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10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03/144284 (79%)
造訪人次 : 50812477      線上人數 : 8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009


    題名: 台灣農會、派系與地方選舉之關係:以新北市為例
    作者: 林政緯
    貢獻者: 高永光
    林政緯
    關鍵詞: 地方派系
    農會
    政黨
    恩庇侍從主義
    統合主義
    選舉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1-09-29 18:29:51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農會系統、派系組織與政黨運作對新北市選舉所產生的影響,進而瞭解台灣農會與地方派系的形勢消長及政治能量之轉變。此外,並藉由2002年開始的第15屆縣議員與2005年第16屆縣議員選舉及2010年第1屆市議員之選舉結果,探究新北市各政黨歷屆席次與得票率的變化,以觀察新北市國民黨重新執政前後政黨版圖的變動,與農會競爭體系及派系侍從的改變,對選舉關係的影響。為深入探討國民黨重新執政前後農會與派系對候選人的影響,遂進而分析三屆基層議員選舉過程中,農會背景與派系色彩對候選人得票率的影響力,透過卡方相關與迴歸分析評估其間的變動,並明瞭農會、派系與政黨之間的新關係。本研究提出主要結果如下:
    壹、新北市地方派系由初級關係之基礎演變成政經結盟
    2000年與2008年兩次總統選舉的政黨輪替,地方派系因國民黨分裂而造成成員出走,加上陳水扁意識型態掛帥與馬英九清廉執政的堅持,目前仍擁有較大影響力的派系為都會型具有經濟規模的派系系統及鄉村型具有基層服務的樁腳體系,為新北市現階段實力最堅強的派系。
    貳、新北市選舉政黨影響力上升,派系影響力下降
    新北市傳統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已形成一個主要特徵:即候選人的派系色彩逐漸淡薄。都市化與民主化的人口大量移入和民主政治的透明化,移入者的派系觀念淡薄及政治利益已經無法由單一勢力所掌控,派系的固定票源下滑,導致候選人需與其他社會與民間團體或特定族群結盟合作。由於勝選的壓力,候選人必須強調本身的學經歷、問政風格與口碑,致使派系色彩在歷屆的選戰漸為稀釋。
    參、新北市地方派系現未產生大規模恩主之轉換
    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認為派系與政黨在新北市市議員選舉中,為決定候選人得票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故選定以迴歸模型之設計來預測此兩自變項對於得票率的解釋力。分析結果呈現:地方派系對於市議員候選人得票率之影響力有逐漸式微的傾向,因為有越來越多因素涉入影響候選之得票率,使得地方派系對於候選人得票率之解釋力下降。
    肆、農會功能的逐漸轉變
    由於台灣出現政黨輪替,農會為單一政黨服務的政治動員功能下降,雖然許多農會理事長、總幹事仍具國民黨籍,但根據訪談結果,農會不再單獨公開支持特定政黨,甚或部分黨部失去與農會對話、聯繫的管道,農會由以往的協助政治統治的工具性格,轉變成具有自主性,而與政黨採取保持距離,有條件合作的關係。
    伍、新北市農會變數的影響力雖然下降,但仍是最高的
    本研究進行農會背景、派系背景、國民黨背景、民進黨背景(依變數)與當選與否(自變數)的迴歸分析發現,農會影響力高於派系背景、國民黨背景、民進黨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背景」此一變數的影響力已逐漸上升,除了三屆總合資料來看,民進黨屬性影響力已高於國民黨外,2010年選舉,「民進黨背景」是所有變數中影響力最大的,新北市的政治結構顯然在政黨政治下,有結構性的轉變。
    陸、新北市農會與地方派系關係模型-多數農會仍被派系掌握
    新北市派系、農會關係的模型中,模型一(全控型)有8區,模型二(分佔型)有5區,模型三(參與型)有4區,模型四(獨立型)有7區,因此,模型一與模型四為主要模型。本研究有以下三點看法:一、不應把農會簡單地視為國民黨或地方派系的禁臠,或單純工具看待,許多農會仍有自主性。模型三(參與型)與模型四(獨立型)的農會都具有自主性。二、許多農會自成一局,但有些農會涉入地方政治,自己成為派系,而被稱為「農會派」,譬如:樹林、三峽、深坑,通常「農會派」與「公所派」或「鎮長派」對立。若自成格局,卻又不涉入政治,或並無重要幹部參政,則此區模式為模型四;若已成一派系,則為模型一。三、本研究深入訪談時,常聽訪談對象表示農會與派系無任何關係,但經研究比對資料後得知,新北市各區農會中,能排拒地方派系力量的只有7個,佔全部24個區農會的29%,其餘仍受地方派系影響,惟程度有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論文章
    丁文郁
    2011 「農會選舉制度之變革切莫因小失大」,農訓雜誌,台北:農訓協會,第251期。
    丁仁方
    1999a 「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
    1999b 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丁彥致
    1994 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研究:1981〜1992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于宗先總主編,楊必立主編
    1976 台灣財稅改革論文集,台北:聯經。
    1992 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吳文程
    1991 「中華民國政治精英結構的轉變:技術官僚和政治民主化」,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言討論文集,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1995 「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
    1996a 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6b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重禮
    1998 「亦敵亦友: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7期。
    2002a 「SNTV的省思:弊端肇因或是代罪羔羊」,問題與研究,第41卷2期。
    2002b 「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
    小笠原 欣幸
    吳芳銘
    1996 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若予
    1992 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業強。
    吳親恩
    2008 「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
    呂亞力
    1988 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
    何思因
    1992 「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民主化」,東亞季刊,第23卷第4期。
    2000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中的宋楚瑜現象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
    金 毅、許鴻艷、唐吉洪譯,Chalmers Johnson
    2010 通產省與日本奇蹟-產業政策的成長(1925-1975),長春:吉林出版。
    沈國屏
    1993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
    1994 「外來政權、反對運動與地方派系的選舉互動」,台北:台灣政治學會,邁向台灣政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2月17日。
    林政緯
    2004 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師模、陳苑欽
    天下雜誌編
    2008 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
    林瓊珠
    1998 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1991〜1996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爵士
    1994 農會選舉與農會發展之研究:以雲林縣東勢鄉為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稷治
    1991 台灣農民意識轉換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繼文
    1997 「政黨重組與選舉制度改革」,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2期。
    2006 「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一個配套論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3卷第2期。
    1992 土地、財團、選舉,台北:天下雜誌。
    林鐘雄
    1987 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周志龍
