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14
|
Title: | 2008年政黨輪替論我國國防戰略轉變研究 |
Authors: | 傅茂田 |
Contributors: | 李明 傅茂田 |
Keywords: | 國家安全 國防政策 國防戰略 軍事戰略 同盟 |
Date: | 2009 |
Issue Date: | 2010-12-08 10:54:01 (UTC+8) |
Abstract: | 近年國際紛爭不斷、金融危機,及兩岸關係多變,對國家安全充滿挑戰。再則我國分於民國95年(2006年)公布首部《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報告》、98年(2009年)3月公布《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 QDR),此一時期正適逢我國政黨輪替執政,先後均基本闡述國家安全政策大方向。惟並未明確、完整擘劃我國的「國防戰略」,進而與國家安全戰略相銜接;本論文以並以2008年政黨輪替為時間切割點,針對國際環境變化、國家安全情勢及中共軍事威脅等情進行研究,探討我國「國防戰略」轉變。倘若能拋磚引玉,進而促使有關單位進行政策面的探討與研究,甚或是更完善制定一套屬於符合我國國家安全的「國防戰略」,為本論文之核心價值。 本論文獲致以下研究成果: 一、「國防二法」已明訂國防政策之決策機制,係透過總統、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及國防部等決策過程,以確保政策方向正確,並爭取全民的認同。因此,國防部部長可依職權透過「軍事會談」及「行政院院會」之召開,將「國防政策」、「國防戰略(狹義)」建議分別向總統及行政院院長報告,以利整體國防事務之推動。 二、行政院應採「綜合性安全」概念,整合國家政、經、軍、心、科技諸層面,綜整敵情、友軍、我方及地緣戰略,做好國家戰略情勢判斷,從而建構我國全般的戰略構想及「國防戰略」指導,並建立「預防性國防觀念」,結合「預防外交」、及「戰略嚇阻」之途徑,維護台海區域穩定與國家安全,以擘劃屬於廣義的、國家層級的「國防戰略」。 三、國防部則整合軍政、軍備、軍令三大體系,擘劃屬國防部狹義層級之「國防戰略」,於《國防報告書》、《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亦或仿效美國撰擬年度「國防戰略」,公諸於國內、外,讓國人、國軍幹部知悉國防部的「國防戰略」。 四、為因應未來全球、亞太區域、台海兩岸等發展與關係日益複雜,我國「國防戰略」之新願景,應該在兼具因應傳統與非傳統威脅的能力、建構嚇阻戰力保衛國家安全等兩大項。 五、透過區域安全機制,國防建軍上多方規劃與預判,未來影響國家安全之主要因素。
關鍵詞:國家安全、國防政策、國防戰略、軍事戰略、同盟 |
Reference: | 一、中文 (一)政府出版品 三軍大學,《國家戰略概說》。台北: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民國63年6月10日。 美國國防部,《2007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中華國國防部譯,民國96年5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家安全管理概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59年12月。 國家安全會議,《各國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概要》。台北:國家安全會議秘書處,民國82年9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論文選譯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4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爭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3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防決策的新挑戰與新工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4年6月。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性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5年2月。 國家安全會議,《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家安全會議,民國95年5月20日。 國防大學,《2006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5年7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8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81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89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91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95年8月。 國防部,《95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5年8月15日。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97年5月。 國防部,《中共研究》。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譯,民國95年11月。 國防部,《軍事轉型》。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譯,民國95年12月。 國防大學,《美國國防報告書2005年》。桃園:國防大學研究發展室,民國95年12月15日。 國防部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民國98年3月16日。 (二)專書 于紹樂,《西點軍校;精英訓練課程》。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4月1日。 于鐵軍,《東亞的軍事同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8月。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文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世君、陳嘉生譯,《臺海危機之嚇阻手段》,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桃園:國防大學,2004年。 王逸舟、李慎明,《2001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汪義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3月20日。 洪訓陸,《軍事社會學與文武關係的理論與研究途徑》。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中心,民國86年1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呂敬正,宋恩民、傅尚逵。《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余忠勇等譯,《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吳奇達等譯,《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林中斌,《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印行,民國93年9月。 