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0319      Online Users : 6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97


    Title: 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
    Authors: 莊嘉薰
    Contributors: 陳芳明
    莊嘉薰
    Keywords: 施叔青
    李昂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8:36:04 (UTC+8)
    Abstract: 鹿港老鎮陳舊的氣息,靜滯的古風,孕育了施叔青與李昂這對文壇上的親姊妹,她們的文學根源於家鄉土壤,小鎮短暫風華被歲月帶走後,徒留斑駁陳舊的老式建築、陰暗彎曲的巷弄,以及各式神祕詭異的傳說,家鄉特殊的空間氛圍,開啟了這對早慧才女的想像之門,透過文字,書寫家鄉之於她們的驚訝與詫異,成為兩人進入文壇的叩門磚。
    從老舊的小鎮邁開創作步伐,這對鹿港雙姝各自往更廣闊的世界自信地跨去:施叔青輾轉於台北、紐約、香港等地遷移,半個世界的新奇經歷,開闊了這位鹿港女兒的視野,也富厚了她的文學內涵;李昂除在紐約短暫求學外,多數的時間定居於台北大都會,長期觀察台灣首善之都的各層面向。儘管兩人在跨出鹿港後,往不同的方向邁去,但以女性的姿態看世界,筆下有一連串精彩的女性故事,成為台灣女性小說創作的佼佼者,卻是姊妹倆一致的成就。近年,原鄉鹿港的召喚,更是遊子無法抗拒的聲音,恰似有一條無形的臍帶牽引著,這對鹿港雙姝頻頻回首瞻望生養她們的母土,於是,一則則關於老鎮的歷史傳奇,再次還魂重生於世人眼前,它的時代仍在文字裡延續著。
    施家兩姊妹在小說創作上成績卓犖,數十載的筆耕,不僅屢屢為自己創造文學生命的巔峰,更常為台灣女性文學開創新格局,綜觀她們的作品,在與時俱變的多元題材裡,鹿港與女性兩大主題,一為她們創作的根土,一為源於性別的自然關注,皆為她們念茲在茲的創作母題,而兩人於此二者間,又隱然呈現著似可對話的脈絡,或相呼應,或為互補,其中微妙的現象,逗引著筆者的研究興趣,遂不惴淺陋,著手整理兩人的小說文本及評論,試圖爬梳她們創作主題間蘊含的對話性,將之做歸納比較。
    Reference: □ 施叔青作品
    1小說
    《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年
    《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1年
    《牛鈴聲響》:台北,皇冠,1975年
    《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1976年
    《愫細怨》:台北,洪範,1984年
    《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5年
    《情探》:台北,洪範,1986
    《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 1988年
    《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88年
    《施叔青集》:台北,前衛, 1993年
    《維多利亞俱樂部》: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1993年
    《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1995年
    《 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1997年
    《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年
    《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1999年
    《臺灣三部曲之一--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台灣三部曲之二--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2008年
    2戲劇、藝術評論
    《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1976年
    《臺上臺下》:台北, 時報文化,1985年
    《藝術與拍賣》:台北,東大,1994年
    《推翻前人》:台北,東大,1994年
    《耽美手記: 施叔青談畫論藝》:台北, 元尊文化 1998年
    3散文、遊記
    《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年
    《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驅魔》: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4宗教類
    《指點天涯》:台北, 聯合文學,1989年
    《枯木開花: 聖嚴法師傳》:台北, 時報文化, 2000年
    《心在何處: 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台北, 聯合文學,2004年
    5其他
    《從女人到人》:施叔青編,台北, 拓荒者,1975年
    《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台北, 時報,,1989年
    《世紀女性.臺灣第一》:施叔青、蔡秀女編,台北, 麥田1999年
    □ 李昂作品
    1小說
    《混聲合唱》: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5年
    《人間世》:台北,大漢,1977年
    《愛情試驗》:台北,聯經,1982年
    《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1984年
    《花季》:台北,洪範,1985年
    《暗夜》:台北,時報文化,1985年
    《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1986年
    《年華》: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甜美生活》:台北,洪範,1991年
    《迷園》:台北,貿騰發賣,1991年
    《李昂集》:台北,前衛,1992年
    《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
    《禁色的暗夜: 李昂情色小說集》:台北, 皇冠,1999年
    《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2000年
    《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花間迷情》: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2散文、專欄選集
    《愛與罪: 大學校園內的愛與性》:台北, 前衛,1984年
    《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台北, 時報,1984年
    《走出暗夜》:台北,前衛,1986年
    《貓咪與情人》:台北,時報,1987年
    《李昂說情》:台北,貿騰發賣,1994年
    《漂流之旅》:台北,皇冠,2000年
    3其他
    《群像》:台北, 大漢,1976年
    《外遇》:台北, 時報,1987年
    《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1993年
    □ 參考書籍
    1文學研究書籍(以下資料按作者筆劃排序)
    王德威: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王德威: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古繼堂: 《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
    呂興昌等20人: 《風格的光譜: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國家台灣文學館第一季週末文學對談》,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李元貞: 《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 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 《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張京媛: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許琇楨: 《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五南,2001年
