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專書 Joshua S. Goldstein 原著,歐信宏、胡祖慶 合譯,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4E)。台北市:雙葉書廊,2003。 Robert O. Keohane 著、門洪華 譯,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義、權力與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Sandra Postel 著、劉志堅 譯,被瓜分的水資源。台北市:綠科資訊,199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2007。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200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文斯‧凱博(Vince Cable)著、許瑞宋 譯,石油、糧食、中國崛起。台北縣:繁星多媒體,2009,頁127。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 朱鋒、羅伯特‧羅斯 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宋鎮照,變動中的中國、台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政治vs.經濟、發展vs.安全、區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維。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肖佳靈、唐賢興 主編,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 (上、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肖國安、王文濤,中國糧食安全報告。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 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拉吉‧帕特爾(Raj Patel) 著,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 譯,糧食戰爭。台北市:高寶國際出版,2009。 金駿遠(Avery Goldstein) 著,王軍、林民旺 譯,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胡靖,入世與中國漸進式糧食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唐風,新糧食戰爭。台北市:大地出版社,2009。 袁志剛 主編、高帆著,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袁易,中國遵循國際導彈建制的解析:一個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4。 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 編,東盟中國:營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馬爾薩斯,人口論。台北:三民書局,1966。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共年報1987。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7。 張亞中 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 莫德‧巴洛(Maude Barlow)、托尼‧克拉克(Tony Clarke) 著,張岳、盧瑩 譯,水資源戰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2004。 陸忠偉 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法務部調查局,2004。 聞海燕,糧食安全---市場化進程中主銷區糧食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中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謝淑麗(Susan Shrik)著、溫洽溢 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二、中文期刊 D‧蓋爾‧約翰遜 撰,李洪濤、曉晨 譯,「中國將使世界挨餓嗎?---談中國未來的糧食供應」,中國農村經濟,1995年第7期,頁48-53。 于有惠,「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頁105-124。 王逸舟,「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8月,頁5-15。 王逸舟,「新世紀的中國與多邊外交」,太平洋學報,2001年第4期,頁3-12。 王逸舟,「論中國外交轉型」,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5期,頁57-67。 朱晶、鐘甫寧,「市場整合、儲存規模與糧食安全」,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3期,2004年),頁19-23。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5期(2003年9月),頁28。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2003年9、10月,第44卷第5期,頁1-27。 吳玲君,「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民國2007年4、5、6月,頁117-139。 李靖宇、王君,「10+3合作框架下的東亞經濟發展前景」,和平與發展,2001年第2期,頁1-10。 林文程,「中共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投票行為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2006年5月),頁33-34。 邱宏,「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外交」,西安工程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8月),頁459。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2004年7月第35卷第2期,頁1-32。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 (1999年7月),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14。 孫杭生、孫亞婷,「糧食供求預測模型與當前實際供求狀況的偏差」,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16-20。 秦亞青,「制度霸權與合作治理」,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7期,頁10-12。 袁易,「中國與導彈建制:國際規範之挑戰與遵循」,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3期(2004年5、6月),頁97-133。 馬九杰、張象樞、顧海兵,「糧食安全衡量及預警指標體系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頁154-162。 張揚、張德強,「對我國糧食總量供給安全的戰略思考」,現代農業科技,2009年第10期,頁218-222。 張璐,「中國糧食生產的政策效益分析與糧食安全」,消費導刊,2009年5月,頁256。 張蘊嶺,「東亞合作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當代亞太,2001年第1期,頁6-11。 張豔軍,「非傳統安全與中國的新安全觀」,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8卷B期,頁100-102。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年4月),頁45-61。 黃佩民、俞家寶,「2000—2030年中國糧食供需平衡及其對策研究」,農業經濟問題,1997年第3期,頁9-14。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1999年),頁11-15。 劉志仁、徐雪,「對《誰來養活中國》一文的不同看法」,中國農村經濟,1995年第5期,頁54-57。 劉勝湘,「互信的建構與中國—東盟經貿發展」,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5-59。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 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民國88年2月,第38卷第2期,頁21-37。 樊勝根、莫塞迪塔•索姆比拉(Mercedita Sombilla)、劉慶華,「中國未來糧食供需預測的差別」,中國農村觀察,1997年第3期。頁18-21。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6期,頁12-17。 嚴瑞珍,「中國人眼中的中國糧食問題」,經濟經緯,1997年第5期,頁18-19。 蘇長和,「發現中國新外交:多邊國際制度與中國外交新思維」,世界政治與經濟,2005年第4期,頁11-16。 三、英文專書 Brown, Lester R. Plan B: Rescuing a Planet Under Stress and a Civilization in Trouble.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3. Brown, Lester R. Who Will Feed China?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5. Buzan, Barry ,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Chen, Wen and Shaolian Liao. China-ASEAN Trade Relations: a Discussion 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mpetitio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Dent, Christopher M. eds. Asia-Pacific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New Regional agenda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Jugale, V. B. eds.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Trade Relations Among India, China and ASEAN. India, Serials Publications, 2009. Lampton, David M.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i, Hongyi and Tin Seng Lim.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ASEAN-China relation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7.