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7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39432      在线人数 : 2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78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87


    题名: 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技專校院為例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wi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as examples
    作者: 陳賢舜
    Chen. Hsien Shun
    贡献者: 林邦傑
    秦夢群

    陳賢舜
    Chen. Hsien Shun
    关键词: 學校核心競爭力
    教育指標
    技專校院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educational indicat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0-12-09 09:25:29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以技專校院為研究主體,運用文獻分析、德懷術、訪談及問卷調查等4種研究方法進行探究。研究者首先蒐集核心競爭力、學校競爭力、學校核心競爭力、教育指標、技專校院的現況與發展等相關資料,透過文獻分析,初步建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草案後,再經由18位德懷術專家學者3次問卷往返的協助修正,最後建立技專校院適用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過程中,另與6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瞭解技專校院現場實務工作者對研究問題之看法與建議,協助取得較完整的調查研究資料;最後,針對全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與專科學校等93校,寄發465份指標認同程度調查問卷,以立意樣本進行教師意見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340份,回收率為73%。
    根據文獻分析、德懷術專家問卷、訪談及技專校院教師問卷調查結果,經過整理及分析之後,本研究獲致之以下結論:
    一、核心競爭力是多種類型能力所組成。
    二、學校核心競爭力特徵具有獨特性、價值性、整合性、動態性、延展性、過程性與核心性。
    三、學校核心競爭力是學校永續經營的重要根基。
    四、學校核心競爭力探討的學校層級著重在高等教育領域。
    五、技專校院正面臨再造發展的關鍵期。
    六、本研究建構技專校院適用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科研核心競爭力」、「師資核心競爭力」、「學生核心競爭力」、「學校表現核心競爭力」等四構面,合計79項指標。
    七、德懷術專家對於「科研核心競爭力」與「師資核心競爭力」層級各指標評價之共識程度,高於「學生核心競爭力」與「學校表現核心競爭力」層級各指標。
    八、受訪談者肯定技專校院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功能。
    九、受訪談者對於提升技專校院核心競爭力的策略,認為應從「師資水準」、「學生能力」、「政府政策」、「學校經營策略」與「合作策略聯 盟」等層面推進。
    十、技專校院教師對於「學校表現核心競爭力」層級各指標之認同程度較高,對於「科研核心競爭力」層級各指標之認同程度較低。
    十一、技專校院教師對於本研究建構之指標評價,受不同性別、年齡等變項的影響較不顯著,受不同學校型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的影響較顯著。
    十二、技專校院教師背景變項對於編號「A-2科研價值性」、「A-2-4技術移轉件數」、「B-1-2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數」指標認同程度之影響較顯著,對於編號「C-1-1取得專業證照學生數」、「C-1-2通過專技檢定學生數」、「C-3-3學生公共服務表現」、「D-2-3學校建築物樓地板面積」指標認同程度無顯著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技專校院與未來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重視與應用技專校院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並將指標納入技專校院資訊資料庫。
    (二)強化技職教育的定位與功能,鼓勵技專校院發展學校優勢特色,協助技專校院增進核心競爭能量。
    (三)積極協助競爭力較弱的技專校院,助益學校改善經營體質,建立妥適之技專校院進退場機制,激勵學校再造與整併。
    (四)成立學校核心競爭力中心,協助技專校院進行核心競爭力評核,接軌國際教育核心競爭力潮流,辦理學校核心競爭力論壇與研習。
    二、對技專校院之建議
    (一)強化科學、技術、實務與應用整合的學校核心競爭力,發展技專校院「專業、專才、專項、專精、專攻」的五大核心競爭策略。
    (二)建立師資領先的競爭態勢,積極改善師資的品質與結構,增進教師實務經驗與交流,鼓勵教師與業界產學合作。
    (三)提升學生的多元競爭能力,協助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強化學生實用的專業技能,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
    (四)以學校永續經營為本,資源有效運用為宗,積極展現優質學校的品牌形象,豎立學校不畏競爭的強勢地位。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增加研究對象人數,更採樣本抽樣方式,以使研究立論更為客觀,並擴大研究推論範圍。
    (二)採用更多元的指標建構方法,以增進指標研究的適切與實效。
    (三)針對不同的學校性質,建構分類的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
    This research aim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wi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as examples, utilizing methodologie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 techniqu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rst collects relevant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ore competitiveness, school competitiveness,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educational indicat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Consequently through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ubsequent collaboration with 18 Delphi technique experts, a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system suited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six other experts are interview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f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to researchers and assist in acquiring a more accurate research data. Finally, 465 indicator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 are sent to 93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rposive samples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eacher opinions. 340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giving an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73%.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 experts’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teacher opinions survey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the research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fter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1.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composed of several types of abilities.