    陳芳明: 《危樓夜讀》,聯合文學,1996年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2002年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彭瑞金: 《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
    楊照: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聯合文學,1995年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趙知悌: 《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8年
    劉亮雅: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蔡源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雅典,1988年,修訂四版
    2女性主義、女性文學相關書籍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著,夏傳位譯: 《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利與學術論述》
    ,巨流,1997年
    子宛玉: 《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1988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 《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聯經總經銷,1989年
    王雅各: 《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年
    伍寶珠: 《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十年代台灣女性小說探究》,台北,大安,2001年
    任一鳴: 《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托莉.莫(Toril M0i)著,王奕婷譯: 《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國立編譯館、巨流圖書合作翻譯發行,第二版,2005年
    呂秀蓮: 《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四版第一刷,1990年
    李仕芬: 《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
    孟悅、戴錦華: 《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邱貴芬: 《「(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遠流,1998年
    邱貴芬: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邱貴芬: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紀欣: 《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范銘如、江寶釵合編: 《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巨流,2000
    范銘如: 《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唐荷: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郝譽翔: 《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張小虹: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雪媃: 《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正中書局,2003
    梅家玲: 《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陳玉玲: 《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博揚文化,2000年
    賀安慰: 《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年
    鄭明娳: 《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簡瑛瑛: 《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顧燕翎、鄭至慧:
    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
    顧燕翎: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3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編: 《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硏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年
    師大國文學系編: 《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萬卷樓,2000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彭小妍編: 《認同、情慾與語言:台灣現代文學論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1996年
    楊澤編: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鄭振偉編: 《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出版,1996年
    4其他類書籍
    佛洛伊德著,賴其滿、符傳孝合譯: 《夢的解析》,台北:志文,1990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 《性意識史》,台北:桂冠,1990年
    珍.莫里斯(Jan Morris)著,黃芳田譯: 《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台北,馬可勃羅文化,2006
    莊展鵬主編: 《鹿港》,台北,遠流,1992年
    □ 報紙、期刊、單篇論文
    1施叔青研究
    丁文玲: 〈白髮施叔青 夢魘鬼氣寫歷史〉,《中國時報》,2008年2月16日
    王德威: 〈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韭菜命的人》〉,《聯合文學》第五卷第六期
    王德威: 〈異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論施叔青的小說〉,收於《微醺彩妝》:施叔青著,麥田,1999年
    王德威: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聯合文學》第100期,1993年2月
    王德威: 〈殖民世界的性與政治——評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讀書人》1996年1月號
    白先勇: 〈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收於《約伯的末裔》序,施叔青著,仙人掌,1969年
    白先勇: 〈香港傳奇-讀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收於《韭菜命的人》,施叔青著,洪範,1988年
    平路: 〈在父權的邊緣翻滾--「行道天涯」裡的女性情慾〉,台北,中國時報39版,1995年3月17日
    李小良: 〈「我的香港」-施叔青的香港殖民史〉,收於《微醺彩妝》:施叔青著,麥田出版社,1999年
