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39
|
Title: | 911事件後之中美反恐戰略與合作 China-U.S.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and cooperation after 911 |
Authors: | 林信成 Lin,Hsin Cheng |
Contributors: | 邱坤玄 林信成 Lin,Hsin Cheng |
Keywords: | 911事件 恐怖主義 國際格局 反恐國際規範 中美關係 反恐合作 布希主義 新安全觀 |
Date: | 2009 |
Issue Date: | 2010-12-08 11:33:14 (UTC+8) |
Abstract: | 911事件發生後,國際體系權力格局受到衝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出現了轉變,尤其是中國與美國的國際角色與雙方關係的變化,同時,國際安全環境因持續不斷的恐怖活動的衝擊,而充滿著不安的氛圍。不僅美國與中國積極進行反恐行動,包含歐盟、俄羅斯、澳洲、東南亞及南亞國家,都投入了不少財力、人力與物力在這個領域之內,同時,全球性及區域性國際組織皆制訂一系列的反恐國際規範來因應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發展,及提供各國進行反恐行動的依據、規範。 美國以「布希主義」(Bush Doctrine)作為其反恐戰略的基礎,強調軍事打擊手段、先發制人(preemption)、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而中國則是以「新安全觀」作為其反恐戰略的理論基礎,強調以多元的手段打擊恐怖主義勢力,及推動國際社會進行「安全合作」以尋求「共同安全」。在中、美雙方都有反恐的現實需求下,進行了包含政治、經濟、法律與情報等四個方面的廣泛合作。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雲五,雲五科學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6-2007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7)。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7/2008)。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臺北:好聯出版社,1995。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第二版。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 邱稔壤,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臺北︰遠景基金會,200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75。 倪健民、陳子舜,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倪健民,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康紹邦、宮力,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5-2006﹚。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3。 雷亦鋒、伊傑衛,中國反恐大佈兵。紐約︰明鏡出版社,2008。 楊潔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九一一事件的衝擊和影響。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楊潔勉,大磨合︰中美相互戰略和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楊潔勉,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3。 楊潔勉,大合作︰變化中的世界和中國國際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暉,反恐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劉恩照,國際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劉傑,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閻學通、金德湘,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二)期刊 于海、沈紹嶺,「聯合國在打擊恐怖主義中的作用」,滄桑,第1期(2008年),頁83-85。 王珏,「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反恐合作的思考」,國際觀察,第3期﹙2004年﹚,頁59-65。 王在邦,「世界三大主要矛盾及其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15-16。 王豔紅,「『911』事件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2年﹚,頁31-35。 王道雲,「『布希主義』與當前中國外交的應對」,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9月﹚,頁25-28。 王付曉,「試論新安全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兵團黨校學報,第4期﹙2008年﹚,頁13-15。 孔凡河、馬倩,「布希連任後美國對華政策走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9月﹚,頁72-75。 左鵬,「『911事件』後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調整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頁274-278。 江淩飛,「『911』反思︰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與中國安全環境」,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2002年﹚頁42-44。 朱鋒,「世界究竟改變了多少?」,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12-14。 宋效峰,「實用主義:審視美國『反恐』的一個重要維度」,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9月),頁21-25。 佈施,「打擊恐怖主義的重要一環—國際反恐怖立法」,國家安全通訊,第4期﹙2002年﹚,頁36-39。 何建東,「試論中國政府的新安全觀」,教育前沿(理論版),第2期﹙2008年2月﹚,頁1-2。 何東輝、李寅春,「談懲治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立法及合作」,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4年),頁46-49。 李彥明,「新安全觀理論的實踐及戰略意義」,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8年7月﹚,頁3-5。 李祥、高志虎,「後冷戰時代美國大戰略制訂的困境探析」,國際論壇,第5期(2009年9月),頁64-67。 周慧,「聯合國在反恐中的地位和作用」,長沙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1月),頁41-42。 周天麟,「美國反恐行動涉及中國港航業——記《CSI》及《24小時條例》的實施」,集裝箱化,第6期(2003年),頁1-3。 邱東,「對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國際法思考」,理論導刊,第6期﹙2009年﹚,頁94-97。 秦亞青,「『911』以來的國際變局」,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3-5。 時殷弘,「美國權勢的變遷」,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26-28。 馬勇,「試論聯合國在國際反恐鬥爭中的作用」,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05年),頁9-14。 馬勇,「從反恐合作視角淺析中美俄三邊關係」,西伯利亞研究,第4期(2005年8月),頁52-55。 唐永勝,「國際體系處於深刻危機中」,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10-12。 郝雨凡,「布希主義的走向與中美關係」,美國研究,第4期(2005年),頁7-24。 高智華,「評美國『先發制人』理論的國際違法性」,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頁60-62。 高農,「布希對華政策—從『競爭對手』到『合作關係』」,當代經濟,第6期﹙2002年﹚,頁42。 孫晉忠,「反恐合作與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5年﹚,頁15-18。 袁鵬,「美國站在戰略十字路口」,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33-35。 徐堅,「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和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04年),頁18-22。 