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81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326337      線上人數 : 8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817


    題名: 從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組織法人化對員工認知行為之研究-以台灣科技大學為例
    A study of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of organization on staffs` cognition behavior from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NTUST
    作者: 蔡秀枝
    Tsai, Hsiu Chih
    貢獻者: 吳瓊恩
    Wu, Chyung En
    蔡秀枝
    Tsai, Hsiu Chih
    關鍵詞: 社會資本
    行政法人化
    公務人員
    約用人員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0-04-09 18:11:11 (UTC+8)
    摘要: 由於少子化與全球化趨勢,近年來高等教育經營環境競爭日趨激烈,政府在推動組織再造的方案中,其中一項重要的變革,就是推動文教機構「行政法人化」,其具體落實的特色之一就是可彈性進用約用人員,故現階段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規劃的變革發展,在組織結構與人事制度方面的調整上,對於員工行為及態度也產生極大的影響。
    許多學者將員工間彼此互動的關係稱為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建立需要極長的時間,其不僅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表現,亦直接影響組織績效,因此,在法人化過程中是否會影響員工間的相互信任等社會資本,亦是國立大學推動「行政法人化」政策成敗的關鍵之ㄧ。
    本研究針對個案以深度訪談法了解行政法人化變革發展過程,對員工帶來的轉變及影響為何,評估進用公務人員或約用人員的優缺點;並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公務員與契約人員間彼此工作的調適與衝突問題等。研究顯示員工對行政法人化均不了解且安於現狀,領導者除了重視用人彈性外,應更重視行政法人化變革發展的說明與溝通,以化解員工心理負面態度,使行政法人化推動更臻完善,而面對組織雙軌制的人事制度以及人員更迭頻繁,員工間仍需磨合適應,所以組織社會資本需要建構、培養與累積。
    關鍵詞:社會資本、行政法人化、公務人員、約用人員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 (5),139-163。
    江明修(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3期,頁37-58。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攜手民間•邁步全球-政府組織改造的另一種選擇「組織改造-行政法人篇」,8-9。
    吳庚(200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李宛蓉(譯)(2004),F. Fukuyama 著。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台北:立緒文化。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七期。
    (2005),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增訂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6a),公共人力資源管理:Publ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台北:智勝文化出版。
    (2006b),行政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林東清(2009),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佳蓉(譯)(2005),Raymond A. Noe等著。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 本土實踐(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st ed),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Nan Lin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臺北市:弘智文化發行。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能傑(2004),行政法人組織會比較好嗎?,交通大學演講稿,取自http://www.nctu.edu.tw/National/info/931126.ppt,瀏覽日期:2008年11月1日。
    孫本初(2004),各機關推動法人化所需訓練之需求評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2005),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2009),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文化。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立一(2003),對我國建立行政法人制度的省思,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search-1.html
    (2003)。對我國建立行政法人制度的另類思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智庫電子報,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C-092-102.htm,瀏覽日期:2008年3月3日。
    許宗力(2000),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57,26-39。
    教育部(2003),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中區說明會資料,2003年3月6日。
    (2004),教育重大議題Q & A,2004年3月。
    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瀏覽日期:2009年7月3日。
    陳新民(2003),新創「行政法人」制度—行政組織精簡的萬靈丹?,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R-092-010.htm,瀏覽日期:2008年7月3日。
    張美惠(譯)(2000),F. Fukuyama 著,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台北:時報。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教育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榮護(2000),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詹中原(1999),新公共管理。台北:五南。
    (2005),新人力資源管理之功績陞遷制,公務人員月刊,第114期,頁2-4
    (2007)。現階段台灣行政發展與改革的課題,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3039-2.html,瀏覽日期:2008年7月13日。
    康育斌(2003)。公立大學法人化之再思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董保誠(2000)。我國大學現今運作困境與未來公法人化的整備。教育研究資訊,8(4),33-50。
    劉新圓(2003)。何謂行政法人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3.htm,瀏覽日期:2008年2月3日。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鄭錫鍇(2002),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962-2.html,瀏覽日期:2008年5月23日。
    蔡志豪(2002)。組織之社會資本與組織學習績效之研究---以參與工研院研發聯盟之廠商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麗秋(2007),政府不被信任 耗損社會成本,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1339-1.html,瀏覽日期:2008年6月8日。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灣培生教育。
    戴ㄧ凡(2004)。我國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之論述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龎博育(2006)。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反思,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39.htm,瀏覽日期:2009年8月6日。
    貳、英文部分
    Adler, Paul & Seok-Woo Kwon.(2000).“Social capital: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in Eric L. Lesser, ed.,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
    (2002).“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 27, No.1, pp.17-40.
    Andaleeb, S. S.,(1996).“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marketing channel: The role of trust and dependence”, Journal of Retailing, 72(1),pp.77-93.
    Baker, W.E.(1990).“Market Networks and Corporat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 pp.589-625
    Borgatti,S.P.&Foster,P.C.(2003)“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yp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6),pp.991-1013.
    Bourdieu, P. (1986)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Burt, R. S.(1997).“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339-365.
    Coleman, James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pp.95-121.
    (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ukuyama, F.(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99). 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New York,NY:Simon&Schuster.
    Hanifan, L. J. (1916).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7, 130-138.
    Kale, P., Singh, H., & Perlmutter, H. (2000).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217-237.
    Katzenbach,J.R.,and Smith,D.K.(1993).The wisdom of teams:creating high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111-120.
    Leana, R. C. ,and J. H. Van BurenIII(1999),“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 538-555.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pp.242-266.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1-24.
    Putnam, R.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 pp.35-42.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Tsai, W. (2002). “Social structure of coopetition within a multiunit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competition, and intra-organization knowledgeshar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13, pp.179-190.
    Tsai, W., & Ghoshal, S. (1998).“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4), 464-47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692107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107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28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