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03006      Online Users : 9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499


    Title: 冷戰後中共與印度雙邊關係之研究
    Authors: 蔣金城
    Contributors: 李登科
    蔣金城
    Keywords: 睦鄰外交
    西藏問題
    邊界爭議
    911事件
    中印友好年
    Date: 2005
    Issue Date: 2010-04-09 09:35:19 (UTC+8)
    Abstract: 提 要
    冷戰結束後的市場經濟與區域和平發展模式,型塑了中共與印度迅速崛起的有利機勢。在中共建構世界強權的戰略思維中,也從冷戰時期的軍事安全觀,轉變到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所建構的「睦鄰外交」新安全觀政策上,帶動了中共綜合國力的提升。另對印度而論,自從獨立建國半世紀以來,以其低廉的人力成本與科技產業的發達,建構了「立足南亞、面向印度洋、放眼全球」的戰略態勢。中印關係的發展也在這種國際局勢調整的環境中,形成了一種競爭與合作的詭譎氣氛,其間互動關係的影響,除將牽動各自的國家安全與戰略基礎外,更將延伸到南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綜上所述,本論文係以冷戰後的中印關係為基礎架構,因應世界格局的調整,首先從探討中印關係發展的歷史回顧為開端,循序探討六○年代因西藏問題與邊界爭議造成彼此以軍事對立的交惡時期,直至冷戰結束,中印雙方關係開始回溫。911事件後,基於反恐的需求,中印進而採取和平穩定、互利雙贏的模式持續加強經濟發展,尤其在2000年至2005年藉由雙邊貿易加速增長,以及在外交政策上基於和睦相處的原則,都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展現較靈活和現實的態度,並主張以國際組織參與及互信機制的對話代替對抗,此一調整,對增進雙邊關係實具催化的功效。

    2006年中印雙方更在「中印友好年」的基礎上,發展政治、經濟、文教與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互動活動,為兩國建構起和平穩定的發展模式,然在和平相處的背後,中印均有意藉由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期盼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大國的地位。因此,中印經貿與戰略資源競合、南亞戰略利益競逐、中巴關係、核武發展、印美互動及邊界與西藏等問題,均將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南亞情勢與國際局勢影響至為深遠,這正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2004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國94年。
    《中國外交:1996-2005年版》。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1996-2005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鑒-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王宏瑋。《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關點》。台北:唐山出版社,民92年。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布 朗。(Michael E. Brown)。《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卡里扎德(Zalmay Khalilzad)。《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0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
    李 玉、陸庭恩主編。《中國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慎明、王逸舟。《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民國84年。
    林良光、葉正佳、韓華。《當代中國與南亞國家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周 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2003年。
    季 明、劉 強。《周恩來的外交藝術》。台北:新新聞文化發行,1993年。
    肖佳靈、唐賢興主編。《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上、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克瑞朋(Michael Krepon)、甘涅(Chris Gagne)。《穩定與不穩定的矛盾-南亞的核武與邊緣策略》(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 Nuclear Weapons and Brinksmanship in South Asi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
    吳 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柯 恩(Stephen Philip Cohen )。《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 Emerging Power),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柯 恩。(Stephen Philip Cohen )《大象和孔雀:解讀印度大戰略》,劉滿貴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佛蘿諾伊(Michele A. Flournoy),《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QDR 2001: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余忠勇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胡志勇。《文明的力量:印度崛起》。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
    洛 克(Lawrence F. Locke)、史彼迪歐(Waneen Wyrick Spirduso)、西羅弗曼(Stephen J. Silverman)。《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e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項靖、陳儒晰、陳玉箴、陳美馨譯。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席來旺主編。《21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謝曙光、高銛主編。《霸權與反霸權—全球化的局限與地區化進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翁明賢。〈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思想〉。《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
    馬維野。《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年。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2003年。
