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522/145549 (79%)
Visitors : 53545794      Online Users : 10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2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2


    Title: 趣味/道德/覺世:《月月小說》研究
    Interest/moral/awareness:the study of The All-Story Monthly
    Authors: 王尹姿
    Wang, Yin Tzu
    Contributors: 高桂惠
    王尹姿
    Wang, Yin Tzu
    Keywords: 《月月小說》
    晚清
    近現代
    二十世紀小說
    新小說
    All-Story Monthly
    late Qing
    modern times
    20th Chinese novels
    Xin Xiao Shou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9 10:18:3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由作者/編輯群、文本、文化三大脈絡切入,以此觀察晚清四大小說之一的《月月小說》。藉由此環環相扣三者,以考察《月月小說》作為一本小說、文學刊物之主體性,及其在文學史、小說發展史上的意義。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相關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與步驟,以此作為本論文之基礎;第二章討論《月月小說》聚合的作者/編輯群體,探討其小說觀、知識狀態及編輯行為,我們可從中了解,《月月小說》除了「啟蒙」的重責大任外,更具備了小說休閒、趣味、通俗的本色。而小說家們選擇了融合新舊的文化道路,以此回應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

    第三章討論小說敘事的轉變,透過對傳統小說技巧挪用的考察,以及對「譯」、「述」的梳理,可知《月月小說》對於「小說」文類具有高度的自覺與嘗試;第四章為小說題材類型論,將《月月小說》的小說文本分為趣味、道德、啟蒙三大部分考察,即便就表面看來十分不精準且雜亂的分類,仔細探究後,仍可見其中各自的特性與相互對話之處;第五章討論小說的時事與社會關注,以文本世界為中心,考察小說如何重寫時事。可以發現,《月月小說》雖揭露、陳列許多問題,但卻用小說的幽默、趣味筆調消解了當中的重量,用笑聲翻轉了政令、美德的價值。

    第六章著眼於《月月小說》其他文類的作品,由此我們發現,《月月小說》透過多種文類去支撐、呼應其刊物主旨,但在隨筆、燈謎等文字背後,卻折射出了知識遊戲的光芒,凸顯了對啟蒙的質疑,以及其中休閒的可能。

    第七章為結論,總述先前論點,並提出本論文之觀察:《月月小說》在近、現代小說史上,正巧連接了「新小說」(文學啟蒙)和「禮拜六」(文學休閒)兩者,並為充滿啟蒙、現代性智識體驗的晚清小說,開啟了其他面向的風景。
    I attempt to analyze The All-Story Monthly(《月月小說》) which is one of the 4 modern times novel magazines in 3 ways that are authors-editors, text and culture. I attempt to deriv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ll-Story Monthly from these 3 ways, and elucidate its meaning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on hist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is essay. In second chapter, I discuss the authors-editors. I conclude that in addition to enlightment,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gist of The All-Story Monthly
    .
    In third chapter, I discuss the transition of narrative skills. To study the using of traditional narrative skills and analyze the texts of translations, we could comprehend that the authors tried various methods to vary narrative skills with highly conscientious of “novel”. In forth chapter, I discuss the classified catalogues of The All-Story Monthly. In my opinion, there is a distinct theme of each catalogue and they all rely on the gist of the magazine. In fifth chapter, I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vels and essays which using same social materials. It is clear to perceive that authors using an interesting way to “rewrite” news or histories.

    In sixth chapter, I deliberate about the texts of other literary genres. There is a leisure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se texts.

    In seven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I present that The All-Story Monthly is a significant magazine of Chinese modern times literary history. It is a transition stage between Xin Xiao Shou(新小說) (literary enlightment) and Li Bai Liu(禮拜六) (leisure literature).