    2.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clude uniqueness, value, integration, mobility, extendibility, process and core.
    3.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fundamental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4. Discussion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focused on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5.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are facing the critical phase of re-engineering.
    6. There are 79 indicator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system and they include: “R&D core competitiveness”, “teaching staff core competitiveness”,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7. Delphi experts have higher consensus and appraisal regarding “R&D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eaching staff core competitiveness” compared to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8. The interviewees have high affirmation regarding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9. The interviewees though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include raising “teaching staff level”, “students’ abilities”, “government policies”, “schoo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10.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have overall higher approval level concerning “school perform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an “R&D core competitiveness”.
    11. Evaluations of indicators established in this research are affected mainly by school types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echnical institut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rather than gender or age group.
    12. Variables of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A-2 R&D value”, “A-2-4 Number of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B-1-2 Qualified Ph.D. teaching staff”, and l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C-1-1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qualifications”, “C-1-2 Number of students who passed technical examinations”, “C-3-3- Students’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D-2-3 Area of school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es and future research:
    1.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1) Place emphasis and employ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and incorporate those data into school database.
    (2) Strengthen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develop their unique competitiveness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bility.
    (3) Actively assist weak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to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exit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school re-engineering and consolidation.
    (4) Establish center for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assist assessmen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follow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trend and host forums and research on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2. Suggestions t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1) Strengthen scientific, technical, practical and integrativ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chools to develop the five core competitiveness: professional, talented, training, expertise and specialty.
    (2) Establish teaching staff competitiveness edge by actively improving teaching staff quality and structure; promote practical experience sharing and encourage involvement with the industry.
    (3) Increase students’ multi-faceted competitiveness by assisting students in receiving thei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s, enhancing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4) With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s key principle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s model, actively exhibit a positive image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strong competitive edge.
    3.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 Increase number of research targets and employ random sampling to make research conclusion more objective and have wider inference aspect.
    (2) Establish more multi-faceted indicators to enhance research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3) Establish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蓬勃發展的大學排名。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arwu.org/rank/
    內政部戶政司(2008)。歷年人口總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死亡數及其比率。2008年3月15日,取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109600.xls