崔彥、劉漢鵬,「當前國際反恐怖鬥爭新動向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2期(2006年6月),頁17-21。 黃其淮,「『911』事件後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東南亞研究,第5期﹙2004年﹚,頁48-57。 黃瑤,「國際反恐與先發制人軍事行動」,法學研究,第1期(2006年),頁148-150。 曹金祥,「『9.11』事件後美國安全戰略的調整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3年﹚,頁44-47。 郭小兵、趙良,「美國先發制人戰略思想探討」,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S2期﹙2005年12月﹚,頁131-132。 傅勇,「中美反恐合作的前景和問題」,世界經濟研究,第4期(2004年),頁10-14。 傅夢孜,「美國的所變、所得與所失」,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32-33。 寇婧,「淺析美國『先發制人』戰略對國際法的挑戰」,攀登(雙月刊),第1期﹙2006年2月﹚,頁118-120。 陶文釗,「布希當政以來的中美關係」,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4月﹚,頁1-10。 張仕榮,「『9.11』事件後美國對華政策探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版﹚,第6期﹙2002年12月﹚,頁23-28。 張明明,「恐怖主義特性和中國政府的反恐立場」,理論前沿,第24期(2006年),頁26-27。 張潔,「中國的反恐政策:原則、內容與措施」,當代亞太,第11期﹙2005年﹚,頁31-37。 張東升,「全球化與反恐鬥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2年﹚,頁46-50。 楊潔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大國關係」,美國研究,第4期(2002年),頁7-20。 蔡珍,「當代國際恐怖主義與新安全觀」,領導文萃,第4期(2006年),頁17-22。 潘光,「新安全觀與中國的反恐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4期(2004年),頁3-8。 潘光,「中國的反恐戰略和中國在國際反恐合作中的作用」,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頁44-48。 劉國新,「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及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1期﹙2006年﹚,頁63-69。 劉青建,「試析美國在阿富汗的困局」,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9年﹚,頁7-12。 劉正,「論安理會1373號決議對反恐國際法的完善」,山東社會科學,第6期﹙2003年﹚,頁68-70。 翟效顏,「2002年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天中學刊,第S1期﹙2003年12月﹚,頁36-37。 戴超武,「布希主義與美國外交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第5期(2006年),頁100-102。 韓景雲,「美國『新帝國戰略』評析」,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10月﹚,頁42-44。 顏劍英,「布希政府『先發制人』戰略評析」,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2006年3月﹚,頁53-57。 薩本望,「『布希主義』四處碰壁」,和平與展望,第1期﹙2008年﹚,頁17-20。 黨英傑,「CSI七大疑惑」,中國海關,第9期(2003年),頁48-51。 閻學通,「變化中的世界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6年﹚,頁7-10。 鐘振明,「美國政府『反恐戰爭』政策對國際法的消極影響」,社會科學,第5期﹙2008年﹚,頁21-24。 羅海龍,「恐怖主義對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6月﹚,頁23-27。 顧關福,「2002年國際形勢特點和發展趨勢」,和平與發展,第1期﹙2003年﹚,頁11-24。 (三)報紙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07月30日,第1版。 中央日報,2001年10月6日,第9版。 中國時報,2001年9月23日,第2版。 中國時報,2001年10月9日,第2版。 東方日報,2001年9月22日,第5版。 解放軍報,2008年6月30日,第3版。 「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制止核恐怖行為國際公約》」,美聯社聯合國2005年4月14日電。 (四)學位論文 林志峰,「911事件對小布希政府外交政策取向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阮春潭,「911後的美國反恐作為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硏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 陳維富,「國際恐怖主義之硏究 : 兼論九一一事件對中美交往戰略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網路 中美舉行第四次反恐磋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297/t129533.htm) 中美第三次反恐磋商和中美金融反恐工作組第二次磋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297/t10553.htm) 中國向聯合國交存《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批准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 (http://www.china-un.org/chn/zgylhg/jjalh/alhzh/fk/t247256.htm)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劉振民大使在第63屆聯大六委關於「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議題的發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 (http://www.china-un.org/chn/zgylhg/jjalh/alhzh/fk/t517211.htm) 安理會通過關於反恐的第1566號決議張義山大使作解釋性發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 (http://www.china-un.org/chn/zgylhg/jjalh/alhzh/fk/t163628.htm) 李肇星:中美反恐合作已成建設性合作關係重要部分,新華社。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12/content_559581.htm) 中美海關在深圳啟動《集裝箱安全倡議》反恐合作,新華社。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4/content_3132408.htm) 美中建立反恐合作機制互派聯絡官,中國評論通訊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9/0/7/100490706.html?coluid=70&kindid=1850&docid=100490706) 美反恐新合作 FBI協助北京調查疆獨活動,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82/china/200707/t20070706_570596.html) FBI要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中美反恐合作走向深入,搜狐新聞網。 (http://news.sohu.com/78/89/news148008978.shtml) 美反恐高官表示:中美反恐磋商取得「建設性」成果,中國新聞網。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n/2003-02-19/26/274306.html) 中美就反恐合作打擊非法移民等問題達成重要共識,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7/4270298.html) 美國欲向中國派駐更多海關官員加強反恐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海關。(http://nanjing.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19/tab1746/module9485/info22523.htm) 反恐合作 中美簽署空警合作備忘錄,警察網。 (http://www.police.com.cn/Article/xinwen/jczx/200604/6926.html) 美國要幫北京奧運反恐,世界新聞報。