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2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3/144380 (79%)
造訪人次 : 51237720      線上人數 : 9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87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87


    題名: 徘徊於營利與慈善之間──論惠民藥局的興起與沒落(1072-1644)
    Fluctuate between commerce and charit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Imperial Pharmacy(1072-1644)
    作者: 黃敦為
    Huang, Tun Wei
    貢獻者: 陳秀芬
    Chen, Hsiu Fen
    黃敦為
    Huang, Tun Wei
    關鍵詞: 熟藥所
    醫戶
    和劑局
    三皇廟
    太平惠民局
    醫學
    惠民藥局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1-10-05 14:37:12 (UTC+8)
    摘要: 惠民藥局是元代與明代中央與地方官藥局的正式名稱,源自於北宋時代的熟藥所與和劑局。至紹興十八年,正式定名為太平惠民局,亦簡稱惠民局或惠民藥局。南宋時代,惠民局在各個經濟重鎮皆有設立,主要職責為販賣成藥,其「惠民」重心是放在提供高品質的藥物予民眾,但常被批評為只顧營利而失其本意。因此,地方上有其他官員集資成立藥局,藉以彌補惠民局功能的不足。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官方醫藥機構的時代,因此惠民藥局就和醫學、三皇廟、醫戶等制度,共同延續並進一步擴展到全國各地。惠民藥局轉變為官方的慈善施藥機構,經費來源由中央撥款為本,地方經營放貸獲得息錢來購買藥物。到了明朝,為了解決元代的冗官問題,將地方官制縮編,僅保留元朝醫學與惠民藥局,且中央不提供經費,改由地方自籌。此外,醫學和醫戶制度也因戶籍制度的崩落與捐貲的盛行而難以正常運作。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明政府不曾廢除惠民藥局,但也讓它逐漸走向沒落的命運。最終,除了靠部份地方官員重建與維持惠民藥局外,施藥濟民的任務就轉向各地的慈善藥局了。到了清代,因政府不再將藥局列為官衙建制,施藥局與惠民藥局乃變為地方士紳所設之慈善機構的一環。總之,本研究藉由釐清惠民藥局興起與沒落的背景因素,希望能進一步瞭解宋元明政府對於醫藥機構的思考、建置與沿革,成就一部跨朝代並整合醫學史與制度史的論文,以彌補相關研究只偏重單一朝代的缺失。
    參考文獻: (一)、 史料(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元恭,《(至正)四明續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刻本。
    王安石著、李壁注,《王荊公詩注》,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王祖畲,《(民國)鎮洋縣志》,中國方志庫,民國八年刊本。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王棻,《(光緒)永嘉縣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光緒八年刻本。
    王懋德,《(萬曆)金華府志》,中國方志庫,明萬曆刻本。
    王鏊,《(正德)姑蘇志》,中國方志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中國方志庫,明初刻本。
    左輔,《(嘉慶)合肥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嘉慶八年修民國九年重印本。
    石祿,《(正德)大名府志》,中國方志庫,明正德刻本。
    何夢桂,《潛齋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余友林,《(民國)高密縣志》,中國方志庫,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余蓮村輯,《得一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
    佚名,〈元代畫塑記〉,收入北京人民美術社編,《中國美術論著叢刊》,北京:人民美術社,1964。
    佚名,《(永樂)樂清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刻本。
    佚名,《元典章》,中國基本古籍庫,元鈔本。
    佚名,《宋史全文》,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佚名,《宋朝大詔令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鈔本。
    佚名,《明宣宗章皇帝實録》,明清實錄電子資料庫。
    佚名,《筆記小說大觀(第38編)》,台北:新興書局,1985。
    吳自牧著、張社國校注,《夢梁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吳雲,《得一錄》,台北:京華出版社,1969。
    吳潛,《(開慶)四明續志》,中國方志庫,清咸豐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
    呂昌期,《(萬曆)續修嚴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萬曆刻本。
    宋濂等撰、中華書局編,《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人鏡,《(同治)南城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世昌,《(康熙)平度州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李同亨,《(順治)祥符縣志》,中國方志庫,清順治十八年刻本。
    李昌齡,《太上感應篇》,中國基本古籍庫,明正統道藏本。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21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李逢申,《(天啓)慈谿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天啓四年刊本。
    李詩,《(光緒)淳安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十年刻本。
    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沈朝宣,《(嘉靖)仁和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刻武林掌故叢編本。
    汪瑀,《(嘉靖)安溪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邢址,《(嘉靖)邵武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周密,《武林舊事》,中國基本古籍庫,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周密,《癸辛雜識》,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淙,《(乾道)臨安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鈔本。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
    岡西為人編,《宋以前醫籍考》,中研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岩村忍、田中謙二校定,《校定本元典章:刑部》,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972。
    林庭(木昂),《(嘉靖)江西通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林富,《(嘉靖)廣西通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十年刻本。
    河東序,《(嘉靖)徽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邵有道,《(嘉靖)汀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俞汝為,《荒政要覽》,中國基本古籍庫,明萬歷刻本。
    俞汝楫,《禮部志稿》,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俞森,《荒政叢書》,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嘉慶墨海金壺本。
    柯劭忞,《新元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
    柯維騏,《宋史新編》,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柳貫,《待制集》,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元本。
    胡爲和,《(民國)三續高郵州志》,中國方志庫,民國十一年刊本。
    胡瑃,《(嘉慶)龍川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
    唐廷猷,《中國藥業史》,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唐煦春,《(光緒)上虞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孫臣鯨,《(嘉靖)開州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孫高亮,《于少保萃忠傳》,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天啟刊本。
