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4670      Online Users : 7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3


    Title: 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
    Authors: 宋怡慧
    Contributors: 陳芳明
    宋怡慧
    Keywords: 八○年代
    女性小說
    蕭麗紅
    蕭颯
    女性意識
    Date: 2005
    Issue Date: 2010-04-24 17:11:35 (UTC+8)
    Abstract: 第一章緒論部分,筆者首先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並收集、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最後再簡單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大綱。

    第二章「眾聲喧嘩:八○年代女性小說的發展與特色」,這一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先敘述八○年代多采多姿的文學圖像,從政治、經濟、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文學思維的變革、出版環境與消費消費性格的轉變、文學團體與文學刊物的蓬勃發展、電影工業結合文學創作等方面來簡述之。第二節闡述在八○年代的文學發展脈絡中,女性作家如何「異軍突起」,並如何在八○年代,「獨領風騷」的背景與發展情況簡述之。接著,再簡單敘述八○年代重要女性作家群(以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袁瓊瓊、蔣曉雲、李昂、廖輝雲等七人為論述對象)及其小說的風格、特色之分析。第三節將八○年代女性小說家的評價(正、反兩面評價),作概括性整理,在正面評價方面從肯定「女」作家的文學地位、女性書寫與意識的呈現、突破「閨秀」風的書寫侷限等三方面來論述。另外,反面評價有以「閨秀」來貶抑女作家作品的發展與文學價值、女性文學「商品化」、女性書寫的狹隘性等三方面來談,女作家發展的情況與困境。第四節則以蕭麗紅與蕭颯的「登場」為主題,分別從蕭麗紅與蕭颯的生平簡介、成長背景、性情與其思想、作品風格等四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章「古典的出走:蕭麗紅及其作品」,這章主要是討論蕭麗紅及其作品深究。第一節以蕭麗紅在文學評論家中的正、反評價,來談蕭麗紅有無被誤讀的可能。第二節是以蕭麗紅的民俗節慶書寫,來看其小說文本的跨領域,探討其小說文本,如何將中國的節令、民俗崇拜、三大節日、傳統習俗等,巧妙地結合在小說情節。第三節以女性的婚戀觀及家庭題材書寫來談女性的自覺意識。中國傳統女性受到姻緣天定論、心契堅貞的愛情想像、貞操觀、宿命論等舊思維的制約,而陷入男性附屬者的不公平相處模式,並企圖利用大家庭下的女性人物的解構與書寫,來看女性如何從傳統婚戀中,自我的省思與超越。

    第四章主要分為三節,分別從蕭麗紅小說文本的鄉土與國族書寫與傳統女性人物的型塑以及蕭麗紅小說語言的等三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節從<黑妮>、《冷金箋》、《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等作品中,來談蕭麗紅在鄉土與國族的書寫。第二節以蕭麗紅小說文本中,女性人物的類型與形象分析,再來談女性的情欲書寫。從「貞節牌坊」、儒家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傳統文化(裹小腳)等方面來探討,傳統女性受禁錮的身心與女性意識,如何透過自我覺醒的過程,達到女性人物的自我成長。第三節則由探討蕭麗紅小說文本,其小說語言的藝術,精鍊的古典語言、佛家偈語、台語的運用等交互運用的語言特色,進行探析。

    第五章以蕭颯的小說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多重面貌,以及顛覆母愛的母親形象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自我成長等三方面進行討論。蕭颯從女性的愛情、婚姻、情慾、外遇及自我覺醒等方面,來探討蕭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類型。第一節透過蕭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從中探索出蕭颯作品與社會女性意識間的交互觀照,以及凸顯時代社會變遷下的女性面貌及成長。第二節以蕭颯藉著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來呈現新舊世代交替之中,女性人物,如何在婚姻、家庭上,找到自己的地位與成長。第三節以蕭颯受到台灣女性主義的思潮的影響,其筆下的女性人物的自覺意識的萌發過程以及自我成長的過程。

