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22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5/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61071      線上人數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25


    題名: 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Taking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作者: 王友聖
    Wang, Yu Sheng
    貢獻者: 秦夢群
    王友聖
    Wang, Yu Sheng
    關鍵詞: 教育國際化
    國際教育
    模糊德菲術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2:45:03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初擬指標架構,並以桃園縣政府教育處行政人員、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蒐集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共發出10份專家問卷及30份正式問卷。根據正式問卷填答結果,採用「模糊德菲術」(fuzzy Delphi method)為資料分析方法,計算各構面及指標之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再將其反模糊化(defuzzification),求得各構面及指標之效用總值,自訂門檻值為0.5,篩選出8項構面及38項指標,並以歸一化方式確立各構面及指標權重。各構面之權重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與規劃(13.7%)、課程與教學(12.5%)、願景與領導(12.4%)、經費與資源(12.4%)、教師素質(12.4%)、環境與設施(12.3%)、交流與合作(12.2%)以及學生素質(12.1%)。最後根據此指標架構對主管教育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draft structure of indicator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administrators in Taoyu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headmasters, direc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Taoyuan’s junior high school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it collects the suggestions of these people, and sent out 10 experts and 30 formal questionnaires in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s, it takes “fuzzy Delphi method” as the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o count the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Then it uses the method of “defuzzification” to get the total utility. Book threshold value 0.5, select 8 aspects and 38 indicators, and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by normalization. The construct weight of aspects from high to low are “organize and plan”(13.7%), “course and teaching” (12.5%), “Vision and lead ” (12.4%), “the funds and resource”(12.4%), “teacher`s quality” ( 12.4%),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 12.3%) ,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 (12.2%) ,and “student`s quality” ( 12.1%) . Finally, it makes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is indicator structur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
    王瑞琦(2005)。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2008年5月19日,取自http://iir.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5/2005report-26.pdf。
    王慶石與趙彥志(2003)。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含義。2008年6月28日,取自http://crycu.blogspot.com/2003/06/blog-post_03.html。
    王曉輝(2006)。法國新世紀教育改革目標:為了全體學生成功。比較教育研究,27(5),22-27。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台北:作者。
    台灣評鑑協會(2004)。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評鑑指標。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ua.twaea.org.tw/。
    台灣評鑑協會(2004)。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評鑑結果彙整表。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tku.edu.tw/evaluation/doc/result.doc。
    江愛華(2007)。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背景、政策與架構。台北:高等教育。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92年1月6日修正)。台北:作者。
    行政院(2005)。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94年1月31日修正)。台北:作者。
    行政院研考會(2002)。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台北:作者。
    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李園會(2007)。日本臨教審之教育改革。台北:國立編譯館。
    阮亨中與吳柏林(2000)。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台北:俊傑。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2004)。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山與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7。
    呂瑋修(2008)。國民小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力昌(2007)。澳洲營造國際化環境之成功經驗。2008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tou.com.tw/ecamp/pages/docs/澳洲國際化.doc
    李本京(2003)。國際化之意義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僑協雜誌,80,21-26。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教育與發展,23(5),107-110。
    林文通(1999)。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的國際化。NY : Asia Offset & Lithograph Printing Inc.
    林騰蛟(2006)。台北市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47-62。
    徐明珠與王揚智(2006)。台灣技職教育國際化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37-50。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袁利平(2006)。全球化視野中的教育國際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6,101-106。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8)。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edu.kh.edu.tw/。
    桃園國際英語村(2006)。桃園國際英語村網站。2008年7月20日,取自 http://ev.dewey.com.tw/data/homepage/a.html。
    桃園中壢英語村(2006)。桃園國際英語村中壢村網站。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clps.tyc.edu.tw/~96english/a_1.html。
    張明文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8。
    張明文(2008)。桃園教育國際化—追求卓越、永續發展。桃園縣政府教育處電子報。
    張明輝(1999)。九0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103-137。
    張欽盛(2006)。台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71,1-16。
    張彥山(2006)。教育國際化及其利弊分析。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2(1),34-37。
    張蓉(2006)。走近外國中小學教育—花朵是這樣綻放的。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張荷皎(2008)。美國國際教育的歷史、多重身份與新發展。2008年8月30日,取自http://202.121.15.143/aspfiles/document/b88/ab880096.asp。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設備及活動實施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a)。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意願調查表。2008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
    教育部(2008b)。各縣市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業務調查表。2008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
    教育部(2008c)。教育部 97年度施政方針(97年1月至12月)。2008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165。
    教育部(2008d)。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e)。國教專業社群網。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
    梁忠銘(2007)。日本中等教育改革趨勢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39-62。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2008年7月8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_1.htm。
