Lin, Yi Shan
    贡献者: 詹志禹
    Jason C. Chan
    林怡珊
    Lin, Yi Shan
    关键词: 社區大學
    空中大學
    推廣教育
    心流經驗
    主動學習
    community university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flow experience
    active learning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1-10-11 17:05:02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北區的社區大學、國立空中大學、大學推廣教育三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三者於學術性課程上的「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是否有所差異,若有差異則可能的影響因素又為何?並分析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兩變項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樣本總數為729人,採用立意取樣,研究工具係參考前人改編之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問卷一份,問卷中一併蒐集了關於三類學習者在機構中的學習經驗(包含:學習歷程的頻率、學習歷程的品質等),以期能夠在探討差異的同時,找出影響的可能原因。

    資料分析方法採用了結構方程模型(SEM)以作為問卷之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在確認了信效度後,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共變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輔助,以回答上述問題。主要結果發現:

    一、「師生討論」、「同儕討論」、「做中學」、「田野調查」與「指導同儕」等學習歷程的頻率與心流經驗、主動學習皆有顯著正相關。
    二、「互動品質」、「課程公共化」、「經驗學習」等學習歷程品質與心流和主動學習有顯著相關。
    三、不同的「學習動機」會造成心流與主動學習的差異,當中以「取得學位」為動機的學習者之心流與主動學習較其他就讀動機者為弱。
    四、三類機構在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的差異依序是:社區大學 > 空中大學 >推廣教育。
    五、主動學習中的「內在動機與熱情」是目前研究者發現三機構在心流經驗中差異的因素之一。
    六、心流經驗中的「自發自足經驗」是目前研究者發現三機構在主動學習上有差異的因素之一。
    七、心流經驗與主動學習兩者具有高度正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ommunity university,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which each refers to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is also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among these organizations which may cause the differences. Another issue in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729 adult learners by judgmental sampling,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based upon a revised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their flow experience, ac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quality of learning process) in academic cour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frequency of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clu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cussion ”, “peer-discussion”, “learning by doing”, “field work” and “peer-tutoring”.
    2.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cluds “quality of interaction”, “curriculum publication”,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3. The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 affect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among learners in these three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the learners who chose “learning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were averaged lower than others.
    4. Comparing with three organizations about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active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munity university is better than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Moreover,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is better than university extension education.
    5. The“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ass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flow experience.
    6. The “autotelic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active learning.
    7. The flow experienc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ive learning.
    參考文獻: 王政彥(1996)。社區成人隔空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隔空教育論叢,8,193-230。
    王政彥(1997)。建構隔空教育理論的議題論辯,成人教育學刊,1,1-17。
    王政彥(1998)。新世紀的終身學習教室-社區成人隔空學習網路。收錄於楊碧雲主編,成人隔空學習探索(一),pp.143-160。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
    王政彥(2000)。成人隔空學習議題的延伸-從自我調控學習的分析。成人教育,56,9-21。
    王政彥(2002)。自我調控學習在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教學上的應用。成人教育,69,20-28。
    王瑞璇(2007)。建構取向學習方法、學習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麗君(1995)。空大教學措施與學生學習銜接性之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11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李麗君(1996)。隔空教育理念之析論。隔空教育論叢,8,109-131。
    李麗君(1998)。國立空中大學新生學習意見調查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27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李嵩義(2002)。空中大學學生自我調空學習策略與其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名揚(2006年3月21日)。洪蘭︰主動學習、廣泛閱讀 青春要留白。聯合報,取自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epc&aid=2608563
    李明哲(2007)。學習風格與神馳經驗對國小學童數位學習成效之影響。高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文英(1998)。成人參與學習動機之探討-以空大學生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0,109-167。
    沈文英(2000)。從網路使用到網路教學-成人學習者網路使用之探討。隔空教育論叢,12,83-108。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
    吳宗立(1997)。杜威知識論及其教育涵義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116-125。
    吳文琴(1997)。國立空中大學高齡學生參與動機和學習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22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吳文琴(2002)。隔空學習高成就者學習態度與方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空大學習優異之族群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33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杜娟娟(2002)。大學教師對推廣教育的承諾-理論模式的建構。師大學報,47(2),143-158。
    林清江(1993)。大學與成人教育的關係。成人教育,11,10-15。