林庭瑤譯(作者Kate Nash),《當代政治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4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威廉‧裴利(William J. Perry)與艾許頓‧卡特(Ashton B. Carter),許授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殷禮明譯,《恐怖活動—戰爭的最新面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紐先鍾,《戰略力量與國家安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2年12月。 翁明賢執行編輯,《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翁明賢等著,《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陳福成等,《國防通識教育1教師用書》。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5學年度樣書。 傑克‧紀德(Jack Kidd),《防止戰爭—美國應採取的新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印行,民國91年1月。 張五岳等,《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9月30日。 張林宏等譯,《外交與威懾:美國對華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張永紅編著,《硬戰爭—當前美國軍事實力透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喬良、王湘穗等著,《超限戰—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趙明義,《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4月。 趙明義,《國際政治叢論》。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7年9月。 劉鳴,〈論國際體系中的均勢機制及其理論〉,劉傑主編,《變化中的世界與中國因素》。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2月。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11月(第四版)。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第五版)。 劉錦秀譯(作者是本信義),《戰爭論圖解》。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11月21日出版8刷。 羅慶生、安天祥,《國防通識第一冊》。台北:科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一刷)。 (三)期刊文章 王央城著,〈亞太地區軍事安全的回顧與展望〉。《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研析》,第10期,民國95年2月,頁21-28。 王自樂譯,〈美國陸軍於波灣戰爭後對其後備役制度(動員母體基幹制度)的檢討〉。《役政特刊》,第4期,民國83年3月1日,頁113-124。 王榮川,〈論國家安全與軟國力-我國政治安全探微〉。《國防雜誌》,第21卷,第3期,民國95年6月,頁71-82。 以理,〈從1997-2007年中共國防支出評估其軍力發展的真象〉。《中共研究》,第41卷,第7期,2007年7月25日,頁107-107。 朱傳枝,〈從「國家安全」論中華民國安全發展〉。《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民國93年11月,頁99-110。 沈明室,〈「終極統一」論對我國軍事戰略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0期,民國95年2月,頁32。 沈明室,〈尋求新國防戰略或新的國防戰略思維〉。《戰略安全研析》,第43期,民國97年11月,頁20。 邱亞文、李明亮,〈禽流感威脅於國家衛生安全之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6期,民國94年10月,頁6。 吳寶福,〈中共跨世紀「睦鄰戰略」與「對台政策」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6卷,第9期,民國90年3月16日,頁66-80。 吳衛,〈從軍事層面論中共攻台可能行動-「模糊多評準決策法(Fuzzy MCDM)之初探」〉。《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民國93年11月,頁87-98。 邱亞文、李明亮合著,〈禽流感威脅於國家衛生安全之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研析》,第6期,民國94年10月,頁6-10。 林正義,〈台海兩岸『信任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頁4。 林正義等,〈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國家安全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民國92年1月,頁121-144。 林正義,〈陳總統春節談話對我國安全戰略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10期,民國95年2月,頁29-30。 林吉郎,〈我國國家安全與管理危機: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國防雜誌》,民國91年3月1日,第17卷,第9期,頁87-106。 洪松輝,〈國家安全與戰爭研究〉。《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5年7月,頁73-112。 施子中、張洋培,〈中共未來15至20年軍力發展對我國防安全影響之研究〉。《國防部92年委託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民國93年7月,頁1-43。 徐博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1期,民國84年12月,頁4。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台北: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民國88年1月),頁90-91。 郭天勇,〈從同盟關係的思變-策定我國安全戰略走向〉。《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民國94年4月,頁15-26。 郭春龍,〈資訊安全防護與國家安全〉。《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民國95年10月刊,頁15-26。 翁明賢,〈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智庫論壇》,2003年3月30日,頁26-58。 陳子平,〈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與涵義-兼論對台灣亞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民國93年9月刊,頁81-92。 陳子平,〈美國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軍事現代化意函〉。