    Reference: 一、古籍
    莊周撰;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台北:文津,198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1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台北:三民書局,2002
    清‧李汝珍:《鏡花緣》,濟南:齊魯書社,2005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台北:文海,1969
    清‧《月月小說》復刻本,東京:東豐出版社,1979
    清‧《新小說》復刻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0
    清‧《小說林》復刻本,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1980
    清‧《新新小說》復刻本,上海:開明書店,1980
    清‧《繡像小說》復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清‧《申報》,上海:上海書局,1983
    清‧《時報》復印本,香港:蝠池書院,2007
    二、專著
    (一)文學╱報刊史專著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汪家熔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馮光廉編:《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袁進,陳伯海:《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夏志清著;丁福祥,潘銘燊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時萌:《晚清小說史》,台北:國文天地,1990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張炯,鄒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第五卷‧近現代文學編》,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台北:文海,198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二)近代小說╱文學研究論著
    韓南(Hanan, Patrick)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Rudolph G. Wagner,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in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米列娜(Milena Dolezelava-Velingerova)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運動與通俗文學之興起》,台北:中研院,1983
    王國偉:《吳趼人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王燕:《晚清小說期刊史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方長安:《選擇‧轉化‧接受--晚清至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文學流變與日本文學關係》,武漢:武漢大學,2000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講演;季進編:《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杜慧敏:《晚清主要小說期譯作研究(1901-191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政大中文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胡全章:《傳統與現實之間的探詢——吳趼人小說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胡曉真編:《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台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
    ──:《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二十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修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中國前現代文學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郭浩帆:《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北京:當代出版社,2003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韓偉表:《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6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
    ───,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社會經濟轉型》,上海:東方出版社,2005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劉增傑:《中國近代文學思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蔣英豪:《近代文學的世界化-從龔自珍到王國維》,台北:台灣書店,1998
    黎小蓮,朱殊:《近代小說理論批評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鄭方澤:《中國近代文學史事編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985-1911)》,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顏廷亮:《晚清小說理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6
    (三)其他時期小說/文學研究論著
    浦安迪(Plaks, Andrew):《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王長安:《徐渭三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修辭結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1979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6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1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四)近、現代文化論著
    吉爾伯特‧羅茲曼(Rozman, Gilbert)等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舒衡哲(Schwarcz, Vera)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運動》,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商務,1995
    ───:《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商務,1995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韋政通:《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台北:東大,1991
    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社會科學院,1996
    胡金野:《中國禁煙禁毒史綱》,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2006
    苑書義等著:《中國近代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0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台北:漢京文化,2004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1986
    ———:《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羅福惠:《長江流域的近代社會思潮》,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羅秀美:《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
    (五)文獻資料
    王孝廉:《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廣雅,1984
    王繼權,安平秋等編:《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文基編:《中國文學研究新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華東續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卷一,台北:遠東出版社,1953
    ——編:《中國新文藝大系‧論戰一集》,台北:大漢出版社,1977
    ──:《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
    香港文學研究社:《中國新文學大系》,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2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台北:文光出版社,1959
