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915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69700      線上人數 : 2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59


    題名: 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作者: 張美珍
    CHANG, MEI - JEN
    貢獻者: 林邦傑教授
    張美珍
    CHANG, MEI - JEN
    關鍵詞: 新移民子女
    父母管教態度
    人際關係
    學業成就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ademic achievement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0-04-25 15:59:40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新移民子女父母親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相關情形,就研究結果加以統整,並據以歸納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以供有關教育相關人員瞭解及改善現況或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新移民子女的父親管教態度、母親管教態度在要求上,對於七年級子女有顯著差異。
    二、新移民子女父母親教育程度程度為研究所與大學或大專,在父母親管教態度的反應上有顯著差異。
    三、新移民子女家中經濟狀況良好及富裕,其父母管教態度在反應及要求上有顯著差異。
    四、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同儕的互動、兄弟姐妹的互動,在性別部份有顯著差異。
    五、新 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父母的部份,在七年級部份有顯著差異。
    六、新移民子女家中經濟狀況良好及富裕,其人際關係與父母部份有顯著差異。
    七、新移民子女其學業成就在不同性別方面,國文及英文學習有顯著差異。
    八、新移民子女其學業成就因家中子女人數不同,在八年級的英文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九、新移民子女父親教育程度不同,在七年級的國文、英文、數學學業成就具顯著差異。
    十、新移民子女家中經濟狀況不同在學業成就上具顯著差異。
    十一、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對人際關係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
    十二、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在國文、英文、數學的學習具正向的有預測作用。
    十三、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在學業成就部份具正向的預測作用。
    十四、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對學業成就具正向的預測作用。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為家長親職教育、學校教學與輔導、學校行政管理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學業成就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This study adop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aided with literature explor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一、Foreign spouses’ children’s parents discipline on attitude requi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e children of grade seventh.
    二、Foreign spouses’ children’s parents` education degree i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university or junior college,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 parents discipline the response of the attitude.
    三、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have good rich economic situation, parents its discipline attitude in react and have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on requiring.
    四、Interpersonal related to and the siblings of the same generation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there is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in the sex part.
    五、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interpersonal part related to and parents, there is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in the parts of grade seventh.
    六、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good and rich in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s family, there is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between i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s` part.
    七、Study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different sex in eighth, their study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八、Their study achievement,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number different in house, have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in the English study achievement of grade eighth.
    九、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father`s education degree is different, have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in Chinese, English, mathematics study achievement of grade seventh.
    十、The economic situation has differ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tly on the study achievement in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十一、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have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prediction function.
    十二、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have at Chinese, English, studies of mathematics to function of predicting.
    十三、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t study been new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immigrant children achievement part have to prediction function.
    十四、Foreign spouses’ children’s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to study achievement to prediction function.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every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udy, think parents home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research and propose the sugges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parents discipline attit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ademic achieve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佑(2001)。臺灣原漢族群社會流動之差異與變遷。社會文化學報,13:39-70。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石培欣(民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槪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硏究 : 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士論文。
    吳武典 (民8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期,25-50頁。
    吳秋雯(民85)。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鋒 (2001)。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吳麗娟(民86)。父母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李雅芬(民9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弘(民91)。賞識你的孩子。台北縣永和市:上游。
    周聯華譯,Walter E .Wiest魏斯特(1994)猶太思想家-馬丁.布伯人本教育扎記。63,91-96。
    林妙娟(民77)。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83)。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淑華(民9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璣萍(2003)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武曉霞、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教育局主辦,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
    邱兆偉(1989)。存在主義哲學與教育思潮。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珍‧迪克與珍‧史迪森(2003)。老大老二戰爭。新手父母出版社出版。
    范美珍(民85)。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育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 21。
    孫淑琴(民8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碧蓮(民9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徐筱梅(民8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論文。
    徐權鼎(民2006)。我這樣交出資優兒。台北:文經社。
    時蓉華(民85)。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涂筱姍(2005)。「資優生手足」手足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永吟(2003)。由新台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49,22-23。
    張春興(民77)。加強親職教育以減少青少年犯罪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原會。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7。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鶴琴(1987)。馬丁.布伯的思想。哲學與文化。14,(9),21-25。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
    教育部統計處(2006)。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如(民89)。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育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人、鄭宇樑(民83)。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大學學院學生學刊,15,1-18。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幼兒教育碩士論文。
    陳源湖(2003)。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探析。載愉教育部社教司舉辦之「九十二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手冊(75-85),台北。
    陳維剛譯、布伯著(1991)我與你。台北:久大、桂冠書局。
    陳憶芬(1993)布伯的教育思想及其啟示。西方教育哲學論叢(邱兆偉等合著)。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教育研究所。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5)。分流教育與社會經濟地位,教改通訊,12:37-38。
    彭偉峰(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瑞雲(民88)。人際問題解決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婉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73)。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4-486。
    黃琪媚(2003)。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民90)。談馬丁.布伯的我汝哲學對師生關係與訓輔之啟示。國教天地,145,1-7。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伸。台北:巨流。
    楊的祥(民92)。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趙祥麟(民84)。外國教育家評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8。
    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劉寶(民92)。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樊聯仁(民88)。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 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其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極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金鈴(2004)。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鈴(1986)。職業地位結構-臺灣地區的變遷研究,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299-351,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蔡淑鈴、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臺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12:135-168。
    鄭石岩(民82)。父母之愛。台北:遠流。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孟穎(2001)。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娟(民8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 — 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75)。親職教育座談會,教師研習簡訊,21-29。
    簡維均(民88)。國小人際智能訓練之教學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育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采思(2005)。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惠筠(1979)。父母管教方式與少年的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玉(民8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民86)。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114。
    二、英文部分
    Ashton,P.T., & Webb, R.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J: Longman.
