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51059      Online Users : 9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25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58


    Title: 金代中葉大定、明昌年間(1161-1196)文士詞研究
    Study of Scholars` Ci-poems in the era of dading and mingchang (1161-1196) in the Middle Jin Dynasty
    Authors: 廖婉茹
    LIAO, Wan Ru
    Contributors: 耿湘沅
    廖婉茹
    LIAO, Wan Ru
    Keywords: 
    金詞
    金中葉
    大定
    明昌
    文士詞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35:20 (UTC+8)
    Abstract:   金代百年詞壇中,前有開一代詞運之金初「吳蔡體」,後有集大成者的金末元好問,金中葉時期多半被視為連接二者的過渡時期,鮮少作為論者獨立而論的研究對象。然而,不論是在詞人所創作的環境,或詞人自身的心態,處在金中葉大定、明昌盛世時期的文士們都異於金初或金末。元好問以金中葉蔡珪、党懷英、趙秉文三人為「國朝文派」,和前代「借才異代」的文士有所區別,正說明金中葉文士詞作確有值得研究之處。
      本論文以唐圭璋《全金元詞》所輯錄近百首金中葉文士詞為底本,作為探討對象。首先從時代背景為開展,釐清金中葉的政治局勢與漢化程度對文士造成的影響,並根據相關資料,考察包含金世宗、金章宗在內的二十餘位詞人之生平、仕進與交遊。金中葉文士詞作中所並存的出世與處世思想,是本論文討論的一大重點,從外在環境的角度切入,試圖探究詞人處在盛世之下所呈現的思考脈絡。金中葉文士詞內容中既有描寫男女之情、風格綺艷的言情之作,亦有抒發文士情志、嚮往隱逸的言志之作,因此本論文爬梳這兩類題材,從中析論言情之作的藝術手法、所描寫的女子形象,以及對閨閣意象的運用。對言志之作的探討,則著重於其對金初吳蔡體的繼承與轉化。
      透過這樣的觀察,重新審視此一時期的文士詞作所具有之內容、思想及其所表達的當代精神。並檢視此一時期大幅出現的言情綺艷詞作,從寫作方式與藝術手法觀察其所呈現之美感與特質,從中挖掘出詞體文學之於金中葉,不但是可以言志的文體,同時亦是可兼容詞為言情小道的遊戲體裁,以重新定位金中葉文士詞之於金詞作為北宗詞派、乃至於詞史上的意義。
    Reference: 一、史籍文獻
    (一)史書
    [宋]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重印本。
    [元]脫 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脫 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宋 濂:《元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校:《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清]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遼史附遼史源流考》,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二)詩詞文集
    [梁]蕭 統:《昭明太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昭明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元 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李 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杜 甫著、[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秦 觀著、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黃 裳:《演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 淵、史 容、史季溫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蘇 軾:《東坡詩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 軾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王 寂:《拙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趙秉文:《滏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魏道明:《明秀集》,收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張金吾輯:《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莊仲方輯:《金文雅》,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郭元釪補輯:《全金詩》,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
    唐圭璋:《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三)詩詞評論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宋]阮 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宋]張 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元]陸輔之:《詞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戈 載:《詞林正韻》,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況周頤著、俞潤生箋註:《蕙風詞話.蕙風詞箋註》,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趙 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林明德編:《金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施蟄存、陳如江:《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 璋等人編纂:《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四)筆記雜錄
    [南朝梁]宗懍著、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劉強會評輯校:《世說新語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宋]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金]元好問著、李正民評注:《續夷堅志評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金]佚 名:《靖康要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金]劉 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張宗橚編,楊宗霖補正:《詞林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趙 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鍾陵編:《金元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二、近人專著
    (一)詞學相關
    丁 放:《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 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王熙元、陳滿銘、陳弘治:《詞林韻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余毅恆:《詞詮》,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吳 梅:《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 靜:《金詞生成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李 藝:《金代詞人群體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林玫儀編:《詞學論著總目1902-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施蟄存:《詞學名詞釋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型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崔海正主編,劉靜、劉磊著:《金元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陶 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文吉編:《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0月再版。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貴華:《古代詞學理論的建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蔡鎮楚:《宋詞文化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諸葛憶兵:《徽宗詞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龍沐勛:《倚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龍沐勛:《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龔兆吉編:《歷代詞論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二)其他