    第六章以蕭颯的『異想』世界為標題,討論蕭颯小說文本書寫題材與風格,主要是以蕭颯小說中的三大主題,進行小說文本的探討。第一節談蕭颯小說中,都會與都會女子的典型,並針對台灣都會的興起,對女性的衝擊與影響談起。第二節以變調的愛情,也就是以蕭颯擅長表現的外遇題材來作探討其小說文本的內容。日益複雜的男女關係,傳統的婚戀觀、家庭模式受到挑戰甚至崩垮,解放的情慾挑戰傳統的倫常,最後,外遇事件造成男女境遇的移位,有的傳統女性走出了悲情,過著嶄新的生活。第三節以折翼的天使:青少年問題的書寫,來討論蕭颯為何喜歡寫「青少年」這個族群,以及筆下的青少年成為折翼天使的原因。

    第七章,蕭麗紅與蕭颯作品比較及其時代意義,來作全文的總結。第一節以蕭麗紅與蕭颯小說作品比較談起。從兩人的小說題材:原鄉與都會、傳統大家庭與現代小家庭、傳統婚戀與現代外遇等三方面來進行探討,並為兩人小說作品作比較。第二節以論述蕭麗紅和蕭颯的時代意義及其重要性。從兩人擺脫「閨秀」派的寫作風格、豐美女性小說的寫作題材、小說文本突顯女性意識與成長等三方面進行探討與論述。將兩人的時代意義作完整的陳述。
    Reference: 一、蕭麗紅小說書目(按出版年代排列)
    蕭麗紅:〈老去日子裡的夢〉,《聯合報》12版,1966年9月15日。
    蕭麗紅:〈隱去波紋的空間〉,《聯合報》12版,1966年11月9日。
    蕭麗紅:〈都是那太陽〉,《聯合報》12版,1966年12月6日。
    蕭麗紅:〈黑妮〉,《聯合報》12版,1974年4月16日。
    蕭麗紅:《冷金箋》,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3月。
    蕭麗紅:《桂花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1月。
    蕭麗紅:〈包文拯的臉〉,《聯合報》12版,1977年12月31日。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6月
    蕭麗紅:《桃花與正果》,作者自行出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總經銷,1986年2月。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12月。
    二、蕭颯小說書目(按出版年代排列)
    (一)中文書目:
    蕭颯:《故事的結局》,文壇社出版社,1965年。
    蕭颯:《長堤》,商務出版社,1972年。
    蕭颯:《日光夜景》,聯經出版社,1976年。
    蕭颯:《蕭颯小說選》(短篇),廣城出版社,1977年。
    蕭颯:《二度蜜月》,聯經出版社,1978年。
    蕭颯:《我兒漢生》,九歌出版社,1981年。
    蕭颯:《霞飛之家》,聯經出版社,1981年。
    蕭颯:《如夢令》,九歌出版社,1981年。
    蕭颯:《愛情的季節》 九歌出版社,1983年。
    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洪範出版社,1984年。
    蕭颯:《少年阿辛》,九歌出版社,1984年。
    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爾雅出版社,1984年。
    蕭颯:《唯良的愛》,九歌出版社,1986年。
    蕭颯:《蕭颯自選集》,黎明出版社,1987年。
    蕭颯:《返鄉劄記》,洪範出版社,1987年。
    蕭颯:《走過從前》,九歌出版社,1987年。
    蕭颯:《蕭颯自選集》(短篇),黎明出版社, 1987年。
    蕭颯:《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爾雅出版社,1989年。
    蕭颯:《單身薏惠》,九歌出版社,1993年。
    蕭颯:《皆大歡喜》,洪範出版社,1996年。
    蕭颯:《走過從前 》,九歌出版社,2002年。
    (二)蕭颯小說(英譯版)蕭颯小說被英譯(按譯翻作者開頭英文字母,依序排列)
    1.Ann C.Carver  Sung-Sheng Yvonne Chang譯,〈A aftermath of the Death of a Junior High Co –ed〉/〈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 》,N.Y. The Feminist Press,1990,p.171~187.
    2.Chen I-djen (陳懿貞)譯,〈The aftermath of the Death of a Junior High Co -ed〉/〈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 《The Chinese Pen》,No. Autumn,1984,p.1~25.
    3.David Steelman(施鐵民)譯,〈Old Mrs. Kuos Distress〉/〈郭老太太的困擾〉,《The Chinese Pen》,No. Summer,1989 ,p.1~11.
    4.Eva Hung 譯,〈The Colors of Love〉/〈愛情的顏色〉,《Renditions》 ,No.35&36,1991,p.103~120.
