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66608      Online Users : 9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8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81


    Title: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
    Authors: 黃文奇
    Contributors: 李明輝
    黃文奇
    Keywords: 宋明理學
    宋明儒學
    良知
    知覺
    朱熹
    王陽明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37:10 (UTC+8)
    Abstract: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Reference: 一、 古典文獻
    (一) 經部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啟明書局,1968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全八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6次印刷。
    〔民國〕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
    ────:《孟子註譯˙孟子辭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
    ────:《春秋左傳注》。台北:紅葉文化,1993年5月。
    (二) 集部
    〔宋〕二程著,朱熹編,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698冊。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附索引》。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原著,朱人傑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張栻著,朱熹編:《張南軒集》。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張栻著,〔日〕今井宇三郎題解:《南軒先生文集》。日本京都:廣文出版社,年代不詳,據日本寬文九年(1669A.D.)和刻本影印。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編:《近思錄》。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
    〔宋〕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北京第6次印刷。
    〔宋〕陳淳:《北溪字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著、楊家駱主編:《北溪字義》。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清光緒九年學海堂重刊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宋端儀:《考亭淵源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明〕羅欽順著:《困知記》,收入〔清〕紀曉嵐編《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714冊。
    〔明〕羅欽順:《困知記》。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明〕歐陽德著,陳永革編校整理:《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宋元學案》,收入《黃宗羲全集》第4、5、6冊(杭州:浙江古籍初版社,2005年9月第2次印刷。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遺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張伯行著、楊家駱主編:《近思錄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胡直著,姚品文點校:《胡子衡齊》,收入〔清〕陶福履、胡思敬原編,周榕芳等主編:《豫章叢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震等編校整理:《陽明後學文獻叢書》全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三)佛教典籍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法藏著,方立天校釋:《華嚴金獅子章》。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 近人論著
    蕭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全10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錢穆:《錢賓四全集》全54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朱熹》。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下冊(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全5冊(濟南 : 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張君勱原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張君勱著作集》。板橋:稻香出版社,2005年。
    ───:《新儒家思想史》。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原著,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著:《唐君毅全集》全20冊(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全4冊(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1968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2刷。
    ───:《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先漢經學的形成》。台北:中央硏究院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初稿,1980年。
    ───:《兩漢思想史》全2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3版。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叢刊,1986年。
    ───:《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東方傳統在現代應可扮演的角色:儒家倫理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當代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當代中國哲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7年。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2002年。
    ───主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主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新加坡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
    ───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景海峰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林月惠主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等著、林安梧編:《當代儒學發展之新契機》。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得出版社,2005年。
    范壽康:《中國思想史綱要》。台北:開明書局,1974年。
    ───:《朱子及其哲學》。台北:開明書局,1964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政治與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台大初版中心,2002年。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主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主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杜維運合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林維杰合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鄭仁在合編:《韓國華江陽明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思想與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出版,2004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處版社,1983年。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西方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台中:漢新出版社,1984年。
    ───:《中國知識份子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1996年。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冊。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
    ───:《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杜維明著,高專誠譯:《新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人性之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的再評價》。香港:牛津出版社,1999年。
    ───,錢文忠等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主編:《思想、文獻、歷史:司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年。
    ───:《康得輪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
    ───:《儒家與康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黎漢基合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陳瑋芬合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陳瑋芬合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哲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西方哲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
    ───:《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祝次平合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祝次平合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何乏筆合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
    楊祖漢:等著:《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0年。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從古典到正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
    ───等著:《台灣學術新視野:經學之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出版社,1979年。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明理學》。台北:紅葉文化,1994年。
    ───:《哲學與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
    楊天石:《朱熹》。香港:中華出版社,2002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馮耀明:《致知概念之分析:試論朱熹、王陽明致知論之要旨》。新加坡:新加坡大學,198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張亨:《王陽明與致良知》。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出版社,1979年。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5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等編集:《王陽明》。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2年。
    ───:《陽明學入門》。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1年。
    ───:《陸象山》。日本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紅葉文化,1999年。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張學智:《明代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包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家論衡》。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戚印平:《東亞近世:耶穌會史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 會議論文集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海峽兩岸論朱熹》。福建:廈門大學,1998年。
    朱人傑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朱子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四、 外文文獻
    1、專書
    Daniel A. Bell: “ Confucian political ethic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Zhengxu Wang:“Democratization in Confucian East Asia : citizen politics in China, Japan,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Vietnam”. Youngstown, N.Y. : Cambria Press, 2008.
    Peter D. Hershock and Roger T. Ames: “Confucian cultures of authority” ,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Confucian spirituality”, New York : Crossroad Pub. Company, 2003-2004.
    Tu Weiming, Milan Hejtmanek, Alan Wachman :“The Confucian world observed : a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umanism in East Asia”, Honolulu, Hawaii :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East-West Center, c1992.
    Tu Wei-ming : “Confucian thought :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Tu Wei-ming :“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 Wang Yang-ming`s youth (1472-1509)”,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Tu Wei-ming :“Humanity and self-cultivation : essays in Confucian thought”, Boston, Mass. : Cheng & Tsui Co., 1998
    Kwong-loi Shun, David B. Wong:“Confucian ethic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 autonomy,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3.
    Philip J. Ivanhoe: “Ethic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 the thought of Mengzi and Wang Yangming”, Indianapolis, Ind. : Hackett, c2002.
    Honghe Liu:“Confucianism in the eyes of a Confucian liberal : Hsu Fu-kuan`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 : P. Lang, 2001.
    Ho-Ill Lee :“Confucianism and the market in a post-Confucian society : intellectual radicalism,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istance in South Korea”,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5. (論文。
    Hoyt Cleveland Tillman:“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Douglas C. Smith:“The Confucian continuum :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New York : Praeger, 1990.
