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18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0986634      線上人數 : 8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80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80


    題名: 唐玄度《九經字樣》研究
    作者: 李蘇和
    Lee, So Hwa
    貢獻者: 袁國華
    Yuen, Kwok Wa
    李蘇和
    Lee, So Hwa
    關鍵詞: 九經字樣
    字樣學
    文字規範化
    唐代正字運動
    正字
    異體字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2:37:00 (UTC+8)
    摘要:   唐代唐玄度的《九經字樣》在唐代正字運動、字樣學、經典文字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該書之撰寫動機為補充《五經文字》之不足,並且篇幅不多,故尚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本文將對唐玄度的《九經字樣》進行全面地探討,其主要內容可舉以下四點:
    一、簡要說明唐以前的文字規範情況,並述評唐代正字運動及其影響。
    二、釐清《九經字樣》的字數、蒐字範圍、分部與收字歸部、《九經字樣》各
    種版本之間的比較等有關體制、版本的問題。
    三、探討《九經字樣》所收的各類字,即正字、異體字、通假字之相關問題。
    四、以如上的內容為基礎,整理並分析《九經字樣》所樹立的正字標準與正字
    觀,及《九經字樣》之優點與缺失、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晉)呂忱:《字林》,台北,新文豐,1989年。
    (梁)顧野王:《玉篇》,古經解彙函(據「上海蜚英館本」影印),京都市,中文,1998年。
    (北朝)顏之推撰,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譯註:《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隋)顏愍楚:《俗書證誤》,台北,新文豐,1989年。
    (唐)張參:《五經文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良知年:《正名要錄》,台北,新文豐,1986年。
    (唐)唐玄度:《九經字樣》的各種版本
     1. 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曲阜孔氏刊本,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2. 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粵東書局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3. 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叢書集成,商務,1936-1939年。
     4. 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百部叢書集成, 後知不足齋叢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5. 唐玄度:《九經字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6. 唐玄度:《九經字樣》,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7. 孫侃編勘:《重編九經字樣》,台北,新文豐,1989年。
    8. 唐玄度:《九經字樣》,景刊唐開成石經(據民國十五年皕忍堂刊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9. 唐玄度:《九經字樣》,古經解彙函(據「上海蜚英館本」影印),京都市,中文,1998年。
    10. 唐玄度:《九經字樣》,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此本為日本復刊本),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五代)郭忠恕:《佩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遼)行均:《龍龕手鑑》,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王應麟:《玉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郭忠恕:《汗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宋)張有:《復古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宋)司馬光:《類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台灣,中華書局,1967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元)李文仲:《字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明)梅膺祚:《字彙》,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明)張自烈:《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1996年。
    (明)焦竑:《俗書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明)葉秉敬:《字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明)陳士元:《古俗字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灣商務,1983年。
    (清)孔繼涵:《九經字樣疑》,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熊文登:《字辨》,台南縣,莊嚴,1997年。
    (清)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1993年。
    (清)李調元:《六書分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鐵珊:《增廣字學舉隅》,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畢沅:《經典文字辨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翟雲升:《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顧藹吉:《隸辨》,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標點本)》,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台北,國聯圖書出版公司,1973年。
    【三畫】
    于省吾:《殷契駢枝全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四畫】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編纂:《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中國碑帖經典委員會:《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孔仲溫:《類篇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孔仲溫、竺家寧、林慶勳:《文字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
    孔仲溫:《玉篇俗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均主編:《語文現代化論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王叔岷:《斠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市,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六畫】
    全廣鎮:《兩周通假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向光忠主編:《文字學論叢‧第一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向光忠主編:《文字學論叢‧第二輯》,武漢市,崇文書局,2004年。
    向光忠主編:《文字學論叢‧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朱關天:《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七畫】
    何琳儀:《古幣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1996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呂翼平主編:《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問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家樹、吳長和:《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趨向》,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域錚:《西安碑林》,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增杰輯注:《字林考逸續補》,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毛詩正義》,台北,古籍,2001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左傳正義》,台北,古籍,2001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尚書正義》,台北,古籍,2001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台北,萬卷樓,2004年。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八畫】
    周谷城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嘯天:《詩經鑑賞‧上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孟世凱:《中國文字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林尹:《文字學概說》,台北縣,正中書局,1971年。
    林明波:《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九畫】
    施安昌:《善本碑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年。
