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6125      Online Users : 5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2


    Title: 勸懲與存史——《大唐新語》研究
    Authors: 蘇雯慧
    Contributors: 廖棟樑
    蘇雯慧
    Keywords: 大唐新語
    劉肅
    世說體
    分門隸事
    勸懲與存史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0-04-24 17:25:08 (UTC+8)
    Abstract: 自《世說新語》問世後,後世仿作者頗多,有「世說體」或「世說學」之稱,唐代劉肅所撰述的《大唐新語》一書,即被一般文學史視為其中的一員。本論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唐新語》,論述書中所呈顯的特殊面貌,並不宜與一般的「世說體」小說等同觀之,並期許藉由深入的分析探討,還原該書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此一論題的研究回顧,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概述全文的章節架構。第二章分兩節,探討《大唐新語》「分門隸事」的體制:第一節闡釋書中門目意涵,第二節藉由與《世說新語》、「世說體」小說門目的比較以突顯《大唐新語》門類所彰顯的意義。第三章分兩節,探索《大唐新語》創作背景與目的:第一節論述傳統史學精神與唐代史學發展,第二節勾勒作者劉肅時代的政治環境。第四章分三節,析論《大唐新語》所呈現的君臣群象:第一節分析帝王形象,第二節分析宰相形象,第三節分析地方官形象。第五章分兩節,探究《大唐新語》的敘事:第一節闡述史傳作品的敘事傳統,第二節分析在前述的承衍基礎下,作者劉肅的運用之巧。第六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為《大唐新語》尋出適如其分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關鍵詞:大唐新語、劉肅、世說體、分門隸事、勸懲與存史
    Reference: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左傳》,見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孟子》,見〔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東漢〕班固等:《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三國吳]韋昭注解;徐元誥編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
    中華書局,2002年。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5
    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1984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
    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等撰,范子燁注釋:《世說新語》,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長孫無忌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等:《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劉肅撰,何正平、王德明等編著:《大唐新語譯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唐〕李肇:《國史補》,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宋〕王溥編:《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宋〕王讜:《唐語林》,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范祖禹編:《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孔平仲:《續世說》,收入《四部備要 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陶宗儀編:《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2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商務印書局,1968年。
    〔清〕王晫:《今世說》,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22》,台北:明文書局,
    1986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仲荦:《隨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瑤:《中國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靖宇:〈再論《左傳》與《國語》的關係〉,收錄於《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1992年。
    中華書局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牛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鑑》》,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7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
    周中明:《中國小說的藝術》,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勛初:《《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周勛初等:《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敘錄》,收入《周勛初文集》第5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勛初:《當代學術研究思辨》,收入《周勛初文集》第6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虎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金毓黻:〈漢以後之史官修史〉,《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侯忠義、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仁甫:《左傳疏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搞》,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卷,河北人
    民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收入《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下卷,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7年。
    章群:《《通鑑》、《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張以仁:《國語左傳論集》,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逯耀東:〈〈世說新語〉與魏晉史學的關係〉,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雷家驥:〈「以史制君」與反制:及其對南北朝官修史學的影響〉、〈唐朝前期官修
    及其體制的確立與變化〉,《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
    賈文仁:《古典小說大觀園》,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
    出版社,2002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韓兆琦:〈《史記》與我國古代傳記文學〉,收錄於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二)》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譚嘉定:《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6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6年。
    今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5年。
    吳惠玲:《《世說新語》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
    李書安:《《國語˙晉語》文學成就研究》,寧夏: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林永堅:《《國語》之文學價值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5年。
    林琇寬:《《世說新語》敘事結構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年。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姚琪姝:《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胡之昀:《論唐代的筆記雜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
