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3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52809      Online Users : 9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47


    Title: 勞動基準法解僱員工事由之研究-從台灣三星電子勞資爭議說起
    Authors: 陳勝賢
    Contributors: 林佳和
    陳勝賢
    Keywords: 解僱
    勞動基準法第11條
    勞動基準法第12條
    裁員解僱
    懲戒解僱
    不當解僱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45:33 (UTC+8)
    Abstract: 長久以來,雇主經營權與勞工工作權即不斷拔河,不易妥協,在今日勞工意識高漲的社會裡,勞資爭議更是層出不窮,甚或衍生法律訴訟。本文以作者前服務公司台灣三星電子之勞資爭議案例為本文揭開序幕,首先檢視雇主解僱員工的可能事由為何。再者,衡諸當今我國現行對企業解僱員工議題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之法規範者,莫過於勞動基準法。因此本文以勞動基準法為核心,針對我國企業解僱員工問題進行研究及分析,希能對自民國73年即已公佈施行迄今的該法,在雇主解僱勞工的法規範方面作一檢視,探討現行法規範與企業或法院實務運作之間是否存有落差?另一方面,本文亦嚐試探索雇主不當解僱勞工之可能原因,而其依我國目前法令規定又有何救濟途徑?接著本文依解僱事由類別選錄探討我國法院部份判決案例,並嚐試探索我國近年來勞資爭議之發展趨勢,其在循勞工主管機關或司法途徑解決之情形如何?最後,本文作者針對目前我國勞動基準法關於解僱員工事由方面的規範提出一些個人看法與建議,希望未來在檢討該法解僱員工之相關規定時,前述看法與建議具有參考價值。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採文獻分析法,參考國內外論文、期刋、書籍、網路資料、法院判決及大法官解釋等文獻,進行整理、比較、歸納與分析。依據本文研究發現,我國勞動基準法就雇主解僱員工之事由規定方面,乃採取完全列舉方式,非有法定情事之一者,雇主不得恣意終止勞動契約,其主要係規定於該法第11條及第12條,前者以經濟性事由為主,勞工無可歸責之過失,是以雇主必須負擔預告與給付資遣費等義務;後者則以懲戒性質為主,勞工犯有可歸責之嚴重過失,法律因而允許雇主施予解僱,且雇主無需負擔前述法定義務。此外,隨著產業型態多元發展,保護勞工之勞動法令日臻完備,復以勞工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本文發現我國勞資爭議件數大致呈逐年增加趨勢,顯示我國勞資關係似有日趨緊張情勢,而勞資爭議性質絕大多數以權利事項之爭議為主,其中以請求給付工資或資遣費為最主要原因,二者與勞動契約是否終止具有連結關係。另就勞資爭議發生地區觀察,本文亦發現勞資爭議具有城鄉差距之現象,即愈是工商發達之城市,其勞資爭議愈多,而愈是傳統純樸之鄉村,其勞資爭議愈少。再者,由於勞資爭議案件不斷增加,但政府部門人力有限,是以勞工行政機關委託民間團體代為處理勞資爭議案件日益普遍,此在工商業較發達之北部地區最為明顯。

    為釐清現行法律規定之模糊地帶及平衡兼顧勞雇雙方權益,本文作者於最後提出五項建議作為本文總結,即(一)解僱應以勞工是否有可歸責之事由為判斷基準;(二)修訂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5款條文;(三)設置勞工行使「解僱爭議權」之除斥期間規定;(四)現階段尚無制定不當解僱防治專法必要;(五)非典型僱傭關係及解僱規範宜盡速法制化,希前述建議對促進勞資關係和諧能有所裨益。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書籍
    1. 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制之研究,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
    2. 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一版一刷暨2009年9月,二版。
    3. 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法裁判選輯(五),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4. 台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法裁判選輯(六)—前大法官黃越欽教授紀念專輯,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5. 成之約等譯,Greg J. Bamber等原作,國際與比較勞雇關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2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勞動基準法法院判決及行政解釋彙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年12月。
    7.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三版第一刷。
    8. 呂學海,勞動基準法實用,蔚理法律出版社,1990年1月,第10版。
    9. 林振賢,勞基法的理論與實務,捷太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10. 林更盛,勞動法案例研究(一),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
    11. 吳志光,行政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修訂三版一刷。
    12. 周昌湘主編,勞動基準法解釋令•判決彙編,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四版。
    13. 施啟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86年4月。
    14.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修訂三版。
    15. 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6月,修訂再版第三刷。
    16. 黃劍青,勞動基準法詳解,三民書局,1997年9月。
    17. 黃立,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修訂四版一刷。
    18.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1月,修正三版第一刷。
    19. 陳新三編著,勞動基準法裁判彙編,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