    2004 「台灣新都市主義與城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劃,第31卷第3期。
    周育仁
    1993 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
    1994 認識政治,台北:台灣書局。
    1996 台灣政經關係變遷之研究,政治學報,第28期。
    2003 政治學新論,台北:翰蘆。
    2006 國會改革對台灣政黨體系之影響,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編,台灣政黨政治的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誠
    2009 2008年總統、立委選舉評析,蔡政文主編,2009年台灣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周育仁、鄭又平
    1998 政治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
    周陽山
    1995 「三黨不過半在那裡?以選舉趨勢線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2期。
    胡 佛
    1991 「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卷第6期。
    胡 佛、陳德禹等
    1989 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忠一
    2006 「全球化趨勢下的都會治理:高雄的挑戰」,環境與世界,第13期。
    1996 「日據時期台灣農會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第1期第6卷。
    胡盛光
    1992 農會法的理論與實務(上)(下),台北:大偉。
    1994 農會法,著者自印。
    柯志明、翁仕杰
    1993 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卷。
    洪金珠
    1985a 「農業消退中的農會選舉」,時報雜誌,第269期。
    1985b 「假農民操縱選舉」,時報雜誌,第270期。
     1985c 「農會的政治角色」,時報雜誌,第271期。
    王承彬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等譯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建生、林 霖、寇龍華
    1961 「台灣肥料換榖制度的研討」,社會科學論叢,第11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施威全
    1993 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地方派系,台北:生智。
    施昭顯
    1983 台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俊臣、陳陽德
    1955 土地改革與農會改進,台北:中國農民服務社。
    2001a 台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縣市長篇,台北:時英。
    2001b 台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台北:時英。
    姜南揚
    1995 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
    姚惠忠
    1998 「政黨提名策略與派系輪政之競局理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3期。
    風雲論壇編
    1994 透視百里侯之戰,台北:風雲論壇。
    苗蕙敏
    1991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壽
    翁 翊
    1997 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照彥
    1992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
    涂一卿
    1994 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夏鑄九
    1991 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台灣之地方政府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第6卷第1期。
    2004a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第7期。
    徐火炎
    1992 民主轉型過程中的政黨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
    1993 「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1期。
    徐永明
    2000 「宋楚瑜現象:菁英分裂、選票動員與政黨重組」,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
    徐永明、陳鴻章
    2004 「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第8期。
    徐振國
    1991 「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主義的銳變與發展」,收錄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
    時和興
    2004b 「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第8期。
    1996 關係、限度、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永光
    1989 「新國家主義研究興起的探討」,國魂月刊,5月號。
    1990 得票率與席次之關係:台灣歷次選舉之分析,成功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1991 「新國家主義研究興起的探討」,國魂,第546期。
    1993a 「支持台獨選票之分析:78、80、81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1期。
    1993b 「台灣地區政黨競爭之形成及發展」,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2期。
    1995 「台灣選舉中之不比例性的分析:八十三年地方自治大選之個案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1期。
    1997 台灣地區地方派系與政治生態之實證研究,台北:未出版。
    1998a 「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的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
    2006 「台灣的司法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第10期。
    1998b 「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
    2000a 「從博弈理論分析聯合政府」,新野論壇。
    2000b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證研究:87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8年度研究計畫。
    2001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
    2002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6期。
    2003a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3期。
    2003b 「村自治與基層民主」,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台北:韋伯文化,頁261:282。
    2003c「地方派系政黨支持變遷之研究:基隆市個案分析」,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
    2004a 「地方政府與政治」,政治學(上),台北:五南,頁375:415。
    2004b 「第十一屆總統大選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之意涵」,「和平論壇」時事座談會議(一),中華歐亞基金會。
    2007 「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第14卷第2期。
    2004c 「村里長社會、行政及政治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2004d 「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型塑我國基層地方政府組織的未來圖像」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治學系。
    2005 「台灣地方派系研究中訪談法的運用」,台灣研究的基礎與前沿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2007 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第74期。
