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57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64690      在线人数 : 9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57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70


    题名: 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
    The research of Yu-Chin Du performing arts career
    作者: 張椀謹
    贡献者: 蔡欣欣
    張椀謹
    关键词: 歌仔戲
    影視歌仔戲
    舞台歌仔戲
    旦角表演藝術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1-10-11 16:52:25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旦角演員」為主體,採縱向式分期,不僅分列各時期主要歌仔戲活動,然在陳述、探究之下,亦可在各節之間比較同時期其他歌仔戲活動的交疊、互動關係。目的在於透過記錄、研究、探討杜玉琴歌仔戲生涯活動,反映歌仔戲於各期發展動態、交互性及其變遷的軌跡,並且探究杜玉琴之旦角藝術的表演特質。全書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方法、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杜玉琴與歌仔戲的淵源,著重記錄、描述杜玉琴與歌仔戲的遇合及內臺戲班「復興社」對杜玉琴的影響。第三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起步與發展階段,討論其於電影歌仔戲時期與廣播歌仔戲時期的演藝活動,及從中學習、淬鍊的歌仔戲技藝。第四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開拓與高峰,梳理杜玉琴於電視歌仔戲以及舞臺歌仔戲的演出經歷,出入寫實與寫意的展演場域中,適應不同型態的演出場域,積累多元富變化的演藝技能。第五章則探究杜玉琴的旦角表演藝術,說明其旦角藝術的奠定與形塑、多元面相的旦角藝術及拿手戲舉隅與分析,以見其旦角表演藝術之內涵。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所梳理的內容,期以老藝人演藝生涯、生命史研究,填補歌仔戲發展史。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專書
    【清】黃旛綽《梨園原》,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1。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科文化,1982。
    愛德華.賴特(Edward A. Wright)、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臺北:書林,1986。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8。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89。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陳正之《草臺高歌》,臺北:臺灣省新聞處,1993。
    葉龍彥《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黃 仁《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1994。
    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上、下)》,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編《臺語片時代》,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1995。
    陳健銘《野臺鑼鼓》,臺北:稻香,1995。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陳守仁《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化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
    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遠流,1997。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1997。
    邱坤良《臺灣戲劇發展概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文化,1998。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1999。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1999。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中:漢光文化出版社,1999。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呂福錄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臺福祿》,臺北:博揚文化,2001。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1。
    王詩英《戲曲旦行身段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社,2002。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學海,2003。
    何恃東《臺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永恆的巨星》,臺北:遠足,2004。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藝中心,2004。
    徐麗纱《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縣文化局,2004。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陳江龍《廣播在臺灣發展史》,嘉義:陳江龍,2004。
    黃仁、王唯《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上)》,臺北:中華影評人協會,2004。
    葉龍彥《臺灣老戲院》,臺北:遠足文化,2004。
    蔡文婷《弦歌不輟:臺灣戲曲故事》,臺北:光華雜誌,2004。
    邱坤良《呂訴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蔡欣欣編著《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資深藝人口述劇本一-五》,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5。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2005。
    方芷絮等編輯《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2005》,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李惠棉《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2006。
    林鋒雄等撰文《老歌仔的守護神: 陳旺欉藝師紀念專輯》,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6。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2007。
    季季《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2007。
