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04/143671 (78%)
Visitors : 49774395      Online Users : 5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87


    Title: 歐陽脩詩詞比較研究
    Authors: 秦泉萍
    Contributors: 羅宗濤
    秦泉萍
    Keywords: 北宋
    歐陽脩


    比較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8:20:02 (UTC+8)
    Abstract: 歐陽脩集官僚、學者、詩人於一身,身兼政治領袖與文化領袖,又是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作家,比較其詩詞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觀察其詩詞關係,更深入了解這位大文豪的精神風貌,也藉此觀察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狀態,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詞的士大夫化和雅化過程。
    我們分別從主題、意象、章法和修辭進行比較,發現歐陽脩的詩與詞在主體形象的突出方面有深刻的關聯性,其詩詞有許多重要的共同意象,這個發現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歐陽脩多情的性格,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證明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也發現歐陽脩在表現方法上有他個人一貫的特殊偏好,如擅用層層深入的結構安排來深化詩詞情感,及在文字風格上同樣呈現平淡意遠的特色。
    歐陽脩的詩與詞又有著異趣而互補的現象:詩詞在各類主題的比重及呈現的細膩度和情調不同,詩的意象比較豐富,詞的意象比較細膩,詩開頭取景狀闊,詞則著力描寫細緻而具動感的場景,詞的顏色較詩艷麗等等。歐陽脩詩詞的相異處,體現了詩和詞作為不同文類的體性要求,如何影響及規範作家的創作活動。
    歐陽脩對詞雖強調娛樂功能,所以多遣興之作,但在不經意間流露其個人學識襟抱於詞中,提高詞的抒懷價值。他將自己擅長的詩文作法引入詞,也許不像蘇軾是有意識的,但就詞史流變來看,確實是某種回歸,既而影響文人詞的成立。他以政治領袖及文化領袖的身分喜愛創作小詞,並提高詞的格調,讓文人作詞的束縛減少,影響所及使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投入詞的行列,他帶動文人作詞的風氣,文人將學識修養寫入詞中使詞雅化,形成與柳永為代表的俗詞格調絕然不同的文人詞,後來蘇軾對詞的革新成果豐富,不得不追溯到歐陽脩的開創傳承之功。
    Reference: 壹、專書
    一、古籍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編輯:《杜詩鏡詮》,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四部善本
    新刊》。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
    (宋)王 灼:《碧雞漫志》,《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司馬光撰,吉書時點校:《稽古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叢書集成三編》71冊。
    (宋)胡 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 (宋刻本),2002年。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40冊。
    (宋)張 戒:《歲寒堂詩話》,《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5月。
    (宋)張 炎:《詞源》,《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11月。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曾 慥:《樂府雅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粵雅堂叢書》。
    (宋)黃庭堅著,劉琳等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
    (宋)楊億編:《西崑酬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5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脩:《五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殿刊本。
    (宋)歐陽脩:《洛陽牡丹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
    (宋)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宋)錢 愐:《錢氏私志》,《中國野史集成》(八),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宋)嚴 羽:《滄浪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
    (宋)蘇 洵:《嘉祐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據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
    (宋)蘇 軾:《蘇軾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8月。
    (元)方 回:《瀛奎律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三六六冊。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元)陸輔之:《詞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元)瞿 佑:《歸田詩話》卷中,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集部第416冊。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5月。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2002年。
    (清)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王又華:《古今詞論》,《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王夫之著 ,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函海叢書》第29冊。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沈得潛:《說詩晬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199冊。
    (清)沈 雄:《古今詞話》,《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周 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季振宜編:《全唐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金聖嘆:《金聖嘆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清)袁 枚:《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陳 衍:《宋詩精華錄》,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清)馮 煦:《蒿庵論詞》,《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萬 樹,《詞律》,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趙 翼:《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劉熙載:《詞概》,《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二、現代專著
    丁仲祐編訂:《續歷代詩話上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上彊村民重編 ,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
    方智範等:《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5月。
    王 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開明書局,1955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0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3月。
    王熙元:《優游詞曲天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5月。
    王曉驪:《唐宋詞與商業文化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北京大學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古遠清等:《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6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9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3月。