    林適湖(1997)。大學推廣教育之變革及發展。收錄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務,pp.145-163。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妙玲(1998)。空中大學面受教師對實施隔空教育的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文(2004)。自我調整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5,146-147。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怡珊、詹志禹(2009,12)。大學生在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中的主動學習表現。周佩儀(主持),課程與教學。台灣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台灣。
    邱連煌(2000)。「浮流」:內在動機的泉源。初等教育學刊,8,47-77。
    邱連煌(2005)。學習之樂在浮流。國教天地,160,1-9。
    周文欽(1998)。空中大學是什麼。收錄於楊碧雲主編,成人隔空學習探索(一),pp.35-46。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
    施玉娟 (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淑媚(2006)。高雄縣社區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夢鯨(1996)。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意義。收錄於蔡培村(主編),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pp.207-223,高雄:麗文。
    徐毅穎(2001)。杜威的勞作教育思想對科技教育之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4(11),2-8。
    徐明、林至善(2009)。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收錄於黃玉等人(著),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chp.2,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世敏(1988)。隔空教學的本質,隔空教育論叢,1,1-10。
    陳雪雲(1988)。淺談隔空教育理論。隔空教育論叢,1,11-27。
    陳如山 (1988)。去留之間-阻礙成人學習與中途輟學原因之探討。隔空教育論叢,1,89-113。
    陳如山(1989)。隔空教學情境下的省思。隔空教育論叢,2,105-134。
    陳如山(1989)。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
    陳雯萍(2004)。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堂(2005)。我國大學推廣教育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博銓(1999)。善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師友,389,44-47。
    郭麗玲(2000)。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社會教育學刊,29,1-34。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林美和、陳媛、胡寶玉、蔡文瑜、彭敏松(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 (1991)。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
    教育部(2000)。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教育部(200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教育部(2004)。我國社區大學之現況與未來定位專案報告。上網日期:98年11月11日,檢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769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修訂。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context/02-9.html
    教育部(2008)。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
    張秀雄(1992)。成人與自導式學習。隔空教育論叢,4,89-114。
    張秀雄(1993)。自我導向學習與成人教育。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3,125-142。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捷隆(2009)。回首社大 宿命十年。宜蘭市: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許育典與紀筱儀(2006)。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教育政策論壇,9(2),45-75。
    黃富順(1988a)。終身教育與自我導向的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身教育。台灣書店,pp.81-82。
    黃富順(1988b)。成人學習的原則與特性。隔空教育論叢,1, 47-66。
    黃富順(1988c)。比較成人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昌誠 (1990)。空中大學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隔空教育論叢,2,319-370。
    黃富順(1993)。成人心理與學習,第二版,初版198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收錄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1-15。
    黃富順等(1993)。台北市成人教育現況、需求及其可行途徑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
    黃慈(1996)。隔空教育參與意向之研究-台灣民眾與空大學生之比較。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16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黃慈(1998)。用遠距教學實現終身教育的理想。收錄於楊碧雲主編,成人隔空學習探索(一),pp.47-62。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
    黃明月(1998)。運用電腦網路提升空中教育教學互動。收錄於楊碧雲主編,成人隔空學習探索(一),pp.129-142。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
    黃恆(1999)。成人隔空學習過程的疏離傾向。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係社會科學學報,2,1-14。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黃恆(2001)。國立空中大學在我國中身教育體系中的角色。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32號。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黃恆(2001)。國立空中大學在我國中終身學習教育體系中的角色。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32號。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武雄(2002)。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 上網日期:98年11月11日,檢自全促會網頁http://www.napcu.org.tw/napcu/napcu_EPaper_index6.html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縣:左岸文化。
    黃明月與陳雪雲(2007)。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終身學習需求與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市:市政府教育局。
    黃韻如(2008)。國小教師教學神馳經驗之量表建立與現況調查。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森明(1996)。主動性學習的理念與施教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1,20-24。
    單文經(2001)。教學引導。台北市:學富文化。
    楊國賜(1989)。迎接社會轉型的挑戰,邁向成人教育的新境界。隔空教育論叢,2,1-18。
    楊國賜 (1991)。當前成人教育政策與發展取向。成人教育雙月刊,3,7-12。
    楊國德(1994)。大學成人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大學成人教育,p.55-88。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7)。邁向學習社會的大學推廣教育策略。成人教育,39,12-25。
    楊國賜與黃明月(1999)。我國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8,87-140。
    楊國賜(2002)。大學社區服務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93-103。
    楊茂祥(2003)。大學推廣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文彬(2003)。透過「非正式學習」做一個終身學習的現代人。菁莪,15(4),45-53。
    楊純青(2004)。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與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1993)。認知學派在教學法上的應用(下)。收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尖端教學法」,201-214。
    詹志禹(1998)。認知的主動性。教育研究資訊,6(1),28-51。