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8. Stares Paul B. e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A Global Survey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1998. Yuan, Jing Dong. China-ASEAN relations: perspectives, prospe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U.S. Army War College, 200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4. Wunderlich, Jens-Uwe, Regionalism, 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 England, Ashgate, 2007. 四、英文期刊論文 Amitav Acharya. “Seeking Security in the Dragon’s Shadow: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merging Asian Order” Institute of Defense and Strategic Studies, No.44(March 2003), pp.6-11. Amitav Acharya, “Ideas,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 from the ASEAN Way to the Asia Pacific Way?” The Pacific Review, Vol.10 No.3 (1997), pp.319-346. Ba, Alice D “China and ASEAN: Renavigating Relations for a 21st-Century Asia.” Asian Survey, Vol. 43, No. 4(Jul. - Aug., 2003), pp.622-647. Charrier, P. ”ASEAN`s Inheritance: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utheast Asia, 1941~61,” The Pacific Review, Vol.14, no.3.(2001), pp.313-338. Christensen, Thomas J.,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4(Spring 2001), pp5-40. Herschede, Fre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Impact of the Pacific Rim Era.” Pacific Affairs, Vol. 64, No. 2(Summer 1991), pp.179-193. James C. Hsiung, “China `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Asian Survey, Vol.35,No.6(1995), pp.573-586. Jones, Michael E. “Forging an ASEAN Identity: The Challenge to Construct a Shared Destin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6, No. 1(2004), pp.140-154. Jurgen, Haacke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Engagement and Practice of Enhanced Interaction: Intramural Challenges to the ASEAN Way” The Pacific Review, Vol.12, No.4 (1999), pp.581-611. Krasner, Stephen D.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 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1-21. Mintz, Sidney Wilfred & Du Bois, Christine M.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Eating.”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31(2002), pp.99-119.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Fall 1992), pp.10-16. Shen, Jianfa “China`s Futur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64, No. 1(March 1998), pp.32-40. Wong, John & Chan, Sarah “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Shaping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 Asian Survey, Vol. 43, No. 3(May - June 2003), pp.507-526. 五、碩博士學位論文 鄭玫,「誰來養活中國?---中國糧食須求預測研究」,台北市: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坂田桃子,「東亞地區的糧食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六、網站資料 Fidas, George. Global Development 4 :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http://www.maxwell.syr.edu/ir/globdev04.syl-f2kl.htm. Heilig, Gerhard K. Can China Feed Itself? IIASA(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9, http://www.iiasa.ac.at/Research/SRD/ChinaFood/index_m.htm. IWMI(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http://www.iwmi.cgiar.org。 Kirton, John. The Seven – Power Summit as a New Security Institution, http://www.g8.utoronto.ca/scholar/kirton199301/kir4.htm. 人民網,「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簽署《領海基線法案》」,2009年3月1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7/8950229.html。 (2010年4月10日檢閱) 三農在線新聞,「東盟、中、日、韓加強區域合作共築糧食安全」,2009年4月22日,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0904/t20090422_440755.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大公報,「溫家寶: 中國和平發展不稱霸」,2010年3月15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3/15/npc_focus06-1228529.htm。(2010年4月20日檢閱) 中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東盟與中日韓發表糧食安全與生物能源開發合作聲明」,2009年10月25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10/25/content_1448493.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6/4837946.html。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 中國國家糧食局官方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8215/47808/index.html。 中國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77281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新華網,1958年9月4日,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61.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國政府門戶網站,1992年2月25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iliao/flfg/2005-09/12/content_31172.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官方網站,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文譯文)頁面,http://gj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212/2002120005645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關稅減讓基本內容介紹」,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yunnan/200507/20050700175367.html。(2010年4月10日檢閱) 南博網新聞中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頁面,http://www.caexpo.org/gb/news/special/GMS/。 胡錦濤,「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構築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中非合作論壇網站,http://www.focac.org/chn/zt/yf/t192860.htm。 香港財經日報,「中國積極加強與東盟合作」,2009年4月13日,http://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20090413/china-has-actively-strengthen-cooperation-with-asean.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新華網,「中國與東盟需加強農業合作合力應對糧食危機」,2009年10月24日,http://www.gx.xinhuanet.com/topic/2009-10/24/content_18036281.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解放軍報社網站,「《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全文」頁面,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big5/2009zt/2009-03/17/content_1692028.htm。(2010年4月10日檢閱) 趙青海,「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外交思想在繼承中發展、創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_4.htm。 鳳凰網財經版,「中國東盟明年大米零關稅 共設緊急儲備庫穩定糧價」,2009年10月27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1027/1389395.shtml。 (2010年4月10日檢閱) 聯合國農糧組織官方網站,http://www.fao.org 。 七、報紙 王逸舟,「重視非傳統安全研究」,人民日報,2003年5月21日,第七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問題的備忘錄」,人民日報,1988年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