《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民國93年11月1日,頁18-30。 陳子平,〈美國國防部2005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戰略思維的轉變〉。《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民國94年10月1日,頁73-85。 陳子平,〈北韓試射飛彈危機的意涵與影響〉。《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民國95年10月刊,頁135-144。 陳德門譯(作者James J. Przystup and Philip C. Saunders),〈美國對日本及中共的戰略秩序願景〉。《國防譯粹》,第33卷,第11期,民國95年11月,頁42-55。 陳德門譯,〈探索中共軍力規模適切性〉,《國防譯粹》,第34卷,第6期,民國96年6月,頁86。取材自2007年3月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暨全美亞洲研究所研討會簡報(Colloquium Brief, March/2007)。 陳勁甫,〈國防政策制定與文人角色〉,第四屆台灣國防國際研討會論文,國家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2004年2月29日,頁12。 陳勁甫、李樹幹合著,〈中華民國嚇阻戰略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民國93年9、10月,頁1-30。 陳勁甫、李樹幹合著,〈從「權力轉移」理論的動態觀點論中華民國嚇阻戰略〉。《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85-128。 陳偉華,〈結構性嚇組與決策性嚇阻〉。《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民國91年。頁23-41。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7年3月,頁19-23。 陳明崙,〈論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邏輯〉。《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4年12月,頁245-275。 曾廣俊,〈21世紀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民國94年10月1日,頁48-60。 廖文中,〈中共軍隊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全民看國防》,第2期。(南華大學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1999年12月16日),頁72。 潘進章,〈美國對台海危機立場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6卷,第9期,90年3月16日,頁81-89。 張延廷著,〈中共國防戰略走向及對台灣影響〉。《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5年7月,頁49-72。 張玉國,〈同盟困境與美日同盟-日本的同盟政策分析〉,《日本學術論壇,2004年3月》,頁29。 張景全,〈結盟對國家崛起、發展的影響〉,《日本學刊》,2006年,第3期,頁52。 溫源新,〈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3期,1996年3月,頁3-43。 楊志恆,〈中華民國軍備的轉型與台海安全情勢發展〉。《第五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3年12月,頁116-132。 劉棟,〈冷戰後的美日同盟與中國一種博弈論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4期,2005年8月,頁95。 劉復國,〈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頁1-15。 劉復國,〈中華民國國防戰略的願景〉。《第五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3年12月,頁101-115。 鄭舜元,〈中共軍事武力發展與其武力犯台作戰方式之研究-2005〜2010〉。《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民國94年2月,頁77-87。 鄭瑞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刊,頁6-37。 劉鴻文、王央城合著,〈禽流感可能威脅及因應的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戰略安全研析》,第6期,民國94年10月,頁11-16。 謝之鵬,〈析論中共新時期軍事戰略發展與能力〉。《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民國94年10月1日,頁61-72。 蘇進強,〈臺海防衛作戰與國軍兵力結構〉,國軍兵力結構與臺海安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國84年1月),頁2-11。 譚偉恩著,〈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129-166。 (四)博碩士論文 吳恩德,〈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1月。 吳子敬,〈後冷戰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7月。 洪淑瑾,〈從全民國防戰略論國防通識教育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6年12月。 郭天勇,〈從權力平衡論台海安全問題由同盟關係切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15日。 張匡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7年7月。 楊世盛,〈軍事全球化台灣國防戰略思維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4月)。 (五)網路文章 李明,〈權力平衡、集體安全與世界政府〉,http://www3.nccu.edu.tw/~minglee/b.ppt 李明,〈國際體系的概念與國際體系的演展〉,民國95年10月2日,http://www3.nccu.edu.tw/~minglee/intl_system.ppt 李明,〈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我為人人、人人為我〉。2006年11月8日,www3.nccu.edu.tw/~minglee/b.ppt 李銘義,〈權力均衡與體系理論〉,ttp://www.wtuc.edu.tw/event/placement/files/sa70/sa700038/%B0%EA%BB%DA%C3%F6%ABY%C5%E9%A8t%B2z%BD%D7%A5~%A5%E6%AFS%A6%D2%A1]%A4@%A1^.ppt 李文忠,〈2006年 QDR對我國國防轉型與建軍之意義〉。2006年2月23日http://www.fics.org.tw/issues/docDetail.php?doc_id=744&issue_id=70 賴義雄,〈論台灣的防禦性嚇阻戰略及政策〉。2004年1月17日,http://www.wufi.org.tw/tjsf/040117c.htm (六)網站訊息部分 美國白宮 <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thomas.gov>.