    2009c 「以三大都會區強化競爭力」,國政評論,憲政(評)098:093號。
    2009d 「台灣地方治理之演變:制度途徑之分析」,大陸與台灣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系、項昌權教授學術基金會。
    2009e 「2009年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果之分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上海社科院。
    2010 「2009年縣市三合一選舉後續政治效應」,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1期,時事評論。
    高永光、姚立明等合撰
    1992 二屆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王振寰
    高永光、劉佩怡
    2006 「台灣行政區劃方案評估」,2006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再訪民主: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
    陳 誠
    1961 台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中華書局。
    陳介玄
    1996 貨幣網路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化,台北:聯經。
    1999 「派系網絡、樁腳網路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陳介英
    1996 「選舉與地方化社會意義:台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內涵」,思與言,第34卷第1期。
    陳玉璽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春季號。
    1992 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硏究,台北:人間。
    陳希煌
    1997 健全農會信用部體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東升、周素卿
    1993 「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台大社會學刊,第22期。
    陳明通
    1989 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a 「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主辦,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6月12:13日。
    1993a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
    1992b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背景與省議員選舉,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1997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9a 「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第7期。
    1999b 「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
    2001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
    1991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自立晚報。
    1993b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
    陳啟清
    1998 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國霖
    2004 黑金,台北:商周。
    陳陸輝
    1994 「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2期。
    陳華昇
    1993 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台聯成立有助於台灣政黨政治健全發展?」,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8期。
    陳聰勝
    2001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1978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9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台北:著者自印。
    陳陽德
    1970 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 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
    1987 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聯豐。
    陳鴻瑜
    2000 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
    陳韻如
    2000 地方議會之組織與行政管理:以彰化縣與台中市議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沈國屏
    康 瑄
    1972 台灣肥料配銷實況,台北:台灣銀行。
    莊天憐
    2000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莊姿鈴
    2004 台灣農會選舉制度與決策過程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四鄉鎮農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
    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1998年立委選舉分析」,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研討會,國策研究院主辦,3月8日。
    郭敏學
    1995 「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學報,第36卷第5期。
    1977 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商務。
    1983 合作化農會體制,台北:商務。
    1984 台灣農會發展軌跡,台北:商務。
    張正修
    1993 「從地方法治話談自治立法權理論確立方向」,淡江大學法政學報,第1期。
    張正莉
    1993 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1986~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仲
    2008 台北縣汐止市政治版圖變遷之分析:2001-2004的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宜蘭:佛光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豪
    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
    1997 台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澤
    2000 都市化、派系得票率及選舉投票率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仁
    2004 「農會理監事候選人實際從事農業認定及審查辦法簡介」,農政與農情,台北:農委會,第149期。
    張昆山、黃政雄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張炎憲、高淑媛
    1996a 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北縣文化。
    1996b 混亂年代的台北縣參議會(1946-1950),台北:北縣文化。
    1995 「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
    張炳文
    1991 台灣鄉村選舉與派系運作對鄉村建設之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碩士論文。
    張炳南
    1965 台灣農會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張茂桂
    1986 「『省籍』類屬的社會意義」,中國論壇,第266期。
    張茂桂、陳俊傑
    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張茂桂、蔡明惠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王業立
    張致源
    1996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超