    范可育、王志方、丁方豪著:《楷字規範史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十畫】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1994年。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班弨:《中國語言文字學通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明:《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十一畫】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張明華:《中國古代字典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書岩主編:《漢字規範問題研究叢書──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1995年。
    張涌泉:《敦煌俗字硏究導論》,台北,新文豐,1996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國淦:《歷代石經考》,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張善文、黃壽祺:《周易譯註》,臺北縣,頂淵出版社,2000年。
    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台北縣,學海出版社,2005年。
    許錟輝:《說文重文形體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34年。
    陳五雲:《俗文字學》,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硏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發行,2005年。
    陳煒湛:《古文字趣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十二畫】
    喻遂生:《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黃錫全:《汗簡注釋》,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
    【十三畫】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新文豐,2006年
    楊成孚:《經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家駱主編:《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書局,1996年。
    葉昌熾撰、王雲五主編:《語石》,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出土文獻硏究方法論文集.初集》,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通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路遠:《西安碑林史》,西安市,西安出版社,1998年。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十四畫】
    管錫華:《漢語古籍校勘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裴普賢:《經學概述》,台北,台灣開明,1969年。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十五畫】
    劉又辛:《通假概說》,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葉秋:《中國古代的字典》,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歐昌俊:《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十六畫以上】
    錢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韓耀隆:《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嚴佐之:《古籍版本學概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二)工具書
    《乙瑛碑》,東京,二玄社,1989年。
    《史晨碑》,東京,二玄社,1989年。
    《西狹頌》,東京,二玄社,1988年。
    《張猛龍碑》,東京,二玄社,1988年。
    《曹全碑》,東京,二玄社,1988年。
    《禮器碑》,東京,二玄社,1987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大通書局編輯部:《歷代書法字彙》,大通書局,197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中國碑帖經典編委會編:《張遷碑》,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中國碑帖經典編委會編:《衡方碑》,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
    中國碑帖經典編委會編:《韓仁碑》,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中國碑帖經典編委會編:《鮮于璜碑》,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太田辰夫:《唐宋俗字譜》,東京,汲古書院,1982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正光:《楚漢簡帛書典》,長沙市,湖南美朮出版社,1998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志賢:《中國草書大字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李志賢編著:《中國正書大字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
    赤井清美:《行草大字典》,東京都,東京堂出版社,1997年。
    周法高撰,張日昇、林明潔合編:《上古音韻表》,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洪鈞陶:《草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洪鈞陶:《隸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范韌庵、李志賢編著:《中國行書大字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
    范韌庵:《中國隸書大字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徐玉立:《漢碑全集》,鄭州市,河南美術,2006年。
    徐富昌:《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張光裕編著,袁國華合著:《望山楚簡校錄》,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張智光:《篆刻大字典》,台北,培琳,1988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馮其庸、鄧安生纂著:《通假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徵:《敦煌俗字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湖北辭書出版社,1988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鄭承規(唐)書:《碧落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鄭聰明:《北魏陏墓誌銘字典》,蕙風堂,2000年。
    聯貫字形匯典編纂委員會編:《字形匯典》,台北,聯貫,1990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台北,台灣,東華,1997年。
    (三)學位論文
    方怡哲:《說文重文相關問題硏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仲翊:《包山楚簡文字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何繼軍:《唐代「三書」俗字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介宇:《中文字書探析》,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吳憶蘭:《說文解字與玉篇部首比較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0年。
    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呂瑞生:《歷代字書重要部首觀念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旼姈:《甲骨文字構形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景遠:《張參「五經文字」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硏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李徹:《說文部首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瑩娟:《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素清:《戰國文字硏究》,臺灣大學中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金允子:《字典部首通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施順生 :《甲骨文字形體演變規律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1998年。
    施順生:《甲骨文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洪文雄:《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袁國華:《包山楚簡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博士論文,1994年。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徐志學:《漢字隸變和簡化對形聲字的影響》,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陳姞淨:《「佩觿」字樣理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榮汾:《干祿字書硏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黃秀燕:《六朝別字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詹今慧:《先秦同形字研究舉要》,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趙璐:《干祿字書字形整理之研究》,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香蘭:《蔡邕及其碑傳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現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薛永剛:《「說文」小篆異體字初探》,陝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謝碧珠:《國字標準字體與出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羅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四)會議論文集與期刊論文