    陳偉泓(2006)。台北市麗山高中國際教育實務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79-86。
    陳梅娥(2003)。模糊德菲術在國小校長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珍(2004)。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於發展網路教師評鑑系統之研究。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科技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陳燕南(1997)。日本的教育改革計畫。日本東京:台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
    陳麗華(2006)。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台北:五南圖書。
    陳佩英與陳舜芬(2006)。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教育資料與研究,71,109-132。
    黃良志、謝松益、張炳騰(2001)。三種模糊德菲法之比較--以銀行員甄選因素之評估為例。工業工程學刊,18(1),74-86。
    湯家偉(2006)。台灣地區大學排名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照耘(2007)。法國中等教育改革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4,179-212。
    黃榮村(2003)。從國際化觀點展望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家政策季刊,2(3),1-26。
    黃耀卿(2007)。俄羅斯普通中等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4,63-86。
    楊巧玲(2004)。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與爭議。教育政策論壇,7(1),101-110。
    楊武勳(2008)。日本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初探。高教評鑑,2(1),143-183。
    楊思偉(1996)。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改革,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223-251)。台北:師大書苑。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4-41。
    劉德勝(2007)。瑞典中等教育現況、改革動向及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231-246。
    劉慶仁(2000)。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24.htm。
    劉慶仁(200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87-108。
    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2008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
    蔡大立(2003)。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未出版。
    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鍾欣儒(2008)。臺北縣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公辦民營經營型態評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53-84。
    謝幸蓉(2007)。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明遠(主編)(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麗文。
    貳、英文部分
    Altbach, P. G. (2002).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7, 2-7.
    Bartell, M. (2002).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A university culture-based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45, 43-70.
    British Council.(2005). Teachers’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British Council.
    Chen, S. J. & Hwang, C. L. (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Clinton, W. J. (2000).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8, from: http://www.nafsa.org/_/Document/_/president_clinton_issues_1.pdf.
    De Wit, H. (1999). Chang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5, 2-4.
    De Wit, H. (2002).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and Europ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London: Greenwood Pres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Class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globalgateway.org/pdf/International-Strategy-support-for-headteachers.pdf.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7). Global Schools. Retrieved May 20, 2008, from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globalschools-magazine2007.pdf.
    Green, M. Peter, E. & Andris, N. (2002). The new (and smaller)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9(3), 2-3.
    Harman, G. (2004). New Directions in Internationalizating Higher Education: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s an Exporter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7, 101-120.
    Horie, M. (2002).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in the 1990s: Reconsid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43(1), 65-84.
    Ishikida, M. Y.(2005). Japanes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iUniverse.
    Knight, J. (1993).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9, 21-22.
    Knight, J. (1999a)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ECD (Eds.),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p.13-29). Paris: OECD.
    Knight, J. (1999b). Issues and trend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trieved June 30, 2008, from http://www.idrc.ca/en/ev-29569-201-1-DO_TOPIC.html.
    Knight, J. (2002). Developing an institutional self-portrait us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review process guidelines. Retrieved August 1, 2008, from http://www.eotu.uiuc.edu/events/IQRPSelfPortrait.pdf.
    Parker, W. C. (2008). International Education--What`s in a Name? Phi Delta Kappan, 90(3), 196-202.
    Schoorman, D. (2000) How is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emented? A framework for original practice. (Report No. HE033161) FL: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426).
    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2006). 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sory school system Lpf 94. Stockholm: Fritzes kundservice.
    Tanabe, S. (2005).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ducation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s. Retrieved July 30, 2008, from http://www.fm-kp.si/zalozba/ISBN/961-6573-03-9/tanabe.pdf.
    Wende, M. C. van der (2001).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About new trends and contrasting paradigm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4, 249-259.
    Webster’s Concise College Dictionary. (1999).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ncise College Dictionary. NY: Random house, Inc.
    Yang, R. (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3(1), 81-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9417100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7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501.pdf95KbAdobe PDF21497檢視/開啟
    100502.pdf133KbAdobe PDF21444檢視/開啟
    100503.pdf134KbAdobe PDF21604檢視/開啟
    100504.pdf121KbAdobe PDF21508檢視/開啟
    100505.pdf219KbAdobe PDF21671檢視/開啟
    100506.pdf539KbAdobe PDF29232檢視/開啟
    100507.pdf298KbAdobe PDF23281檢視/開啟
    100508.pdf268KbAdobe PDF21930檢視/開啟
    100509.pdf196KbAdobe PDF21375檢視/開啟
    100510.pdf205KbAdobe PDF22644檢視/開啟
    100511.pdf274KbAdobe PDF2173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