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83
|
Title: | 撒奇萊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民族認定 Study of Sakizaya culture and official recognition |
Authors: | 陳俊男 |
Contributors: | 林修澈 陳俊男 |
Keywords: | Sakizaya 撒奇萊雅族 民族正名 民族認定 族語認證 火神祭 海祭 |
Date: | 2009 |
Issue Date: | 2011-10-05 14:51:04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結構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5個章。「第一章 曙光初現:傳說與聚落」。撒奇萊雅族並無像阿美族般有非常清楚從海上飄移至台灣而定居的傳說故事,但是從撒奇萊雅族的族源傳說發現撒奇萊雅族定居於奇萊平原的歷史甚為久遠,並且認為與阿美族屬同源,但是阿美族的傳說則認為撒奇萊雅族為異族,這樣的差異耐人尋味。從歷史文獻去耙梳,發現撒奇萊雅族與外來政權互動不可謂不多,其對外的互動,並非與鄰近阿美族聚落共同進行,而是有其獨立的互動模式。1878年發生的加禮宛事件,是撒奇萊雅族發展的轉捩點,其正式納編為清政府管轄領域內,也讓撒奇萊雅族散入阿美族的聚落內。撒奇萊雅族主要分佈於花蓮縣境內,從訪談來看,達固部灣Takoboan以及飽干Cipawkan為最早的聚落,其他的聚落以這兩個聚落作為遷移的來源地,雖然早期建立起許多聚落,但隨著阿美族大量的進入,並與之通婚,目前僅剩花蓮市國福里、水璉、磯崎、馬立雲等為撒奇萊雅族較為聚居之地點。 「第二章 與阿美族的共生:社會組織的形成」。有關撒奇萊雅族的社會組織,我們從其房屋型制、通婚與親屬關係以及年齡階級來探討。撒奇萊雅族目前保留的早期木造建築,可以看出受漢式建築影響甚深,但是在內部的空間配置上,仍屬於撒奇萊雅族的思維模式。不管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位於何種地理環境,其均有一致的房屋建築型制,與阿美族房屋建築有顯著的差異。從耆老的訪談裏,早期撒奇萊雅族採取民族內婚制,但是隨著民族互動頻仍,撒奇萊雅族屬於族內婚的情形甚少,多半為通婚家庭,特別是與阿美族通婚。這種通婚狀況,隨著年齡下降,情形愈加普遍,在進行家譜的調查時,會發現70歲以上屬於民族內婚,中間一代與阿美族通婚最常見,年輕一代的通婚對象則趨向多元。撒奇萊雅族的年齡階級,各聚落間皆有共通階級名稱,而阿美族則是不同的聚落會有不同的年齡階級,這是雙方有所差異之處,不過隨著與阿美族互動頻繁,也漸漸借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名稱。 「第三章 與阿美族的交融:祭典儀式的舉行」。本章主要討論的是撒奇萊雅族的固有祭典儀式,並提及相關的傳統宗教觀念。在第一節裡,我們根據現有的文獻以及田野紀錄,去理解撒奇萊雅族的傳統宗教體系,不過撒奇萊雅族的神祇,在阿美族裏亦有存在,指示撒奇萊雅族沒有阿美族如此多的神祇。撒奇萊雅族在儀式的進行過程,發現到會有聚落上的差異,造成這樣的差異性,似乎與人口的多寡與集中是否有關。儀式行為上無法與阿美族有明顯的差異,不過與阿美族相同的是,儀式的進行會受整個台灣社會環境的影響。撒奇萊雅族正名過程中,Palamal火神祭成為撒奇萊雅族的代表性儀式,第三節要探討的是火神祭的籌備與舉行,在籌備的過程裡,撒奇萊雅族將固有祭儀納入在紀念活動性質高的Palamal火神祭中,呈現撒奇萊雅族的文化特色。 「第四章 各自表述-撒奇萊雅族語的使用」。語言是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區別的重要依據,也是民族意識凝聚的最重要因素。本章將探討語言學者對撒奇萊雅語的研究,說明撒奇萊雅語的特色。語言學家研究的結果,普遍認為撒奇萊雅語是阿美語的方言,但是對撒奇萊雅語從事深入的研究,發現在元音的用法以及輔音的組成上有些許差異,而中綴詞與否定詞用法上與其他阿美語方言比較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就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來看,並不足以認為撒奇萊雅語取得與阿美語相同的獨立語言地位。歷史學家從歷史文獻發現兩者的語言似乎有所差異,但受限於資料,無法得知差異的程度,僅記載撒奇萊雅族有其自己之語言。日治時期的民族誌調查,發現撒奇萊雅族、阿美族在詞彙上有所差異,並且記錄與比較雙方詞彙的不同。而在現時的兩群人相處情境裡,雙方仍可以區辨語言是有所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撒奇萊雅語受到阿美語的影響極深,很多詞彙已經轉換成阿美語。在現實生活裡,撒奇萊雅族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語言,又如何受阿美語的影響是本章要作討論的。最後,族語認證對於撒奇萊雅語的保存有極大的刺激,從歷屆的族語認證已經可以看出族人如何努力保存與復振自己的語言,使得民族生命能夠繼續延續,但是參與族語認證的人仍然不多,其原因不外乎使用者少與普遍使用阿美族語,這樣的情形讓撒奇萊雅族語的保存與復振,添加許多阻力。族語的認證伴隨而來的是教材的編寫,雖然與阿美族語言相比較,面對許多挑戰,但是這種挑戰卻讓撒奇萊雅族人不斷地思索自己語言的未來性,對族語的發展有其正面的意義。 「第五章 從「我群」到「我族」:認同與認定」。正名運動前撒奇萊雅族的認同意識,一般是隱藏於阿美族的意識下。當認同自己是「Pangcah」(阿美族),卻發現自己的語言與其他阿美族人無法自在溝通,也經常受到阿美族人的訕笑與質疑,內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為「Pangcah」。但若懷疑自己不是阿美族時,為何其他的文化特性與阿美族的相似度,比其他民族高,這是撒奇萊雅族內心存在的疑惑。當受到其他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影響,撒奇萊雅族開始顯現出與阿美族不同的民族意識。正名運動的展開,激起族人潛藏的民族意識,不過因為深受阿美族文化影響、文化特性的消失,特別是轉為使用阿美語,撒奇萊雅語掌握度不夠,自信心不足,讓撒奇萊雅族民族變更登記的人數始終處於低迷狀況。撒奇萊雅族完成民族認定是受邵族、噶瑪蘭族正名運動的影響,撒奇萊雅族的認定過程,部分學者對於行政機關進行民族認定工作的必要性,提出質疑,認為容易受政治影響。雖然民族理論或是族群認同理論在學術界仍未有一致的看法,不過就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仍可以提出相關的民族條件,作為民族認定的依據。撒奇萊雅族民族邊界的維繫,端看撒奇萊雅語的使用情形而定,當族語能力強烈,民族邊界就清楚,相反地,民族邊界便開始弱化,最後消失殆盡。 |
Reference: | 一、期 刊 土田滋 1989 〈アミ語〉,收錄於龜井孝、河野六郎、千野榮一編著《言語學大辭典》第一卷,世界語言編(上),頁447-448。 王明珂 1994 〈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個民族誌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989-1027。 李壬癸 1995 〈臺灣北部平埔族的種類及其互動關係〉,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21-40。 李來旺 1996 〈台窩灣人與奇萊平原的撒基拉雅人〉,十月十七日於政大民族學系林修澈教授「民族認定」課程演講。 李紅杰 2002 〈論民族概念的政治屬性-從歐洲委員會的相關文件看「民族」與「族群」〉,《民族研究》4:11-20。 李紹明 2002 〈從中國彝族的認同談族群理論-與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民族研究》2:148-153。 林修澈 1994 〈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收錄於施正鋒主編《台灣民族主義》,頁23-98。 郝時遠 2002a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意與應用〉,《民族研究》4:1-10。 