    朱孝臧:《宋詞三百首箋》,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7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傳譽主編 :《歐陽脩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
    江錦玨:《詩詞意旨透視鏡》,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9月。
    余毅恆:《詞筌》,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0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吳惠娟:《唐宋詞審美關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呂晴飛:《歐陽脩》,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1月。
    宋心昌:《歐陽脩詩文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2月。
    宋柏年:《歐陽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5年5月。
    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2月。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化特質與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6年。
    李曰剛:《中國文學流變史》,臺北:聯貫出版社,1976年10月。
    李正輝、 李華豐:《中國古代詞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12月。
    李若鶯:《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2月。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
    李 栖:《歐陽脩詞研究及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李勤印 、張建業:《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杜少春主編:《柳永、歐陽脩詞名篇欣賞》,臺北:學鼎出版公司,1999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0年。
    沈祖棻:《宋詞賞析》,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
    汪中注譯:《新譯宋詞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月。
    汪 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10月。
    林子鈞:《六一居士歐陽脩》,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5月。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4月。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邱少華:《歐陽脩詞新釋輯評》,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洪本健:《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胡雲翼:《宋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0月。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
    唐圭璋:《宋詞互見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唐圭璋:《宋詞四考》,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臺北:鼎文出版社,2001年。
    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6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1973年10月。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夏承濤:《唐宋詞論叢》,臺北:宏業書局,1979年。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夏承燾:《讀詞常識》,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孫 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4年6月。
    袁行遠:《歐陽脩》,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中國歷史小叢書》。
    高明總編審:《中國文總欣賞 散文6歐陽脩》,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11月。
    張忠民主編:《歐陽脩夷陵詩文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1月。
    張 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0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
    張 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0月。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4月。
    張夢機:《詞律探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麗珠:《袖珍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5月。
    郭正忠:《歐陽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友冰:《中國古典詩文(二)--比較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2月。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1年。
    陳秀芳:《歐陽脩及其著作約選簡析》,嘉義:紅豆出版社,1991年。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月。
    陳滿銘:《辭章學十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5月。
    陳曉芬:《人生自是有情痴》,臺北:開今文化事業, 1993年7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9月。
    陶爾夫、楊廣辰:《晏歐詞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曾昭岷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6月。
    曾棗莊主編:《歐陽脩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2月。
    游國恩等主編 :《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程千帆、 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黃 畬:《歐陽脩詞箋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0月。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公渚:《歐陽脩詞選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11月。
    黃文吉主編:《詞學研究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 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 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10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2月。
    黃坤堯:《詩歌之審美與結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黃 杰:《宋詞與民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黃進德:《歐陽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黃雅莉:《詞情的饗宴》,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楊柏岭:《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3月。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0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