    徐松,《宋會要輯稿》,中研院漢籍電子資料庫。
    祝穆,《事文類聚》,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秦緗業,《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光緒浙江書局刻本。
    袁甫,《蒙齋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袁桷,《(延祐)四明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元本。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浙江書局本。
    高承,《事物紀原》,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本。
    高斯得,《耻堂存稿》,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武英聚珍版叢書本。
    高龍光,《(乾隆)鎮江府志》,中國方志庫,清乾隆十五年增刻本。
    屠英,《(道光)肇慶府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二年重刊本。
    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昶,《吳中人物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明隆慶張鳳翼張燕翼刻本。
    張溶,《明神宗顯皇帝實録》,明清實錄電子資料庫。
    張輔,《明太宗文皇帝實録》,明清實錄電子資料庫。
    張鎮芳,《(民國)項城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宣統三年石印本。
    曹允源,《(民國)吳縣志》,中國方志庫,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中國基本古籍庫,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脫脫等撰、中華書局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脫脫等撰、中華書局編,《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甘雨,《(嘉靖)萊蕪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陳光前,《(萬曆)慈利縣志》,中國方志庫,明萬曆刻本。
    陳威,《(正德)松江府志》,中國方志庫,明正德七年刊本。
    陳基,《夷白齋稿》,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三編景明鈔本。
    陳道,《(弘治)八閩通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弘治刻本。
    陳夢雷著、陳郁夫計畫主持,《數位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漢珍數位圖書,2004。
    陶宗儀,《南村輟耕録》,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
    嵇璜,《續文獻通考》,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揭傒斯,《揭文安公文粹》,中國基本古籍庫,清粤雅堂叢書本。
    曾鞏,《元豐類稿》,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元本。
    湯日昭,《(萬曆)溫州府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明萬曆刻本。
    程鉅夫,《雪樓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鄂爾泰,《(乾隆)貴州通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乾隆六年刻嘉慶修補本。
    馮汝弼,《(嘉靖)常熟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馮曾,《(嘉靖)九江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元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明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金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楊子器,《(弘治)常熟縣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鈔本。
    楊泰亨,《(光緒)慈谿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葉德輝,《書林清話》,中國基本古籍庫,民國郋園先生全書本。
    董誥,《全唐文》,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嘉慶內府刻本。
    虞集,《道園學古録》,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翟灝,《通俗編》,中國基本古籍庫,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臧理臣,《(民國)密雲縣志》,中國方志庫,民國三年鉛印本。
    裴大中,《(光緒)無錫金匱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光緒七年刊本。
    褚人穫,《堅瓠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康熙刻本。
    褚宦,《(嘉靖)蘭陽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趙錦,《(嘉靖)江陰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劉汝松,《(嘉靖)漢陽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劉伯縉,《(萬曆)杭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萬曆刻本。
    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編,《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煥,《(康熙)潛江縣志》,中國方志庫,清內府本。
    劉節,《(嘉靖)南安府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嘉靖刻本。
    歐陽修等撰、中華書局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潛説友,《(咸淳)臨安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潘永因,《宋稗類鈔》,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潘自牧,《記纂淵海》,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談鑰,《(嘉泰)吳興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民國吳興叢書本。
    鄭相,《(嘉靖)夏邑縣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盧希哲,《(弘治)黄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弘治刻本。
    盧熊,《(洪武)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洪武十二年刊本。
    錢維喬,《(乾隆)鄞縣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錢穀,《吳都文粹續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謝東山,《(嘉靖)貴州通志》,中國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謝旻,《(康熙)江西通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羅濬,《(寳慶)四明志》,中國方志庫,清刻宋元四明六志本。
    嚴嵩,《(正德)袁州府志》,中國方志庫,明正德刻本。
    蘇天爵,《元文類》,中國基本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元至正本。
    脱因修、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中國方志庫,清道光二十二年丹徒包氏刻本。
    黄宗羲,《明文海》,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涵芬樓鈔本。
    黄溍,《金華黄先生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元鈔本。
    (二)、 專書
    Goldschmidt, Asa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ng Dynasty, 960-1200. London: Roud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
    Yüan-Ling, Chao.(趙元玲)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 1600-1850. New York: Peter Lang, 2009.
