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參考文獻 Aplin, G.著,劉蘭玉譯,2004,『文化遺產』,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Balchin, P. N., Isaac, D. and Chen, J.著,劉書翰、孫鈺譯,2003,『全球視角中的城市經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Bernard, J. F. and Lynne, B. S.著,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譯,1999,『浴火重生—美國都市更新的奮鬥故事』,臺北: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Harvey, J.著,韓乾譯,2004,『都市土地經濟學』五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Jacobs, J.著,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Landry, C.著,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臺北:馬可孛羅。 Petty, W.著,北京商務印書館編集,1981,『配第經濟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Porter, M. E.著,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Porter, M. E.著,李明軒、高登第等合譯,2009,『競爭論(全新增訂版)』,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llins, R. C., Waters, E. B. and Dotson, A. B.著,邱文傑與陳宇進譯,『舊城再生—美國都市成長政策與史蹟保存』,臺北:創興出版設有限公司。 The Urban Land Institude著,開創都市與土地研究所譯,1992,『市中心開發—都市發展與復甦』,臺北:創興出版設有限公司。 Tiesdell, S., Taner, OC. and Heath, T.著、張玫英、董衛譯,2006,『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Weber, A.著,李剛劍、陳志人與張英保譯,1997,『工業區位論』,河北:商務印書館。 丁致成、何芳子,2006,『日本都市再生密碼—都市更新的案例與制度』,臺北: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中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主編,2007,『城市資料規劃集8—城市歷史保護與城市更新』,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大學,1999,『都市計畫工業區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市鄉規劃局。 中華經濟研究所,2008,「中小企業產業群聚創新與策略發展之研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專案計畫報告。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7,「工業區自主經營機制推動計畫」,經濟部工業局委託專案計畫報告。 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新竹。 王克宜,2006,「編定工業區再生策略之研究—以林口工業區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建國,2007,『後工業時代產業建築遺址保護更新』,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王思翰,2006,「台灣運輸製造業群聚版圖變遷分析」,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銘正,2005,「中央政府的都市更新政策與實施策略」,論文發表於〈都市更新執行機制之建立與運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與臺北縣政府:臺北,民國94年5月30日。 田揚明,2006,「臺灣地區製造業總部區位分佈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班:臺北。 伊騰久秋著、林英彥譯,1975,『韋伯工業區位論入門』,臺北:一文出版社。 任保平,2007,『衰退工業區的產業重建與政策選擇:德國魯爾區的案例』初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93,『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與工業分佈變遷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東波,2002,「台灣地區需要整套的都市再生政策」,中央日報,第11版,3月21日。 李冬生,2005,『大城市:老工業區工業用地的調整與更新—上海市楊浦區改造實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李向平、王希文、陳萍,2008,『通向復興之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研究』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建華,2007,『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家儂、賴宗裕,2003,「全球化下重塑中心商業區空間機能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40(3):59-76。 李振文,2004,「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液晶顯示器產業群聚現象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李漢崇、賴宗裕,2009,「從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國外都市再生政策的探討及對臺灣更新政策的檢討」,論文發表於〈2009年都市與農村再生研討論〉,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臺北,民國98年6月14日。 李禦嘉,2008,「工業區再生獎勵措施之研究—以台中工業區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初版,臺北:詹氏書局。 林坤龍,2000,「工業區生命週期及其效率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工業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拓、水內俊雄,2007,『現代城市更新與社會空間變遷—住宅、生態、治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林建元、江庭芳、賴炳樹,2006,「工業園區更新與再生之整體推動策略」,論文發表於〈2006年工業區政策與規劃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臺灣大學,民國95年11月2日。 林建元、遊振偉,1996,「工業區開發之區位選擇」,『工業簡訊』,26:8-30。 林英彥、劉小蘭、邊泰明、賴宗裕,1998,『都市計畫與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柯伯煦、賴宗裕,2007,「工業區閒置問題與政府角色關係之探討」,論文發表於〈2007年全國土地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長榮大學,民國96年4月12日。 胡嘉瑋,2007,「企業集團兩岸投資空間區位選擇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徐作聖、陳仁帥,2008,『產業分析』第二版,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都市更新魔法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2006,「工業區開發模式與政策檢討」,經濟部工業局委託專案計畫報告。 馬凱主編,1994,『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初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秀娥、董竹、毛佳,2007,『中國—歐盟:傳統工業區轉型與循環經濟的發展』初版,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張耀仁,1996,『土地經濟學精要』二版,臺北:詹氏書局。 