    許 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文集-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延琪。《印巴分立:克什米爾衝突的濫觴》。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民國89年。
    陳志瑋、潘明宏譯。Ave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3年。
    陸忠偉主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Strategic and Security Review》。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
    趙伯東。《當代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趙蔚文。《印美關係愛恨錄:半個多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潘小娟、張辰龍。《政治學新辭典》。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
    謝益顯。《中國外交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韓榮璋、王宜秋。《周恩來外交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羅 浩。《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Q&A》。台北:風雲論壇,2002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 )。《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二)期刊論文
    文富德。〈21世紀印度將成為世界大國〉。《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3月,頁3。
    方天賜。〈評析中共總理溫家寶的南亞之行印巴平衡政策的再確認〉。《展望與探索》3卷7期。民國94年7月,頁108–109。
    以 理。〈探討中共與印、巴兩國分別軍演之意涵〉。《中共研究》,38卷3期。民國93年3月,頁92。
    包淳亮。〈中國大陸與印度在政治與經濟上的競爭與合作〉。《共黨問題研究》,2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91-92。
    江啟臣。〈印度崛起的背後〉。《台灣經濟研究》,民國94年12月,頁16。
    余 平。〈中印邊界爭端能否解決?〉。《中廣角鏡》,2006年401期,頁40。
    邱坤玄。〈胡錦濤訪美後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影響〉。《中共研究》,40卷5期。2006年5月,頁106。
    吳永年。〈論21世紀初印度外交戰略的調整〉。《國際政治》,2005年3月,頁75。
    吳頎彬。〈中共對印度積極開展睦鄰外交〉。《中共研究》,39卷9期。民國94年9月,頁76-91。
    沈耀華。〈借力使力,加速脫貧〉。《商業周刊》,2006年955期,頁94。
    汪毓瑋。〈中國反恐作為及對國際之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7期,。民國95年3月,頁46。
    周祉元。〈析溫家寶訪問印、巴、孟、斯四國之行〉。《展望與探索》,3卷9期。民國94年9月,頁114。
    周 剛。〈增進互信,尋求共贏-中印關係回顧和展望〉。《當代世界》,2006年第2期,頁26。
    林文程。〈中共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投票行為分析〉。《問題與研究》,45卷第3期,2006年5、6月,頁1。
    奉靈芝。〈經貿將成印中關係熱點〉。《中國對外貿易》,2006年第2期總第392-393期。民國95年2月,頁41。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民國88年7月,頁10。
    胡寶明。〈試論發展中巴關係的重要性〉。《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1月,頁109-110。
    徐長文。〈中印經貿關係前景廣闊〉。《和平與發展》,2005年第3期,頁28。
    耿麗華。〈印度的外交戰略及其在大國關係中的博奕〉。《當代亞太》,2005年第9期,頁39。
    馬加力。〈2005年南亞戰略形勢特點〉。《和平與發展》,2006年第1期,頁43。
    馬加力。〈努力構築中印建設性合作伙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4期,頁1。
    馬加力。〈努力構築中印建設性合作伙伴關係-紀念中印建交50周年〉。《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4期。民國94年4月,頁1-3。
    馬宏、孫竹。〈對中國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政治思考〉。《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1期。
    張文木。〈美國的石油地緣戰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地區安全〉。《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1期,頁103。
    張克中。〈美國對中國的兩面下注策略〉。《中共研究》,40卷5期,2006年5月,頁32。
    張誠恩。〈2004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9卷2期。民國94年2月,頁91-101。
    許志嘉。〈後鄧小平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民國89年12月,頁147-148。
    連勇智。〈金磚四國崛起對南方經濟發展的啟示〉。《經濟前瞻》,民國94年11月5日,頁78。
    陳小萍。〈911事件後印度的大國外交―以美國、俄羅斯為中心〉。《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2期,頁85。
    陳永成。〈在新德里三勸達賴〉。《世界知識》,2006年第1期,頁30。
    陳俊瑺。〈中國大陸石油安全問題之探討〉。《展望與探索》4卷3期。民國95年3月,頁41-54。
    章勝華。〈北京反對日本和印度加入安理會〉。《中共研究》,38卷11期。民國93年11月,頁27-29。
    童振源。〈中國大陸經濟分析〉。《遠景基金會研究期刊》,2005年第11期,94年11月,頁4-6。
    黃代學。〈南亞區域合作邁出新步伐〉。《中學文科》,2005年第3期,頁34。
    黃想平。〈中印邊界問題研究綜述〉。《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3月,頁82。
    楊文武。〈中印合作發展新論〉。《南亞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頁52。
    葉正佳。〈五十年來的中印經驗和教訓〉。《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4期,頁17-19。
    趙干城。〈論中印關係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中國外交》,2003年2月,頁32。
    趙 菁。〈龍象睦鄰-中印互利〉,《中國外交》,2003年10月,頁5。
    劉復國。〈美印戰略夥伴關係的建構〉。《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民國95年3月,頁30。
    劉復國。〈萊斯二次亞洲行與六方會談〉。《戰略安全研析》,第4期。2005年4月,頁40-42。