    5.Eve Markowitz (瑪伊芙)譯,〈My son, Han-sheng〉/〈 我兒漢生〉,《The Chinese Pen》,No. Autumn,1980,p.23~56.
    6.Loh I-Cheng(陸以正)譯,〈My Relatives in Hong Kong〉/〈香港親戚〉,《The Chinese Pen》,No. Autumn ,1987,p.1~46.
    7.Michael S. Duke譯,〈My son Han-sheng〉/〈我兒漢生〉,《World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Armonk N.Y. ME sharpe,1991,p.227~245.
    8.Patia Yasin (葉佩霞)譯〈Second Honeymoon〉/〈二度蜜月〉,《The Chinese Pen 》 ,No. Spring,1982,P.82~96.
    三、蕭麗紅、蕭颯相關研究專書(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 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11月。
    2.王德威:〈作母親,也要作女人〉,收入王德威《小說中國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3.尼洛:〈寫在《如夢令》前頁〉,收於蕭颯年《如夢令》代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
    4.呂昱:〈女作家筆下的女人世界--編選序言〉,收入其所編選《女人年女人》前序,台北:強業出版社,1990年。
    5.呂正惠,〈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收於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壇論》,台北年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269~295。
    6.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
    7.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8.邱貴芬:《仲介台灣年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9.施寄青:《走過婚姻/女人的革命》,台北年皇冠出版社,1989年。
    10.施寄青:《婚姻終結者》,台北年皇冠出版社,1993年。
    11.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年三民,1998年2月。
    12.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10月。
    13.張毅:〈寫在《少年阿辛》之前〉,收於蕭颯:《少年阿辛》代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5月。
    14.張系國:〈《死了一個中女生之後》序〉,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代序,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4月。
    15.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5月,頁37~68。
    16.陳思和:〈但開風氣不為師--論台灣新世代小說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收於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 台灣文壇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頁327~360。
    17.陳長房:〈80年代臺灣小說風貌與外國文學〉,收於龔鵬程主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11月,頁 135~150。
    18.黃重添/朱雙一(等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
    19.黃俊傑/吳素倩(合著):《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6月。
    20.詹宏志:〈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收於爾雅版《六十九 年短篇小說選》。亦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4月,頁61~65。
    四、蕭麗紅、蕭颯相關研究報紙、期刊論文
    (一)蕭麗紅部份
    (A)報紙資料(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中國時報 》,1995年9月14日,41-42版。
    2.江世芳:<女性小說眾聲喧嘩>,《中國時報》,2001年8月5日,21版。
    3.江寶釵:〈白水湖春夢評介〉,《中國時報》,民86年2月20日,36版。
    4.何懷碩:〈懷碩專欄-不忍再說〉,《聯合報》,民91年7月3日,39版。
    5.高錦雪:〈我看《千江》的分手問題〉,《聯合報》21版,民77年11月30日。
    6.阿盛:<《白水湖春夢》—紅塵打滾,渾身無泥>,《民生報》,1996年1月16日,34版。
    7.徐淑卿,〈沈潛、沈潛、十八年過去了 — 蕭麗紅終為春夢留痕〉,《中國時報》,1997 年1月16日,35版。
    8.陳文芳,〈蕭麗紅的白水湖春夢〉,《中國時報》,1996年12月20日,24版。
    (B)期刊論文
    1.宋澤萊:<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台語小說的高度成就>,《台灣新文學》,13期,1999年12月,頁114~140。
    2.吳璧雍:<矯飾的古典情懷—論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文星》,110期,1987年8月,頁108~111。
    3.林純芬:<蕭麗紅《白水湖春夢》中的國族意識與女性群像>,《文學台灣》,30期 ,1999年4月,頁213~228。
    4.林素美:<問世間情是何物—我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文藝月刊》,221期,1987年 11月,頁31~38。
    5.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欲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47期,1997,頁43-74。
    6.胡至成:<深知身在情長在—讀《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後>,《明道文藝》,78期,1982年9月,頁120~125。
    7.胡為美:<誰是蕭麗紅小說裡的主角>,《婦女雜誌》,104期,1977年5月,
    頁34~37。
    8.秋堇:<織錦的鶴—訪蕭麗紅>,《書評書目》,58期,1973年2月,頁119~123。
    9.柯雅卿:<談蕭麗紅《白水湖春夢》中女性對自我命運的省覺與抉擇>,收入吳達芸主編 《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頁295~322。
    10.陳秋坤:<《桂花巷》的世界>,《婦女雜誌》,104期,1977年5月,頁38~39。
    11.許琇禎:〈論文學語言的方言策略--以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為例〉,《孔孟學報》74期,民86年9月。
    12.鄭毓瑜:〈春夢•浮生—蕭麗紅的小說世界〉,收入蕭麗紅著:《白水湖春夢》附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11月,頁315~320。
    13.張寧:〈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莫言、韓少功、劉恆的小說〉,《中外文學》,18卷8期,民79年1月,頁155。
    14.游淑君:〈女性與傳統民俗--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另一種閱讀〉,《中國文化月刊》,262期,2002年1月,頁86~100。
    15.趙園:〈蕭麗紅的小說世界--讀《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1月,頁147~154。
    16.盧怡文:〈宿命與自主-蕭麗紅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傳習》17期,民88年4月。收入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年,頁323~352。
    17.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20期,2001年,頁527。