    1999 選民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嘉義市第四屆與第五屆市長選舉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銘
    1991 「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1期。
    許福明
    1986 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台北:正中。
    常憲章
    1958 地方選舉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文化。
    1998a 「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
    彭基山
    2002 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探討:以苗栗縣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懷恩
    1989 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
    1992 中國政治的文化的轉型,台北:風雲論壇。
    程全生
    1984 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
    游光明
    1994 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盈隆
    1998b 派系動員效果之研究:台中縣市為例,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一九九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
    游盈隆主編
    1998 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游清鑫
    1996 「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
    黃東益
    2001 「政黨政治發展與地方派系運作」,「民主與地方統治:第二波台灣地方菁英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辨,高雄:2001.12.29。
    黃德福
    1990a 「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
    1990b 「Local Factions,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
    1999a 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五南。
    1991 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評估(第五冊):七十八年選舉政黨初選制度的評估(以國民黨為例),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1993 「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4期。
    1994a 「選舉競爭與國民黨之轉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
    1994b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
    1994c 「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
    1995 「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與研究,第2卷第2期。
    1997 「農會與地方自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中國地方自治,第50卷第1、2期。
    黃德福、游清鑫
    1996 「演變中的政黨體系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策專刊,第142期。
    1999b 「由三合一選舉結果看國民黨未來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期。
    黃德福、劉華宗
    1994 「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第2卷第2期。
    1995 「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台北:中國政治學會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研討會,10月21-22日。
    黃瓊文
    1999 威權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麟翔
    1998 政黨與選舉:中國國民黨輔導黨員參加高雄市第二屆市長選舉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碩士論文。
    費孝通
    1993 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
    項昌權
    2001 「縣市長選舉結果與地方政黨版圖變遷」,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2期。
    1971 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商務。
    楊日青
    2000 「政府體制、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與內閣組合的關係」,新野論壇,第3期。
    楊孝嶸、吳文程、姚立明等
    1993 二屆立委選舉國民黨部分選舉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楊英杰
    1996 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婉瑩
    2001 「從第五屆立委選舉結果探討未來選舉制度改革之方向」,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0:087號,12月28日。
    葛永光
    2008 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
    1989 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
    詹碧霞
    1999 買票懺悔錄,台北:商週。
    雷壹閑
    1992a 「農會是悍衛國民黨的鐵衛軍:農會輔選系統是鐵票部隊」,財訊,11月。
    1992b 「國民黨熱情擁抱農民:農會系統選舉動員力強」,財訊,11月。
    趙永茂
    1977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一般性及三個代表性個案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1989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一個概念架構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
    王業立、蔡春木
    1990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
    1992 「政治精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台灣基層民選政治精英之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4期。
    1993a 「政治精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台灣基層民選政治精英之分析」,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4輯。
    1993b 「台灣地方黑道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
    1993c 「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0年代的分析」,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華民國政治轉型的新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印行,12月19日。
    1994a 「政黨政治與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新聞報導:黨派、省籍與民意」,台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1期。
    1994b 「非都會黑道與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1994c 「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1980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
    1995 「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
    1996 「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