    洪明雪口述,蔡欣欣撰述《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8。
    許水順《新加坡福建戲1963-2005》,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聯誼會,2007。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他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8。
    紀慧玲《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時報文化,2009。
    二、學位論文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臺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黃雅蓉《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95。
    李雅惠《葉青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楊馥菱 《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
    施如芳 《歌仔戲電影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惠梅 《臺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戲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8。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臺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1999。
    郭美芳《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陳玟惠《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3。
    陳慧玲《外臺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高振宏《大橋頭「復興社」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
    黃如薇《臺灣歌仔戲小生陳昭香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童灔雯《臺灣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歌仔戲之變遷-以嘉義「桂秋雲歌劇團」與臺中「劉文和女子歌劇團」 (1950~1970) 為討論對象》,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紀慧玲《國家政策下的外臺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7。
    潘韻名《許秀年之歌仔戲唱腔藝術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盧佳慧《由許再添的樂師生涯探傳播媒介對於歌仔戲曲調運用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盈恩《唐美雲從業歷程及其唱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三、期刊論文
    林茂賢<歌仔戲概說>,《民俗曲藝》,42期,1986 。頁48-72。
    蔡秀女<光復後的歌仔戲電影>,《民俗曲藝》,46期,1987,頁26-35。
    蔡秀女<臺語影片的類型>,《民俗曲藝》49期,1987,頁30-31。
    林茂賢<傳統歌仔戲的再生>,《民俗曲藝》,59期,1989。頁66-73。
    徐亞湘<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第28期,1995.02,頁50-51。
    林茂賢<臺灣的電視歌仔戲>,《靜宜人文學報》,8期,1996。頁33-41。
    沈惠如<論「電影歌仔戲」在歌仔戲發展中的定位>,《德育學報》,14期,1998。頁1-13。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07,頁14-33。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3-49。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03,頁77-100。
    邱坤良<臺灣戲劇的快樂時光-「內臺戲」的啟示與反省>,《表演藝術》第77期,1999.05,頁95-98。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所由產生的社會歷史>,《新聞學研究》,59期,1999。頁23-40。
    施如芳<看歌仔戲電影,看見內臺歌仔戲-「拱樂社」和它的電影>,《傳統藝術》,13期,2001。
    蔡欣欣<千禧年聆聽歌仔的跫音:世紀戲說-與歌仔戲藝術對話活動紀實>,《傳統藝術》第11期,2001.02,頁11-15。
    蔡欣欣<瀏覽電視歌仔戲的歷史光影>,《表演藝術》第98期,2001.02。頁44-49。
    鄭溪和<見證歌仔戲的一頁滄桑-藝人陳春治的內臺與賣藥團生涯>,《屏東文獻》第4期,2001.12,頁48-66。
    徐亞湘<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51-112。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12,頁113-156。
    林鶴宜<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二十世紀50年代臺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06.01。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與法則>《成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7.04,頁171-195。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01,頁221-252。
    四、論文集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彙編委員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06,頁1-22。
    林鶴宜<歌仔戲老照片所見的人物和歷史-談蒐集計劃的三個收穫>,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
    林國源<內臺歌仔戲研究芻議>,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12。
    林鶴宜<臺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83-513。
    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臺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討>,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00-421。
    蔡欣欣<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642-688。
    五、報刊雜誌資料
    白克<評薛平貴與王寶釧>,《聯合報》,【1956-01-06 /06版/藝文天地】
    艾文<影談唐伯虎點秋香>,《聯合報》,【1956-02-18 /06版/藝文天地】
    (報訊)<「林投姐」上映>,《聯合報》,【1956-08-31/ 06版/藝文天地】
    白濤<影談林投姐>,《聯合報》,【1956-09-01/ 06版/藝文天地】
    (報訊)<寶島影圈 本省臺語片形成三大勢力 各公司勵兵秣馬紛紛拍攝新片>,《聯合報》,【1956-09-29/06版/藝文天地】
    (三重訊)<林投姐大走紅運 薛仁貴即可出籠 關片在竹票房紀錄大為吃香>,《聯合報》,【1956-10-19/ 05版】