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http://www.csis.org>. 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自由時報電子報》,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人民奮起,台灣新生」,2008年5月2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21/today-fo7.htm。 中國時報(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亓樂義/新聞分析《跳脫台海 展現崛起自信》,中國時報,民國98年1月21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9012100120,00.htmlz. 青年日報(電子報)<http://news.gpwb.gov.tw/newpage_blue/news.php?css=2. 李子慶,〈國防預算維持GDP3%編列合理〉,《青年日報》,民國97年9月1日。http://news.gpwb.gov.tw/newpage_blue/news.php?css=2&rtype=1&nid=52818http://news.gpwb.gov.tw/newpage_grey/news.php?css=2&rtype=1&nid=52818。 柯刻成,〈論美國「2008年國防戰略」之戰略意涵〉,《青年日報》,民國97年9月12日,第7版。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2/m971224-i.htm。 《經濟日報》 陳家齊,《盧武鉉身亡 南韓改革阻力增》,《經濟日報》,2009年5月24日。 amhttp://udn.com/NEWS/WORLD/WORS1/4923217.shtml. 聯合報(電子報)<http://udnnews.com/news>. 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新聞網:國防部首稱—台美軍事關係「準同盟」,2008年8月31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8/9/1/n2247749.htm.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mil/news/jszt.htm> 「中國」新浪網< 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090316/1495702.html> 新浪網,2009年3月16日,新聞辭典:《四年期國防總檢討》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090316/1495702.html. (七)報刊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兩岸軍事互信 由民間走向台前」,《中國時報》,民國98年9月23日,第13版。 梁文傑,「台灣應有軍隊救災條例」,《中國時報》,民國98年8月21日,A24版。 傅建中,「台灣的防禦策略」,《中國時報》,民國98年8月21日,A25版。 楊舒媚,「《災防法》降級,軍方救援陷被動」,《中國時報》,民國98年8月28日,第10版。 《自由時報》 鄭寺音編譯,「嫦娥一號升空,中日太空競賽白熱化」,《自由時報》,民國96年10月25日,版8。 《青年日報》 丁湘娥專訪淡江大學戰研所教授、台灣戰略協會秘書長王崑義,「中共發射嫦娥,競逐太空霸權」,《青年日報》,民國96年10月25日,版2。 丁湘娥,〈胡經濟政策轉向將衝擊台商登陸〉,《青年日報》,民國96年10月26日,版2。 王光磊,「美與南韓升級至全面戰略同盟關係」,《青年日報》,民國98年6月18日,第5版。 阮泰和,「建構嚇阻戰力 保衛國家安全」,《青年日報》,民國96年8月27日,第7版。 郭德麟,〈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五人連任、四新人出線〉,《青年日報》,民國96年10月23日,版5。 張延廷〈中共十七大對台政策,口惠宣傳不見牛肉〉,《青年日報》,民國96年10月26日,版4。 傅棟成,〈兩岸經貿應以國家整體利益為依歸〉,《青年日報》,民國96年11月2日,版4。 楊宏康,〈中共今年國防預算增加14.9%〉,《青年日報》,民國98年3月5日,第5版。 楊繼宇、陳柏伸,〈我首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今公開發表〉,《青年日報》,民國98年3月16日,第2版。 鄭德麟,「馬總統:掌握疫情及時因應,完善配套措施」,《青年日報》,民國98年8月28日,第1版。 賴怡忠,〈中共軍事崛起是我安全最大威脅〉,《青年日報》,民國95年5月19日,第2版。 《青年日報》,社論:〈「國家安全報告」盱衡全局引領國家掌握戰略制高點〉,民國95年5月19日,第2版。 《聯合報》 李明賢、李志德,「兩岸談軍事互信,我方策略『二軌先行』」,《聯合報》,民國98年8月27日,第11版。 王玉燕,「學者交流:兩岸不謀而合」,聯合報,民國98年8月27日,第11版。 《聯合晚報》 張宗智,〈美:國安報告-台灣自己的事〉,《聯合晚報》,民國95年5月20日,第2版。 二、英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Allison, Graham T. and Robert Blackwill.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DC: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July 2000.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oint Statement—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Completion of the Review of the Guidelines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New York, September 23, 1997.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Diplomatic Bluebook 2006. <http://www.mofa.go.jp/policy/other/bluebook/2006/ 04.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ruary 6, 2006. (二)專書 Art, Robert J. and Jervis Robert, Jervis Robert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archy, Force, Political Economy, and Decision-Making.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5. Buzan, Barry.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Hampshire: MacMillan,1987. Bush, Richard C.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5. Cossa, Ralph A. Restructuring the U.S.-Japan Alliance: Toward A More Equal Partnership.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7. Etō, Shinkichi. Selected Works onModern Japan-ChinaRelations. Tokyo: Tokyo Bunko, 2005. Garnett, John. ed. Theories of Peace and Security: A Reader in Contemporary Strategic Thought. London: Macmillan, 1970. Gray, Colin S. 