    ───:《佛學研究十八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康有為撰;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董文成,李勤學主編:《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文藝,1981
    廣文編譯所:《中國近代小說史料彙編》,台北:廣文出版社,1980
    ─────:《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台北:廣文出版社,1987
    錢鍾書:《七綴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魏紹昌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1980
    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台北:維明書局,1983
    羅家倫主編:《江蘇》,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出版,1968
    —————:《國民日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出版,1983
    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出版,1986
    (六)理論介紹╱譯著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世紀出版,2005
    喬伊斯‧艾坡比(Appleby, Joyce),琳‧亨特(Hunt, Lynn),瑪格麗特‧傑考(Jacob, Margaret)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1996
    巴赫金(Bakhtin, M.M)著;錢中文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Barthes, Roland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Edition, 1988
    巴爾(Bel, Mieke)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柏格森(Bergson, Henri)著;徐繼曾譯:《笑: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巴托莫爾(Bottomore, Tom)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1991
    布爾迪厄著;楊亞平譯:《國家菁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馬泰‧卡琳內斯庫(Calinescu, Matie)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卡漢(Cohan, Steven)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安托瓦納‧貢巴尼翁(Compagnon, Antoine)著;許鈞譯:《現代性的五個悖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奈杰‧達德(Dodd, Nigel)著;張君玫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現代性與理性——齊末爾與韋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Dubrow, Heather: “Genre”. London; New York: Methuen, 1982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卞曉平,張志紅譯:《幽默》,北京:商務出版社,2004
    佛斯特(Foster, E.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
    傅柯(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出社,1992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
    哈伯瑪斯(Habermas, Jurgen)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霍克海默(Horkheimer, Max),阿多諾(Adorno, Theodor W):《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沉思: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韓特(Hunt, Lynn)著;江政寬譯:《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Joanathan Miller, John Durant: Laughing Matters a serious look at humour . Ann Arbor, Mich : Universtiy of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6
    顧彬(Kubin, Wolfgan)講演;曹衛東編譯:《關於「異」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Muecke D. C.著;顏元叔主譯:《反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3
    諾安(Nohain, Jean)著;果永毅譯:《笑的歷史》,北京:三聯出版社,1986
    尤根‧歐斯特哈默(Osterhammel, Jürgen)著;劉興華譯:《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台北:左岸文化,2007
    皮丁頓(Piddington, Ralph)著;潘智彪譯:《笑的心理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桑內特(Sennett, Richard)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羅伯‧索科羅斯基(Sokolowski, Robert)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4
    華歐(Waugh, Patricia)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韋伯(Weber, Max)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台北:允晨文化,1985
    ——————————;于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2005
    韋勒克(Wellek),沃倫(Warren)著;劉象愚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
    懷特(White, Hyden)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文德爾班(Windelband, Wilhelm)著;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Woodward, Kathryn編;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4
    伊夫‧瓦岱(Vade, Yves)講演;田慶生譯:《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北崗誠司著;魏炫譯:《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兩百》,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劉小楓編:《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經典美學文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三、單篇論文
    費俠莉(Furth, Charlotte)著;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十卷四期,1999年12月
    康德(Kant)著;吳宗寶譯:〈何謂啟蒙答客問〉,《當代》第76期,1992年8月
    杰羅斯拉夫.普實克(Prusek, Jaroslav)著;徐賁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小說敘述者作用的變化〉,《文科通訊》1985年第1期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文娟:〈《月月小說》與其他近代四大小說雜誌比較〉,《陰山學刊》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
    王中江:〈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與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王尹姿:〈無理取NOW:由吳趼人西遊記短篇續作論其知識狀態〉,《雲漢學刊》第17期,2009年3月
    王向遠:〈近代中日小說的題材類型及其關聯〉,《齊魯學刊》1997年3月
    王汎森:〈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第125期,1998年1月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二十一世紀》第45
    期,1998年2月
    ───:〈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5月
    王宏志:〈「暴力行為」:晚清翻譯外國小說的行為及模式〉,《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
    王明偉:〈「小說界革命」與晚清士人的邊緣化〉,《史學集刊》第2期,2002年4月
    王敏:〈政府與媒體——晚清上海報紙的政治空間〉,《史林》2007年01期
    王學鈞:〈晚清小說界革命與小說市場〉,《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03期
    付建舟:〈論晚清小說的敘事特徵〉,《中州學刊》2005年第6期
    ———:〈論晚清小說類型的近現代轉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6年9月