許文志、楊英賢、沈建華、鍾雅儷、張李曉娟、吳俊賢,2009,『地方產業創新策略』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育誠,2002,「棕地再發展之研究—都市計畫內工業區更新之新方向」,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詠程,2007,「臺灣編定工業區再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屏東工業區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碩士論文:屏東。 郭湘閩,2006,『走向多元平衡—制度視角下我國舊城更新傳統規劃機制的變革』,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陳雅君,2005,「閒置工業區導入產業觀光可行性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麻匡復,1999,「編定工業區與都市計畫工業區開發效率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彭光輝,2004,「英國都市更新經驗之探討與借鏡」,『臺灣土地金融季刊』,41(1):21-42。 曾文成,1991,「臺灣地區工業區再發展策略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曾信傑,2005,「博物館在都市再生扮演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9(4):33-47。 曾俊傑,2006,「導入成長管理理念於都市計畫工業區再發展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曾梓峰,2003,「工業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驗」,『建築師』,340:70-75。 曾黛如、謝敏文,2008,「促使老舊工業區再生活化產業發展」,『臺灣經濟論衡』,6(4):36-43。 黃仁德,2000,「臺北市產業與就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專案計畫報告。 黃正義,1987,『都市更新論』,臺北:台灣省都市研究學會。 黃姿蓉,2008,「從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的遠景與機制之研究—以高雄市鹽埕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崇哲、許素鳳,2003,「工業用地地盡其利—正視開發中工業區未來使用效率」,『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4):104-110。 楊司如,2007,「法國閒置空間再利用與城市發展之關係」,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楊雪,2008,『歐盟國家傳統工業區改造中的就業政策及其啟示』初版,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楊凱成主編,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靜玟,2006,「以財務機制觀點評估市中心再發展政策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璦禎,1999,「臺北市都市產業用地再發展之研究—以工業區用地變更為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萬勇,2006,『舊城的和諧更新』,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2009,『日本再開發實例參訪實錄』,臺北: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劉乃全主編,2009,『產業聚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奇蒼,2009,「應用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論於都市計畫工業區再開發之研究—以竹圍工業區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柏村,1998,「工業區更新之研究」,『工業簡訊』,28(2):14-43。 劉英純、江璧帆,2009,「臺北縣工業區轉型—五大策略地區」,臺北縣城鄉發展月報,第30期,6月15日。 鄭伊伶,2004,「TFT-LCD產業群聚之研究—以臺灣、日本、韓國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第二版,臺北: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蕭貽玲,2007,「工業區更新獎勵措施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碩士論文:屏東。 賴宗裕,1999,『都市成長與土地開發管理—理論與實踐』初版,臺北:華泰文畫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宗裕,2008,『成長管理與規劃經濟』課堂講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錢琬青,2006,「台中工業區生命週期與更新需求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閻小培、方遠平,2008,『大都市服務業區位理論與實證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閻永祺,2004,「產業群聚與區域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台南: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薛彥平,2009,『歐洲工業創新體制與政策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朝龍,2006,「工業區永續經營與自主管理機制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 聶華林、趙超,2008,『區域空間結構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思東,2002,「美國城市的棕色地塊及其治理」,『城市問題』,6:64-67。 二、外文參考文獻 Bartsh, C., 2003,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Barbara Wells, Northeast-Midwest Institute, March. Brooks, C. N., 2008, “Integr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rownfields reus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p.3-14 in Brownfield Sites IV, edited by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UK: Wesse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ery, H. B., 1960,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0(4): 624-654. Couch, C., 1990, Urban Renewa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onting-Green Publishing Services. Couch, C., Charles, F. and Susan, P., 2003, Urban Regeneration in Europe,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 D’cruz, J. R. and Rugman, A. M., 1992, New Compacts for Canadian Competitiveness, Canada: Kodak Canada Inc. Davis, T. S., 2002, Brownfield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Redeveloping Contaminated Property, U.S.: Section of Environment, Energy, and Resource Book Publications. Dixon, T., Raco, M., Catney, P. and Lerner, D. N., 2007, Sustainable Brownfield Regeneration:Liveable Places from Problem Spaces,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Dunning, J. H., 