    毛亞慶、夏仕武(2005)。何謂大學核心競爭力。北京大學教育評論,3(2),108-112。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生衛(2004)。論高校變革管理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6(4),24-26。
    王生衛、李惠玲(2004)。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1)63-67。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競爭力。台灣教育,613,11-19。
    王明洲(2003)。論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10),15-18。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
    王柏鴻(譯)(2002)。J. N. Sheth,&R. S. Sisodia著。企業競爭優勢:三強鼎立的市場新局面(The Rule of Three: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Competitive Markets.)。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淑怡(2002)。國民校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鑑上的應用。教育資料研究,25,43-46。
    王斌林(2004)。大學核心競爭力及其識別。現代教育科學,179,44-47。
    王融見(2005,4月14日)。畢業多失業,技職報名每年減一萬餘。中國時報,C8版。
    王繼華(2005,1月21日)。教育核心競爭力:學校決勝教育市場必須回答的問題。中國教育報,第5版。
    台灣評鑑協會(2007)。96年度科技大學評鑑表冊。96年11月20日,取自科技大學與專科學校評鑑資訊網http://utce.twaea.org.tw/index_project_download1.htm
    民生報(2005,9月26日)。社評:整頓私校,勢所必行。2005年10月15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田振榮、黃廷合、湯誌龍、溫瑞烘、王昭明、林清芳、劉聰明、歐鎮寬、田淑文(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和職業教育司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專案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田振榮(2004)。教育目標。載於江文雄、王義智(主編),兩岸技職教育(頁43-53)。台北市:師大書苑。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專科學校法。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40001
    成長春(2005)。以知識為基礎的高校核心競爭力特徵分析。江蘇高教,2005(3),33-36。
    朱永升、韓伯棠、夏平、李振鍵(2004)。供應鏈合作夥伴核心競爭力綜合評價。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10(5),556-559。
    朱明(2004)。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教育理論與實踐,24(12)。56-58。
    朱武智(2006,1月19日)。96學年度國立技專7校16系停招。中國時報,c4版。
    朱勝軍(2005)。我國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3),104-106。
    江文雄(主編)(2000)。職業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文雄、王義智(主編)(2004)。兩岸技職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昭青(2006,1月4日)。90%技專生初級英檢陣亡。中國時報,c4版。
    艾立民(2004)。關於提高我國期刊競爭力的思考。2006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3/2964877.html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何光文(2004)。淺論培育高校核心競爭力。保山師專學報,23 (4),1-2。
    何孟奎(2008,10月9日)。台灣競爭力跌到第17名,連5年下滑,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2008年10月11日,取自世界新聞網http://www.worldjournal.com/
    別敦榮、田恩舜(2004)。論大學核心競爭力及其提昇路徑。復旦教育論壇,2004(1),55-60。
    吳天方、費業勳、樊學良、林建江( 2003 )。我國師範校院競爭力之分析 。載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主辦之「九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南市。
    吳清山(2002)。提升學校競爭力的理念與策略。台灣教育,613,2-10。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07a)。歷年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各類別或群組報考人數統計。2007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tcte.edu.tw/four/maj_count_4y.php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07b)。歷年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各類別或群組報考人數統計。2007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tcte.edu.tw/two/maj_count_2y.php
    李文瑞(1999,5月)。技職院校競爭力之研究。載於崑山技術學院舉辦之「第14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4卷14期,工業類工業工程組 (頁115-123),台南縣。
    李立法、郭靜慧、胡清暉、陳宣瑜、劉力仁(2008,9月24日)。學生荒,永達技院減薪渡難關。2008年9月25日,取自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李名揚、張錦弘(2005年,11月23日)。5年500億12校訂考核指標。2005年11月24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86&f_ART_ID=22999
    李美樺(2002)。我國高等技職教育市場定位分析之研究-以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國豔(2005)。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討。遼寧高職學報,7(5),4-8。
    李然堯(1999)。技職教育可以更開放。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49-60)。台北市:教育部。
    李遠哲(2004)。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pdf
    李璐嵐(2004)。論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特徵。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3,96-99。
    杜正勝(2004)。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940817edumain.doc
    杜炯烽(1999)。技職教育的通途大道---沒有專業,沒有前途:只有專業,前途有限。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07-110)。台北市:教育部。
    阮大年(1999)。技職教育現況探討與未來發展芻議。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93-96)。台北市:教育部。
    佟思遠、安曉敏(2005)。學校核心競爭力與學校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教學與管理,12,3-4。
    卓宗雄(2002)。強勢競爭---如何駕馭企業的招財貓。台北市:揚智。
    周信宏(2000)。企業核心競爭力。台北市:聯經。
    周春燕(2005)。高校核心競爭力芻議---兼論江蘇科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問題。2006年2月22日,取自http://202.195.195.140/column/view1518
    孟麗菊(2002)。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含義及概念塑型。教育科學,18(3),59-60。
    林上祚(2008,5月15日)。IMD競爭力排名,台灣進到13名。2008年5月18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林志成(2005,9月22日)。親民技術學院事件。中國時報,A6版。
