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期刊 1. 王和雄,從共犯從屬性說與獨立性說論教唆之未遂與未遂之教唆,法學叢刊,第17卷第2期,1972年4月。 2. 甘添貴,預備罪之教唆犯或幫助犯,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 3. 甘添貴,刑法總則修正重點評述,收錄於: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8月。 4. 甘添貴、靳宗立,共犯與身分之檢討與省思,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2001年11月。 5. 甘添貴,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於現代行法理論之影響,收錄於:氏著,刑法之重要理念,1996年6月。 6. 余振華,教唆未遂之廢止與間接正犯之界定,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2005年9月。 7. 余振華,「共犯與身分」之比較法考察,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2001年11月。 8. 李聖傑,人算不如天算—因果(不幸)與歸責(不法),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 9. 林山田,對「共犯」刑章之刑法修正的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2006年8月。 10. 林山田,2005年新刑法總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 11. 林東茂,刑法總則修正評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 12. 花滿堂,論不能犯、違法性錯誤、共犯與身分之修正,收錄於:司法院編,新修正刑法論文集,2006年7月。 13. 高仰止,教唆犯論,收錄於:蔡墩銘編,刑法總則論文選輯(下),1984年,7月。 14. 高金桂,論不能未遂與未遂教唆,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 15. 高金桂、呂秉翰,論間接正犯之「支配利用關係」,收錄於:刑事法學新趨勢—Lothar Ohilipps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4年4月。 16. 高金桂,不純正身分犯之「身分」在刑法體系上之定位問題,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2001年11月。 17. 陳子平,論共犯之獨立性與從屬性,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3期,2008年1月。 18. 陳子平,新刑法總則之理論基礎—正犯與共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2006年8月。 19. 陳子平,論刑法第三十一條之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2001年11月。 20. 陳子平,論正犯與共犯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 21. 陳子平,論未遂教唆之可罰性,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8卷第1期,1993年3月。 22. 陳志輝,身分犯之實質不法內涵,台灣本土法學,第84期,2006年7月。 23. 陳志輝,義務犯,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 24. 許玉秀,從共犯與身分論不法與罪責的區分,收錄於: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 25.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氏著,刑法的問題與對策,修訂再版,2000年11月。 26. 許澤天,對2005年1月刑法總則篇「刑事責任」、「未遂犯」及「正犯與共犯」章修改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 27. 許澤天,單純教唆—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三項之論證,法學講座,第14期,2003年2月。 28. 許澤天,共犯之處罰基礎與從屬性,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1998年10月。 29. 黃榮堅,共犯與身分,收錄於:林山田編,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2000年6月。 30. 黃榮堅,從破壞性教導行為看共犯概念,收錄於:氏著,刑罰的極限,初版二刷,2000年4月。 31. 黃惠婷,新、舊法未遂教唆之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66期,2008年4月。 32. 黃惠婷,由教唆犯本質論虛偽教唆,台灣本土法學,第21期,2001年4月。 33. 楊大器,身分犯罪與其共犯之刑事責任,軍法專刊,第24卷第1期,1978年1 月。 34. 鄭善印,正犯與共犯概念之修正對於實務運作之衝擊,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編,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2005年9月。 35. 黎文德,成年人幫助少年犯罪,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6月。 36. 蔡聖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3期,2008年1月。 二、 中文書籍 1. 甘添貴,刑法案例解評,1999年。 2.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2008年。 3.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十版,2008年。 4.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六版,1998年。 5.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二版,2009年。 6. 周冶平,刑法總論,五版,1972年。 7. 洪福增,刑法之基本問題,1964年。 8.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上),初版,2005年。 9. 陳子平,刑法總論,二版,2008年。 10. 陳子平,共同正犯與共犯論,初版,2000年。 11. 陳子平,共犯處罰根據論,1992年。 12. 陳樸生,實用刑法,重訂初版,1991年。 13. 許玉秀,新學林分科六法—刑法,七版,2006年。 14. 許玉秀,刑法第四章緒論及第28條至第31條註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5-2417-H-004-002-C4,1997年。 15.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初版,2003年。 16.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初版,2003年。 17. 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修訂十九版,1994年。 18. 楊建華,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1988年。 19. 褚劍鴻,刑法總則論,增訂八版,1989年。 20. 劉作揖,少年事件處理法,增訂再版,1996年。 21. 蔡墩銘,刑法精義,初版三刷,2000年。 22. 蔡墩銘,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1988年。 23.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四版,1986年。 24. 韓忠謨,刑法原理,增訂再版,2002年。 25.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1998年。 三、 德文期刊 1. Herzberg, Akzessorietät der Teilnahme und persönliche Merkmale, in: GA 1991, 145 ff. 2. Herzberg, Täterschaft, Mittäterschaft und Akzessorietät der Teilnahme, in: ZStW 99 (1987), S. 49 ff. 3. Herzberg, Die problematic der „besonderen persönlichen Merkmale“ im Strafrecht, in: ZStW 88 (1976), S. 68 ff. 4. Herzberg, Anstiftung und Beihilfe als Starftatbestände, in: GA 1971, S. 1 ff. 5. Jakobs, Kriminalisierung im Vorfeld einer Rechtsverletzung, in: ZStW 97 (1985), S. 751 ff. 6. Less, Der Unrechtscharakter der Anstiftung, in: ZStW 69 (1957), S. 43 ff. 7. Puppe, Jedem nach seiner Schuld – Die Akzessorietät und ihre Limitierung, in: ZStW 120 (2008), S. 504 ff. 8. Schünemann, Die deutschsprachig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nach der Strafrechtsreform im Spiegel des Leipizger und des Wiener Kommentars, 2. Teil, in: GA, 1986, S. 293 ff. 四、 德文書籍 1. Hoyer, in: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7. Aufl., 2001. 2. 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 3. Jescheck/ Weigen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1996. 4. Kindhäus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2002. 5. Kühl,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 Aufl., 2000. 6. Lackner/ Kühl, Strafgesetzbuch mit Erläuterungen, 24. Aufl., 2001. 7. Lüderssen, Zum Strafgrund der Teilnahme, 1967. 8. Maurach/ Gössel/ Zipf,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Ⅱ,7. Aufl., 1989. 9. Puppe,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BandⅡ, 1. Aufl., 2005. 10. Puppe, in: Normos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2. Aufl., 2005. 11.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Ⅱ, 1. Aufl., 2003. 12. Roxi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Ⅰ, 3. Aufl., 1997. 13. Roxin, in: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11. Aufl., 1993. 14. Schmidhäus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Studienbuch, 2. Aufl., 1984. 15. Schmidhäus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Lehrbuch, 2. Aufl., 1975. 16. Schmidhäus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Lehrbuch, 1. Aufl., 1970. 17. Schönke/ Schröder/ Cramer/ Heine,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 2000. 18. Schünemann, in: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12. Aufl., 2005. 19. Stratenwerth/ Kuhle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Ⅰ, 5. Aufl., 2004. 20. Trechsel, Der Strafgrund der Teilnahme, 1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