    18.薛甯今:<宿命與掌控的消長與平衡—談《桂花巷》中高剔紅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收入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頁323~352。
    19.龍應台:<盲目的懷舊病--評《千江有水千江月》>,《新書月刊》,21期,1985年6月,頁22~24。
    (二)蕭颯相關研究報紙、期刊論文
    (A)報紙資料(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王德威:〈喜從何來?評蕭颯的《皆大歡喜》〉,《中時晚報14版》,1995年3月12日。
    2.何聖芬:〈告別「我的愛」--蕭颯決心為自己而活〉,《自立晚報10版》,1986年10月31日。
    3.李昂:〈沒有擺脫對男人的觀念〉,《民生報26版》,1989年11年11月。
    4.李元貞:〈從清溪到海洋--給蕭颯〉,《中國時報8版》,1986年10月23日。亦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21~123。
    5.季季:〈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中國時報8版》,1987年8月14日。亦收於蕭颯:《走過從前》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01,頁373~386。
    6.紀剛:〈能否再溫暖些?--談《小鎮醫生》的罪與罰〉,《聯合報8版》,1985年3月31日。
    7.胡幼鳳:〈張毅v.s蕭颯孩子是話題,也是爭議〉,《聯合報22版》,1996年5月10日。
    8.徐正棽:〈一隻鳥仔哮啾啾 / 蕭颯要找自己的春天〉,《聯合報22版》,1996年5月10日。
    9.徐正棽 /陳希林:〈昨天年四部輔導金國片開麥啦〉,《聯合報22版》,1986年6月6日。
    10.袁因:〈童話故事的搬演《皆大歡喜》〉,《聯合報42版》,1995年2月16日。
    11.馬波:〈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中國時報20版》,1990年1月9日。
    12.粘嫦鈺:〈白先勇、黃以功、蕭颯組浪漫劇鐵三角〉,《聯合報26版》,2000年2月3日。
    13.張系國:〈少年漢生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聯合報8版》,1979年9月21日。亦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頁209~212。
    14.郭明福:〈多重變貌的人生--蕭颯《我兒漢生》的世界〉,《中華日報10版》(北部版),1982年11月8日。
    15.彭碧玉:〈捕捉人生的廣角鏡--蕭颯和她的小說〉,《聯合報8版》,1979年9月21日。亦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頁213~218。
    16.廖宏文:〈暴風雨的冷眼--蕭颯的〈我兒漢生〉〉,《中華日報11版》,1992年4月8日。
    17.葉石濤:〈塑造了美好的臺灣女性形象:《返鄉劄記》讀後〉,《中國時報8版》,1987年4月20日。亦收於蕭颯:《返鄉劄記》代序,台北洪範書店,1987 年5月。
    18.劉紹銘:〈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中國時報8版》,1983年2月10~12日。亦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87~212。
    19.蕭颯:〈喜悅之外〉,《聯合報15版》,1984年9月16日。
    20.應平書:〈年輕人立身處世的寶鑑--青年女作家蕭颯的《如夢令》〉,《中華日報10版》(北部版),1980年11月10日。
    21.隱地:〈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臺灣時報10版》,1980年12月2日。亦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4月,頁38~60。
    22.(作者不詳):〈蕭颯抗議「我的愛」廣告,楊惠姍未看不願多說〉,《聯合報9版》, 1986年11月27日。
    (B)期刊論文 (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王瑞香:〈台灣女性書寫今昔〉,《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2~43。
    2.司馬中原:〈對才女蕭颯的期望〉,《中華文藝》,115期,1980年9月。亦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頁205~207。
    3.呂昱:〈台北人的新形象--論蕭颯的《我兒漢生》〉,《書評書目》,100期,1981年9月,頁57~67。
    4.李甦:〈台灣女性文學三十年的路〉,《文學評論》,3期,1990年3月,頁156~158。
    5.李仕芬:〈女兒的父親--當代台灣女作家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4期,1999年6月,頁188~203。
    6.李瑞騰:〈台灣女作家知多少〉,《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2~43。
    7.沈曉茵:〈胴體與鋼筆的爭戰--楊惠姍、張毅、蕭颯的文化現象〉,《中外文學》,26卷2期,1997年7月,頁98~115 。
    8.佳水:〈當代文學中女性形象的模式〉,《文學評論》,3期,1989年03,頁158。
    9.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110期,1987年8月,頁102~107。亦收入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 年05。
    10.吳聲誠:〈可以再深刻一點--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文訊月刊》,16卷 ,1985年2月,頁209~210。
    11.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年12月,頁111~118。亦收於邱貴芬《仲介台灣年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12.邱貴芬:〈「失聲的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5期,1994年10月20日。
    13.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頁5~25。
    14.季季:〈兩性關係的時代抽 樣〉,《時報雜誌》,90期,1981年8月。亦收於張小鳳等所撰《十一個女人》前頁,台北:爾雅,1984年9月。
    15.林柏燕:〈蕭颯的小說 書名:愛情的季節 出版:九歌〉,《文訊月刊 》,3卷,1983年9月,頁107~110。
    16.林依潔:〈蕭颯年小說年七十年代〉,《明道文藝》,68期,1981年11月,頁156~161。
    17.林燿德:〈慾愛無岸--談當代兩岸小說的愛情主題〉,《聯合文學》,7卷4期,1999年2月,頁80~87。
    18.周寧:〈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蕭颯〉,《明道文藝》,73期,1982年4月,頁137~139。亦收於爾雅版《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及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4月,頁131~135。
    19.亮軒:〈世間男女--評《唯良的愛》〉,《聯合文學》,3卷4期,1987年2月,頁164~165。
    20.馬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 評《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2卷3期,1986 年1月,頁168~172。
    21.徐培期:〈人生最終仍是自己陪自己--說《單身薏惠》(九歌出版)〉,《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90期,1995年10月。
    22.黃碧瑞:〈平淡的激情-書名年小鎮醫生的愛情 〉,《聯合文學》,1卷11期,1985年,頁210。
    23.陳靜宜:〈論蕭颯外遇小說〉,《國文天地》,14卷3期,1998年8月,頁58~71。
    24.張大春:〈奉愛情之名--評兩本《愛情的顏色》〉,《聯合文學》,5卷10期,1989年8月,頁185~187。
    25.張富美:〈浮面的臺灣大陸經驗--評蕭颯的《返鄉劄記》〉,《新文化》,1期,1989年2月,頁100~103。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台灣女性書寫的異 / 移位〉,《文訊別冊》,149期 ,1998年3月,頁22~25。
    26.楊宗潤:〈小說,人生?無奈!--論《我兒漢生》之寫觀及技巧〉,《新書月刊》,5期,1984年2月5日,頁67~69。
