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英文部分: Eisinger, P. k.(1973).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7, Pp: 11-28. Haines, H. H.(1996). Against Capital Punishment: The Anti-Death Penalty Movement in America, 1972-1994,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1996). “Conceptual Origins, Current Problems, Future Directions.” Pp: 23-40 in Doug McAdam, Joh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ed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now, D.A. and R.D. Benford.(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 1, Pp197-218. Tarrow, S.(1989). Democracy and Disorder: Protest and Politics in Italy, 1965-1975, Oxford: Clarendo Press. Tarrow, S.(1994).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collective Action and Politics,Cambridge: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NY: Random HousePress. Warden,R.(2005). “Illinois Death Penalty Reform: How It Happened, What It Promise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Vol. 95, No.2, Pp:381-426. Zald , M. N. and McCarthy, J.(1987). Social Movements in an Organizational Society: Collected Essays, Transaction Books: New Brunswick. 中文部分: 王玉葉,2005。「美國聯邦主義與民意對美國廢止死刑之影響」,歐美研究,第35卷第4期,頁775-827 王舜薇,2008。廢死聯盟:政府應加強重視犯罪被害人保護,中央社。2008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taedp.org.tw/index.php?load=read&id=226 司法院統計處,2008。「刑事訴訟審判終結統計:地方法院受理重大刑案被告人數----按裁判結果分」。2008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9.htm 司法院統計處,2008。刑事訴訟審判終結統計:「高等法院受理重大刑案被告人數----按裁判結果分」。2008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e-7.htm 司法院統計處,2008。「刑事訴訟審判終結統計:最高法院受理重大刑案被告人數----按裁判結果分」。2008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b-7.htm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應否廢除死刑公民會議結論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民眾對廢除死刑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市:群學。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明修,2004。「台灣幼兒教育券的政治邏輯:政策、選票與集體行動」。收錄於林本炫、鄒川雄編,教育與權力:一個批判的分析,頁81-113。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死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第30期,頁1-49。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頁57-119。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33-206。 李仰桓,2005。「台灣廢除死刑運動的發展概況」,收錄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頁327-347。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李佳玟,2004。「死刑在台灣社會的象徵意涵與社會功能」,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頁110-129。 李茂生,2000。「死刑廢止運動的社會意義」,律師雜誌,第251期,頁15-16。 李翰林,2006。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從1410大禹治水聯盟檢視非營利組織政策監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河名、尚毅夫,2005,10月8日。「拉法葉案 汪免死金牌 謝揆:最高檢要求的」。聯合報,A6版。 林峰正、林俊言,2002。「臺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以臺灣人權促進會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頁143-158。 吳志光、林永頌,2004。「我國停止執行死刑之策略」,收錄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頁9-34,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吳志光,2004。「再社會化與標籤理論」,司法改革雜誌,第54期。2008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1135 吳志光,2002。 「從死刑案例解讀歐洲社會的人文思考」,司法改革雜誌,第61期,2006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1467 林山田,1992。刑罰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林欣怡,2007。不願遺憾重演,要廢除死刑。2008,4月7日,取自http://www.taedp.org.tw/index.php?load=read&id=87 金象逵,2001。「死刑存廢的現實研討」,收錄於陳文珊編,基督宗教死刑議題研究。台北:永望文化,頁73-79。 法務部,2008。立法院第7屆第2會期司法及法治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資料。2008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tnh.moj.gov.tw/public/Attachment/810151738214.doc 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94。死刑存廢之研究,法務部。 紀欣,2003。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探討。台北市:商周。 苗延威譯(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著),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巨流。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133-194。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頁1-71。 陳文珊,2000。「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神學與教會,第25卷,第2期,頁476- 500。 郭松穎,2005。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人權運動的發展與轉型-以「台灣人權促進會」為分析焦點,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許福生,2007。「從刑事政策觀點論死刑之存廢」,刑事法雜誌,第51卷,第3期,頁71-105。 陳錦稷,1998。「從人權看死刑廢除與否的爭議」,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頁69-76。 黃小玲譯(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uman Rights著),2006。台灣死刑報告,2007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taedp.org.tw/download.php?id=4 湯京平、邱崇原,2007。「多元民主、政治吸納與政策回應:從台鹼污染案檢視台灣環保公益團體的政策角色」,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頁93-127。 程春益,1996。 「從蘇建和案看無罪推定原則」,司法改革雜誌,第3期,2008年9月日,取自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search_result_detail.asp?txt=從蘇建和案看無罪推定原則&Submit=開始搜尋&sel=司法改革雜誌&id=924 董介白,2008,5月3日。「王清峰:濫權檢察官 應該淘汰」。聯合晚報,A4版。 雷敦龢,2002。台灣反對死刑,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2006。「廢除死刑推動聯盟(TAEDP )簡介」,收錄於王正彤主編,人權雜誌,頁44-47。 蔡德輝、楊士隆、闕仲偉,2004。「死刑存廢意向之調查研究」,收錄於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第4卷,頁149-180。台北市:學林。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市:巨流。 劉清景,2007。兩岸逐步廢除死刑對策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中國大陸法律碩士論文。 蕭白雪,2006,12月13日。「我擬執行死刑,特赦組織搶救」。聯合報,A9版。 蕭新煌,2002。「台灣的地方環保運動(1980-2000):歷史與空間的比較分析」,永續台灣簡訊,第4卷第2期,頁34-68。 蘇俊雄,2005。「死刑制度及理性批判」,刑事法雜誌,第44卷,第1期,頁1-21。 魏德驥等譯(Loius P. Pojman著),1997。解構死亡---死亡、自殺、安樂死與死刑的剖析。台北市:桂冠。 羅結珍、趙海峰譯(Robert Badinter著),2006。為廢除死刑而戰。台北:五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