    楊海明:《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 、繆鉞合撰:《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8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桂冠出版公司,1991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2月。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出版公司,1992年4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葉嘉瑩:《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臺北:桂冠出版公司,2000年2月。
    葉嘉瑩:《詩詞的美感》,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1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弘道文化公司,1978年。
    臺灣大學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
    裴普賢:《歐陽脩詩本義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81年。
    趙為民 、程郁綴選輯:《詞學論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7月。
    劉子庚:《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劉子健:《歐陽脩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年5月。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德清:《歐陽脩論稿》,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1年。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歐陽禮:《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
    蔡世明:《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蔡茂雄:《六一詞校注》,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69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蔡英俊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2月。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6月。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龍沐勛:《倚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繆 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
    薛礪若:《宋詞通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58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6月。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出版社,1978年。
    簡添興:《歐陽脩交游舉要 》,嘉義:紅豆出版社,1991年。
    顧永新:《斯文有傳, 學者有師 : 歐陽脩的文學與學術成就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年。
    顧柔利:《歐陽脩詠物詩詞研究》,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1991年。
    龔兆吉編著,王偉勇編審:《歷代詞論新編》,臺北縣:祺齡出版社,1994年12月。
    Lucien Goldman著,段毅、牛宏寶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貳、單篇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 嵐:《歐陽脩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江正誠:《歐陽脩的生平及其文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何澤恆:《歐陽脩之經史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吳政翰:《歐陽脩詞的六一風神》,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李 偉:《人生自是有情痴—從歐陽脩詞看他的深情特質》,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慕恕:《歐陽脩古文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李寶玲:《五代詩詞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淑華:《主體意識的情志抒寫—韋莊詩詞關係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姚友惠:《馮延巳與晏殊詞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72年。
    崔成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陳吉山:《北宋詠史詩探論》,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秀芳:《歐陽脩詞中女性描寫藝術研究》,花蓮: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曾秀華:《北宋前期小令詞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美珍:《歐陽脩的文學與事業》,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廉紅紅:《歐陽脩山水文學作品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明媛:《歐陽脩詩本義探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歐陽美慧:《歐陽脩詩文理論及實踐》,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蕭淳鏵:《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1年。
    謝佩芬:《歐陽脩詩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簡淑娟:《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顏瓊雯:《「六一詞」篇章結構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二、期刊論文
    于天池:〈宋代文人說唱伎藝鼓子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十二期。
    方 然:〈歐陽脩王安石詩歌創作比較研究〉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廿三卷第二期
    ,2004年3月。
    王水照:〈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 ,《文學遺產》,1994年三期。
    王世福、王曉玲:〈生命的感悟 執著的追求--淺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悲秋現象〉,
    《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一期,1998年1月。
    王兆鵬:〈唐宋詞的審美層次及其嬗變〉,《文學遺產》,1994年一期。
    王偉勇:〈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十八卷九期
    ,92年2月。
    王熙元:〈論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形成〉,《國文學報》第五期(1976年11月)。
    包根弟:〈談花間集中的月與柳〉《輔仁學誌》第十三期(1984年6月)。
    朱崇才:〈宋代詞學的矛盾價值觀〉 ,《文學遺產》1995年一期。
    吳大順:〈論歐陽脩詞中的女性意識〉,《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一期,2000年
    2月。
    吳小英:〈歐陽脩詞審美特色新論〉,《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05期。
    呂肖奐:〈歐陽脩詩歌審美追求與創作效果的矛盾〉,《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02期。
    宋邦珍:〈歐陽脩詞中所呈現的生命情調--以「惜春」主題為主〉,《中國語文》,2002年
    2月。
    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詞論〉 ,《文學遺產》,1987年03期。
    李芳民:〈論歐陽脩對唐詩的繼承及其詩風的形式與得失〉,《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6年04期。
    李培根:〈歐陽脩十二月詞芻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17期。
    杜 堅:〈論歐陽脩詩詞創作不協調的原因〉,《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5年01期。
    谷曙光:〈論歐陽脩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5年03期。
