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英法海底隧道 政府、民間攜手度難關」,《台灣高鐵電子報》第3期,網址:http://www.thsrc.com.tw/tc/about/ab_tplus_news_vol3_7.asp#0,上網時間:2009年11月5日。 「英法海底隧道通車15周年」,《華盛頓郵報》,2009年5月7日。 王文宇(2000),「資產管理公司政策與法制問題研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頁13-33。 王文宇(2004),《新金融法》,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台灣高鐵,網址:http://www.thsrc.com.tw/tc/index.asp,上網時間:2009年11月至12月。 交通部(1998),《台灣南北高速鐵路興建營運合約》,台北:交通部。 交通部(2002),《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條例》,台北:交通部。 朱耀農(2005),《財務困難公司重整與再生策略探析》,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群(2009),「英法海底隧道廿年 首發股利一.六元」,《中國時報》A2版國際新聞,3月6日。 柯永建、王守清、陳炳泉(2008),「英法海底隧道的失敗對PPP項目風險分擔的啟示」,《土木工程學報》,第41卷第12期,頁97-102。 唐瑞麟(1997),《我國財務困難公司重整成功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所碩士論文。 祝況、伍昌(1994),「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建設中英法兩國政府的作用」,《全球科技經濟瞭望》,第11期,頁15-19。 張永祥(2006),《公司重整期間以債作股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倩瑜、周慧瑜(2006),「高鐵該救嗎?」,《經濟前瞻》,第103期,頁125-128。 張麟(1997),「從世界奇蹟工程的困境看合理資本結構」,《地質技術經濟管理》,第19卷第6期,頁65-57。 莊凱勳(1999),《英國倫敦大眾捷運系統聯合(土地)開發考察報告》,網址:http://ktrans.tripod.com/works/london/catalog.htm,上網時間:2009年11月。 陳均逢(2006),「橫跨海峽的願望 英法海底隧道興建始末」,《經典》11月號第100期,頁68-80。 陳維聰(2008),「經營英法海底隧道的歐洲隧道公司首次獲利」,《Yahoo奇摩新聞》,4月8日。 黃成斐(2002),《政大學生宿舍BOT案之財務規劃》,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重慶(2005),「產業資訊-Eurotunnel公司計畫進行重大變革」,《世界軌道交通》,第1期,頁12。 羅建勳(1989),「我國公司重整制度之檢討與建議」,《經社法制論叢》,第3期,頁171-204。 Chatterjee, S., U. S. Dhillon and G. G. Ramirez (1996), “Resolu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Debt Restructurings via Chapter 11, prepackaged bankruptcies, and workouts,” Financial Management 25(1): 5-18. Eisenhardt, K. M., (1989) ,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Eurotunnel, 網址:http://www.eurotunnel.com/ukcP3Main/ukcCorporate/ukpP3CorporateHome,上網時間: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 Gilson, S., (1995), “Investing in Distressed Situations: A Market Survey,”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51(6): 8-27. Gilson, S., J. Kose and L. Lang (1990),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Tirms in Defaul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 315-354. Holden, R. and T. Wells (1998), “Eurotunnel restructur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17(5): 7-13. Povel, P. and R. Singh (2007), “Sale-Backs in Bankruptcy, ”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23(3): 71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