    劉萬文。〈印中關係與我國西部安全〉。《外交關係》,2005年4月,頁37。
    慧 峰。〈大陸能源三荒難解〉。《中共研究》,38卷3期。民國93年3月,頁32-33。
    聞 慕。〈中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廣角鏡》94年5月16日至6月15日。
    鄭 勵。〈印度的海洋戰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與矛盾〉。《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1月,頁117。
    鄭 勵。〈印度的海洋戰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與矛盾〉。《國際政治》,2005年9月版。民國94年9月,頁94。
    諶 莉。〈中印經貿:互惠互利,共贏共進〉。《中國經貿》,2005年6月,頁80-82。
    錢文榮。〈安南聯合國改革報告評析〉。《外交評論》,2005年第3期(總第82期)。2006年6月,頁31。
    魏 艾。〈世界不太平,大陸能源告急〉。《投資中國》,110期。民國92年4月,頁30-31。
    藍建學。〈後冷戰時期的中印關係:正常化與戰略和諧〉。《南亞研究》,2005年第2期,頁12。
    (三)學位及研討會論文
    邱國樑。〈印度核武發展對亞洲安全衝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姜家雄、廖文義。〈中共崛起之石油戰略〉。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2005年6月10日。
    陳文賢、劉復國,周茂林、陳漢華。〈南亞:區域強權政治、恐怖主義、伊斯蘭文明及海事暨能源安全〉。2006年亞太和平觀察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金會主辦,2006年3月。
    鄭昇陽。〈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四)報刊文章
    《人民日報》,(北京) 2005年至2006年。
    《廿一世紀環球報導》,(北京)2002年。
    《中央日報》,2(台北)001年至2002年。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至2006年。
    《青年日報》,(台北)2002年至2006年。
    《知識博覽報-環球瞭望》。(湖南)2006年。
    《國際先驅導報》,(北京)2005年。
    《聯合報》,(台北)2005至2006年。
    (五)網際網路
    〈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人民網》http://in. chineseembassy. org/chn/ ssygd/ zygy/zywi/t195778.htm.
    〈中國飛龍和印度穩象:競爭還是合作〉。《中國青年報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06/02/27/ content_4232155.htm.
    〈中國和印度,誰圍堵誰〉。《華盛頓觀察》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thfocs-chingindia.1123.5cn153.cfm.
    〈中國石油巨頭挺進厄瓜多爾,中印在厄無爭端〉。《新華網》。http://www.indinembassy.org.cn/publication2/PAGE6.htm〈今年前四個月,大陸進出口總值逾5千億美元〉。《中時電子報》。http://new.chinatimes.com/mainpage.htm.
    〈合作潛力巨大,中印貿易今年可望突破200億美元〉。《新華網》。http://www.indinembassy.org.cn/publication2/PAGE2.htm.
    〈印度渴望中國更多關注,印度虎追趕中國龍〉。《環球時報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南盟要合建安全部隊〉。《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GB/3859889.html.
    〈南亞安全〉。http://iir.nccu.edu.tw2005report/pdf.
    〈當代中國法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中國理論法學研究信息網》。http:www.Iegaltheory.com.cn/info.asp?id=230.
    〈溫家寶同印度總理辛格會談〉。《人民網》。http://tw.news.yahoo.com/060321/215/2yiqq.html.
    〈溫家寶出訪前夕接受印度媒體採訪〉。《人民網》。 http://www.people. com.cn/GB/paper464/1288721.html.
    〈溫家寶會見印度總理辛格〉。《新華網》。http://www.indinembassy.org.cn/publication2/PAGE4.htm.
    〈孫大使向印度新聞界介紹溫總理訪印情況並答問〉。《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
    〈經濟規模達7750億美元,印度經濟增長率直追中國〉。《國際金融(電子)報》。2006年6月1日。
    http//big5.4inhuanet.com/gate/big5/news4inhuanet .com/fortune/2006-06-01/content-4632071.htm.
    〈國際貿易呈現三大不平衡,貿易架構發生重大變化〉。2006年6月7日
    http://ibdaily.mofcom.gov.cn/show.asp?id=128108.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hmed, Akbar S. Jinnah, Pakistan And Islamic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1997.
    Alastair Lamb,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 1846-1990, New York: Karachi, 1992.
    Alvin ,Toffler .The Third Wave.N.Y.: Morrow,1980.
    Ayoob, Mohammed.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London: Routledge, 1990.
    Bajpai, Kanti P. and Stephen P. Conhen, eds. South Asia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mational Perspectiv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Brown, Seyon. World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4.
    Buzan, Barry. People, S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mational Relation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1.
    Cheema, Pervaiz. The Security of South Asia: American and Asian Perspectives. Urba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7.
    Cline, Ray S. World Power Assessment: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75.