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2764/2008/02/05/2945@1938691.htm) 布希稱中美兩國將合作反恐,BBC。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607000/16079391.stm) 美中反恐合作開辟新天地,僑報網。 (http://www.chinapressusa.com/big5/zhuanlan/2007-09/14/content_13691.htm) 中國公安部和美國司法部發表加強執法合作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6-07/30/content_349624.htm) 朱鎔基倡加強反恐合作,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01/10/04/YO0110040018.htm) 中美CSI合作是中美反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7-30/26/329847.html) 美國聯邦調查局:美中反恐合作令人滿意,中國評論通訊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8/8/1/100388117.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88117) 中美在華盛頓舉行第二次反恐磋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http://ru.china-embassy.org/chn/xwdt/t73543.htm) 劉京在北京會見美國總統國土安全與反恐事務助理溫斯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http://app.mps.gov.cn:9080/cenweb/brjlCenweb/jsp/common/article.jsp?infoid=ABC00000000000044878) 希拉蕊:歐巴馬政府已停用「反恐戰爭」的說法,中央日報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0716492) 歐巴馬揭櫫最新反恐戰略 要徹底摧毀蓋達組織,今日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09/03/27/91-2428588.htm) 歐巴馬訪土 拉攏穆斯林,世界新聞網。 (http://www.worldjournal.com/pages/full_news?page_label=home&id=2257573-%E6%AD%90%E5%B7%B4%E9%A6%AC%E8%A8%AA%E5%9C%9F+%E6%8B%89%E6%94%8F%E7%A9%86%E6%96%AF%E6%9E%97&widget=push&instance=in_bull&article) FBI介紹中美反恐合作稱將協助北京奧運保安計劃,南方網—中國新聞。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0160194.htm) 胡錦濤出席APEC第二部分會議 就資訊通訊技術和反恐等問題作專題發言,人 民網。(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shizheng/1024/2145346.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hmed, Akbar and Brian Forst eds. After Terro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5. Aliison, Graham Y.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Elshtain, Jean Bethke. Just War against Terror: the Burden of American Power in a Violent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Frost , Robin M. Nuclear Terrorism After 9/11.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Ikenberry, G. John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5. Johnson, Alastair Lain and Robert S. 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Liu, Guoli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 . New York: Aldine DeGruyter, 2004.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 2001. Malik, Mohan. Dragon on Terrorism: 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911.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Us Army War College, 2002. Rees, Wyn. Transatlantic Counter-terrorism Cooper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二)期刊 Ahn, Soong-Bum. “China as Number One.” Current History, Vol. 100, No. 647 (September 2001), pp. 250-256. Goh, Evelyn. “In Search of “Suitable Position” In the Asia-Pacific: Negotiating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Security.” 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No. 51(September 2003), pp. 1-16. Jervis, Robert. “Theories of War in an Era of Leading-Power Pea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6, No. 1(Mar 2002), p. 1. Litwak, Robert S. “The New Calculus of Pre-emption.” Survival, Vol. 44, No. 4 (Winter 2002), pp. 53-79. Nye, Joseph S., Jr. “U.S. Power and Strategy after Iraq”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4 (July/August 2003), pp. 60-73. Posen, Barry R. “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02), pp.39-55. Rieff, David. “A New Age of Liberal Imperialism?”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16, No2(Summer 1999), pp. 1-10. Twining, Daniel . “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0, No. 3(Summer 2007), pp. 79-94. Walt, Stephen M.“Beyond bin Laden-Reshaping U.S.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02), pp. 56-78. Wanandi, Jusuf. “A Global Coalition agains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4 (Spring 2002), pp. 184-189. (三)網路 Association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2001 ASEAN Declaration on Joint Action to Counter Terrorism. November 5, 2001. ( http://www.aseansec.org/5620.htm) Beck, Lindsay . “FBI Offers to Assist China with Olympic Security.” Reuters, June 13, 2007. (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PEK19005720070613) Buckley, Chris. “FBI Chief Pleased with Beijing Games Security.” Reuters, January 29, 2008.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PEK14946520080130) Chan, Melissa. “China`s Role in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New York University, December 2001. (http://www.nyu.edu/clubs/generasian/fall01/News/politics_and_prudence2.htm) Chan, Kelani C. “September 11 and U.S.