    Wm. Theodore de Bary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1981.
    Wm. Theodore de Bary:“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 a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oseph R.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a trilog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Joseph R. Levenson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
    Wei-Bin Zhang:“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reg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9.
    Bryan W. Van Norden:“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ames Miller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6.
    2、單篇論文
    Wei-Ming Tu,“Confucianism ,”in our Religions,ed. Arvind Sharma(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3),p.139-227.
    五、 外文譯著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美〕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樂哲(Roger T.Ames)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美〕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美〕郝大維(David L.Hall)、安樂哲(Roger T.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郝大維、安樂哲著(David L.Hall&Roger T.Ames),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等譯:《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台北:桂冠出版社,2006年。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演講錄》。Lectures on History of Moral Philosophy,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
    〔美〕孔恩(Thomas S. Kuhn,1922-1996A.D.)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A.D.,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美〕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劉述先校訂,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Religions of Man,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
    〔美〕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著,陳立勝編譯:《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美〕列文森(J. R.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日〕島田虔次,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溝口雄三,林崇右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小島毅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崇右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日〕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日〕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歷史發展:鈴木大拙禪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
    ───,孟祥森譯:《禪學隨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
    〔日〕中村元著,林泰、馬小鶴譯:《東方民族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日〕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保中等譯:《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英〕謨爾(G.E.Moore)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英〕以撒˙柏林著(Isaiah Berlin,1909-1997A.D.),胡傳勝譯:《自由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英〕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Capitalism & Moedrn Social Theory,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英〕奧康諾(O.J.O’Connor)著,洪漢鼎等譯:《批評的西方哲學史》全三冊(A Critica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德〕韋伯著(Max Weber,1864-1920A.D.),康樂等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六、 期刊論文
    牟宗三:〈朱子苦參中和之經過〉,《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3期(1961年9月)。
    柳存仁:〈說權及儒之行權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27-147。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0期(1998年12月),頁99-117。
    ───:〈由朱熹易說檢討其思想之特質、影響與侷限〉,《東吳哲學傳習錄》第6期(1987年10月),頁97-117。
    李明輝:〈從康得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415-440。
    ───:〈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鵝湖月刊》第33卷第3期、第4期(2007年9、10月),頁11-21、11-16。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2005年3月),頁199-220。
    ───:〈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第17期(1996年12月),頁41-73。
    楊儒賓:〈羅欽順與貝原益軒〉,《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261-290。
    ───:〈朱子格物補傳所衍生的問題〉,《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
    吳汝鈞:〈對當代新儒學的再認識與再反思(五)〉,《鵝湖月刊》第34卷第5期(2008年11月),頁8-16。
    林月惠:〈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中山人文學報》。2002年9月),頁77-105。
    ───:〈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35-66。
    ───:〈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意涵〉,《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年12月),頁161-202。
    ───:〈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及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185-213。
    ───:〈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年7月),頁101-130。
    ───:〈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235-261。
    鄧克銘:〈良知與實體〉,《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
    ───:〈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79-117。
    ───:〈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99-325。
    ───:〈王陽明以心喻鏡之特色及其異說〉,《台大中文學報》。2007年6月),頁156-189。
    ───:〈明中葉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67-105。
    ───:〈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說之理論效果〉,《漢學研究》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33-57。
    黃瑩暖:〈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春季號(2005年3月),頁63-90。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台灣師大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97-126。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135-167。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宋史研究》第35輯(2005年7月),頁27-62。
    楊祖漢:〈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頁213-240。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中央人文學報》第31期(2007年7月),頁209-242。
    陳榮華:〈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大哲學評論》第23期(2000年1月),頁101-135。
    ───:〈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台大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1月),頁119-161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59-67。
    熊琬:〈朱子理學與佛學〉,《華岡佛學學報》第(1984年9月),頁261-285。
    王欽賢:〈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107-126。
    姜允明:〈儒家心性之學與良知教的現代反思〉,《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11-124。
    吳震:〈陽明後學論〉,《中國文哲通訊》第1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05-162。
    高瑋謙:〈唐君毅先生論「德性之知」與「知識之知」的關係之檢討〉,《鵝湖月刊》第2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47-58。
    錢穆:〈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7。
    陳榮捷:〈宋明理學中的「格物」思想〉,《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18。
    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9-97。
    韋政通:〈朱熹論「經」、「權」〉,《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99-114。
    左藤仁:〈朱子的仁說〉,《史學評論:朱子思想研究專號》第5期(1983年1月),頁115-131。
    七、 學位論文
    1、 碩士論文
    謝仁真:《析論朱熹與張栻的仁說及其論辯》。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年。
    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
    歐昭賜:《朱熹心性論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凌超煌:《歐陽南野心學思想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顏瑞均:《歐陽德及其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7年。
    陳正宜:《羅欽順理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年。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氣本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賴慧玲:《羅整菴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
    2、博士論文
    蔡家和:《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朱湘鈺:《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張衛紅:《羅念菴思想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1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501.pdf92KbAdobe PDF2976View/Open
    101502.pdf208KbAdobe PDF21084View/Open
    101503.pdf267KbAdobe PDF21075View/Open
    101504.pdf278KbAdobe PDF21080View/Open
    101505.pdf833KbAdobe PDF21740View/Open
    101506.pdf648KbAdobe PDF21771View/Open
    101507.pdf1061KbAdobe PDF21804View/Open
    101508.pdf937KbAdobe PDF22569View/Open
    101509.pdf421KbAdobe PDF21169View/Open
    101510.pdf271KbAdobe PDF216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