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2000a)。課程統整(理論篇)。臺北:教育部。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教育部。 方智芳(2004)。綠色學校空間規劃原則。94.1.25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2000)。臺灣綠色學校網路夥伴計畫。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高雄,186-187。 王順美(2003)。綠色學校推動流程。93.11.10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news/index.phtml 王順美(2004a)。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綠色學校網站(2004)。94.1.25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2004b)。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發展-綠色學校。94.1.25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2004c)。綠色學校與九年一貫。94.1.25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2004d)。臺灣綠色學校的生態、教育理念。94.1.25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王順美(2004e)。台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桃園縣93年度環境教育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專業知能進階研習。桃園縣中壢國小,1-19。 王順美(2004f)。台灣綠色學校夥伴及非夥伴的環境教育比較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8,69-84。 王俊秀(2000)。永續校園與永續校園:環境社會學的想像。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高雄,190。 王鑫(1994)。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語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鑫、許韻珣(1998)。全球環境教育。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7-19。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江哲銘(2000)。永續校園環境管理—綠色校園環境規畫與安全衛生管理。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高雄,178。 行政院環保署(1994)。落實與推廣國民中小學學校環保工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核定。 行政院(199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行政院環保署暨教育部86.12.15 (86)環署綜字第78149號及台(86)環字第86125919號函核定。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余建志(1997)。國民中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永展(1997)。三生有幸-生態、生活、生產。新竹市:建都文化有限公司。 李宗薇(1997)。教學設計。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欣怡(1999)。我國國民中學推行學校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美華(2003)。生態學校綠建築-以綠色學校為例。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臺北市:學校建築學會。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4,15-22。 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199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行政院環境 保護署,臺北,123。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2000a)。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2000b)。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編(2000c)。2000年台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研討會資料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辦,臺北,103。 汪靜明、楊冠政、葉國樑(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中學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實施報告。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臺北,153。 汪靜明、黃朝恩、葉國樑(199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北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實施報告。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臺北,151。 汪靜明、葉國樑、杜銘章(199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北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實施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臺北,224。 汪靜明、楊冠政、葉國樑(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中學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實施報告。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汪靜明、湯曉虞、陳超仁編(1999)。自然生態教育資料庫單位人員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臺北,235。 汪靜明、楊冠政、湯曉虞、陳超仁主編(1999)。跨世紀臺灣環境生態教育論文選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北,924。 汪靜明、葉國樑、杜銘章(19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北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實施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辦,臺北,353。 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200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畫與建立。臺北:行政院環保署,123。 汪靜明(2001)。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師大書苑。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書局。 吳忠宏(1999)。解說在環境教育教學上之應用。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研習會研習手冊,83-98。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清基(1992)。教育與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何文榮(1999)。專業的溝通與衝突管理。人力發展月刊,64,42-51。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周儒譯(Schmieder,A.A.著)(1988)。環境教育的本質和原理。環境保護論文集。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周儒(1997)。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教師環境教育能力的提升。廣州師範學院學報(1),62-69。 周儒(1998)。環境教育是無敵神劍。大自然季刊,60,94-99。 周儒(2001)。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中等教育,52(2),22-39。 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Joyce Meerdith 等編著)臺北:環境教育學會。 邱詩揚(1990)。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瑛璘(2001)。哈伯瑪斯哲學思想初探及其在教育上之影響。教育研究,9,11-21。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范熾文(2000)。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溝通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1(6),99-110。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書局。 高慧芬(1990)。學校環境教育與教師在職訓練。環境教育季刊,7,25-29。 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境保護論文集,16-17。 柴松林(1994)。環境、環境權、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運動。教師天地,70,49-54。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9)。教育行政機關及所屬各級學校暨附屬機構環境保護小組設置要點。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a)。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b)。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教育部(2001c)。教育部統計處。2004.12.11取自http://www.edu.tw/resource/2-1.htm。 陳佩正(1996)。八十四年度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小學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專案計畫報告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99。 陳是瑩(1989)。國小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七十八年度環境教育專題研究計劃成果摘要。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 陳淑齡(1991)。環境保護研習活動對國中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溫明麗(1996)。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114-121,臺北:師大書苑。 黃以喬(2003)。校園發展的生態觀。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臺北:學校建築學會。 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台北縣六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乾全(1991)。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子超(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立師範學院,59-62。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1)。學生環境覺之內涵之探討。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93.10 11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paper.htm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書局。 