    房日晰:〈歐陽脩柳永之艷詞之比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明 華:〈簡述歐陽脩對宋詩的貢獻〉,《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林瑞翰:〈歐陽脩五代史記的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三期,1974年10月。
    邱昌員:〈簡論晏殊歐陽脩的詞學觀及詞作風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金啟華 譚慶龍:〈論歐陽脩守滁時的詩文〉,《鹽城師專學報》,1998年02期。
    侯 親:〈疏雋深婉,內涵蘊藉—歐陽脩詞的藝術特色〉,《新聞出版交流》1999年05期。
    施寬文:〈晚唐詩人溫庭筠為何以詞名世?--從溫庭筠詩詞藝術的相同處談溫詞之開創性〉
    ,《大陸雜誌》101卷3期,2000年9月。
    柏 寒:〈風花中有大家詞──論歐陽脩詞的歷史地位〉,《文史哲》1989年02期。
    洪本健:〈略論〝六一風神〞〉,《文學遺產》1996年01期,
    洪本健:〈論歐陽脩散文的句式和虛詞同其情感的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
    第三期,1984年6月。
    孫 虹:〈論西江派詞人歐陽脩〉,《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2期。
    孫維城:〈歐陽脩詞:詞的特質 詩的淵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
    03期。
    徐安琪:〈試論歐陽脩的詞學思想〉,《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01期。
    徐培均:〈歐陽脩雙重文學觀平議〉 ,《吉安師專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1998年3月。
    寇養厚:〈歐陽文道並重的古文理論〉,《文史哲》第三期,1997年。
    張文利:〈理學、禪學與歐陽脩詩〉,《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02期。
    張兆勇:〈人生只是有情癡──從情的角度看歐陽脩詞的價值〉,《淮北煤師院學報》
    第廿一卷第二期,2000年5月。
    張自文:〈開宋詞風氣之先的關鍵人物--馮延巳〉,《湘潭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張家鵬:〈歐陽脩詞蘊勢芻議〉,《審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張高評:〈宋詩與化俗為雅〉,《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張 靜:〈歐陽脩豪放詞探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張麗珠:〈美麗而不哀愁──試論晏、歐、蘇詞中的理性思致〉,《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第十二期,2006年6月。
    許 總:〈從歐陽脩詩看宋詩的興盛及其特徵的形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
    郭紀金:〈歐陽脩俗艷詞的人文意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陳湘琳:〈記憶的場景:洛陽在歐陽脩文學中的象徵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7年第三期,2007年3月。
    陳曉芬:〈論民間歌曲對歐陽脩詞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三期。
    喬 力:〈溫韋詞的意象交迭與分流:兩種審美模式比較〉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1年八期。
    彭曙蓉:〈從洛陽到潁州,絢爛歸於平淡〉,《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5期。
    項小玲:〈談移情手法在古典詩詞中的運用〉 ,《遼寧大學學報》1990年一期。
    黃一權:〈韓國歐陽脩詩詞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
    第2期,2001年3月。
    黃文吉:〈疏雋開子瞻—論歐陽脩詞〉,《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1995年3月。
    黃坤堯:〈晏殊詩詞藝術的審美比較〉,《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第5期,1998年6月。
    黃信德:〈論歐陽脩在詞史上的承前啟後作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二期。
    葉幫義:〈試論歐陽脩詞與詩之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六期
    ,2007年11月。
    董希平、曹勝高:〈從詩詞間作到詩詞兼擅──論詩詞互動視野下北宋詞繁榮的一個
    重要標誌〉,《江海學刊》,2006年2月。
    裘漢康:〈試論歐陽脩《新五代》的寫作特色〉,《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68年
    第二期。
    廖泓泉:〈〝層深而渾成〞──論歐陽脩的詞體結構藝術〉,《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第三卷第三期,2005年9月。
    趙呂甫:〈歐陽脩史學初探〉,《歷史教學》1963年第一期。
    劉 寧:〈論歐陽脩詩歌的平易特色〉 ,《文學遺產》1996年第一期。
    劉 暢:〈文官政治.書卷風流.人文氣象──宋代文學存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劉靜貞:〈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
    第32期,2003年12月。
    諸葛憶兵:〈個性的張揚與題材的開拓--論歐陽脩詞〉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
    第三期。
    鄭 涵:〈歐陽脩天人觀試探〉,《學術研究期刊》1980年第二期。
    黎烈南:〈說歐陽脩詩詞中的飛鳥意象〉,《文史知識》1995年01期。
    龍建國、杜道群:〈歐陽脩詞的創作分期及其風格嬗變〉 ,《吉安師專學報》第廿卷
    第一期,1999年2月。
    韓珊珊:〈淺析歐陽脩對蘇軾詞風的影響〉,《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魏玉俠:〈走向自然領悟人生--論歐陽脩前期的自然觀〉,《學術月刊》1994年四期。
    羅家坤:〈簡論歐陽脩的「詩詞分工論」及詞作特色〉,《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
    04期。
    嚴 杰:〈歐陽脩詩歌創作階段論〉,《文學遺產》1998年04期。
    蘇珊玉:〈「人間詞話」詩詞審美平議--「詩之境闊,詞之言長」〉《高雄師大學報》
    16期(人文與藝術類),2004年6月。
    三、論文集論文
    朱 剛:〈從類編詩集看宋詩題材〉,《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年。
    林玫儀:〈韻律分析在宋詞研究上的意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報告
    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5年。
    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宋詩論文選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黃文吉:〈宋代歌妓繁盛對詞體影響〉,《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5月。
    羅宗濤:〈溫庭筠詩詞比較研究〉,《古典文學》第七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5年8月。
    龔鵬程:〈知性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7年2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2912004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12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04101.pdf90KbAdobe PDF2732View/Open
    12004102.pdf126KbAdobe PDF2865View/Open
    12004103.pdf131KbAdobe PDF2854View/Open
    12004104.pdf265KbAdobe PDF21655View/Open
    12004105.pdf441KbAdobe PDF24671View/Open
    12004106.pdf715KbAdobe PDF23173View/Open
    12004107.pdf608KbAdobe PDF24838View/Open
    12004108.pdf453KbAdobe PDF22420View/Open
    12004109.pdf628KbAdobe PDF23769View/Open
    12004110.pdf297KbAdobe PDF21653View/Open
    12004111.pdf382KbAdobe PDF23112View/Open
    12004112.pdf245KbAdobe PDF2176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