    20. 焦興鎧,勞工法與勞工權利之保障,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一),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21. 焦興鎧,勞工法制之最新發展趨勢,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二),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初版。
    22. 劉志鵬、黃程貫主編,勞動法裁判選輯(六法裁判百選第八部),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二刷。
    23. 劉志鵬,勞動法解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二刷。
    24. 劉志鵬,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二刷。
    25. 劉志鵬,法院審理勞資爭議訴訟案件之分析─93年度及94年度之勞資爭議訴訟案件為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年4月,初版。
    26. 蔡炯燉、張鑫隆,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07年3月,初版。
    27. 鄭津津,職場與法律,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二版一刷。
    (二)期刊
    1. 王惠玲,事業單位改組轉讓問題之探討,律師雜誌,219期,1997年12月,頁43-50。
    2. 王能君,日本「整理解僱」法理,大量解僱保護法制研討會,台北大學司法學系、台灣勞動法學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2003年4月26日。
    3. 林更盛,評台北地院八十六年度勞訴字第五四號判決—解僱之最後手段性原則,律師雜誌,245期,2000年2月,頁98-104。
    4. 林更盛,論廣義比例原則在解僱法上之適用,中原財經法學,5期,2000年7月,頁57-90。
    5. 林佳和,勞動基準法二十年—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觀察,律師雜誌,298期,2004年7月,頁49-65。
    6. 林佳和,社會保護、契約自由與經營權—司法對勞動契約的衡平性控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6期,2007年6月,頁33-112。
    7. 林佳和,勞工主動辦理離職或雇主終止勞動契約之真意?/最高法院判決九八台上三六八,台灣法學雜誌,127期,2009年5月1日,頁242-245。
    8. 林佳和,迴避解僱得否做勞動條件的不利變更?/花蓮地院九八勞訴六,台灣法學雜誌,154期,2010年6月15日,頁231-233。
    9. 林佳和,懲戒、一事不二罰與不能勝任工作/台北地院九七勞訴一四九,台灣法學雜誌,156期,2010年7月15日,頁244-247。
    10. 林振賢,談解僱的法理,中國勞工,2001年8月,頁8-12。
    11. 林炫秋,事業單位轉讓與勞動契約之變動,政大法學評論,62期,1999年12月,頁274。
    12. 林良榮,日本勞動派遣政策形成的光與影—試論派遣政策的轉換形成及其論爭,2010兩岸勞動法學術研討會—勞動契約法律化:台灣勞動基準法與大陸勞動合同法之同步觀察,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台灣勞動法學會主辦,台灣法學會社會法勞工法委員會協辦,2010年5月26-27日,頁91-104。
    13. 吳育仁,經濟解僱與工作保障平衡的政策機制,理論與政策,50期,1999年6月,頁97-112。
    14.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頁51-59。
    15. 黃越欽,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意義與展望,政大勞動學報,11期,2002年1月,頁6-18。
    16. 黃程貫,勞動法中關於勞動關係之本質的理論,政大法學評論,59期,1998年6月,頁227-245。
    17. 黃程貫,德國勞動法上關於工作權保障之討論,憲政時代,29卷1期,2003年7月,頁69-93。
    18. 黃程貫,雇主監看員工電子郵件之合法界限—台北地院九十一年度勞訴字第一三九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6期,2007年6月,頁1-32。
    19. 郭玲惠,終止勞動契約—兼論德國之制度,中興法學,37期,1994年5月,頁29-65。
    20. 郭玲惠,「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其認定界限,勞工行政,151期,2000年11月,頁23-28。
    21. 郭玲惠,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制之初探—兼簡介德國之大量解僱勞工保護,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3期,2004年6月,頁1-42。
    22. 陳金泉,裁員解僱實務法律問題初探,律師雜誌,282期,2003年3月,頁69-86。
    23. 陳金泉,勞動契約終止若干爭議問題,全國律師月刊,2006年3月,頁43-56。
    24. 陳建文,勞動基準法第十一條解僱事由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74期,2003年6月,頁291-365。
    25. 焦興鎧,美國現行之勞動法制,勞資關係月刊,19卷12期,2001年4月,頁710-723。
    26. 詹文凱,企業併購對於勞動契約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83期,2002年4月,頁87-89。
    27. 蔡正廷,從日本判例學說關於「整理解僱」之有效要件看我國勞基法第十一條第一至四款之規定,全國律師月刊,2000年5月,頁7-13。
    28. 魏千峰,非法解僱訴訟初探—評釋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八十七年勞訴字第二十號判決,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3卷1期,2001年8月,頁139-163。
    (三)論文
    1. 余忠益,裁員解僱之理論與實務,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2. 宋季芸,解僱事由之研究—台灣與美國的比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3. 周滄賢,非法解僱及其救濟,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4. 凃國慶,我國不當解僱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5. 陳旻沂,我國勞動契約終止法規範因應全球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彭莉婷,我國勞工解僱保護法制相關法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7. 張琬如,我國勞動基準法第11條解僱理由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8. 張義德,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與我國之「不利益待遇」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9. 楊大德,從法律非決定性探討法律縫隙的政治意涵—以我國上級法院解僱裁判為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8月。