2002b 〈對西方學界有關(ethnic group)族群的釋義辨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10-17。 2002c 〈美國等西方國家應用ethnic group的實証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2(4):37-44。 康培德 1998 〈南勢阿美聚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台灣史研究》4(1):5-47。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陳俊男 2007 〈撒奇萊雅族(Sakizaya)研究史與評析〉,《民族學報》26:143-164。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合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235-256。 劉益昌 1998 〈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收錄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1-28。 謝若蘭 2003 〈原住民/族與認同政治〉,收錄於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頁213-254。 Harrell,Stevan 1998 “From ethnic Group to Minzu(and back again?).”Yi Ident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i-Studies,Trier,Germany, pp.19-23. 2000(巴莫阿依、曲木鐵西譯) 〈從族群到民族-中國彝族的認同〉,收錄於《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頁:260-283。 2002(巴莫阿依、曲木鐵西譯) 〈再談『民族』與『族群』-回應李紹明教授〉,《民族研究》6:36-40。 Nagata, Judith A. 1981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Ethnic Change, Charles F. Keyes, ed. pp. 87-116.(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Tsukida Naomi(月田尚美) 1993 “A Brief Sketch of the Sakizaya Dialect of Amis.”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 13,pp.375-413. 二、學位論文與專書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0 《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 卑南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村孝志 1997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 概說․產業》。板橋:稻香出版社。 王甫昌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Ethnic Imagin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王佳涵 2008 〈撒奇萊雅族裔揉雜交錯的認同想像〉。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萍、黃季平(主持帶隊)、政治大學民族學系86級學生(實習) 2001 《日月潭邵族民族誌調查報告》。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古野清人 1996 《高砂族の祭儀生活》。台北:南天書局。 2001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葉婉奇翻譯)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委託)、曾毓芬(主持)、吳榮順(共同主持) 2008 《臺灣原住民族撒奇萊雅族樂舞教材》。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委託)、陳秀珠(主持)、陳俊男(協同主持) 2008 《撒奇萊雅族傳統建築研究計畫》。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 佐山融吉(主編) 1982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美族南勢蕃、同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台北:南天書局。 阮昌銳 1967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沈文琦 2008 〈撒奇萊雅語句法結構初探〉。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佳容 2007 〈撒奇萊雅語音韻與語音交流研究—母音、重音節、句子語調〉。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壬癸 1992 《中國語文臺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1997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台元 2003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毓中 2006 《西班牙人在臺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贊誠 1966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江義 2004 〈台東海岸加走灣馬卡道族的研究〉。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林修澈(主持) 2001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 《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6 《Sakizaya族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蒔慧 2006 《撒奇萊雅語初探:語言描述、參考語法Some investigation in Sakizaya: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Reference Grammar》。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5-2411-H-259-006結案報告(未出版)。 林耀華(主編) 1990 《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周 星 1992 《民族學新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周鍾瑄 1993 《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穎君 2002 〈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蓮縣撒基拉雅族發展協會 2005 《95年度重點部落計畫申請計畫書—花蓮縣壽豐鄉水璉部落—Sakizaya族希望部落發展計畫》。花蓮縣撒基拉雅族發展協會(未出版)。 盂峻瑋(等) 2006 《旋動歲月:台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胡 傳 1993 《台東州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 珣 2003 《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宇欣 2007 〈傳統?