    (報訊)<影棚突呈蓬勃 臺語片走紅影壇(上)(下)>,《聯合報》,【1956-11-13~14 /03版】
    (報訊)<水銀燈下 大家望春風.突來麻瘋女 金姑擅南管 破網唱哭調>,《聯合報》,【1956-11-29 /06版】
    藝臺<寶島影圈 從票房紀錄 看國產片>,《聯合報》,【1957-01-21/ 06版】
    (報訊)<寶島影圈 宗由新作即將開拍 馮明遠籌拍新片中>,《聯合報》,【1957-03-09/ 06版/聯合副刊】
    (報訊)<臺語電影事業的隱憂一~八>,《聯合報》,【1957-9-26、9-27、9-28、9-29、9-30、10-02、10-03、10-04】
    (報訊)<葉劍秋臨別公演 水祥雲將遊南洋 杜玉琴將赴菲島>,《聯合報》,【1958-08-24/06版】
    (報訊)<宜春園劇團 今赴菲公演>,《聯合報》,【1958-08-24/02版】
    (報訊)<臺語電影爭拍古裝>,《聯合報》,【1959-01-06 /06版/新藝】
    (報訊)<古裝片流行 >,《聯合報》,【1959-07-14/06版/新藝】
    鳳磐<臺灣影壇探秘之三>,《聯合報》,【1962-04-03/08版/新藝】
    (報訊)<客家的採茶戲 今明有欣賞會 廣播歌仔戲團舉行公演>,《聯合報》,【1964-11-21 /07版】
    (報訊)<臺語影圈 黃俊要當導演 月春鶯準備拍新片 林琳再做老板 王輝堂看破了紅塵>,《聯合報》,【1969-01-01/ 13版】
    (報訊)<臺語影圈>,《聯合報》,【1970-01-13/05版】
    (中央社 臺北十七日電)<歌仔戲名伶杜玉琴 與養父母脫離關係>,《聯合報》,【1971-09-18/ 03版】
    (報訊)<地方戲劇比賽 今起分區舉行 市民可以自由前往觀賞>,《聯合報》,【1975-10-12/ 06版】
    林茂賢<衍化篇 歌仔戲歷盡滄桑 草根性維繫生命力>,《聯合報》,【1992-08-16/ 18版/藝聞焦點】
    曾永義<臺灣鄉土藝術的關懷 精緻歌仔戲:從野臺到國家劇院>,《聯合報》,【1993-03-10 /31版】
    曾永義<從電視劇場到國家劇院 黃香蓮演出>,《聯合報》,【1994-08-24/37版】
    (報訊)<衛星強波 戲劇天地 「西廂記」歌仔戲登場>,《聯合報》,【1995-08-27/23版】
    (報訊)<黃香蓮歌仔戲團演「三笑姻緣」>,《聯合報》,【2002-01-09/ 14版】
    陳志豪<歌仔戲尬團 逾萬戲迷搶看>,《聯合報》,【2008-09-28/ C2版】
    (刊訊)<劇團動態>,《地方戲劇雜誌》創刊號、第二期、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3、04、07,頁31,頁28-29,頁29-31。
    司馬言<地方戲搬上銀幕說起>,《地方戲劇雜誌》第二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4,頁11。
    徽 熹<訪廖添丁導演--唐紹華>,《地方戲劇雜誌》第四五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7,頁14-15。
    暢 人<哀豔淒絕的民間故事 「林投姐」上銀幕>,《地方戲劇雜誌》第六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6.08,頁18-19。
    西門大<地方戲演員與電影明星>,《地方戲劇雜誌》創新號第一期,臺北: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57.07,頁7-8。
    (刊訊)<談談歌仔戲的連臺好戲-雷峰塔>《電視週刊》第5期,1962.11,頁34。
    (刊訊)<歌仔戲-秦雪梅教子>《電視週刊》第6期,1962.11,頁34。
    (刊訊)<歌仔戲新戲碼-三伯英臺>《電視週刊》第8期,1962.12,頁32-33。
    梅尚卿<劉伯溫>《電視週刊》第55期,1963.10,頁14-15。
    梅尚卿<歌仔戲紅星:杜玉琴>,《電視周刊》55期,1963.11。頁15。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一:轟動全省的正聲天馬劇團>,《電視周刊》292期, 1968.05,頁4-5。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二:王明山和金鳳凰劇團>,《電視周刊》293期,1968.05,頁16-17。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三:星光閃爍的明明歌劇團>,《電視周刊》294期, 1968.05,頁10-11。
    鐵 輝<歌仔戲劇團介紹之四:屢獲榮譽的聯通歌劇團>,《電視周刊》295期,1968.06,頁12-13。
    義 文<劇團動態>,《電視週刊》第363期,1969.9,頁26-27。
    高宜三<閩南語歌劇>,《中國電視週刊》第6期,1969.11,頁30-31。
    林澤萬<明霞歌劇團新陣容>,《中視電視週刊》第78期,1971.04,頁23。
    林澤萬<巫明霞談五虎平西>,《中視電視週刊》第87期,1971.06,頁24-25。
    林澤萬<巫明霞演武劇-回頭是岸>,《電視週刊》第111期,1971.11,頁10。
    林澤萬<明霞自編自導-重見天日>,《電視週刊》第114期,1971.12,頁8。
    萬 友<明霞中視金龍三團的近況>,《中視電視週刊》第138期,1972.06,頁37。
    亞 新<華視的歌仔戲>,《華視週刊》第2期,1971.11,頁20-21。
    薛菊秀<把傳統提升>,《華視週刊》第433期,1980.02,頁14-21。
    薛菊秀<日正當中請看中午檔歌仔戲—英雄好漢>,《華視週刊》第448期(1980.05),頁26-27。
    尹呈天<華視午間李如麟歌仔戲—民間傳奇洛陽橋>,《華視電視週刊》第773期,1986.08,頁36。
    (刊訊)<琴韻﹒簫聲皆動人—收視午間第一,李如麟魅力依舊>,《華視電視週刊》第815期,1987.06,頁38。
    六、影音、網路資料
    《弄假成真》,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2。
    《六月雪》,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4。
    《一女配三夫》,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7。
    《王昭君》,臺北:環球唱片,編號ULP-7008。
    《重返內臺》,宜蘭:傳藝中心,2002。
    《百里名醫》,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傳福中心,2005。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碧海情天》,臺北:龍騰影音,2005。
    《2005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 : 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宜蘭:傳藝中心,2006。
    華視台史館:http://www.cts.com.tw/ctsmuseum/c4.htm
    歌仔戲資訊站:http://twelfin.netfirms.com/
    劉南芳<歌仔戲評論>一文,詳見福音歌仔戲網站:http://twop.fhl.net/
    臺灣歌謠資料庫: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index.htm
    香蓮戲劇社:http://www.huangxianglian.com/contact.php
    「新櫻鳳劇團」:http://www.cyberstage.com.tw/
    陳美雲個人影音網頁:http://www.wretch.cc/video/chernmeiyung&func=single&vid=334925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09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1009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09101.pdf3482KbAdobe PDF24472检视/开启
    009102.pdf231KbAdobe PDF2105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