    林東泰、林振春、黃明月、邱天助(1997)。社會教育指標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6,15-40。
    林俊彥、黃萬成(2001)。台灣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與技職教育人力發展規劃之探討。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tech.net.cn/research/intro/b/40.doc
    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31-38。
    林海清(2003,12月)。技術學院組織再造與經營管理之探討。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舉辦之「2003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頁45-58),南投縣。
    林莉、劉元芳(2003)。知識管理與大學核心競爭力。科技導報,2003(5),51-54。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騰蛟(1995)。技術學院的現況及未來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0,14-19。
    林騰蛟(2001)。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66,15-22。
    林騰蛟、張可立、柴御清(2005)。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的現狀、政策與發展。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tw/10518.shtml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2004)。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與權重(重點大學)。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rccse.whu.edu.cn/upload/newstxt/2004-10-10/200410109183012330.doc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2006)。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是怎樣產生的。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apps.lib.whu.edu.cn/newbook/new_page_1.htm
    邱均平(2004)。從高校科研競爭力評價向綜合評價的發展:關於「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的說明。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rccse.whu.edu.cn/html/2004/10/20041010094211-1.htm
    邱均平(2007)。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簡介中國大陸進行的國內外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6,24-42。
    邱均平、趙蓉英、馬瑞敏、牛培源、程妮、李愛群(2007)。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競爭力評價的意義、理念與實踐。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rccse.whu.edu.cn/college/yylnysj.htm
    侯光明、黄 莉(2004)。現代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建設。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6-9。
    俞仲文、劉蘭平、王波(2005,11月)。論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策略。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49),台北縣。
    姜添輝(2004)。我國大幅擴充高等教育的成因與問題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35-84)。高雄市:復文。
    姜麗娟(2004)。Porter的「鑽石模式」 及Clark「大學轉型路徑」對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優勢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85-131)。高雄市:復文。
    洪光宗(1999,5月)。從競爭策略角度探討技職教育體系未來生態─以私立專校、技職學院層級為例。載於崑山技術學院舉辦之「第14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4卷6期,商業類管理組 (頁7-14),台南縣。
    香港貿易發展局(2005)。核心競爭力。2005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tdctrade.com/correspondence/dictionary/htmlpage/10000466.htm
    倪勤龍(2005)。醫院核心競爭力識別及培育途徑分析。2006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shouxi.net/essay/200510/5384_92308.aspx
    孫本初(2000)。行政機關考成指標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孫仲山、王信智(2005)。台灣技職教育的發展。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tw/10366.shtml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宙、李世收、陸小華(2004)。高校核心競爭力與信息化研究。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6-81。
    徐明珠(2002)。提綱挈領,整併技職院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創刊號,236-240。2005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201/theme-236.htm
    徐真華(2005,11月)。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推動珠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9),台北縣。
    徐國強(2004)。論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3(6)。143-145。
    徐敏、李明(2005)。關於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思考。江蘇高教,2005(3),37-39。
    徐達通、陳望南(2005,11月)。大學核心競爭力與人才培養質量。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9),台北縣。
    秦富珍(2004,8月12日)。大學品質倒退15年,監院糾正教部。 2004年8月13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翁榮銅(2003)。技專校院知識資產指標建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2007)。2007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2007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ranking/Indicator.htm
    馬飛、王利政(2004)。基於內在結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34(1),163-167。
    馬瑞敏、邱均平、趙蓉英、牛培源、羅力(2007)。基於2004-2007年中國大學競爭力排行榜的分析研究。2007年10月21日,取自 http://rccse.whu.edu.cn/college/2007/2004-2007fxyj.htm
    高希均、石滋宜(1996)。競爭力手冊。台北市:天下文化。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6年版)。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2006)。大學生如何選校選系。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1。2007年10月12日取自 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docs/20060830.pdf
    康龍魁、許順發(2004)。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1),59-82。
    張天津(2005)。台灣技職教育發展的關鍵歷史階段。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tw/10116.shtml