    Ashton,P.T., & Webb, R. B., & Doda,N.(1983). 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Final report,volume I. Florida Unit. Gainesville(ERIC Document Reprodduction Service No.ED231834
    Baumrind, D.(1971).C 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aldwin, A. L., Kalhoun, J., & F. H. (1945).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y
    Monographs,58(3).
    Becker,H.(1964).Q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Free press.
    Blau, P. M. & Duncan, O.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Wiley and Sons.
    Buncan,G.J.,Broks-Gunn,J.(2000).Family poverty,welfare reform,and child development.Child Development,71,188-196.
    Christenson,S.(1992).Family factors and syudent achievement.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7,178-206.
    Cocharan, M.L.C.(1997)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A decat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amilies in society, 78,340-351.
    Conklin,M.E.,&Daily,A.R.(1981).Does consistency of parental educational encouragement matter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ciology of
    Elder,G.H. (1962). Structural variaction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erv,1(25),241-262.
    Gang, Ira N. and Klaus F. Zimmermann. (2000). “Is Child Like Paren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thnic Origi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ses, 35(3): 550-569.
    Goodenow,C.(1993).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Relationship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3,21-43.
    Hart,B.&Risley,T.R.(1995).Meaningful difference: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children.Baltimore:Paul Booes Publishng.
    Hoffman, L. W.(1977)Changes in family roles,socialization,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32,644-657.
    Houston,A.C.(1991).Children in poverty:Developmental and policy issues.In A.C.Huston(ed.),Children in poverty: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pp.1-2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mes,J.,& Patricia, D.(1991). Partent-teen communication:Toward the prevention of unintended pregnancies. New york:Springer-Verlag
    Kidwell,J.S.(1981).Numble of siblings,sibling spacing,sex,and birth order: Their effects on perceived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v43,n2,pp.315-332.
    Lamborn,S.D., Mounts, M. S., Steinberg,L., & Mcdornbush, S. M.(1991)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horitarian,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 Child Development,62,1049-1065.
    Lynn,D.(1983).The Father: His role in Child Development. Monterey. CA:Books Cole
    Maccoby,E.E., & Martin, J. A. (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pp.1-101),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arsiglio(1991).Paternal engagement activities with minor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3,973-986.
    Miller,J.E.,&Davis,D.(1997)Poverty history,marital history,and quality of children’s home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9,996-1007.
    Monograph, 4(1),1-103
    Patterson,G.r.(1986). Performance models for antisocial boys. American Psychologist,41,432-444
    Pumroy,D.K.(1966)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v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64,73-78.
    Roe ,A., & Siegelman,M.(1963)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355-369.
    Schaefer,E.s.(1959). 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12,295-302.
    Schmuck,R.A., & Schmuck,P.A.(1997).Group processes in the classroom. Madison.WI:Brown & Benchmark.
    Sears, R.R.(1957).Pattern of child rearing:N.Y.: Harper & Row.
    Seward,R.R.,Seward,J.A.,&Yeatts,D.(1997)Fathers caring for children:expectations,conduct,and guidance.ED417844,26-27.
    Thompson, L. P.(1988). Student teachers’sence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academic learning time in physical educ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lberta,Canada, 1987)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 49/05A.
    Williams,W.C.(1958). The Pals test: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ychology,3,127-1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3911003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1100301.pdf45KbAdobe PDF21033檢視/開啟
    91100302.pdf94KbAdobe PDF21057檢視/開啟
    91100303.pdf99KbAdobe PDF21356檢視/開啟
    91100304.pdf102KbAdobe PDF21660檢視/開啟
    91100305.pdf184KbAdobe PDF24651檢視/開啟
    91100306.pdf351KbAdobe PDF28188檢視/開啟
    91100307.pdf148KbAdobe PDF24147檢視/開啟
    91100308.pdf255KbAdobe PDF21159檢視/開啟
    91100309.pdf135KbAdobe PDF21312檢視/開啟
    91100310.pdf192KbAdobe PDF2256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25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