    2004 「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
    1998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2000 「台灣地方的民主發展與困境:李登輝總統的成就與評論」,收錄於林文程編,李總統執政十二年與台灣的成就,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2001a 「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政治學會主辦,1月。
    2001b 「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
    2004 「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
    趙永茂、黃瓊文
    2000 「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1970及1990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
    趙建民
    1994 威權政治,台北:幼獅。
    趙既昌
    王靜儀、傅恆德
    1985 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
    廖正宏
    1986 「台灣農業人力資源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乙種之1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忠俊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2000 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
    2008 台灣鄉鎮舊地名考釋,台北:允晨。
    廖坤榮
    1996 總統選舉與公共政策:以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縣市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第7卷,第1期。
    2001a 「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
    2007 「派系政治下之府會關係:台中縣的個案研究(1951:2005)」,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
    2001b 後現代主義的政策分析,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2001c 台灣農會政治網絡形成與經營管理的困境,2001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政大政治系、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台北,2001.12.15。
    2002 「政府與農會組織:治理典範的挑戰」,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台北:空大。
    2004 「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
    廖益興
    1993a 「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9期。
    1993b 「政黨、選舉與地方派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5期。
    1994 「從政黨的地方經營看基層選舉」,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9期。
    1996 「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29期。
    2001 「政黨的選舉競爭與合作」,國策專刊,第18期,。
    內政部營建署
    廖朝立
    2003 天黑黑莫落雨:十二萬農漁民大遊行傳真,台北:台灣社會科學社。
    廖朝賢
    2001 2001年台灣地區各級農會營運分析,農訓雜誌,第19卷,第10期。
    廖達琪
    2002 「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初探:民國82年及90年地方菁英背景及觀點之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6期。
    廖達琪、黃志呈
    2003 「民主化與地方的行動效能—從台灣兩波地方菁英的認知判斷探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9卷。
    廖樹宏
    2008 台灣農會:新合作化經營,台北:商訊。
    2002 修訂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熊瑞梅、邱瑜瑾等
    1993 「台中都市變遷:區位、政府及地方菁英影響力結構」,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蔡宏進
    1997 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台北:農訓協會。
    2006 台灣農會改革與鄉村重建,台北:唐山。
    蔡明惠
    1987 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地方派系的選舉運作及其角色功能」,澎專學報,第1期。
    1998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
    蔡明惠、張茂桂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
    蔡孟熹
    1997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1991~1996年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勝佳
    2001 「休閒農業與策略聯盟」,收於中華鄉村發展學會編印,發展觀光農園結合農村規劃研討會專集。
    劉旭清
    1994 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以嘉義縣為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偉、柯志明
    2002 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第9卷。
    劉佩怡
    1954 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與台灣省各級農會改進,台北:編者印行,檔號:544/223。
    2002 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
    1999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清榕
    1992 台灣農會選舉之研究,省政研究發展叢書第65輯農林漁牧類專案研究報告。
    1993 「台灣農會選舉之研究」(上)(下),台灣經濟,第195、196期。
    1995 「台中市地方派系之特質」,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劉華宗
    1994 台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之變遷-M鄉農會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進慶
    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第六組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經堂
    1970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台灣農業,第6期。
    潘茹雄
    1997 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晟、石振國
    1993 「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第170期。
    賴秀真
    1994 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書誥
    1952 台灣農家經濟-黨的社會調查,農村典型調查報告,台北:中國國民黨。
    2007 我與台灣農會半世紀-蔣書誥農會文集,台北:學海。
    蕭全政
    1984 「台灣地區稻米政策之結構性分析1945-1973」,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三年年會學術研討會。
    1987 「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社會科學論叢,第35期。
    1988 「權利與利益-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基礎」,公共政策學報,第10期。
    1989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
    1991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蕭國和
    1988 台灣農業興衰40年,台北:自立晚報。
    蕭新煌、朱雲漢等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收錄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三民。