    張文雄(1999)。欣慶「而立」,邁向「不惑」。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01-106)。台北市:教育部。
    張建英(2004)。中美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比較研究,教育評論,2004(3),91-94。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鈿富(1996)。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18-40。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錦弘(2005,10月15日)。未列頂尖,中正學生1人100元登抗議廣告。2005年10月15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張錦弘、彭芸芳、張幼芳(2005,10月12日)。頂尖大學計畫被遺忘,中正大學:恥辱。2005年10月15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張錦弘(2006,3月9日)。家有富爸爸,大學比技職多。聯合報,C8版。
    張錦弘(2007,12月13日)。全校只剩356人,高美醫專快關了。2007年12月14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張錦弘(2008,8月9日)。7.69分就上大學,錄取率97%。2008年8月9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教育部(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2005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tve.edu.tw/data/技職教育白皮書0718/2技職教育白皮書-目次.htm
    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92年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回應畢業多失業,技職報名每年減一萬餘名,教育部將結合產業界,以強化學生就業能力。2005年4月16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25/
    教育部(2007)。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技職教育。2007年11月16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4
    教育部技職司(2004)。技術及職業校院法草案。2005年11月27日,取自http://210.240.1.28/w133/hotnews/index11.asp?Power=On&Page=15&Num=1724
    教育部技職司(2005)。高等教育。2005年10月27日,取http://www.tve.edu.tw/new/policy/policy1.htm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a)。「競爭」解釋。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87188&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競爭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b)。「競爭力」解釋。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87189&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競爭力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c)。「指標」解釋。2007年12月16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B%FC%BC%D0&pieceLen=50&fld=1&cat=&ukey=-1104444569&serial=1&recNo=5&op=f&imgFont=1
    教育部統計處(2005)。技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2005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index.htm?UNITID=142&CATEGORYID=263&FILEID=126373&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學年度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變動分析。96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register_rate/register_rate_94.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7a)。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07年8月26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7b)。大專院校校別學生數。2007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5/s2101.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7c)。大專校院博士學位師資比例。2007年8月19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7d)。各級教育學齡人口淨在學率。2007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index01.xls?open
    曹倫華(2005)。試從轉制學校視角探討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2005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sfls.com.cn/ReadNews.asp?NewsID=9
    梁祥鳳(2004)。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2006年2月22日,取自http://gradschool.ustc.edu.cn/ylb/zzjb/yjsjj/2004_2/content/ts1.htm
    梅瑤芳(2005)。技術學院績效指標之發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濤、龔波(2003)。解讀大學核心競爭力:以制度的「眼睛」。遼寧教育研究,2003(10),12-14。
    郭百琪(1993)。科技產業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陳如平(2005)。如何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636/510630.html
    陳克(2004)。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研究。學術交流,124,167-169。
    陳洛薇(2004,10月5日)。學動物的教英文,學造船的教數學。中國時報,A8版。
    陳惠釧(2003)。我國技專校院成本效益指標與標竿比較之分析-以四所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傳鴻、陳甬軍(2002)。切實加強學科建設,構築高校核心競爭力。2006年2月22日,取自http://yjsy.xmu.edu.cn/Developments/Developments.asp?type=2&id=1275&page=4
    陳德華、戚中明(2002)。因應知識經濟來臨 技職體系當自強。 技術及職業教育,71,32-36。
    陳優生(2005,11月)。為打造大學核心競爭力創造藝術化的校園環境。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40-43),台北縣。
    陸為群(2006)。打造高校核心競爭力,走特色發展之路。江蘇高教,(1),69-71。
    景柱、曹如中、彭福揚(2004)。如何評估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2007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40531/40540/3011627.html
    曾國鴻、陳孟功(2001)。如何因應大量技專校院改制對師資帶來的衝擊。技術及職業教育,66,26-30。
    游靜秋(1997)。台灣地區環境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堯(2001)。台灣地區之技職教育指標建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4(1),53-80。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湯堯(2004)。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建立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為主。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1-34)。高雄市:復文。
    辜士陞(2007)。18.47分進大學、創最低錄取成績。96年8月9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808/8/ifjp.html.
