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90497      Online Users : 3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74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42


    Title: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uthors: 黃秋勝
    Contributors: 王德權
    Wang, Te Chuan
    黃秋勝
    Keywords: 魏晉
    忠孝觀
    玄學
    君父先後
    忠孝衝突
    忠孝先後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09 15:38:08 (UTC+8)
    Abstract: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Reference: 一、史料
    孔安國撰、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2001。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1983。
    楊伯峻,左丘明,《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管仲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管子》,台灣:中華書局,1988。
    荀況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墨翟著,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市:文史哲,1992。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
    鄭玄注,《周禮鄭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
    (二)期刊暨學位論文
    毛漢光,〈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北朝之社會架構〉,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6:4(台北,1975),頁595-611。
    方詩銘,〈何晏在曹魏高平陵政變前後〉,《史林》(1998:3),頁11-20。
    王建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台北,2005),頁195-220。
    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甘懷真,〈「舊君」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2(台北,2002,6),頁1-44。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21(台北,1997,12),頁19-58。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2004),頁507-560。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性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4(台北:1991.6),頁109-141。
    戴德撰、盧辯注,《大載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台北:1993.6),頁25-52。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台北,1969),頁87-125。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致,〈原孝〉,《人文中國學報》,第9期(2001,12),頁228-251。
    曾昭旭,〈骨肉鄉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211-24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蔡仁厚,〈《論語》「義、命」觀念之疏導〉,《中國文化月刊》,32期(1982,6),頁101-113。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1982),頁173-207。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1(北平,1936),頁1043-1063。
    蒙思明,〈六朝世族形成的經過〉,《文史雜誌》,1:9(1935)。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利器,《新語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頁123-186。
    孫筱,〈孝的觀念與漢代新的社會統治秩序〉,《中國史研究》(1990,3),頁54-61。
    三、外文資料
    谷川道雄等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渡辺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專制國家とイデオロギー》,東京:孝倉書房,1994。
    渡辺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禮儀》,東京:柏書房,1996。
    渡辺信一郎,《中囯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 : 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東京:孝倉書房,2003。
    越智重明,《中囯古代の政治と社会》,福岡市 : 中囯書店, 200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上古と社會》,東京都:硏文社,1985。
    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86。
    賈誼,《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董仲舒著、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韓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0。
    荀悅,《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
    郭象注,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
    范瞱,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99。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中華書局,1988。
    阮元纂,《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陸書局,民國47年10月。
    司馬光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
    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
    錢大晰,《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朱熹撰,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阮元纂,《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1989。
    王國維注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今人著作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一)專著
    方北辰,《魏晉南北朝江東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6。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建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市:東大,1995。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2。
    牟潤孫,《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朱漢民,《聖王理想的幻滅:倫理觀念與中國政治》,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朱誠如,《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1990。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馬良懷,《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6版(臺四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1981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4。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賀昌群,《魏晉思想‧甲種五編》,臺北:里仁書局,1984。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97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1998。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入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劉澤華、張榮民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北京:三聯書店,2001。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的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01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1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6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