    1989 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薛化元
    2000 「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一九五0至一九九六年):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第135期。
    藍逸之、李建平
    2007 「失能的空間治理及其時空再層級化障礙—評析亞太地緣政經中的北台都市區域與國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5卷第1期。
    藍逸之、李承嘉
    2009 「台北市企業型都市治理在空間政治角力過程中的制度危機—一個尺度的政治經濟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0卷第2期。
    韓秀珍
    2002 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謝志得
    1950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2期。
    1996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敏捷、吳芳銘、劉兆隆
    1995 「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的循環機制」,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辦,選舉與政治腐化學術研討會,6月17:18日。
    謝捷晃
    2003 農會經營危機與轉型革新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復生
    1995 「三黨不過半?省市長選舉後台灣的政黨政治生態」,亞洲研究,第14期。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
    1995 「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
    薄慶玖
    1952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4期。
    1996 選舉、人權與政府體制,台北:文笙。
    2000 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顏亮一
    1993 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三峽民權街個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萬榮水
    1999 「選舉與補助款的分配:綁樁?還是平衡地方財政?」,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
    蘇子琴
    1992 權與錢: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台北:新新聞。
    蘇永欽主編
    2001 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翰蘆。
    1953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5期。
    蘇家聲
    1989 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台北:國立政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瑞昌
    1988 鄉村社區的權力結構與領導體系變遷:以新埤鄉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 昕等譯,Robert A. Dahl著
    1995 民主理論的前言(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香港:牛津大學。

    二、報紙
    中央日報
    高永光,「執政黨與省市長初選的民主意義」,1994年8月15日。
    尹仲容
    高永光,「二中全會後中國國民黨體系的轉變」,1994年8月28日。
    中央社
    蘇龍麒,「農漁會法爭議 關鍵條文遭保留」,2010年12月22日。
    中國時報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1982年1月11日,2版。
    「地方政情在七七症候群的熱度中浮沉」,1988年7月18日,2版。
    「派系樁腳、老人茶:地方選舉的幾點省思」,1989年11月30日,6版。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1990年1月6日,4版。
    「執政黨應致力重建與地方關係」,1991年11月23日,6版。
    「地方派系反彈與國民黨危機」,1993年7月19日,2版。
    1962 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吳乃德,「地方勢力坐大可能成為政經怪獸」,1994年5月24日,4版。
    「地方派系已成國民黨養出的異形」,1999年9月14日,3版。
    胡祖慶,「政黨重組審慎為之」,2001年4月19日,15版。
    郭正亮,「政黨結盟的正道與歧途」,2001年6月18日,2版。
    自由時報
    林嘉東,「萬里行政大樓停擺 扯出選舉恩怨」,2009年11月10日。
    經濟日報
    「地方派系鮮明左右選戰」,1992年12月8日,3版。
    「金權、地方派系和保守勢力衝擊國民黨」,1993年8月18日,3版。
    聯合報
    文偉達
    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迷思」,1986年3月3日,2版。
    高永光,「黨內民主與政黨競爭能力」,1993年8月7日,2版。
    「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四種互動關係」,1995年10月27日,39版。
    施正鋒,「選情觀察,選民與政黨脫鉤」,1997年11月22日,11版。
    陳敏鳳,「為了自身利益 擔心凍省輸掉首役就別玩」,1997年11月21日,5版。
    邱瑞杰、楊惠琪,「金山/前後任鄉長對決」,2005年10月29日。
    聯合晚報
    曾敬德,「馥華集團推3案賺50億 董座陳金鐘 逐捷運而蓋」,2007年5月31日。
    陳志平,「馬提三都十五縣 鄉鎮人口三十萬」,2008年1月5日。
    蘋果日報
    1998 市議員連任因素之分析:以第五屆嘉義市議員選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睿誠,「省農會理監事傳有賄選」,2005年 4月23日。
    張麗娜、羅暐智,「最多曾一次賠掉幾十億元」,2010年8月3日。
    三、地理方志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
    2001 林口鄉志,台北:林口鄉公所。
    2005 中和市志(上、下冊),台北:中和市公所。
    2006 新店市志,台北:新店市公所。
    2009 蘆洲市志,台北:蘆洲市公所。
    王明義總編
    田弘茂
    1993 三峽鎮志,台北:三峽鎮公所。
    台北縣政府
    2010a 續修台北縣志,台北:台北縣政府。
    2010b 台北縣升格新北市2006-2010施政全紀錄,台北: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三芝鄉公所編
    1994 三芝鄉志,台北:三芝鄉公所。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
    1997 平溪鄉志,台北:平溪鄉公所。
    汐止鎮志編輯委員會
    1998 汐止鎮志,台北:汐止鎮公所。
    1989 大轉型,台北:時報文化。
    李 平主編
    2006 八里鄉志(上、下冊),台北:八里鄉公所。
    坪林鄉公所編印
    2002 坪林鄉志,台北:坪林鄉公所。
    林能士總編纂
    1997 深坑鄉志,台北:深坑鄉公所。
    板橋市志編輯委員會
    1997 板橋市志(續編),台北:板橋市公所。
    唐 羽
    2001 雙溪鄉志(上、下冊),台北:雙溪鄉公所。
    安德生(W.A. Anderson)
    2004 貢寮鄉志(上、下冊),台北:貢寮鄉公所。
    許家華、劉芝芳
    2010 烏來鄉志(修訂第一版),台北:烏來鄉公所。
    黃克武、洪溫臨
    2010 金山鄉志(政事篇),台北:金山鄉公所。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
    1998 新莊市志,台北:新莊市鄉公所。
    萬里鄉志編纂小組
    1997 萬里鄉志,台北,萬里鄉公所。
    練國義主修
    1951 台灣之農會,農復會特刊第1期。
    1997 石門鄉志,台北:石門鄉公所。
    鄭懿瀛撰
    2005 三重市志‧續編(上、下冊),台北:三重市公所。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編
    2001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
    鍾溫清總主編
    2002a 瑞芳鎮志(政事篇),台北:瑞芳鎮公所。
    2002b 瑞芳鎮志(人物篇),台北:瑞芳鎮公所。
    外文部分
    朱浤源主編
    Belloni, Frank P.& Beller, Dennis C.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England: Oxford Press.