    黃俊維(1995)。如何分辨台灣國有林經營所急需解決之問題:德爾菲調查法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徐超聖、陳麗華、張煌熙、楊思偉、方志華、張嘉育(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2)。亞太教育標準專案報告。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新國學網(2005)。莊子˙齊物論第二。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sinology.cn
    楊昕、孫振球(2004)。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研究進展。現代大學教育,2004(3),67-69。
    楊思偉(2005,11月)。台灣高等技職教育之定位與發展趨勢之分析。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I-3-1-10),台北縣。
    楊朝祥(2005,11月)。預應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高等技職教育。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I-1-23-25),台北縣。
    管述學、薛靜(2004)。論高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技術與創新管理,25(3),5-7。
    趙岩鐵(2004)。樹立新理念,全面推進創一流職業學院建設工作。2006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tech.net.cn/conference/forum/research/6454.shtml
    趙忠令、邵波(2004)。大學核心競爭力及其心理建構。江蘇高教,2004(1),48-50。
    趙建民(1999)。吳汝綸赴日考察與中國學制近代化。2005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qinghistory.cn/qinghistory/research/Index.aspx?id=142&articleid=4227
    趙榮耀、黃煌雄、謝慶輝(2004)。提升技職教育與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之成效與檢討。台北市:監察院。
    劉永(2004)。劍橋人的智慧。台北市:宏道文化。
    劉光臨(2004)。論社會經濟轉型中大學核心競爭力。經濟師,2004(2),11-12。
    劉明龍(2002)。政府、學校及學生發展技職教育方向與建議。技職及職業教育,68期,2005年11月27日,取自http://w3.sce.pccu.edu.tw/tveb/68/68thweb/index.htm
    劉樹道(2005,11月)。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經驗和大陸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35),台北縣。
    劉繼青、鄧薇(2003)。大學個性與大學核心競爭力。教育理論與實踐,23,29-31。
    劉顯達(1999)。跨世紀技職教育改革 。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17-122)。台北市:教育部。
    蔡琬瑛(2004)。台灣地區社會指標建構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家成(2004)。大學核心競爭力本質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5(6),16-19。 
    鄭錫欽(1999)。建構我國「技術學院中長程發展」策略規劃模式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燊隆(2002)。網際網路品質指標構建之研究---以一般系統理論為觀點。清華大學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魯永明(2008,3月28日)。預算不公平,技專聯手要錢。2008年3月29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蕭芳華、何卓飛(2004)。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策略中國家政策角色之初探---以中華民國1990年代高教政策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85-131)。高雄市:復文。
    錢勤元(2003)。打造大學核心競爭力芻議。中國大學教學,2003(12),24-25。
    霍國慶(2005)。核心競爭力及其評價。96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ltc.edu.tw/~ba/commc/941229-3.pdf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式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35,6-11。
    鄺雲(2004)。競爭力---企業成長的原動力。台北市:大拓文化。
    羅陶露(2007)。我國石油石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2007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studa.net/qiyeyanjiu/070123/16084351.html
    饒達欽(1990)。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施。台北市:文景。
    饒達欽(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技術職業教育。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61-70)。台北市:教育部。
    顧海良(2005)。如何增強高校的核心競爭力。2006年1月28日,取自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240611.html
    龔本剛、朱磊(2005)。製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成分分析。機械製造,43(6),55-57。
    二、英文部分
    Aaker, D. A.(1989).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 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1(2) , 91-106.
    Amit, R., & Schoemaker, J. H. (1993).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33-46.
    Andrews, K. 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Irwin, Homewood, IL.
    Ansoff, H. 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McGraw-Hill.
    Barney, J. B. (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Belfield, C. R.,& Levin, H. M. (2002).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schools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A review for the United Stat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2), 279-341.
    Bottani, N., & Tuijnman, A. (1994). The design of indicator systems. In A.C. Tuijnman & T.N. Postlethwaite, T.N. (Eds.), Monitoring the standards of education: Papers in honour of John P. Keeves (pp. 47-77). Oxford: Pergamon.
    Chandler, A. D. (1990).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ats, D. (1996). Putting core competency thinking in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1(3), 441-451.
    Collis, D. J. (1994). Research note: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143-152.
    Coombs, R. (1996).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R&D. R&D Management, 26(4), 345-355.
    Coyne, K. P.(1986).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usiness Horizons, 29 (1), 54-61.
    Coyne, K. P., Hall, S. J. D., & Clifford, P. G. (1997).Is your core competence a mirage. The McKinsey Quarterly, 1, 41-54.
    Cuttance, P. F.(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3575)
    Dalkey, N.(1969).The Delphi metho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Rand.
    Day, G. S. (1994).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8(4), 37-52.
    Dunn, W.N. (1981).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Hall.
