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92/144379 (79%)
Visitors : 51215624      Online Users : 9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82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0


    Title: 紀昀的試律詩學
    The poetics of rhythmic poems written in civil examination-a study of Chi Yun’s (1724-1805) poetic essays
    Authors: 邱怡瑄
    Chiu,Yi Hsuan
    Contributors: 曾守正
    邱怡瑄
    Chiu,Yi Hsuan
    Keywords: 紀昀
    試律詩
    場屋文學
    科舉
    抒情傳統
    Chi Yun(1724-1805)
    Civil Examination
    Lyric Tradition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0:18:16 (UTC+8)
    Abstract: 清代文人紀昀被稱為「說試律者之宗」,他對試律詩的創作及研究造詣甚深。然「試律詩」向來因為「場屋文學」的性質,被排除在主流文學的論述之外。本文第一章由對「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開始,引發整體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嘗試探討「試律詩」及「試律詩學」在中國詩學思想脈絡該如何被梳理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嘗試補白學界長久來對「試律詩」研究的空缺,並呈現紀昀在「試律詩學」上的貢獻。正文部分以紀昀的四本試律詩學著作:《唐人試律說》、《庚辰集》、《館課存稿》及《我法集》為研究對象,並以「紀昀的試律評點與試律詩觀」和「紀昀試律詩的創作實踐」二端,嘗試建構紀昀的「試律詩學」體系。第二章首先交代紀昀「試律詩學」的產生背景,乾隆朝科舉改革讓「試律詩」重新躍為科舉的重要考科之一,也促成了清代試律詩學的重新興起。紀昀本人從考生到考官的生命歷程,以及對試律詩教學的信念,成為他撰著「試律詩學」相關著作的重要契機。第三章探討《唐人試律說》、《庚辰集》兩部著作,歸納出紀昀評點試律詩的態度及方法,並指出其「試律詩學」的理論要點。第四章則以紀昀的《館課存稿》和《我法集》中所收錄試律詩創作為觀察對象,驗證其理論與創作實踐之間的對應關系,並據此論證紀昀的「試律詩學」是理論與創作兼跨的完整詩學體系。第五章則試圖回應研究動機中關於「抒情傳統論述」與「試律詩」之間該如何對話的問題。第六章則統整本文的研究成果以為結論。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
    1. 〔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南朝梁〕劉 勰撰,〔清〕紀昀評:《紀曉嵐評注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4.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編,朱記榮校刊:《紀文達公玉谿生詩說二卷》,臺北:無出版項,1988年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緖十四年吳縣朱氏校刊本影印本
    5. 〔唐〕李商隱撰,〔清〕紀昀輯錄:《李義山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6.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7.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注:《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8. 〔宋〕吳 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9. 〔宋〕阮 閱:《增修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惠借珍藏書本稿影印
    10. 〔宋〕胡 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1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立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4. 〔清〕朱汝珍輯:《詞林輯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清代傳記叢刊》第16冊
    15.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16. 〔清〕紀昀:《唐人試律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影印
    17. [清]裘曰修:《裘文達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
    18. 〔清〕紀昀:《庚辰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19. 〔清〕紀昀:《烏魯木齊雜詩》,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據清刊本影印
    2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五年(1800)北平盛氏望益書屋刻本影印
    21. 〔清〕紀昀:《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鏡煙堂全集本影印
    22.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間武英殿刊,嘉慶間後印本影印
    23. 〔清〕紀昀撰,紀樹馨編校:《紀文達公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十七年(1812)紀樹馨刻本影印
    24. 〔清〕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5. 〔清〕翁方綱撰:《復初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刻本影印
    26. 〔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蔣攸銛刻本影印
    27. 〔清〕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乾隆年間刊本
    28. 〔清〕勒德洪奉敕撰:《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再版
    29. 〔清〕梁章鉅:《試律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據中研院藏清咸豐癸丑年(1853)八卷本景印
    30. 〔清〕昭 槤著:《嘯亭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31. 〔清〕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版
    32. 〔清〕陳 沆:《簡學齋館課試律存》,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3. 〔清〕毛先舒等著,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谷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1999年2月第二次印刷
    34.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審定:《清史稿校註》,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6年
    35.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現代論著
    (一)專書
    1. 王 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
    2.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3. 王軍偉:《傳統與近代之間:梁章鉅學術與文化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4.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5.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6.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7.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8.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9.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1. 宋秉仁:《清初翰苑體制與翰林流品》,臺北:泰安書局,2004年
    12. 李世愉:《清代科舉制度考辨》,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13.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14.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 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17.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18. 來新夏主編:《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索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19. 林 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1.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秉燭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3.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 周積明、李忠智:《正說紀曉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5.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26. 吳 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7.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8.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30.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31.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32.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3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4.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35.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36.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37.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38.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初版
    39.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 陳國球:《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41. 陳增杰:《唐人律詩箋注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42. 張 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43.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44.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5.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46. 張維屏:《紀昀乾嘉學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47. 張 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48. 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49.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50.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1. 彭國忠編:《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52.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1994年
    53. 楊春俏:《詩賦取士背景下的詩國風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54.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55.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56.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57. 賀 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 賀治起,吳慶榮著:《紀曉嵐年譜》,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59.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訂補版,
    60.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1.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6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63. 鄧雲鄉:《清代八股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4. 蔣 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5.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66.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67.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68.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再版
    69.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70.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
    7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72. 劉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73. 劉海峰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年
    74.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
    75.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76. 薛瑞兆:《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77.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78. 鄺健行:《科舉考試與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79.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81. 龔詩堯:《《四庫文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82. 龔鵬程:《詩史妙悟與本色》,臺北:學生書局,1992增訂版
    8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二)外語翻譯著作
    1. (美)舒茲 (SCHUTZ, ALFRED, 1899-1959) 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臺北:久大出版,1992年
    2. (日)高津孝著,蔣寅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 (美) 勒內‧韋勒克(WELLEK, RENE, 1903-1995) 、奧斯汀‧沃倫(WARREN, AUSTIN, 1899-1986) 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
    4. (日)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三)論文集
    1.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2. 王安祈等著;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5年
    3.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4.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年
    (四)資料彙編