    文,2005年。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張以仁:《《國語》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張黎麗:《《國語》《左傳》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永瑢:《《皇明世說新語》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1990年。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學思想及其形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年。
    曾文樑:《《世說新語》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趙潤海:《《國語》及其思想與文學》,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強:《世說學引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戴佳琪:《《何氏語林》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羅寧:《唐前小說觀念簡論》,成都: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
    羅寧:《唐代軼事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
    年。
    四、單篇及期刊論文:(依刊出年份先後排列)
    張以仁:〈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集刊》
    第三十三本,1962年2月。
    傅錫壬:〈《世說》四科對論語四科的因襲與嬗變(《世說新語》題旨探微之一),《淡江學報》,1974年4月第12期。
    曾文樑:〈《世說新語》編撰指向初探〉,《輔仁國文學報》八集,1992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國
    科會人文科學》1994年第4卷第1期。
    武秀成:〈《大唐新語》佚文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5期。
    楊民蘇:〈試論唐代劉肅的軼事小說集《大唐新語》〉,《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4年第16卷第2期。
    陳文新:〈論軼事小說之「軼」〉,《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陳文新:〈論筆記體與傳奇體的品格差異〉,《學術研究》1995年第1期。
    陳遼:〈中國古小說中的紀實小說〉,《遼寧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王澧華:〈《大唐新語》編纂考略〉,《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曾文樑:〈「世說新語」分門體例初探〉,《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3月。
    智喜君:〈《大唐新語》諧謔篇試析〉,《鞍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卷第4
    期。
    李南暉:〈《大唐新語》校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
    智喜君:〈《大唐新語》讀記〉,《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3卷第1期。
    劉正國:〈《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
    15卷第3期。
    劉強:〈對歷史真實的沖淡与對藝術真實的強化—論《世說新語》的敘事原則〉,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4期。
    紀志昌:〈《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由人物傳記資料的保存來看〉,《中國文學
    研究》2000年5月。
    張雅綸:〈論「世說新語」之體裁定位問題〉,《受業集》2000年7月。
    曾文樑:〈「世說新語.政事」試析〉,《輔仁國文學報》2000年7月。
    林秀蓉:〈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國語文》
    2000年9月。
    魯統彥:〈試論《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東岳論叢》2001年第22卷第1期。
    洪靜芳:〈論《世說新語》一書之歷史性質〉,《弘光通識學報》2002年5月。
    陳敏:〈《大唐新語》的價值取向與文學成就〉,《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21卷第4期。
    黃進興:〈文本與真實的概念〉,《新史學》2002年第13卷第3期。
    陳秀音:〈《世說新語》四科之譬喻修辭探究〉,《中國語文》2003年11月。
    吳怡芬:〈試析《世說新語》的人物刻劃〉,《輔大中研所學刊》2004年9月。
    胡可先:〈《大唐新語》佚文辯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6期。
    吳冠文:〈關於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1期。
    孫雪霞:〈從《國語》看我國早期散文的發展軌跡〉,《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
    第2期。
    黃永堂、葉修成:〈析春秋筆法在《國語》中的具體應用〉,《貴州文史叢刊》2004
    年第2期。
    彭建華:〈論《國語》的智者女性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3
    期。
    吳冠文:〈再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對〈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
    辨〉一文的異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何正兵:〈《世說新語》:史傳的孳生和演化〉,《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徐君輝:〈《國語》評判歷史人物之標準〉,《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2期。
    劉慶華:〈從《世說新語》看劉義慶的文學思想〉,《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潘婷婷:〈今本《大唐新語》非偽書辨──與吳冠文女士商榷〉,《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魯統彥:〈《世說新語》:史學與藝術的交融〉,《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
    黃東陽:〈唐劉肅大唐新語之文體性質探微〉,《北商學報》2005年第7期。
    俞志慧:〈《國語》〈周、魯、鄭、楚、晉語〉的結構模式及相關問題研究〉,《漢
    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黃麗:〈《國語》的性質與價值〉,《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邱鋒:〈《國語》名稱演變探源〉,《管子學刊》2006年第2期。
    汪耀明:〈《國語》記言寫人〉,《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4期。
    陳旻志:〈文化人格的才性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的才性美學系譜〉,《成
    大中文學報》2006年6月。
    王慶杰:〈歷史是一種語境—以《世說新語》為例〉,《文學研究》2006年7月號
    下旬刊。
    楊光皎:〈今本《大唐新語》偽書說之再檢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
    學˙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何永清:〈《世說新語》的價值〉,《中國語文》2006年12月。
    吳冠文:〈三談今本《大唐新語》的真偽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1期。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9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1901.pdf41KbAdobe PDF21095View/Open
    91201902.pdf62KbAdobe PDF21100View/Open
    91201903.pdf64KbAdobe PDF21215View/Open
    91201904.pdf81KbAdobe PDF21296View/Open
    91201905.pdf400KbAdobe PDF22359View/Open
    91201906.pdf631KbAdobe PDF22575View/Open
    91201907.pdf431KbAdobe PDF22229View/Open
    91201908.pdf643KbAdobe PDF23964View/Open
    91201909.pdf584KbAdobe PDF23158View/Open
    91201910.pdf302KbAdobe PDF21728View/Open
    91201911.pdf174KbAdobe PDF2247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