萬新知(1998)。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溝通氣氛與校長領導效能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楊冠政(1988)。臺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環境保護政策分析叢書(一)。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冠政(1991a)。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 11,5-20。 楊冠政(1991b)。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式。環境教育季刊,9,3-19。 楊冠政(1992a)。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9。 楊冠政(1992b)。世界環境教育發展動向。臺灣教育,499,1-8。 楊冠政(1992c)。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19,2-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綠色學校網站(2004a)。綠色的禮讚:希望樹。93.11.10取自tp://www.greenschool. org.tw/ 綠色學校網站(2004b)。伙伴們的努力成果統計表1。93.11.10取自p://www.green- school.org.tw/ 劉佳芝(2001)。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賴進貴(2000)。環教資訊網維護及發展計畫。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報告,55。 賴進貴(2001)。資訊網路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2(2),40-50。 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蔡朋枝(2000)。永續校園環境管理—大專校院之安全衛生現況。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高雄,170-177。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五南書局。 謝文全、林新發、張德銳、張明輝(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空中大學印行。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慧貞(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之Agenda 21。八十八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臺北,375。 顧洋(2000)。校園環境安衛系統制度。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高雄,179-182。 二、西文部份 Barnard,C.I.(1968).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30th ed.). Cambridge, 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on, R. A.(1983).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Understanding and manan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Taipei:Mei Ya. Disinger,J.F.(1985).What reacher says: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efinional proble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matics,85(1),59-68. Disinger, J. F.(1990).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1699) Disinger, J. F., & Monroe, M. C. (1994) Def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ubuque, Iowa: Kendall/Hu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ncil of Ohio(EECO), Ohio Alliance for the Environment, Ohi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hio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s, Ohio Educational Protection Agenc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Network.(1999). Ohio EE 2000: A strategic pla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hio. Akron, OH: EECO. Green baum,H.H.(198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Dissertation Abstracts Ondise,AAC 8802632. Gigliotti, L. M. (199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t went wrong? What can be don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41-46. Hungerford, H.R., Peyton, R. B., & Wilke, R. J.(1980).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ponment Education, 11(3):42-47. Hungerford, H.R., & Volk, T.L. (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8-21. Lucas,A.M.(1972).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ualissues and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Unpubl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 Lewis, P.V.(1975).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s:The essence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Columbus, OH:Grid. Lunenburg,F.C.&Ornstein,A.C.(1991).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 Belmonit: Wadsworth. Mondy,R.W.,Sharplin,A., Holmes,R.E., & Flippo,D. McCloskey, G.(1967).Education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New York:Harper & Row. March, J. G., & Simon, H.(1968).Organizations. New York:Wiley. Nido Qubein(1996). How to be a great communicator?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Palmer, J.M. (1994).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again. In J.A. Beane (Ed.), Toward coherent curriculum (pp.55-61). Virginia:ASCD. Palmer, J. A. & Suggate, J. (1998). Influence and Experience Affecting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ducat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aserch,2(1), 109-122. Qubein,N(1996). How to be a great communicator?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Roth, R. E.; D.; Bousquet, W. (1980).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ammerman, W. M. ed. Fifty Years of Resident Out Door Education: 1930-1980: Its Impact on American Education. Martinsville, IN:American Camping Association:88.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io: ERIC/CSMEE. Resources, Ohi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Network. (1999). Ohio EE 2000: A Strategic plan f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hio.Akron, OH:EECO. Schramm, W.(1971). How Communication work. In J. A. DeVito(Ed).Communication:Concepts and processes.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Simon,H.A.(1976).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Y.:The Free Press. Shaw, J. S. (ed.) (1999). A Blueprint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ozeman, Montana: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Stapp,W.B.& A.E.J.,Wals(1996).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environment problem solving.E.E. reference collection. Iowa:Kendall/Hunt. UNESCO(1976).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Paris: UNESCO.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UNESCO(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Published by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Vendome.Vroom, V. H.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8). The World’s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bilisi.Columbus, Ohio:ERIC/SMEAC 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ED 179408.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0).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 France: Author. Valentine,J. W.(1981).Effect Communication:Do Your Teachers Really Underatand You? NASSP Bulletin, 65(45),34-38. Wilke, R. J. (ed.) (199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er resource handbook.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Wilson, R. A. (ed.) (199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 published. DC: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