    10. 蔡麗秋,台灣勞資爭議案件經由司法訴訟審理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四)網路資源
    1. 司法院網站: http://www.judicial.gov.tw
    2. 立法院網站: http://www.ly.gov.tw
    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 http://www.cla.gov.tw
    4.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http://www.dgbas.gov.tw
    5. 國家圖書館網站: http://www.ncl.edu.tw
    二、英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一)書籍
    1. Allen, Robert E. and Timothy J. Keaveny, Contemporary Labor Relation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88.
    2. Harrison, Bruce S. and J. Michael McGuire, Employee Discipline and Discharge Policies,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November 2006.
    3. Robinson, Robert K., Geralyn McClure Franklin and Robert F. Wayland , Employment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Basic Compliance for Managers, M.E. Sharpe, Inc., 2010.
    4. Twomey, David P., Labor & Employment Law: Text & Cases,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14th edition, 2010.
    5. Wolkinson, Benjamin and the MSU Employment Law Group, Employment Law: The Workplace Rights of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Blackwell Publishing, 2nd edition, 2008.
    (二)期刊
    1. Cottone, Edwin Robert , Employee Protection from Unjust Discharge: A Proposal for Judicial Reversal of the Terminable-at-Will Doctrine, 42 Santa Clara Law Review 1259, 2002.
    2. Delmendo, Wendi J., Comment, Determing Just Cause: An Equitable Solution for the Workplace , 66 Washington Law Review 831, 1991.
    3. Getman, Julius,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What Went Wrong; Can We Fix It? 45 Boston College Review 125-146, 2003.
    4. Gould IV, William B., Job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Reflections on Unfair Dismissal and Plant Closure Legisl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67 Nebraska Law Review 28-55, 1988.
    5. Pennington, Christopher L., The Public Policy Exception to the Employment at Will Doctrine: Its Inconsistence in Application, 68 Tulane Law Review 1583, 1994.
    6. Schwab, Stewart J., Life-Cycle Justice: Accommodating Just Cause and Employment at Will, 92 Michigan Law Review 8, 1993.
    7. Wagoner Jr., Mark D., The Public Policy Exception to the Employment at Will Doctrine in Ohio: A Need for a Legislative Approach, 57 Ohio State Law Journal 1799, 1996.
    8. Whitelaw, Jill R., Duties to Employees Affected by a Transfer of Enterpris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Japan, 9 Comparative Labor Law 558-588, 1988.
    (三)網路資源
    1. 維基百科(Wikipedia)網站: http://www.wikipedia.org
    2.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網站: http://www.ilo.org
    3. 美國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網站: http://www.justice.gov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6961206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612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Laws Program for Executiv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601.pdf457KbAdobe PDF21468View/Open
    120602.pdf227KbAdobe PDF21332View/Open
    120603.pdf4570KbAdobe PDF237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