1973,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5(3): 289-336. Gordon, I. and McCann, P., 2000,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 37(3): 513-532. Green, K. E. and Bonner, C. E., 2001, “Brownfield update: the reform of the brownfields economic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 Remediation Journal, 11(4): 135-142. Heikkila, E. and Hutton, T. A., 1986, “Toward an evaluative framework for land use policy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of the urban cor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xclusionary zoning approach,” Urban Studies, 23(1): 47-60. Hill, E. W. and Brennan, J. F., 2000,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65-96. Jones, P. and Evans, J., 2008,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U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Kiss, E., 2002, “Restructuring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of Budapest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Urban Studies, 39(1): 69-84. Mark S. Dennison, 1998,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for Rehabilitating Contaminated Real Estate, Maryland: Government Institutes, Inc. McCann, P., Arita, T. and Gordon, I. R., 2002,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action cost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MNE location behavi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1: 647-663. Members of the Industrial and Office Park Councils, 1995,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Handbook, Washington D.C.: ULI. Moore, N. and Scott, M., 2005, Renewing Urban Communities, UK: MPG Books Ltd. Nicholas, S., Purcell, W. and Gray, S., 2001, “Regional clusters, location tournaments and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ttracting Japanese investment to Singapor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 395-405. Pahlen, G. and Glớckner, S., 2004,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of European brownfield sites.” pp.221-232 in Brownfield Sites II, edited by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UK: Wesse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kestraw, C. A., 2000, An evaluation of the risk-based approach to brownfield radiation and development, U.S.: Nicholas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of Duke University. Roberts, P. and Sykes, H., 2000, Urban Regeneration, London: SAGA Publications. Shatkin, G. and Dodson, J., 2007, Partnership,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England: JOHN McCARTHY. Singer M., et al., 2001,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A guidebook for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ies-Second Edition., U.S.: 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Tiedemann, K. H., 2008, “Brownfield site rehabilitation: a Canadian perspective.” pp.15-23 in Brownfield Sites IV, edited by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UK: Wesse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2): 190-207. 三、網路參考文獻 Shinn, Jr R. C. (2001). New Jersey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 Update 2001.Restrieved November 11, 2009 from U.S. Senate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 & Public Works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pw.senate.gov/public/index.cfm?FuseAction=Minority.Blogs&ContentRecord_id=10fe77b0-802a-23ad-4df1-fc38ed4f85e3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9,http://www.stat.gov.tw/mp.asp?mp=4,取用日期:2009年9月30日。 中華民國經濟部經貿統計,2009,http://www.moea.gov.tw/,取用日期:2009年9月30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9,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取用日期:2009年10月15日。 經濟部商業司工商登記資料查詢,2009,http://gcis.nat.gov.tw/moeadsBF/,取用日期:2009年12月5日至2010年4月30日。 經濟部統計處,2009,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取用日期:2009年12月21日。 臺北縣工業區總量管制查詢系統,2009,http://inpark.planning.tpc.gov.tw/TPCM/,取用日期:2009年9月28日。 臺北縣城鄉局土地使用分區查詢系統,2009,http://cityzone.tpc.gov.tw/hot/,取用日期:2009年7月31日至2010年4月30日。 臺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2009,http://idbpark.moeaidb.gov.tw/index.asp,取用日期:2009年10月15日。 臺灣科學工業園區統計資料,2009,http://www.asip.org.tw/content.php?catid=93,取用日期:2009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