    詹志禹(2005)。討論法融入統計教學之行動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4),172-173。
    詹志禹(2009)。社大的過去與未來。11月12日於新竹竹北社區大學演講內容。
    詹志禹(2010)。社大學習心流經驗--解讀「社大甜美學習—社大人教與學的故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出版,2008)。2月7日於松山社區大學演講內容。
    詹志禹(2010)。社區大學該走向「社區」或走向「大學」。2010社區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社區學習的未來想像,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詹棟樑(2005)。成人教育學。台北縣:冠學文化。
    劉伶姿(1994)。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實施現況。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大學成人教育,p.89-124。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宗哲(2006)。推廣教育學員服務品質、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對顧客忠誠之影響。管理科學研究,3(2),25-44。
    劉永順(2007)。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收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第十一章)。台北,心理。
    鄧運林(1988)。成人學習原則及其在課程設計上之應用。隔空教育論叢,1,67-88。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市:五南。
    蔡培村(1996)。成人學習與教材研究。高雄市:麗文。
    蔡傳輝、顧忠華、黃武雄(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報告暨試辦計劃:總報告(NSC 89-2518-5-007-002)。台北市:市政府教育局。
    蔡傳暉(2000)。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收錄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理念篇,pp.33-62,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培村與武文瑛(2006)。回流教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培村與武文瑛(2007)。我國回流教育政策發展回顧與檢討。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1-118。
    謝豪華(2002)。運用主動性學習教學策略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惠娟(1994)。大學在成人教育的角色。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大學成人教育,pp.25-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蕭安成(1996)。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錫錡與張仁家(1997)。自我導向學習的本質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成人教育,40,37-42。
    ACU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網站http://www.acu.edu/cte/activelearning/whyuseal2.htm
    國立空中大學網站(2008)。認識空大。上網日期:98年11月11日,檢自http://www.nou.edu.tw/~coach/noufaq/
    行政院主計處(2009)。人口靜態統計。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3623。
    內政部統計處(2009)。重要內政統計指標。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list.aspx。
    Bonwell, C. C., & Eison, J. A. (1991). Active Learning: 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 . Washington, D.C. :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the work and gam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S. (1988).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 Nakamura, J. (1989).The dynamic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 study of adolescence. In C.Ames & R.Ames(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Vol.3, pp.45-71). Orlando: Academic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hickering, A.W., & Gamson, Z.F. (1991). Applying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Csikzentmihalyi, M., Rathunde, K., & Whalen, S.(1993).Talented teenagers: the root of success and fail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7).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Chen, H. (2000). Exploring web users’ on-line optimal flow experienc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Syracuse University, Syracuse, New York.
    Cone,D.(2001). Active learning: The key to our future.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3(4), 19-21.
    Cleary,T.J., & Zimmerman, B. J.(2004). Self-Regulation Empowerment Program: A School-Based Program to Enhance Self-Regulated and Self-Motivated Cycles of Student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5), p537-550.
    Huang, G. H.C. (2006). Informal Forum: Fostering Active Learning in a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Education, 127(1), 31-38.
    Jarvis, P.著 (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許雅惠譯)。台北市:五南。(原著1983出版)
    Kolb, D.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yriacou, C.(1992). Active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8(3), 309-318.
    Meyers, C., & Jones, C. (1993).Promoting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llege Classroom. San Franscisco: Jossey-Bass Inc.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S.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 pp.266-28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geau, G. A., & Vallerand, A. R. J. (2007).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tivity engagement and positive affect. Motiv Emot, 31, 312–321.
    Shernoff, D. J., Csikzentmihalyi, M., Schneider, B., & Shernoff, E. (2003).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 theor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58-176.
    Schunk, D.H., & Zimmerman, B.J.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haran, B.M., & Rosemary, S.C.著(2004)。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楊惠君譯)。台北市:商周。(原著1999出版)
    Zimmerman, B.J., Bonner, S., & Kovach, R.著(2000)。自律學習(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林心茹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6出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715200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20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301.pdf1526KbAdobe PDF2184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