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 一、 檔案、史料彙編 《外交檔案》,藏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03-37 <巴黎和會> 03-38 <國際聯合會> 中研院近史所編,《中俄關係史料》(民國十年):1、一般交涉;2、中東鐵路與 俄政變;3、東北邊防與外蒙。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3-1975。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二、報章雜誌 《東方雜誌》 《大公報》 《申報》 三、專書 王正廷編,《國民政府近三年來外交經過紀要》(民國十五年—十八年)沈雲龍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王芸生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8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石源華,《中國十外交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朱漢國,《南京國民政府紀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十期:1911-1949》,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0。 吳品今,《國際聯盟及其趨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6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李迺楊,《俄國通史》,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 李新、孫思白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2卷,北京:中華書 局,1980。 李嘉谷,《中蘇關係(1917-192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沈潛,《百年家族─顧維鈞》,台北:立緒文化出版事業,2001。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邁先,《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李鐵城編,《聯合國裡的中國人,1945-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金光耀著,《顧維鈞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傳記文學叢書之十五,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3。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台北 新店:國史館,1999。 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八輯,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8。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叢書13,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08。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1880。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1943年臺出版、1984年第五 刷。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1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88。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4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93。 陳旭東,《對國際聯盟的再認識》,北京:世界歷史出版社,1989。 張建華著,《俄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張建華,《俄國現代化道路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張建華著,《激盪百年的俄國史─20世紀俄國史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張建華等著,《紅色風暴之謎─破解從俄國道蘇聯的神話》,北京:中國城市出 版社,2003。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未註出版地,1966。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續編》,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澤偉,《宏觀國際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3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鄭會欣,《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8。顧維鈞口述,唐德剛整理,《顧維鈞回憶錄》,台北:蒲公英出版 社,1986。 薛代強主編,《中國外交年鑑—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南京:正中書局, 1936。 四、論文 丁強,<論弗里德約夫‧南森對國際難民事務的貢獻>,《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 11期(2008年11月),頁102-107。 丁強,<對1933年關於難民國際地位的公約>的歷史考察>,《歷史教學》,2009 年第12期,頁45-51。 丁強,<國際聯盟與國際難民的遣返嘗試>,《西伯利亞研究》,第37卷第3期(2010 年6月),頁75-80。 仲竹譯,<國際聯合會的十五年>,《東方雜誌》第32卷第7號,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4月1日,頁201。 宋全成,<論一戰後的難民問題>,《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頁76-85。 宋全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基本經驗教訓>,《理論學刊》,1998年第5期, 頁92-97。 吳秀峰,<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之經過>,《民國檔案》總第72期,南京:民 國檔案雜誌社,2003年,頁19-30。 吳凱聲,<最近一年之國際聯合會>,《時事年刊》第一期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二 十年,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頁627-636。 李恩涵,<伍朝樞的外交事業>,《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353-374。
林孝庭,<外交家伍朝樞與近代中國>,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1997。 唐啟華,<顧維鈞與北京政府對國際聯盟的參與,1919-1922>,《顧維鈞與中國 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86-112。 張力,<國際聯盟>,《中華民國外交志(初稿)》,台北新店:國史館,2002, 頁957-1050。 張力,<顧維鈞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顧維鈞與中國外交》,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20-236。 陳東杰、辛亞超,<楊增新主政新疆時期與俄(蘇)關係>,《宜賓學院學報》,四川: 宜賓學院,2010年9月,第10卷第9期,頁9。 楊和平,<國際聯盟的歷史方位>,《重慶師範大學學報》,重慶:重慶師範大 學,2007年第3期,頁80-86。 外文部分 一、國際聯盟出版品 Advisory and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it. Minutes of the Sixteenth Session. Geneva: July 15th, 1931. “American Comments on the Re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Information Bulletin 1:9-10(February-April 1933). Information Section. Essential Facts about the League of Nations(1933). Special Supplements to the Official Journal-----國聯大會及各股會紀錄。 二、專書 Bendiner, Elemer. ATime for Angels: The Tragicomic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5. Burton, Margaret E.. The Assembly of the N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1. Chu, Hung-Ti. 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bana: Illinois, 1937. Curry, Roy W..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31~1921.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ion, 1957. Ferris, Elizabeth G.. Refugee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rager Publisher, 1985. Hsu, Immanuel C..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cy Phase, 1858~1880. New York: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King, Wen-Zu. China at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 Press, 1961. 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1917~1926. Canberra, 1976. Loescher, Gil. Beyond Charity: Interan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Refugee Cri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The UNHCR and World Politics- A Perilous Pa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and Ann Dull Loescher. China Pushinf toward the Year 2000.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Marus, Michael. The Unwanted: European Refuge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Morley, Felix. The Society of Nations: Its Organiz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Brooking Institute, 1932.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Michigan University, 1976. Skran , Claudena. Refugees in Inter-War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a Reg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85. Walters, F. P.. 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Zhang, Yongj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1. 三、 期刊 Hathaway, James C. “The Evolution of Refugees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Law: 1920-1950.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33, No.2, 1984. Roversi, Alessandra. “The Evolution of the Refugee Regime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Legacies from the Nansen Period.” Refugee Survey Quaterly, Vol.22, No. 1, 2003. Rubinstein, Jacques L..”The Refugee Problem.”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5, No. 5, 1936. Quan, Lau-k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League of Natons.”The China Quaterly 2:3. 1937. Skran , Claudena.” Profiles of the First Two High Commissioners.” Journal of Refugees Studies, No.1, 1998. Wang, Tsao-shih,”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1920-1926.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4(Oct. 1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