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2 . Huntington, P. Samuel. The Soldiers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81. Huth, Paul K. Extended Deterrence and the Prevention of War.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kenberry, G. John and Takashi Inoguchi. Reinventing the Alliance: 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 in An Era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Morgan, Patrick M. Deterrence: A Conceptual Analysis. Beverly Hills,CA: SAGE, 1983. Nye, Joseph.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 3rd edition, 2000. Posen, Barry R. 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Ryan, Henry and Edward Peartree C.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Snyder, Glenn H. Deterrence and Defense: 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Schelling, Thomas C. Arms and Influenc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 Vasquez, John A. The War Puzz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Waltz, Kenneth N. ed. The Use of Force: Military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4th edition, 1993. Wolfers, Arnold.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三)期刊文章 Akvaia, Gideon Y. “Defensive Defense and the Nature of Armed Conflic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4, no. 1, 1991, pp. 28-30. Blair, Dennis C. and John T. Hanley, Jr. “From Wheel to Webs: Reconstructing Asia - Pacific Security Arrangements.”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 1, Winter 2001, pp.15-18. Biddle, Tami Davis. “British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to Strategic Bombing: Their Origins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World War II Combined Offensive. “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8, no. 2 ,1995, pp.104-105. Booth, S. A. "How Can Organizations Prepare for Reputation Crisis?"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 8, no. 4, pp.197-207. Christensen, Thomas J.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1, Summer, 2006, pp.87-126. Huntington, Samuel P.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and Conventional Retali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8, no. 3 , Winter 1983/1984, pp.35-46. Holst, Jorgen Joh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Survival, vo1. 25, no. 1, January/February 1983, pp. 1-3. Kohout, John J. III et al., “Alternative Grand Strategy Options for the Unite States.”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4, no. 4, October-December 1995, pp. 362-363. Perry, William. “Desert Storm and Deterrence.” Foreign Affairs, vol. 70, Fall 1991, pp.69-72. Robert, Jervis. “Strategic Theory: What’s New and What’s Tru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9 no. 4, 1986, pp.141-142. (四)網路資料 Boucher, Richard. Joint Statement of the U.S.-Japan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Washington, D.C., February 19, 2005,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05/42490.htm>. Christensen, Thomas J. “2001-2002 Northeast Asia: China.” In Richard J. Ellings and Aaron L. Friedberg, eds. Strategic Asia 2001-2002. Seattle: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NBR), October 2001, <http://strategicasia.nbr.org/ Report/pdf/ShowReportPDF.aspx?ID=1&f=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17 9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1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1701.pdf | | 1508Kb | Adobe PDF2 | 561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