    王德朋:《金代漢族士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左洪濤:《金元時期道教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俊哲、張達昌、於國石:《金朝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李正民、董國炎主編:《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李永匡、王 熹:《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修生等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李錫厚、白濱、周峰:《遼西夏金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錫厚、白 濱:《遼金西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文雪:《文化版圖重構與宋金文學生成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金毓黻:《宋遼金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9年。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
    張 晶:《遼金元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楊忠謙:《政權對立與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詩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明今:《遼金文學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復生:《插圖本中國古代思想史.宋遼金元卷》,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薛瑞兆:《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錢建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組與文學新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韓世明、都興智校注:《《金史》之《食貨志》與《百官志》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出版社,2009年。
    三、期刊論文
    王定勇:〈論金源詞人王寂〉,《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頁59-63。
    王昊、崔海正:〈20世紀金詞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7期,2007年7月,頁25-30、36。
    王昊:〈論金詞北派風格之成因〉,《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頁61-64。
    包根弟:〈王寂《拙軒集》初探〉,《文與哲》,第4期,2004年6月,頁439-456。
    吳鳳霞:〈金代名儒趙秉文的史論特點〉,《中州學刊》,第3期(總第159期),2007年5月,頁210-212。
    呂肖奐:〈王寂題畫詩析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66-72。
    吳鳳霞:〈金代文教政策探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09-112。
    李 楠:〈論金代王寂詞的藝術特質〉,《集寧師專學報》,第31卷第1期,2009年3月,頁26-30。
    李 靜:〈從完顏亮到完顏璹:金代女真人詞的嬗變軌跡述論〉,《學術論壇》,2010年第6期(總第233期),頁141-145。
    杜道明:〈別具一格的金元文化與審美趣味〉,《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2-16。
    杜道明:〈金、元時期反傳統的審美價值取向〉,《文史哲》,2000年第3期(總第258期),頁53-60。
    李 藝:〈金代大定、明昌時期綺艷詞風回溯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18-22。
    沈松勤:〈唐宋詞體的文化功能與運行系統〉,《文學評論》,2001年第四期,頁91-100。
    周惠泉:〈淪落天涯的詩人王寂〉,《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頁74-78。
    姜劍雲、孫昌武:〈論完顏璹創作中的佛禪意蘊〉,《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28卷(總第112期),頁30-34。
    姜麗華:〈一位末代女真貴族的悲情--讀完顏璹〈沁園春〉詞〉,《文史知識》,2007年第2期,頁42-45。
    胡梅仙:〈金代大定、明昌詞新質探討〉,《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頁124-126。
    胡梅仙:〈論元遺山詞對大定、明昌詞的繼承和創新〉,《陰山學刊》,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頁23-27。
    胡梅仙:〈論金代大定、明昌詞的田園牧歌情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3卷第1期,頁119-123。
    胡連英:〈沉香斷續玉爐寒 伴我情懷如水--淺析易安詞的「香爐」意象〉,《龍岩學院學報》第24卷增刊1,2006年7月,頁36-45。
    胡傳志:〈宋遼金文學關係論〉,《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頁65-74。
    都興智:〈王庭筠的文學藝術成就及其影響〉,《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1期,頁66-68。
    黃志煌:〈試論蔡松年詞及其在金詞史之地位〉,《嘉南學報(人文類)》,第32期,2006年12月,頁651-667。
    楊 果:〈金代翰林與政治〉,《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頁66-70。
    趙永源:〈詞中自傳譜真情--讀完顏璹〈沁園春〉〉,《文史知識》,1999年第7期,頁33-36。
    廖浿晴:〈敦煌香藥方與唐代香文化〉,《敦煌學》第26輯,2005年12月,頁191-214。
    劉達科:〈《明昌辭人雅制》與趙秉文的詩學思想〉,《學術交流》,第4期(總第145期),2006年4月,頁144-151。
    劉達科:〈金代科舉對文學的影響〉,《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0-55。
    劉達科:〈金朝多民族文學格局析論〉,《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0-18。
    劉達科:〈金朝儒學與文學〉,《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61-69、80。
    鄧紹基:〈遼金元文學的主要特點和發展概況〉,《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3-68。
    鄭靖時:〈「金源一代坡仙」--趙秉文〉,《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1月,頁153-182。
    薛文禮:〈金代民俗文化與趙秉文詩歌〉,《民族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頁113-118。
    聶立申:〈金朝党懷英籍貫、家世和生平略考〉,《泰山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89-93。
    四、學位論文
    王定勇:《金詞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朱麗娟:《丘處機《磻溪集》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宋立恒:《金代社會等級結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李秀蓮:《金朝「異代」文士與皇權政治互動關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6年。
    周秀榮:《民族文化融合與遼金詩歌的發展流變》,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邵鴻雁:《金遺民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柯正容:《金詞吳蔡體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胡梅仙:《金代大定、明昌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美櫻:《全真七子證道詞之意涵析論》,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梁文櫻:《蔡松年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昭揚:《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漢族士人的政治、社會、文化論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郭翊雲:《金元少數民族詞人及其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 蓉:《論東坡詞在宋金元的傳播與接受》,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蔡欣容:《金末元初稷山段氏二妙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鄭靖時:《金代文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01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101.pdf10537KbAdobe PDF249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