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61360      Online Users : 9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99


    Title: 電視收視調查於節目規劃運用之研究-以系統回饋與前饋為焦點
    Authors: 林永智
    Lin, Yung-Chih
    Contributors: 關尚仁
    林永智
    Lin, Yung-Chih
    Keywords: 收視調查資料
    系統理論
    前饋
    回饋
    節目規劃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12-08 12:41:17 (UTC+8)
    Abstract: Carroll和Davis(1993)主張電台節目應採產銷一體的觀念,因此提出『節目策略即市場行銷(Programming as Marketing)』的意理;他們認為節目製播應採行市場導向(Marketing-Oriented)的原則,也就是把觀眾視為電視媒體經營之基礎,強調要瞭解自己的觀眾;因為掌握觀眾即是掌握市場、掌握利基,是電視台經營管理之要務。
    近年來,收視調查對於商業電視媒體的營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電視台運用的面向,大致可以分為『節目規劃』及『廣告業務銷售』,第一部份運用在於,電視台可透過收視調查資料的分析解讀,作為瞭解市場趨勢、收視觀眾輪廓形貌與擬定節目策略的參考依據;第二部份則是藉由收視率數據的提供,作為評量節目表現的依據,並進一步讓電視台與廣告代理商在評估廣告效益時能有所參考。
    有鑑於台灣大部分電視台對於收視調查資料的運用,多數侷限於節目播後的評估工具,且對於相關內涵未能正確掌握和有效利用,本研究擬以電視台為研究主體,企圖將系統理論的觀念導入電視台,結合閱聽眾研究、收視率調查、節目規劃策略等相關文獻理論,並參考國內電視台在收視調查資料之使用現況,建構一套符合系統思維的收視調查資料分析與運用模式,使電視台得以善用收視調查相關資料,進而累積核心競爭能力。提供電視台從業人員擬定策略的有效參考工具,以有效發揮收視調查的效益。
    Reference: <中文部分>
    王承豪譯(1999),Joseph o’Conner&Ian McDermott著,《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台北:世茂出版社。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191~222。
    王泱琳等譯(1999),Frederick Newell著,《21世紀行銷大趨勢》。台北: 麥格羅希爾。
    王婷玉(1999),〈多頻道電子媒體環境裡的忠誠閱聽人:收視率調查新技術與重
    複收視率〉,《廣播與電視》,第十三期,政大廣電系。
    王毓芝(2003),《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育昇(1998),〈收聽率調查反映收聽真相〉,《廣播月刊》,192: 32~33。
    吳怡國等譯(1994),Don E. Schultz and Stanley Tannenbaum and Robert F.
    Lauterborn著,《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滾石文化。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出版。
    李天任、藍莘譯,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著,1994,《大眾媒
    體研究導論》,臺北市:亞太圖書。
    李方琪(2000),《公營廣播電臺節目人員專業認知及電台認同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
    李玟譯; Karen Buzzard著,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 : 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
    字及金錢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nd sense)/臺北市:廣電基金,民86。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
    李素月(2002),《類型廣播電台品牌認同建構研究--以教育電台、NEWS98、和HIT
    F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亦龍(1999),《媒體的做點》,台北:動腦傳播。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
    策略應用之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
    林俊杰(1998),〈收聽率的真相〉,《動腦雜誌》,272:25~26。
    林彥伶整理(1999),〈今天不喝奶——閱聽眾分析與節目發展〉,《廣電人》,60:
    44~47。
    林韋任(2002),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台大新聞研究所。
    施美玲譯(1997),Michael Singletary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 五南
    圖書。
    洪淑宜著(1996),《整合行銷傳播在媒體行銷上的應用—以台北之音為例》。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圖書公司。
    祝鳳岡(1997),〈廣告媒體企畫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1997廣告媒體實務研討
    會」論文。台北:木柵。
    高玉芳(2000),〈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
    《廣播與電視》,第十五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張宏源(2002),《媒體規劃策略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
    分析〉,《新聞學研究》,61期。
    張依雯(2000),《解透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廣
    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2001),〈評估公共電視節目:已收視狀況分析衡量閱聽眾〉,「新視野-
    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引言論文。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莫季雍、湯允一、王旭(2000),《收視率調查改良芻議—供需分析與政策建議》。
    台北市:廣電基金。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譯(1997),Solomon Dutka著,《廣告目標與效果測定》。台北:滾石文化。
    陳太和(1999),〈收聽率的迷思與省思〉,《動腦雜誌》,273:11。
    陳世敏、賴國粥、張平等(1986),《電視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媒體、廣告分配、節
    目企劃製作之關聯性研究》,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芊圭譯(1998),Peter K. Pringle and Michael F. Starr and William E.