    任訪秋:〈試論晚清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幾次分化〉,《史林》1981年03期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後輯入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李孝悌:〈娛樂、情色與啟蒙——俗文學的幾個面向〉,《古今論衡》第3期,1999年12月
    李潔:〈淺析《月月小說》與《新小說》之繼承淵源〉,《明清小說研究》第64期,2002年第2期
    李九華:〈晚清文藝期刊與作家群的會集〉,《寧夏社會科學》第121期,2003年11月
    李興陽:〈晚清小說類型理論的流變與意義〉,《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月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
    季桂起:〈論《老殘遊記》的敘事方法及其變革意義〉,《山東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2期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常識合理精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期,1997
    金觀濤,劉青峰:〈多元現代性及其困惑〉,《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80期,2008年11月
    胡冠瑩:〈也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結構〉,《廣西師範學報》1986年第5期
    胡香生:〈報人、報業與辛亥革命〉,《湖北文史資料》1996年第1期
    胡全章:〈晚清寫情小說的主題模式與敘事特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苗懷民:〈從公案到偵探:論晚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生成〉,《明清小說研究》第60期,2001年第2期
    袁健:〈晚清白話短篇小說敘事體制的演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 年第5期
    徐志平:〈話本小說之體制形式在清初的重大變化〉,《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64期,1999年6月
    徐小明:〈晚清君主立憲思想的歷史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8年9月
    郭延禮:〈傳媒、稿酬與近代作家的職業化〉,《齊魯學刊》1999年第6期
    郭浩帆:〈關於《月月小說》——《月月小說》及其與樂群書局、群學社之關係〉,《出版史料》2002年第2期
    ───:〈也談《月月小說》對《新小說》精神的繼承〉,《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
    張濟順:〈轉型與延續:文化消費與上海基層社會對西方的反應〉,《史林》2006年03期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陳學志:〈從「聽笑話」到「鬧笑話」—由幽默理解看幽默創作〉,《輔仁學誌》第24期,1995年7月
    陳衛平:〈中國近代進化論思潮形成的內在邏輯〉,《文史哲》1996年第3期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
    章清:〈「國家」與「個人」之間--略論晚清中國對「自由」的闡述〉,《史林》2007年03期
    章壽明:〈古代第一人稱小說向現代發展的橋樑——〈斷鴻零雁記〉〉,《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黃克武:〈近代中國笑話研究之基本構想與書目〉,《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9月
    黃錦珠:〈論吳趼人寫情小說的演變〉,《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12月
    ───:〈論吳沃堯的短篇小說〉,《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1998年12月
    ───:〈晚清(1902-1911)短篇小說發展試論——以晚清六種小說雜誌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年3月
    程華平:〈近代小說觀念的轉化與報刊業的作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程麗紅:〈從落拓文人到報界聞人——對晚清職業報人的群體透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3期,2006年5月
    賀根民:〈晚清報刊小說的分類與審美趨向〉,《唐都學報》第23卷第2期,2007年3月
    葉中強:〈游走於城市空間—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04期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
    趙孝萱:〈吳趼人「寫情小說」的情論與道德觀〉,《中外文學》第21卷第11期,1993年4月
    熊月之:〈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上海租界與文化融合〉,《學術月刊》2002年05期
    潘建國:〈小說徵文與晚清小說觀念的演進〉,《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
    ———:〈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年05期
    ───:〈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7期,2007年9月
    蔡佩芬:〈多重話語與對話空間——吳趼人《月月小說》的編輯創作及小說理論〉,《中極學刊》第五輯,2005年12月
    劉龍心:〈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型 (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
    駱冬青:〈「小說為國民之魂」:論晚清「小說學」的奠立與政治教化的關係〉,《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
    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
    瞿駿:〈入上海與居上海:論清末士人在城市的私誼網絡1895—1911〉,《史林》2007年03期
    羅德榮:〈小說敘事視角理論再思考——「敘法變換」與雙重描寫論辨〉,《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四、學位論文
    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人物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2
    余姒珉:《晚清短篇小說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李曉麗:《月月小說研究》,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
    林明德:《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運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88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
    邱茂生:《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6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崔桓:《晚清小說之特質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1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5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意涵》,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劉紹玲:《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鄭美茹:《吳趼人諧趣文學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鄭淑娟:《晚清小說反映的清末政治文化》,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鄭誼慧:《晚清至民初中文雜誌發展述論》,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0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701.pdf90KbAdobe PDF2774View/Open
    100702.pdf164KbAdobe PDF2720View/Open
    100703.pdf145KbAdobe PDF2615View/Open
    100704.pdf178KbAdobe PDF2663View/Open
    100705.pdf403KbAdobe PDF2948View/Open
    100706.pdf610KbAdobe PDF21353View/Open
    100707.pdf591KbAdobe PDF21334View/Open
    100708.pdf687KbAdobe PDF21345View/Open
    100709.pdf764KbAdobe PDF21551View/Open
    100710.pdf541KbAdobe PDF21226View/Open
    100711.pdf162KbAdobe PDF2723View/Open
    100712.pdf311KbAdobe PDF21082View/Open
    100713.pdf253KbAdobe PDF214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