再現?Sakizaya信仰與祭儀初探〉。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納日碧力戈 2000 《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原英子(原著) 2004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第一冊(本篇)。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南天書局再版)。 許木柱 1995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等編纂) 2003 《花蓮市原住民部落歷史重建》。花蓮:花蓮市公所。(主持)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上冊)。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初版(南天書局年再版)。 陳俊男 1999 〈奇萊族(Sakizaya人)的研究〉。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誼誠 2005 〈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板橋:稻香出版社。 黃光學(主編) 1995 《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90年)〉。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守臣(編著)、吳明義(校定) 1985 《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的形成與變遷》。打字搞,未出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8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第六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7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第一編阿美族南勢蕃第二編阿美族馬蘭社第三編卑南族卑南社》。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第一編奇密社第二編太巴塱社第三編馬太鞍社第四編海岸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繼道 2003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 駱香林(主修) 1979 《花蓮縣志》(卷五)。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益昌 2002 《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謝世忠 2000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世忠、劉瑞超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幼蘭 1995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 1983 《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美族南勢蕃、同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Anderson,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yies:Reflectiom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2003 (吳叡人翻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yies:Reflectiom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Barth,Fredrik 1998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Borao,José E.,Pol Heyns,Carlos Gómez Anna Maria Zandueta Nisce,ed., 1999 Spaniards in Taiwan Vol.Ⅰ:1582-1682(Taipei,SMC,2001). Ferrell,Raleigh 1969 Taiwan Aborginal Group: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Taipei: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Geertz,Clifford 1973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 Gellner,Ernest(李金梅、黃俊龍譯) 2001 《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Isaacs,Harold R. 1974 (1994) Idols of The Tribe: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New York:Harper & Row(Third Printing) 2009(鄧伯宸翻譯) 《族群(Idols of the Tribe)》。板橋: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公文書 行政院於2003年10月20日院臺規字第0920091658號書函。 四、網 站 1.加拿大人口統計局網站(2008)http://www12.statcan.ca/english/census/index.cfm(2008)。 2.加拿大統計局2006年人口普查http://www12.statcan.ca/english/census06/analysis/ethnicorigin/pdf/97-562-XIE2006001.pdf(2008)(2008)。 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網址http://www.apc.gov.tw/main/docList/docList.jsp?cateID=A000297&linkParent=49&linkSelf=161&linkRoot=4(2010)。 4.花蓮縣花蓮市戶政事務所網站http://hlhr.hl.gov.tw/web/03job/01apply_15.htm(2010)。 5.美國人口統計局(2008)http://www.census.gov/mso/www/pres_lib/c2k_prod/frame.htm(2008)。 6.美國統計局(2008)人口普查http://www2.census.gov/census_2000/datasets/100_and_sample_profile/0_United_States/2kh00.pdf(2008)。 7.《原住民新聞雜誌》第179集網站http://web.pts.org.tw/~abori/archives/020112/index.html(2010)。 8.紐西蘭統計局2006年人口統計網站http://www.stats.govt.nz/census/2006-census-data/default.htm(2008)。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502 9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502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59502101.pdf | 5335Kb | Adobe PDF2 | 768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