    Bosco, Jacobs.
    1992 “Taiwan Factions: Q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Vol. 31, No.2.
    Bosco, Joseph.
    1989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a Taiwanese Township: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4 “Faction versus Ideology: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in Taiwan’s Elec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7.
    Cantori and Ziegler Jr. eds.,
    1988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he Post-behavioral Era. Col: Lynne Rienner.
    Caporaso, James& Levine David
    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1992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81 "Local Government, Urban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Theory, Vol. 2.
    Chalmers, D. A.
    1985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H. J.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8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Cantori and Ziegler Jr.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the Post-behavioral Era. Col: Lynne Rienner.
    Chen, Dung-sheng.
    2001 “Taiwan’s Social Change in the Patterns of Social Solidarit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5
    Cheng, Tun-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 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Asian Survey, vol. 41, no. 4.
    朱雲漢
    Cheng, Tun-jen and Brantly Womack.
    1996 “General Reflections on Informal Politics in East Asia,” Asian Survey, vol. 36, no.3.
    Chubb, Judith.
    1981 “The Social Bases of an Urban Political Machine: 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in Palermo.” in Eisenstadt and Lemarchand ,eds.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CA: Sage.
    1982 Patronage, Power, and Poverty in Southern Italy: A Tale of Two Ci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pham, Christopher. ed.
    1982 Private Patronage and Public Power, NY: St. Martin’s Press.
    Collier, Ruth Berins and David Collier.
    1979 “Inducements versus Constraints: Disaggregating ‘Corporat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3, No.4.
    Eisenstadt, S. N.
    1979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Power, Trust, and Meaning: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Analysis.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isenstadt, S. N., and Rene Lemarchand, eds.
    1981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CA: Sage.
    Eisenstadt , S and L,Roniger ,
    1981 ”The Study of Patrons:Clint Relation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Sociological Theory,” in Eisenstadt and Lemarchand eds.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CA: Sage.
    1984 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rust in Socie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dersveld, Samuel& Mingming Shen
    2001 Support fo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China Countrysi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Cadres and Villagers in Four Counties, 1990 and 1996 , Md. : Lexington Books.
    Flynn, Peter.
    1974 “Class, Clientelism, and Coercion: Some Mechanisms of Internal Dependency and Control.”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2, No.2.
    1989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
    Fox, Jonathan.
    1994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Clientelism to Citizenship: Lessons from Mexico.” World Politics, Vol.46, No.2.
    Gallin Bernard,
    1966 Tisin Hsing, 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ldthorpe, John H. ed.
    1984 Order and Conflict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larendon Press: Oxford.
    Graziano, Luigi.
    197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lientelism. N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1977 “Patron: Client Relationships in Southern Italy.” in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Clientelism: Premodern, Modern, Postmodern.” in Luis Roniger and Ayse Gunes:Ayata. Boulder eds. Democracy, Clientelism, and Civil Society, CO: Lynne Rienner.
    1992 「二屆立委選舉結果之評估」,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50期。
    Hall, Anthony.
    1977 “Patron:Client Relations: Concepts and Terms.” in Schmidt et al. Modes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Models of Societ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pp. 510-512.
    Hood, Steven.
    1996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The Rise of Kuomintang Factions.” Asian Survey, Vol. 36, No.5.
    1980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tsu Township, Taiwan: Canberra.
    Johnson, Chalmers
    1981 “The Taiwan Model,” in James C. Hsiung et al. The Taiwan experience, 1950-1980 : contemporary Republic of China. NY. Praeger.
    Katzenstain, P.
    1985 Small States in World Markets: Industrial policy in Europe.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 Robert R.
    1994 「選舉競爭、社會分歧與政黨體制的演變:台灣民主政治的鞏固過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
    1977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and Partisan Conflict: A Study of Seve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James M. Malloy, ed.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Kaufman, Robert& James N. Rosenau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Donald M. Freeman, e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NY: The Freepress.