    王自強主編,《中國古地圖輯錄──山東省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6。
    王自強主編,《中國古地圖輯錄──河南省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5。
    王自強主編,《中國古地圖輯錄──浙江省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5。
    王自強主編,《中國古地圖輯錄──湖北省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6。
    王自強主編,《中國古地圖輯錄──福建省、臺灣省輯》,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
    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歷史與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王振國主編,《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王雷鳴,《歷代食貨志注釋(第三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李良松、郭洪濤著,《出入命門:中醫文化探津》,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
    李金水,《王安石經濟變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星斌夫,《中国の社会福祉の歴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8。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晁中辰、王春瑜、李曉主編,《改革聲中坍塌的帝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書局,1997。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1。
    葉新民,《遼金元史徵.元朝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榮真,《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研究:以三皇和城隍為中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鄭天挺著,王曉欣、馬曉林整理,《鄭天挺元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三)、 學位論文
    Hinrichs, T.J. “The Medical Transforming of Governance and Southern Customs in Song Dynasty China, 960-1279.”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3.
    Shinno, Reiko.(秦玲子) “Promoting Medicine in The Yuan Dynasty(1206-1368): An Aspect of Mongol Rule i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2.
    王道明,〈元代社會救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君愷,〈宋代醫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蘇貫中,〈宋朝藥政研究〉,台中:私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四)、 期刊論文(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Hymes, Robert. “Not Quite Gentlemen? Doctors in Sung and Yuan,” Chinese Science 8(Jan. 1987): pp. 9-76.
    Leung, Angela. “Medical Instr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Ming 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24.1(Jun. 2003): pp. 130-152.
    Leung, Angela. “Medical Learni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 in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374-398.
    Leung, Angela. “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 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Late Imperial China 8.1(June 1987): pp. 134-165.
    Shinno, Reiko.(秦玲子) “Medical Schools and the Temples of the Three Progenitors in Yuan China: A Case of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7.1(June 2007): pp. 89-133.
    水越知著、石立善譯,〈元代的祠廟祭祀與江南地域社會──三皇廟與賜額賜號〉,收入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八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頁523-550。
    王興亞,〈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4.08):頁61-70。
    池內功,〈元朝の郡県祭祀について〉,收入野口鐵郎編,《中国史における教と国家》, (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94) ,頁158-176。
    李治安,〈元代冗官述論〉,《中國史學》,14(2004.09):頁39-58。
    李裕民,〈宋代冗官問題新論〉,收入氏著,《宋史考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7-12。
    岡崎由美,〈四川藥市與唐宋文學〉,收入陳維昭、張兵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頁72-86。
    武香蘭,〈元代醫學經費研究〉,《貴州民族研究》,6(2009.2):頁173-178。
    邱仲麟,〈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22.2(2004.12):頁327-359。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2004.06):頁331-388。
    邱仲麟,〈綿綿瓜瓞──關於明代江蘇世醫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學》,13(2003.12):頁45-67。
    范行準,〈兩宋官藥局〉,《醫文》,1:1-1:4(1943.1-1943.12):頁29-39、33-41、31-39、27-33。
    馬玉臣,〈從縣的密度與官民對比看宋代冗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30(2005.11):頁13-19。
    馬明達,〈元代三皇廟學考〉,收入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等編,《曁南大學宋元明清史論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279-295。
    馬繼興,〈宋代的官辦藥鋪〉,收入氏著,《馬繼興醫學文集 1943-2009》(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頁586-602。
    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19-237。
    梁其姿,〈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5:2 (1994.06):頁83-115。
    梁其姿著、蔣竹山譯,〈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收入《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六輯:科技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45-361。
    梅原郁,〈宋代の社會救濟〉,收入中村賢二郎編,《都市の社会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83),頁188-217。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 P.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6:1(1995.3):頁179-203。
    陳君愷,〈北宋前期的醫政(969-1044)〉,《輔仁歷史學報》,8(1996.12):頁97-124。
    黃敏枝,〈宋代佛教寺院與地方公益事業〉,收入氏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頁422-434。
    劉淑芬,〈唐、宋時期僧人、國家和醫療的關係:從藥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 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書局,2008),頁145-20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415300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30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3101.pdf1709KbAdobe PDF2297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