    李小良: 〈香港後殖民論述-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
    收於《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1996年
    李宜芳: 〈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第1期,2005年6月
    林翠芬: 〈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第10期
    林邊: 〈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卷,1976年10月
    邱貴芬: 〈召喚另類生活想像:評施叔青《行過洛津》〉,《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1月18日
    南方朔: 〈走出遷移文學的第一步〉,收入《行過洛津.序》,施叔青著,時報文化,2003年
    施叔: 〈嘆世界-《愫細怨》代序〉,收於《愫細怨》:施叔青著,洪範,1984
    施叔青: 〈長篇有如長期抗戰〉,《文訊》,247期,2006年5月
    施淑: 〈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收於《施叔青集》,施叔青著,陳萬益編,前衛,1993年
    張小虹: 〈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收於《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張淑麗: 〈「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第29卷第8期,2001年1月
    張瑞芬: 〈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張瑞芬: 〈遷徙到他方--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張墀言<窄門之外>、林玉玲<月白的臉>三書評論〉,《明道文藝》,2001年11月
    梅子: 〈「騷動不安」的新產物: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收於《情探》,台北,洪範出版社,1986年
    許南村: 〈試論施叔青《香港故事系列》〉,《自立晚報》,1982年2月13日
    陳芳明: 〈情慾優伶與歷史幽靈〉,收入《行過洛津.序》,施叔青著,時報文化,2003年
    黃英哲: 〈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
    黃鳳鈴: 〈與施叔清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期,1997年10月
    黃錦珠: 〈酒與化妝的迷.彩.術〉,《文訊》,2000年5月
    楊照: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千般故事〉,《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三期
    廖玉蕙: 〈夢裡不知身是客--到紐約,走訪小說家施叔青〉,《台灣日報》副刊,2001年9月28、29、30及10月1、2、3、4 日
    廖律清: 〈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225期,2004年7月
    廖炳惠: 〈回歸與從良之間〉,《聯合文學》第十二卷第三期
    廖炳惠: 〈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一、二〉,收於《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1996年
    廖炳惠: 〈葡萄美酒「頁」光悲〉,《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六期
    趙靜瑜: 〈施叔青以小說為台灣立傳:《行過洛津》出版 〉,自由新聞電子網 2003年12月16日
    劉亮雅: 〈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及跨國與本土的辨證〉,收於《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劉亮雅著,麥田,2006年
    劉登瀚: 〈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論施叔青早期的小說〉,收於《那些不毛的日子》,施叔青著,洪範,1988年
    鄭樹森: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聯合報》,1997年,7月2日,41版
    鄧鴻樹: 〈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1999年1月
    鍾文音: 〈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裎〉,《文訊》,243期,2006年1月
    簡瑛瑛主持: 〈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1999年4月
    2李昂研究
    尤松: 〈《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王清瑩: 〈從迷夢中醒來,再由清醒中入夢:《迷園》中瀕臨消失的台灣女性主體〉,《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年7月
    王德威: 〈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慾小說〉,收於《北港香爐人人插》:李昂著,麥田,1997年
    古添洪: 〈讀李昂〈殺夫〉-詭譎、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
    平路: 〈虛假的陽具?真實的刑台?〉,《中國時報》,1999年,8月18日
    吳達芸、李昂主講: 〈謝雪紅與李昂--兩個女人誰是誰?〉,王鈺婷整理,收於《風格的光譜: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國家台灣文學館第一季週末文學對談》
    ,呂興昌等20人,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6年
    吳錦發: 〈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自立晚報》副刊,1983年7月12、13日
    呂正惠: 〈《迷園》的兩性關係與台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文學》第7卷第11期,1991年9月
    呂正惠: 〈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收於《小說與社會》,呂正惠著,聯經,1992年
    呂正惠: 〈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談李昂《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的《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年2月
    李仕芬: 〈「北港香爐人人插」的嘲弄與顛覆〉,《中國文化月刊》第221卷,1998年8月
    李昂: 〈作家不是白癡-答呂正惠評《迷園》〉,《聯合文學》第7卷第12期,1991年10月
    李昂: 〈我的創作觀〉,收於《暗夜》,時報文化,初版21刷,1986年
    李昂: 〈金教授,你錯了-回金恆杰教授談《迷園》〉,《當代》第72期,1992年4月1日
    李昂: 〈施叔端親訪李昂: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收於《暗夜》,時報文化,1985
    李昂: 〈說明的說明-兼答〈迷園中的花木〉〉,《當代》第74期,1992年6月1日
    李鴻瓊: 〈為死亡所籠罩的主體:論《迷園》中的語言、歷史與性〉,《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年7月
    阮若缺: 〈中式「殺夫」,法式詮釋〉,收於《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台灣書局,1999年
    林芳玫: 〈《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收於《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梅家玲編,麥田,2000年10月,頁145-172。