    McCavitt著,《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
    陳盺(1999),電視社會及娛樂新聞報導與收視率的研究—以華視晚間新聞為例,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馮建三譯(1999),R. G. Picard著,《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曹偉玲(1999),收視率對媒體經營的真實與謊言。廣告雜誌,101,58-59。
    葉相宜(2006),〈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廣海(1992),《收視率的三角習題-傳播線上的省思》。台北:正中書局。
    虞晨曦、劉世筠(1994),〈迎接收視率調查新紀元〉,《廣告雜誌》,第38期,頁
    84-87。
    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政大
    廣電系。
    黃葳威(1999),《多頻道廣電生態下收視/聽率的昨日、今日、明日》。行政院國
    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傳播論文選集。
    黃葳威(2000),〈台灣地區民眾收聽廣播轉台行為分析〉,《廣播與電視》,第十五
    期,政大廣電系。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台節目規劃管理》。台北市:道聲
    楊繼群(2005),〈電視收視調查資料於節目編排運用之探討-以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為對象〉。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1999),「電視收視行為調查」調查報告。台北:廣電基金
    蔡美瑛編譯(1997),《廣播電視媒介銷售》,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 Warner,
    C., & Buchman, J.〔1931〕. Broadcast and cable selling. Calif. Belmont: Wadsworth Pub.)
    劉建順(2001),《現代廣播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廣電基金(1999~2005),《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台北市:廣電基金。
    黃德琪(2001):〈潛談收視質概念〉,《廣告雜誌》,第117期,頁108-110。
    黃憲仁(2002),《行銷高手》。台北: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
    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鄭真(1985),《台灣地區電視收視率調方法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
    士論文。
    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
    碩士論文。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創刊號,頁15-33。
    關尚仁(2002),〈廣播電台節目生產策略研究〉,未出版之論文。
    關尚仁(2004),〈從媒介經營角度看收視聽率〉。廣電人教育訓練講習。
    蘇蘅(1986),《傳播研究調查方法》,台北:三民。
    <英文部分>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
    of 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Beville H. M. Jr. (1988). Audience ratings: Radio,television &
    cable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uzzard, K. (1997).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nd sense.
    Choo, C. (1996). A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 The
    Knowing Organization.
    Davenport, T. & L. Prusak.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nis McQuail (1997). Audience Analysis. US: SAGE
    Eastman, Susan Tyler(2002).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for broadcasting, cable, and the web. Boston, Mass.: Focal Press, c2002.
    Eastman, S. T. , Sydney, W. H., Lewis K. (1985). Boradcasting / Cable
    programming: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2th ed.). California: Wat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Gerald G. Hartshorn (1991).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Gilbert, Myrna, Gordey-Hayes & Martyn (1996).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Vol. 16, No.6, Jun, p.301-302.
    Jhan Hiber (1991). Station Image, Position & Talent,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Jim Surmanek. (1996). Media planning: a practical guide. Lincolnwood: NTC
    Business Books.
    Fletcher, James E(1989). Profiting from radio ratings : a manual for
    radio managers, sales managers and programmers
    Warner,Charles(2004). Media selling : broadcast, cable, print and
    interactive.
    Kurt Hanson (1991).Format Research,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Machlup, F. (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telski, M. J. (1989).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and promotions worktext.
    Boston: Focal Press.
    Pringle, Peter K., Michael F. Starr & William E. McCaritt (1991) .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Focal Press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Shimp, T. A. (1997). Advertising, promotion, and supplemental aspect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4th ed.). US: The Dryden Press.
    Susan Korbel (1991).The Value of Broadcast Research, Audience Research
    Sourceboo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ing.
    Stavitsky,A.G.(1998).Counting the house in public television:A history of rating use,1953-1980,In Jou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
    Sydney W. Head, Christopher H. Sterling (1987). Broadcasting in America:
    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0453016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453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5301601.pdf92KbAdobe PDF2691View/Open
    45301602.pdf157KbAdobe PDF2824View/Open
    45301603.pdf122KbAdobe PDF2722View/Open
    45301604.pdf121KbAdobe PDF2806View/Open
    45301605.pdf240KbAdobe PDF2976View/Open
    45301606.pdf352KbAdobe PDF22931View/Open
    45301607.pdf236KbAdobe PDF21707View/Open
    45301608.pdf321KbAdobe PDF21532View/Open
    45301609.pdf233KbAdobe PDF2980View/Open
    45301610.pdf165KbAdobe PDF21395View/Open
    45301611.pdf112KbAdobe PDF2766View/Open
    45301612.pdf313KbAdobe PDF221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