    Evans, R. N., & Herr, E. L. (1978). 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nd ed.).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Finch, C.R., & Crunkiton, J. R. (1999).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Finn, C. E. (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brief.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Fiol, C. M. (1991).Management culture as a competitive resource: An identity-based view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191-211.
    Floyd, S.W.,&Lane, P.(2000).Strategizing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role conflict in strategic renew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 154-177.
    Grant, R. M. (1991).The resources-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114-135.
    Hafeez, k., Zhang, Y.,& Malak, N. (2002).Core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structured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core compet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9(1), 28-35.
    Hamel, G. (1994).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in G. Hamel & A. Heene (Eds.),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pp.11-33). N.Y.: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
    Hamel, G., & Heene, C. (1994).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New York: Wiley, Chichester.
    Hayes, R., & Pisano, G. P. (1996). Beyond world class: The new manufacturing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1), 77-86.
    Javidan, M. (1998). Core competence: What does it mean in practice? Long Range Planning, 31(1), 60-71.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Paris: UNESCO.
    Kaagan, S., & Smith, M. S. (1985). Indicator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Leadership, 21-24.
    Leonard-Barton, 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11-125.
    Long, C.,&Vickers-Koch, M. (1995).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4(1),7-22.
    Lynch, R. (2000).Vision of American 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Mayston, D. J., & Jesson, D. J. (1991).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 19, 99-10
    Mirabile, R. J. (1997).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51(8), 73-77.
    Oakes, J. (1986). Education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Petts, N. (1997).Building growth on core competences – a practical approach. Long Range Planning, 30(4), 551-561.
    Pollard, J. S. (1989).Developing useful educational indicator systems: Insights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0056)
    Prahalad, C. K.,&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Prahalad, C. K.,& Hamel, G. (1994). Strategy as a field of study: Why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Summer, 5-16.
    Reagan, R. H. (1979).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ions for the 1980’s. Education Canada,19(4), 21-25,47.
    Rossi, R. J., & Gilmartin, K. J.(1980). The handbook of social: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New York: Garland STPM press.
    Scheerens, J.(1991).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A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7, 371-403.
    Schoemaker, P. J. H. (1992). How to link strategic vision to core capabil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67-81.
    Selznick, P.(1957).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Y: Harper & Row.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2007).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2007:Ranking Methodology. Retrieved October 18, 2007, form http://ed.sjtu.edu.cn/rank/2007/ARWU2007Methodology.htm#Meth1
    Smith, M.S.(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n, 69(7), 487-491.
    Spee, A., & Bormans, R.(1992).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 (2), 139-155.
    Stern, J. D.(1988).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56519).
    Swink, M., & Hegarty, W. H. (1998). Core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and their links 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8(4), 374-396.
    Tampoe, M.(1994). Exploi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 of your organiz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27(4), 66-77.
    The Times(2007). Good university guide.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7, form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life_and_style/education/good_university_guide/
    The Washington Advisory Group.(2003).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trieved March 15, 2006, form http://www.theadvisorygroup.com/PDF2/publications/Comp_of_US_%20Res_Univ.pdf
    U.S. News & World Report(2007). America`s best colleges 2008: Undergraduate ranking criteria and weights.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7, form
    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about/weight_brief.php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8). Development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is: UNESCO.
    Wu, H. T., & Chang, D. F. (2005). Analyz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Taiwan’s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94年11月10-11日,台北縣),Taipei County.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115250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2508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2508101.pdf103KbAdobe PDF2711检视/开启
    52508102.pdf151KbAdobe PDF2882检视/开启
    52508103.pdf146KbAdobe PDF2913检视/开启
    52508104.pdf143KbAdobe PDF2829检视/开启
    52508105.pdf262KbAdobe PDF21211检视/开启
    52508106.pdf1629KbAdobe PDF23976检视/开启
    52508107.pdf216KbAdobe PDF21125检视/开启
    52508108.pdf3319KbAdobe PDF2853检视/开启
    52508109.pdf434KbAdobe PDF2866检视/开启
    52508110.pdf345KbAdobe PDF21781检视/开启
    52508111.pdf953KbAdobe PDF296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