-China Ties: a Chance for a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e Nixon Center, December 12, 2001. ( http://www.nixoncenter.org/index.cfm?action=showpage&page=solomon) Czerwinski, Jonah. “China-U.S.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Terrorism.” Homeland Security Watch, November 6, 2008. ( http://www.hlswatch.com/2008/11/06/china-us-cooperation-in-combating-terrorism/) Council of Europ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and Organised Crime to Improve Security in Europe. March 17-18, 2005. (http://www.coe.int/t/e/legal_affairs/legal_co-operation/conferences_and_high-level_meetings/ministries_of_interior/2005(Warsaw).asp) Colum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Online. SAARC Regional Convention on suppression of Terrorism. November 4, 1987. (http://www.ciaonet.org/cbr/cbr00/video/cbr_ctd/cbr_ctd_36.html)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Report to the Counterterrorism Committee pursuant to paragraph 6 of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373 of 28 September 2001 Implementation of UNSCR 1373. December 19, 2001. ( http://www.fas.org/irp/threat/unsc.html)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 September 11, 2008. (http://www.fas.org/irp/congress/2008_rpt/suppression.html) Glaser, Bonnie and Nolt James. “Strategic Partnership or Strategic Competition.”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December 1, 2006. (http://www.fpif.org/fpiftxt/3751) Ital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ounter-terrorism Measures in Italy. (http://www.esteri.it/MAE/EN/Politica_Estera/Temi_Globali/Lotta_Terrorismo/) Kennedy, Paul. “The Eagle Has Landed: the New U.S. Global Military Position.” Financial Times, February 2, 2002.( http://www.uta.fi/FAST/US2/REF/pk-ft102.html) Lampton, David M.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e Nixon Center, 2003. (http://www.nixoncenter.org/publications/monographs/USChinaRelations2003.pdf)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The Nixon Center, Winter 2001/02. ( http://www.nixoncenter.org/index.cfm?action=showpage&page=tni2) Military Education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 Joint Statement by U.S. President George Bush and Russian Federation President V.V. Putin Announcing the Global Initiative to Combat Nuclear Terrorism. July 15, 2006. (http://merln.ndu.edu/archivepdf/wmd/WH/20060715-2.pdf)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Inter-American Treaty of Reciprocal Assistance. 1947. (http://www.oas.org/juridico/english/treaties/b-29.html) Osama Bin Laden. Text of Fatwa Urging Jihad against Americans. February 23, 1998. (http://www.mideastweb.org/osamabinladen2.htm)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September 2002.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2/index.html)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October 2007. (http://www.whitehouse.gov/infocus/homeland/nhs/2007/index.html) The White House. A New Strategy for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March 27, 2009. ( http://www.whitehouse.gov/blog/09/03/27/a-new-strategy-for-afghanistan-and-pakistan) The White House. U.S., China Stand against Terrorism. October 19, 2001.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1/10/20011019-4.html)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3. June 2003. (http://www.nids.go.jp/english/publication/east-asian/pdf/2003/east-asian_e2003_9.pdf) U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Chapter VII of the Charter. January 16, 2009. (http://www.un.org/depts/dpa/repertoire/2000-2003/00-03_11.pdf)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July 2002. (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nat_strat_hls.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1. ( http://www.dod.gov/pubs/qdr2001.pdf) Xu Xin. “Harmonization of NTS Securitization in U.S.-China Security Cooperation.” Ritsumeikan Asia Pacific University, July 2004. ( http://www.princeton.edu/cwp/publications/xu_xin_harmonization_of_nts_securitization_rjaps_vol_19.pdf ) Zoellick, Robert B.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September 21, 2005. (http://www.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53682.htm)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5260019 9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60019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019101.pdf | | 883Kb | Adobe PDF2 | 327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