    27.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聯合文學》,1卷5期,1985年3月,頁6~19。亦收入齊邦媛《千年之淚 》,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8月。
    28.廖輝英:〈女作家們寫些什麼?〉,《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39~40。
    29.樊洛平:〈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33期,1996年1月,頁93~99。
    30.龍應台:〈評《小鎮醫生的愛情》 〉,《新書月刊》,18期,1985年3月,頁23~25。
    31.潘亞暾:〈台灣女性文學初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8月,頁237~249。
    32.隱 地:〈作家與書的故事--蕭颯〉,《新書月刊》,11期,1984年8月,頁46。
    33.鐘麗慧:〈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88期,1983年7月,頁50~53。
    34.蘇其康:〈家國的臍帶 評蕭颯的《返鄉劄記》〉,《聯合文學》,3卷11期,1987年9月,頁221。
    35.龔鵬程:〈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7卷,1986年11月,頁104~107。
    五、蕭麗紅、蕭颯相關研究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列)
    (一)蕭麗紅相關研究學位論文
    1.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6月。
    2.陳怡芬:《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3.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6月。
    4.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5.翁姒姍:《蕭麗紅《桂花巷》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6.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7.黃玲玲:《蕭麗紅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月。
    8.陳昌閩:《台灣閩南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9.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2月。
    10.江玉珮:《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0月。
    11.周淑君:《通俗文學中之特性探討:以台灣蕭麗紅-「桂花巷」與德國馬勒爾- -「出賣的靈魂」等兩部女性小說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2.沈麗香:《蕭麗紅小說中的人物與鄉俗——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3.李婉君:《台灣河洛話有關查某人諺語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4.范玲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鄉土特色及其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8月。
    15.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0年至二000年》(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16.劉靜茹:《蕭麗紅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二)蕭颯相關研究學位論文
    1.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6月。
    2.李玉馨:《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4.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 一九四九~一九九九》,(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5.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6.胡慈容:《台灣八十年代愛情小說中的女性語言內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7.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內容》,(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蘇慧貞:《台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內容》,(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9.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內容》,(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0.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內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1.林麗裡:《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六、一般參考書目(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1988年。
    2.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年。
    3.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
    4.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
    5.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3年。
    6.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1993年。
    7.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解放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1993年。
    8.李豐楙、辛晚教編:《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1-信仰節俗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9.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第三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2000年。
    10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商務,1994年。
    11.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台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2000年。
    12.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1999年。
    13.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96年,12版。
    14.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台灣眾文圖書,1987年。
    15.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
    16.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年。
    17.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社會生活》,台北:稻鄉,1992年。
    18.呂秀蓮:《新 女性主義》,高雄:敦理出版社,1986年。
