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王承豪譯(1999),Joseph o’Conner&Ian McDermott著,《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台北:世茂出版社。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191~222。 王泱琳等譯(1999),Frederick Newell著,《21世紀行銷大趨勢》。台北: 麥格羅希爾。 王婷玉(1999),〈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 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第十三期,政大廣電系。 王毓芝(2003),《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育昇(1998),〈收聽率調查反映收聽真相〉,《廣播月刊》,192: 32~33。 吳怡國等譯(1994),Don E. Schultz and Stanley Tannenbaum and Robert F. Lauterborn著,《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滾石文化。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出版。 李天任、藍莘譯,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著,1994,《大眾媒 體研究導論》,臺北市:亞太圖書。 李方琪(2000),《公營廣播電臺節目人員專業認知及電台認同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 李玟譯; Karen Buzzard著,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 : 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 字及金錢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nd sense)/臺北市:廣電基金,民86。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 李素月(2002),《類型廣播電台品牌認同建構研究--以教育電台、NEWS98、和HIT F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亦龍(1999),《媒體的做點》,台北:動腦傳播。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 策略應用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 林俊杰(1998),〈收聽率的真相〉,《動腦雜誌》,272:25~26。 林彥伶整理(1999),〈今天不喝奶——閱聽眾分析與節目發展〉,《廣電人》,60: 44~47。 林韋任(2002),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台大新聞研究所。 施美玲譯(1997),Michael Singletary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 五南 圖書。 洪淑宜著(1996),《整合行銷傳播在媒體行銷上的應用—以台北之音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圖書公司。 祝鳳岡(1997),〈廣告媒體企畫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1997廣告媒體實務研討 會」論文。台北:木柵。 高玉芳(2000),〈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 《廣播與電視》,第十五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張宏源(2002),《媒體規劃策略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 分析〉,《新聞學研究》,61期。 張依雯(2000),《解透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廣 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2001),〈評估公共電視節目:已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 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莫季雍、湯允一、王旭(2000),《收視率調查改良芻議—供需分析與政策建議》。 台北市:廣電基金。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譯(1997),Solomon Dutka著,《廣告目標與效果測定》。台北:滾石文化。 陳太和(1999),〈收聽率的迷思與省思〉,《動腦雜誌》,273:11。 陳世敏、賴國粥、張平等(1986),《電視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媒體、廣告分配、節 目企劃製作之關聯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芊圭譯(1998),Peter K. Pringle and Michael F. Starr and William E. McCavitt著,《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 陳盺(1999),電視社會及娛樂新聞報導與收視率的研究—以華視晚間新聞為例,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馮建三譯(1999),R. G. Picard著,《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曹偉玲(1999),收視率對媒體經營的真實與謊言。廣告雜誌,101,58-59。 葉相宜(2006),〈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廣海(1992),《收視率的三角習題-傳播線上的省思》。台北:正中書局。 虞晨曦、劉世筠(1994),〈迎接收視率調查新紀元〉,《廣告雜誌》,第38期,頁 84-87。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政大 廣電系。 黃葳威(1999),《多頻道廣電生態下收視/聽率的昨日、今日、明日》。行政院國 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傳播論文選集。 黃葳威(2000),〈台灣地區民眾收聽廣播轉台行為分析〉,《廣播與電視》,第十五 期,政大廣電系。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台節目規劃管理》。台北市:道聲 楊繼群(2005),〈電視收視調查資料於節目編排運用之探討-以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為對象〉。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1999),「電視收視行為調查」調查報告。台北:廣電基金 蔡美瑛編譯(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 Warner, C., & Buchman, J.〔1931〕. Broadcast and cable selling. Calif. Belmont: Wadsworth Pub.) 劉建順(2001),《現代廣播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廣電基金(1999~2005),《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台北市:廣電基金。 黃德琪(2001):〈潛談收視質概念〉,《廣告雜誌》,第117期,頁108-110。 黃憲仁(2002),《行銷高手》。台北: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 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鄭真(1985),《台灣地區電視收視率調方法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士論文。 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碩士論文。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創刊號,頁15-33。 關尚仁(2002),〈廣播電台節目生產策略研究〉,未出版之論文。 關尚仁(2004),〈從媒介經營角度看收視聽率〉。廣電人教育訓練講習。 蘇蘅(1986),《傳播研究調查方法》,台北:三民。 <英文部分>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 of 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Beville H. M. Jr. (1988). Audience ratings: Radio,television & cabl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uzzard, K. (1997).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nd sense. Choo, C. (1996). A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 The Knowing Organization. Davenport, T. & L. Prusak.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nis McQuail (1997). Audience Analysis. US: SAGE Eastman, Susan Tyler(2002).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for broadcasting, cable, and the web. Boston, Mass.: Focal Press, c2002. Eastman, S. T. , Sydney, W. H., Lewis K. (1985). Boradcasting / Cable programming: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2th ed.). California: Wat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Gerald G. Hartshorn (1991).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Gilbert, Myrna, Gordey-Hayes & Martyn (1996).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Vol. 16, No.6, Jun, p.301-302. Jhan Hiber (1991). Station Image, Position & Talent,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Jim Surmanek. (1996). Media planning: a practical guide. Lincolnwood: NTC Business Books. Fletcher, James E(1989). Profiting from radio ratings : a manual for radio managers, sales managers and programmers Warner,Charles(2004). Media selling : broadcast, cable, print and interactive. Kurt Hanson (1991).Format Research,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Machlup, F. (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telski, M. J. (1989).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and promotions worktext. Boston: Focal Press. Pringle, Peter K., Michael F. Starr & William E. McCaritt (1991) .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Focal Press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Shimp, T. A. (1997).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4th ed.). US: The Dryden Press. Susan Korbel (1991).The Value of Broadcast Research,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Stavitsky,A.G.(1998).Counting the house in public television:A history of rating use,1953-1980,In Jou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 Sydney W. Head, Christopher H. Sterling (1987). Broadcasting in America: 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