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7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197906      線上人數 : 8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788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88


    題名: 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
    作者: 孫旻儀
    貢獻者: 王鍾和
    孫旻儀
    關鍵詞: 教師管教方式
    學習動機
    學校生活適應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0-12-09 09:27:21 (UTC+8)
    摘要: 為瞭解教師管教方式的概況、教師性別、學生背景變項(性別、區域)與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對教師管教方式滿意度間的關係、以及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學習動機、在校生活適應)間的關係,乃以國中學生921人為研究對象,再採用教師管教方式量表、學習動機量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之事後考驗法、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當前教師的管教方式,以寬鬆放任型及專制權威型的管教方式最多;開明權威型最少。
    2.不同性別的教師在管教方式類型上並未有顯著差異存在。
    3.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區域)的學生所知覺到的教師管教方式類型,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4.教師管教方式類型不同,學生的在校行為表現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5.不同教師管教方式類型下的學生,對於教師管教方式的滿意度,會有顯著差異存在。
    6.學生對教師管教方式的滿意度與學生的在校行為表現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
    7.教師管教方式類型不同時,學生的在校行為表現並不會因為滿意度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8.就學生在校的整體行為表現來說,教師管教方式滿意度、寬鬆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開明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及學生性別,為預測學生的在校整體行為表現的重要變項,預測力為22.2%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教師管教方式、學習動機、學校生活適應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孟文(2001)。國中教師實施教訓輔合一課堂管教的策略與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輝華(1994)。教室管理。高雄:復文出版社。
    李美嬅(2003年12月10日)。體罰學生 捏傷臉頰 家長火大。聯合報,第B1版。
    沈珮文(2000)。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第5期,p.124-135。
    吳清山(1984)。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Ⅱ):「理情U型自尊模式」之家庭系統取向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9期,p.399-482。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線。師說,第84期,p.9-23。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琴(199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型態與學生疏離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性榮(1998)。教師管教權V.S.學生人權。輔導通訊,第53期,p.1-4。
    洪臣宏、王榮祥(2004年1月3日)。不滿管教 兒少學苑安置少年集體脫逃。自由時報,第20版。
    徐麗湘(1993)。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燿隆(1998)。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琇芬(2001年6月15日)。人本調查體罰七成學生內心的痛。文教報。2001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1/06/15/text/900615e1.htm
    修淑芬(2004年4月6日)。2成2受罰生會恨。中時晚報。2004年4月1日,取自http://times.hinet.net/SpecialTopic/930401-child/5815546.htm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靜(2004年10月2日)。毒打學生弘道女教師記過。蘋果日報。2004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華、林坤燦(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第36期,p.65-116。
    教育部(2003)。教師法。
    教育部(199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許文耀、黃君瑜(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第二十六期,p.167-190。
    許瑞蘭(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莉雅(民92)。數學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十期,P.64-72。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期,p.8-19。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程佳英(2003年12月3日)。學生服裝不整 教師腳踹掀衣。中央日報,第14版。
    程炳林(1991)。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 : 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啟賓(2001)。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相關立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73期,p.110-121。
    黃淑娟(2002)。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順利(2000)。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7)。影響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究論文。
    楊雅靜、吳嘉億(2004年10月2日)。離譜教師罰學生含垃圾,衛生紙團枯葉塞嘴,教局坦承教師不當。蘋果日報,2004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twapple/
    葉和滿(2001)。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師大教育研究中心所編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P.87-109。
    滕德政(民91)。「柔弱應該是習自體育課?」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第八卷,第一期,P.52-72。
    劉政宏(2002)。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民86)。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期,P.50-57。
    謝臥龍(民87)。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雙月刊,54期,P.37-43。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民88)。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P57-80。
    羅竹風主編(1997)。漢語大辭典。台北:東華。
    二、西文部分:
    Adorno, T. W.(1982).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Norton.
    Woolfolk, A. E. (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th ed.).Ohio State: Pearson.
    Bachar, E., Canetti , L., Bonne, O., DeNour, A. K. & Shalev, A. Y. (1997).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signs of mental distress in normal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 32(128),945-958.
    Blair, G.M., Simpson ,R.H.& Jones ,B.S.(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3th ed).New York: Macmillan.
    Blair, G.M., Simpson ,R.H.& Jones ,B.S.(1975). Educational psychology(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Charles, C. M.(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6th ed ). New York : Longman.
    Fraser, B.J., Anderson ,G.J.& Walberg ,H.J.(1982)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nua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MCI)(ed.),Western Australian Institude of Technology.
    Hart, C.H., Dewolf ,D.M., Wozniak, P.,& Burts, D.C.(1992).Maternal and paternal disciplinary styles: Relations with preschoolers’ playground behavior orientations and peer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63,.879-892.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3).Hong Kong : Longman.
    Lowenstein, L.(1985). A sensible approach to corporal punishment. Education Today,34,33-42.
    Gila H.,(2003). Reaching gender equit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Forum, 67,204-214.
    Maccoby , E .E .& Martin ,J.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 H. Mussen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pp.1-102).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cKeachie , W.J., et al.(1987).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n Arbdr.
    Moore, W.L.,Cooper, H.(1984).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backgrounds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problems and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Discipline,5(1),1-7.
    Parkay, F. W.& Conoley ,C. (1981). Discipline in the schools :The relationship of educatiors’ attitudes about corporal punishment to selected variab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west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exas, San Marcos.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lisabeth V.(1990).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 p33-40 .
    Pintrich, P.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 In C. Ames, & M. 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vol.6,p.117~160).CT:JAI Press.
    Rose, T.U.(1984).Current use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427-441.
    Simpson ,J.A.,& Weiner E.S.C(Eds.)(1989).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olomon, D.(1996).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 in schools serving communities that differ in socioeconomic level.(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398174).
    Spelman , B.J.(1979). Puil adapta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publication. Belfast: Northen Ireland Council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Stephen, A.S.(1988). Parental self-estee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ldrearing practices, parent-adolesce interaction, add adolescent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0,1063-1072.
    Wolfgang , C. H.(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3rd ed.).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Zahn,W. C., Radke,Y. M.,& Brady,S. J.(1977). Social Perspective-tal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Psychology,13,87-8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2152008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2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2008101.pdf10KbAdobe PDF2679檢視/開啟
    52008102.pdf15KbAdobe PDF2878檢視/開啟
    52008103.pdf12KbAdobe PDF2775檢視/開啟
    52008104.pdf73KbAdobe PDF2706檢視/開啟
    52008105.pdf167KbAdobe PDF21120檢視/開啟
    52008106.pdf209KbAdobe PDF22013檢視/開啟
    52008107.pdf145KbAdobe PDF21297檢視/開啟
    52008108.pdf276KbAdobe PDF2830檢視/開啟
    52008109.pdf192KbAdobe PDF2754檢視/開啟
    52008110.pdf126KbAdobe PDF2836檢視/開啟
    52008111.pdf143KbAdobe PDF21521檢視/開啟
    52008112.pdf447KbAdobe PDF2310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