    19.呂秀蓮:《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者出版社,1976年。
    20.沈建龍編著:《民俗醫療奇方錄》,台北:躍昇文化,1996年。
    21.沈謙:〈戰後臺灣文壇主流之遞嬗〉,收入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主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頁17~31。
    22.李元貞:《婦女開步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年。
    23.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年。
    24.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25.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26.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27.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28.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年。
    29.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31.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編著:《台灣閩南諺語》,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32.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第一~七輯》,台北:武陵,1994年。
    33.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2000年。
    34.洪淑苓、鄭毓瑜、蔡瑜、梅家玲、陳翠英、康韻梅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年。
    35.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0年。
    36.徐福全(編):《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徐福全出版,1998年。
    37.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38.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1991年。
    39.孫隆基:《未斷奶的民族》,台北:巨流,1995年。
    40.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月。
    41.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1年3月。
    42.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
    42.許琇禎:《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0年。
    43.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44.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45.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46.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47.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48.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論文集》,台北:麥田,2000年。
    49.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50.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51.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81年2月再版。
    52.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年。
    53.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輝出版社,1991年。
    54.葉石濤、鍾肇政編:《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1979年7月初版
    55.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56.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
    57.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58.鄧平:《閱讀女人─文學百美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59.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台北:學生,1986年。
    60.鄭明娳:《臺灣當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61.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年。
    62.鍾玲:〈女性主義與台灣女作家小說〉,收入張寶琴、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 年6月。
    63.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年。
    64.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事業文化有公司,1996年9月。
    65..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2年。
    66.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67.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68.鐘思嘉主編:《青少年的世界》,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8月。
    69.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
    七、一般參考期刊論文(按作者的姓氏筆畫,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1.王瑞香:〈台灣女性書寫今昔〉,《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2~ 43。
    2.王溢嘉:〈心理分析與文學的省思〉,收入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8月,頁1~6。
    3.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收入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頁337-341。
    4.李小江:<婦女研究與婦女文學>,收入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頁302~311。
    5.李元貞:〈妻子外遇〉,收入《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年2月,頁29~30。
    6.李元貞:〈 害怕獨立〉,收入《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年2月,頁60-~61。
    7.李元貞:〈母親情結〉,收入《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年2月,頁76~78。
    8.李仕芬:〈當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的母子關係〉,《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3 卷1期,1998年4月,頁47~63。
    9.余光中:<狼來了>,收入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長橋聯合發行,1978年4月,頁264~267。