    1. 林慶彰:《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2. 吳宏一:《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3. 章中和:《清代考試制度資料》,臺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1968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
    4. 房兆楹、杜聯喆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
    5. 張書才主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
    1.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
    2.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3.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
    4.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
    5.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
    6.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
    7.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
    8.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
    9.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
    10.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
    11.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
    12.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
    13.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
    14.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
    15.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
    16.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
    17.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
    18.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
    19.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
    20.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
    21.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
    22.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
    23.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
    24.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
    25.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
    26.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
    27.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
    28.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
    29.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
    30.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
    31.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
    32.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
    33.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
    34.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
    35.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
    36.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
    37.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
    38.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
    39.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
    40.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
    41.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
    42.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43.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
    44.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45.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46.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47.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48.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49.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
    50.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
    51.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
    52.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
    53.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
    54.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9年3月),頁209-304
    55.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77-137
    56. 王鎮遠:〈紀昀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1輯(1986年8月),頁281-285
    57. 王鵬凱、黃瓊誼:〈廿一世紀以來紀昀文學與文論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43-53
    58. 余方德:〈錢起「試帖詩」及其詩詞成就〉,《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頁25-37
    59. 沈俊平:〈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
    60.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評《帝制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37-267
    61.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1986年1月),頁112-118
    62.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13。
    63.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化價值重估〉,《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4-20
    64. 孫琴安:〈乾隆年間的科舉改革與詩歌繁榮〉,《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2007年5月),頁78-80
    65. 張伯偉:〈論唐代的規範詩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頁167-177
    66.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頁17-20
    67. 彭國忠:〈李嶠詠物詩與唐代試律詩〉,《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58-165
    68.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0年3月),頁1-33
    6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6
    70.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念──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
    71. 黃瓊誼:〈談鬼說狐之外──文論大家紀昀〉,《南開學報》,第7卷(上)(2002年6月),頁79+81-98
    72. 楊春俏:〈清代科場加試試帖詩之始末及原因探析〉,《東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65-69+108
    73.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4-68
    74. 楊春俏、吉新宏:〈清代會試題試帖詩題目出處及內容分析〉,《晉陽學刊》,2007年第2期,頁111-114
    75. 楊春俏、吉新宏:〈北宋中晚期科舉考試的詩賦、經義之爭〉,《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90-93
    76. 陳云、易國才:〈論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的價值與影響〉,《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4-7
    77. 陳志揚:〈論清代試帖詩〉,《學術研究》2008年第4期,頁131-135
    78. 陳志揚:〈清代對試律詩藝的探索〉,《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6期,總172期,頁231-236
    79. 陳伯海:〈清人選唐試律概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69-78
    80.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禎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頁123-147。
    81. 陳國球:〈《文本風景》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3年9月),頁263-267
    82.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25-251。
    83. 陳國球:〈從抒情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53-90
    84. 陳素貞:〈唐代科舉與詩賦關係再探〉,《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003年5月),頁171-205
    85. 廖宏昌:〈《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文與哲》,第6期(2005年6月),頁169-190
    86.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頁357-377
    87. 廖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357-369
    88.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297
    89. 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頁57-90
    90.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藝術特色〉,《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7-11
    91. 劉樹勝:〈紀昀《南行雜詠》的思想內涵〉,《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8
    92. 賴芳伶:〈淺談紀昀的詩文觀〉,《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1976年3月),頁160-171
    93. 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年第2期),頁81-84+80
    94. 蔣金星:〈清代科舉試帖詩中「得X字中X」的位置〉,《中國韻文學刊》,第21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21
    95.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96.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76-84
    97.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98.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99.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100.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101.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55-88
    102.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9期(2008年6月),頁1-45
    103.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9卷,第1期(1986年6月),頁73-89
    104. 韓 勝:〈清代唐試帖選本的詩學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2008年1月),頁16-19
    105. 龔鵬程:〈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8年12月),頁39-52
    106. 龔鵬程:〈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55-190
    四、學位論文
    1.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簡宗梧指導
    2. 洪滿山:《紀評蘇詩研究──以詩風演變及蘇詩本色為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廖宏昌指導
    3. 徐美秋:《紀昀評點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楊明指導
    4. 唐素珍:《紀昀的學術活動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王金凌指導
    5.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仲肇湘、張金鑑、羅時實指導
    6.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王更生指導
    7.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廖宏昌指導
    8. 蔡榮昌:《制義叢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汪中指導
    9. 劉巾英:《唐代科舉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李立信指導
    10. 盧錦堂:《紀昀的生平與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王夢鷗指導
    五、網路及電子資源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2.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書同文電腦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數位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4.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5.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
    6. 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7.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http://202.96.31.45/shanBenDir.do?method=goToIndex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03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302.pdf1559KbAdobe PDF2253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