    Cox, W. Robert.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Craig Baxter.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outh Asia, 2nd ed. Boulder, San Francisco,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1.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Rand Coporation, 2000.
    Haass, Richard N. and Rose, Gideon. A New U.S. Policy Toward India and Pakistan: Report of an Independent Task Force.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c., 1997.
    Harrison, Selig S., Paul H. Kreisberg and Dennis Kux, eds. India and Pakistan: The First Fifty Year. U.K.: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9.
    Hewitt, Vemon Marston. The Intermational Politice of South Asia.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2.
    Hingorani, R.C., Nehru’s Foreign Policy Delhi, 1989.
    Nayar, Baldev Raj, Paul T.V and Breman Jan,ed., India in the world order : searching for major power statu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Robinson, Thomas W. and Shambaugh David,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UK: Claredon Press, 1994.
    Taylor, Jay. The Dragon and the Wild Goose: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7.
    Ziring, Lawrence, ed. The Subcontinent in World Poliyics: India, its Neighbors, and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Praeger, 1982.
    (二)期刊
    Ahmed, Samina. “The(Nuclear)Testing of Parkistan”Current History. Vol.97.No.623.(December 1998).pp.407-411.
    Ahmed, Samina. “The United Ststes and Terrorism in Southwest Asia: September 11 and Beyon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2001/2002.).pp120-121.
    Allen L. Hammond,“Digitally empowered development,”Foreign Affairs, Vol.80, No.2,(March/April 2001). pp.51-52.
    Andrews-Speed, Philip.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The China Quarterly(Dec 1999),pp.1063-1064.
    Bachman, David.“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The China Quarterly(Jun 1997),pp.492-493.
    Baldwin, David A.“The Concept of Security.”Review of Intermational Studies, Vol.23, No.1(1997),pp.5-26.
    Chaturvedi ,Gyaneshwar. India-China Relations : 1947 to Present Day , August,1991,p.166.
    Cohen, Eliot A.“Defend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6, November/December 2000, pp.40-56.
    Frazier, Mark W.“China-India Relations since PokhranⅡ: Assessing Sources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AccessAsia Review, Vol.3, No.2 (July 2000),pp.5-37.
    Han, Hua. “Sino-Indian Relations and Nuclear Arms Control,” in Eric Arnett ed.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in South Asia After the Test B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35-51.
    John Endicott, Goodby,E. “A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Conferenc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November 5, 2002, pp.83-85.
    Nye, Joseph S. Jr.“Military Deglobalization: long-distance military interdependence is taking new forms,”Forign Policy, No.118, Spring 2000,pp.94-95.
    Nye, Joseph S. Jr. “The‘Nye Report’:six years lat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1, No.1,2001,pp.95-103.
    Kushner,Harvey W. “Suicide Bombers: Business as Usual,”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19, No4,(December 1996), pp.329-335.
    Lewis, Steven W. “Beijing’s Oil Diplomacy,” Survival, Vol.44, No.1 (Spring 2002), p.117,p.121.
    Mansingh, Surjit and Levine, Steven I., “China and India: Moving Beyond Confrontation,”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38, No. 2-3 (March-June 1989) ,pp.30-49.
    Pant,Harsh V.“The Moscrow-Beijing-Delhi‘Strategic Triangle’:An Idea Whose Time May Never Come,”Security Dialogue, Vol.35, No.3,(September 2004),pp.311-328.
    Singh,Swaran. “Sino-Indian CBMs:Problems and Prospects,”Strategic Analysis(New Delhi),vol.20,No.4(July 1997),pp.543-559.
    (三)綱路
    〈china-india Border:easten sector〉http://big5.china.com/gate/big5/ 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712/12476932.html.
    〈china-india Border:center sector〉http://big5.china.com/gate/big5/ 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712/12476940. html.
    〈china-india Border:Western sector〉http://big5.china.com/gate/big5/ 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712/12476909.html “India Security Threat Environment.”http://www.fas.org/irp/world/india/threat/.
    Swaine, Michael D. & Tellies,Ashel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and Future.”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2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04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8100401.pdf76KbAdobe PDF2749View/Open
    98100402.pdf78KbAdobe PDF2689View/Open
    98100403.pdf174KbAdobe PDF2748View/Open
    98100404.pdf1242KbAdobe PDF2857View/Open
    98100405.pdf513KbAdobe PDF2749View/Open
    98100406.pdf760KbAdobe PDF2765View/Open
    98100407.pdf131KbAdobe PDF2713View/Open
    98100408.pdf205KbAdobe PDF2640View/Open
    98100409.pdf327KbAdobe PDF271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