    10.呂正惠:〈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收入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8年5月,頁135~151。
    11.呂寶靜:〈性別與家庭照顧〉,收入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頁101~134。
    12.利翠珊:〈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 卷3期,1999年9月,頁1~26。
    13.利翠珊:〈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期,1999 年12月,頁31~46。
    14.利翠珊:〈親子感情、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3卷4期,2000年12月,頁77~107。
    15.邱貴芬:〈從張愛玲看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收入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 ,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頁15~33。
    16.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收入: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11月,頁1~28。
    17.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收入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頁37~73。
    18.邱貴芬:〈「後殖民」的台灣演繹〉,宣讀於「十年來台灣文化研究的回顧」研討會,1999年9月18~19日。
    19.邱貴芬:〈後殖民女性主義—性別、階級、族群與國家〉,收入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10月,頁339~372。
    20.周碧娥:<性別體制、政經結構與婦女運動---從婦運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探討婦運的多元化 >,《思與言》,28卷1期,1990年3月,頁69-91。
    21.孟樊:〈後殖民論述的文學觀〉,《聯合文學》,116期,1994年6月,頁162~165。
    22.孫康宜:〈關於女性的新闡釋〉,收入孫康宜著:《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頁5~19。
    23.陳芳明:〈後殖民或後現代〉,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頁41~63。
    24.陳鼓應:〈評余光中的頹廢意識與色情主義〉,收入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流、長橋聯合發行,1978年4月,頁379。
    25.陳愛麗:〈文化認同的追尋—論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收入皮述民、金榮華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頁 26-27。
    26.陳儒修:〈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殖民論述與殖民記憶〉,收入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 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11月,頁153~174。
    27.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152期,1998年1月,頁58~70。
    28.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153期,1998年2月,頁62~75。
    29.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台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中央月刊文訊別冊》 ,149期,1998年3月,頁22~25。
    30.張誦聖:<袁瓊窮與八0年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頁93~116。
    31.許瑛昭:〈婆媳角色在文化中的意涵〉,《輔導季刊》,32卷2期,1996年6月,頁60-65。
    32.彭小妍:<台灣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收入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7月,頁65~89。
    33.楊照:〈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0、八0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收入楊照:《 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頁60~80。
    34.楊照:<從「鄉土現實」到「超越現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收入楊照:《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頁179~197。
    35.廖炳惠:〈後殖民研究的問題及前景:幾個亞太地區的解釋〉,收入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11月,頁117。
    36.廖炳惠:〈導讀:後殖民論述〉,收入廖炳惠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4月,頁22~23。
    37.廖輝英:〈八0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127期,1996年5月,頁42~44。
    38.劉惠琴:〈女性主義與心理學〉,收入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7月,頁135~175。
    39.盧蕙馨:〈女性的自我—「自我」中的「無我」傾向〉,《張老師》,125期,1988年5月,頁78~79。
    40.謝泳:<中國文化中的寡母撫孤現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4期,1994年8月,頁113~123。
    41.蕭全政:〈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年1月,頁63~88。
    42.鍾玲:〈女性主義與台灣女性作家小說〉,收入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1月,頁192~210。
    43.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期,1991年6月,頁84~88。
    43.顧燕翎:〈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下)〉,《律師通訊》,170期,1993年11月,頁64~73。
    44.瑪奇•洪姆(Maggie Humm)著:成令方譯,<女性文學批評>,《聯合文學》,第四卷十二期,1988年9月,頁24~2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05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0501.pdf10KbAdobe PDF21016View/Open
    91200502.pdf95KbAdobe PDF21204View/Open
    91200503.pdf105KbAdobe PDF21096View/Open
    91200504.pdf19KbAdobe PDF21334View/Open
    91200505.pdf303KbAdobe PDF22521View/Open
    91200506.pdf957KbAdobe PDF210898View/Open
    91200507.pdf499KbAdobe PDF26381View/Open
    91200508.pdf911KbAdobe PDF23971View/Open
    91200509.pdf386KbAdobe PDF23461View/Open
    91200510.pdf450KbAdobe PDF23733View/Open
    91200511.pdf337KbAdobe PDF23615View/Open
    91200512.pdf219KbAdobe PDF215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