    Kuo, Cheng-tien
    1995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 Pittsburgh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Lande, Carl H.
    1965 Leaders, Factions, and Parties: The Structure of Philippine Pol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elism.” in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hmbruch, Gerhard.
    1977 Liberal Corporatism and Party Govern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10, No.1.
    1995 「省市長選舉與台灣政黨競爭型態的走向」,亞洲研究,第14期。
    1984 ‘Concer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st Networks’ in John Goldthorpe ed. Order and Conflict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larendon Press: Oxford, CA: Sage.
    Lemarchand, Rene.
    1981 “Comparative Political Clientelism: Structure, Process and Optic.” in Eisenstadt and Lemarchand eds.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rman, Arthur.
    1977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 in Taiw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1, No.4.
    Linz, Juan
    2000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Col: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ipset,Seymour Martin.
    1994 “Th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9.
    Malloy, James M. ed.
    2001 「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轉型」,二十一世紀評論,第65期。
    1977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Migdal, Joel S.
    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uzelis, Nicos
    1986 Politics in the Semi-periphery: Early Parliamentarism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Balkans and Latin America, London: Macmillan.
    Ozbudun, Ergun.
    1981 “Turkey: The Politics of Clientelism.” in Eisenstadt and Lemarchand eds.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CA: Sage.
    Rhodes, Aaron A.
    1984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Incentives in Political Machine.” Archives Européennes de Sociologie, No25.
    Roniger, Luis.
    朱雲漢、黃德福
    1990 Hierarchy and Trust in Modern Mexico and Brazil. New York: Praeger.
    1994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lientelism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n Luis Roniger and Ayse Gunes:Ayata. Boulder eds. Democracy, Clientelism, and Civil Society, CO: Lynne Rienner.
    Roniger, L and A.Gunes
    1994 Democracy , Clientelism, and Civil Society, CO: Lynne Rienner.
    Samuel P. Huntington.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 Vol.36, No.1.
    1975 Corporat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Authoritarian Portugal, CA: Sage.
    1977 Modes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Models of Soci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10, No.1.
    1990 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政治民主與社會福祉,台北:業強。
    1979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CA : Sage.
    1981 Interest Intermediation and Regime Grovernability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S. Berger eds.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Reflections on Neo: Corporatism, in G. Lehmbruch and P.C. Schmitter eds., Patterns of Corporatist Policy: Making,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5 Neo-corporatism and the State, in Wyn Grant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poratism, London : Macmillian.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Corporatism is Dead! Long Life Corporatism!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24, No.1.
    Scott, James C.
    1969 “Corruption, Machin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2, No.4.
    1972a Comparative Political Corruption. NJ: Prentice: Hall.
    1972b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6, No.3.
    朱雲漢譯,Arthur Lerman
    1977 “Political Clientelism: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in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ilverman, Sydel F.
    1977 “Patronage and Community: Nation Relationship in Central Italy.” in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kocpol, Theda&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ed.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niland, Martin.
    1985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an, Qingshan, Peter Kien:hong Yu amd Wen:chun Chen.
    1996 “Local Politics in Taiwa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sian Survey Vol.36, No.5.
    Thompson, Stuart.
    1982 「台灣的中央領導階層與地方政治人物」,中國現代化歷程,台北:時報。
    1984 “Taiwan: Rural Socie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White, Caroline.
    1980 Patrons and Partisans: A Study of Politics in Two Southern Italian Commun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arda, Howard J.
    1973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Iberic Latin Tradition: The Corporative Model,” World Politics, Vol.25, No.2..
    Winckler, Edwin.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朱匯森等編
    1988 土地改革史料,台北:國史館。
    江富貴
    2009 農會總幹事產生方式及理監事會員直選之研究-桃園縣鄉鎮市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
    1993 台灣統計年報,南投:台灣省政府。
    台灣省農林廳編印
    1954 台灣農會年報,台北:台灣省農林廳。
    台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委員會
    1949 台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報告書,台北:台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委員會。
    台灣省農會
    2010 台灣區各級農會年報:99年度版,台中:台灣省農會。
    李允傑
    1999 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
    李信達
    1999 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台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展臺
    1981 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憲文
    1985 農地改革後農會權力分配之個案研究,台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台北:李登輝自印本。
    吳乃德
    1982 「台灣地方派系的危機:中央和地方政治同盟的基礎」,深耕雜誌,第9期。
    吳乃德、陳明通
    1992 「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
    吳文星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526150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15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52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