    林野: 〈雖不是好作品,但夠膽量!〉,《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邵毓娟: 〈李昂的台灣史詩:《迷園》中情慾 / 民族的寓言〉,《中外文學》第28 卷第2期,1999年7月
    金恆杰: 〈有關李昂女士回響的幾點說明〉,《當代》第73期,1992年5月1日〈我想拔錯了-說《迷園》中的花木〉:程風,《當代》第73期,1992年5月
    金恆杰: 〈黃金新貴族-包裝與商品之間,再評《迷園》〉,《當代》第71期,1992 年3月1日
    南方朔: 〈作家的墮落與超越(上)(下)〉,《中國時報》,1999年,8月18、19日
    施淑: 〈鹽屋〉,收於《花季》,李昂著,洪範,1985。後更名為〈文字迷宮〉,收於,《李昂集》,施淑編,前衛,1992年
    胡淑雯: 〈誰怕香爐吃香火(上)(下)〉,《中國時報》,1999年,8月20、21日
    奚密: 〈黑暗之形-談暗夜中的象徵〉,《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
    徐曉珮: 〈人類補完計畫〉,《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年7月
    徐開塵: 〈寫情慾-李昂探觸謝雪紅〉,《聯合報》,2001年4月7日
    張雪媃: 〈李昂小說的政治性-從〈人間世〉到《自傳の小說》〉,《當代》第202期,2004年6月1日
    梁曦: 〈我看《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陳玉玲: 〈李昂〈殺夫〉的陰性書寫〉,收於《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陳玉玲著,博揚文化,2000年
    陳雅湞: 〈牽娘的手入繡廳,別人言語不可聽-李昂《殺夫》中的性虐待、性歡愉與性壓抑〉,《當代》第187期,2003年3月
    彭小妍: 〈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
    游淑君: 〈《迷園》論--一個女性觀點的閱讀〉,《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4年6月
    楊光紀錄整理: 〈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李瑞騰專訪李昂〉,《文訊》132期,1996年10月
    楊照: 〈英雄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陷阱-小論李昂〉,《中國時報》,1999年,8月23 日
    楊翠: 〈「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性文本〉,《興大人文學報》第32卷,2002年6月
    廖咸浩: 〈「只可」哥哥,「害得」弟弟-《迷園》與〈第凡內早餐〉對身份「國族(主義)化」的商榷〉,收於《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周英雄、劉紀蕙編,麥田,2000年
    廖朝陽: 〈交換與變通:讀李昂的《迷園》〉,《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年7月
    廖朝陽: 〈歷史、交換、對向聲-閱讀李昂的《迷園》與北港香爐人人插〉,收於《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編,麥田,2000年
    趙靜瑜: 〈在李昂小說裡品嘗台灣滋味,法國贈文化藝術騎士勳章〉,《自由時報》生活藝文,1994年,5月9日
    劉亮雅: 〈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1999年11 月
    劉紀蕙: 〈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台灣》第37期,2001年1月15日
    □ 學位論文
    王鈺婷: 《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ソ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大台文所碩論,2004年
    江寶釵: 《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1994年
    吳婉茹: 《八十年代台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論,1994年
    李玉馨: 《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大中文所碩論,1995年
    辛延彥: 《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南華中文所碩論,2002年
    林慧雅: 《性別、族裔與民間信仰--第三世界女作家作品中民間傳說的策略運用》,輔大比較文學所博論,2001年
    洪珊慧: 《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大中文所碩論,1998年
    梁金群: 《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中文所碩論,1998年
    莊宜文: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論,2001年
    曾易晶: 《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女烏、利玉芳為例》,師大國文所碩論,1999年
    曾素雲著: 《李昂九十年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分析》,東海中文所碩論,2005年
    游貴花: 《李昂及其《迷園》研究》,中山中文所碩士在職專班,2005年
    黃于青: 《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2005年
    黃絢親: 《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師國文所碩論,2003年
    楊芳瑜: 《書寫與閱讀的焦慮--李昂小說中的女/性主題意識建構》,東海中文所碩論,2005年
    楊翠: 《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大歷史所博論,2003年
    廖苙妘: 《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南華中文所碩論,2004年
    鄭雅文: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道鄉土文學》,中央中文所碩論,2000年
    蕭義玲: 《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1998年
    謝宜婷: 《李昂小說的性別論述研究》,中山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年
    顏利真: 《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中文所碩論,2000年
    魏文瑜: 《施叔青小說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1998年
    魏伶砡 : 《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01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9120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1101.pdf92KbAdobe PDF21031View/Open
    001102.pdf154KbAdobe PDF21024View/Open
    001103.pdf522KbAdobe PDF22253View/Open
    001104.pdf408KbAdobe PDF22051View/Open
    001105.pdf560KbAdobe PDF216352View/Open
    001106.pdf784KbAdobe PDF22944View/Open
    001107.pdf791KbAdobe PDF25366View/Open
    001108.pdf247KbAdobe PDF21180View/Open
    001109.pdf337KbAdobe PDF2199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