    【二畫】
    丁秀菊:〈論漢字構形理據及其演變〉,《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3期。
    【四畫】
    毛遠明、張紅梅:〈漢魏晉南北碑刻同形字舉証〉,《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初慶:〈漢字演化的規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術系列活動-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2006年。
    王南平:〈漢字演變規律試析〉,《高等函授學報》,1996年,第2期。
    王建:〈中國文化中的避諱〉,《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王景山:〈承認規範,尊重創新〉,《語文建設》,1992年,第9期。
    王夢華:〈文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第4期。
    王夢華:〈漢字字形的混誤和訛變〉,《東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5期。
    王鳳陽:〈漢字的演進與規範〉,《語文建設》,1992年,第4期。
    【五畫】
    北文:〈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文物》,1973年,第11期。
    史鑑:〈顏師古的語文規範實踐〉,《語文建設》,1995年,11期。
    石雲孫:〈論俗字〉,《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石磊:〈五經文字音注反映的中唐語音現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6期。
    【六畫】
    朱鳯玉:〈敦煌寫本字樣書研究之一〉,《華岡文科學報》,1989年,第17期。
    【七畫】
    何忠禮:〈略論歷史上的避諱〉,《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第32卷。
    何根生:〈玄元之妙與唐代避諱〉,《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第13卷。
    冷玉龍:〈論異體字及其在辭書中的處理〉,《漢語大字典論文集》,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
    吳白匋:〈從出土秦簡看秦漢早期隸書〉,《文物》,1978年,第2期。
    吳麗君:〈「唐開成石經」刊刻的社會背景綜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第25卷,第1期。
    呂琨熒:〈論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冀東學刊》,1994年,第2期。
    呂瑞生:〈論異體字例及其作用〉,《第十三屆全國曁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02年。
    李天虹:〈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
    李建國:〈唐代的字樣之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6期。
    李建國、張雍長:〈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漢字規範〉,《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李海霞、何寧:〈唐代的正字運動〉,《文史雜誌》,2000年,第1期。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三則-「妬」、「半」、「乘」〉,《第十三屆全國曁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02年。
    杜愛英:〈敦煌遺書中俗體字的諸種類型〉,《敦煌研究》,1992年,第3期。
    肖建春:〈《經典釋文》述評〉,《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邢霞:〈動態考察漢字理據的演變〉,《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巫俊勳:〈《字彙‧辨似》探析〉,《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2年。
    【八畫】
    季旭昇:〈說互〉,《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所、中華民國文字學會主辦,1993年。
    季旭昇:〈從古文字談簡體字問題〉,《第五屆國際漢字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季素彩:〈漢字的形體訛變說〉,《漢字文化》,1994年,第2期。
    宗志武:〈秦的文字統一及刻石反映的建元改制成果〉,《宿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
    林志強:〈關於漢字的演變現象〉,《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 期。
    林素清:〈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研院史語所叢刊》,1987年,第58本第1分。
    林素清:〈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中國文字》,1990年,新13期。
    林榮森:〈《急就篇》名稱探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第13期。
    林澐:〈釋古璽印中從「朿」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92年,第19輯。
    【九畫】
    侯開嘉:〈俗書與官書的雙線發展規律〉,《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姚永銘:〈俗字研究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3期。
    施安昌:〈關於「干祿字書」及其刻本〉,《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
    施安昌:〈唐人對「說文解字」部首的改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
    施安昌:〈唐代正字學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
    施順生:〈甲骨文異字同形之探討〉,《第十三屆全國曁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02年。
    洪固:〈字典部首檢字法的改進研究〉,《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
    范知歐:〈淺論唐宋的經籍文字規範〉,《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十畫】
    唐娟:〈《干祿字書》與《五經文字》異同比較〉,《文教資料》,2007年2月。
    唐祖敏:〈《說文解字》所見小篆隸變楷化規律初探〉,《婁底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孫雍長、李建國:〈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漢字規範〉,《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孫雍長、李建國:〈秦漢時期的漢字規範〉,《光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孫寶成:〈正字法和正字的社會參與〉,《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徐時儀:〈槍和搶的衍變遞嬗考探〉,《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秦永龍、李洪智:〈隸變撾程中字形的歧異及優化選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耿振生:〈我國古代重視語文規範化〉,《語文建設》1996年,第9期。
    郝茂:〈論唐代敦煌寫本中的俗字〉,《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郝茂:〈三種楷體正字書的比較〉,《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馬偉成:〈唐代俗字研究-以《五經文字》為考察對象〉,《文字的俗寫現象及多元性-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聖環,2006年。
    高明:〈古文字的形傍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0年,第4輯。
    高景成:〈略談漢字字形發展中的合併和訛變〉,《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
    高開貴:〈略論戰國時期文字的繁化和簡化〉,《江漢考古》,1988年,第4期。
    【十一畫】
    張千衛:〈「漢魏石經」考論〉,《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張世超:〈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86年,第2期。
    張世超:〈釋「逸」〉,《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立娟:〈試論龍龕手鏡的雜部字〉,《漢字文化》,2005年,第4期。
    張金霞:〈顏氏家族與漢字規範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6年,第15輯。
    張涌泉:〈漢語俗字續考(二)〉,《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翔:〈清乾嘉時期「揚州二馬」及其藏書〉,《晉圖學刊》,2001年,第2期。
    張標:〈書同文正形說質疑〉,《河北師大學報》1986年,第1期。
    張曉明、李薇:〈從《說文》重文看漢字字際關係的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張顯成:〈《武威醫簡》異體字初探〉,《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梁曉玲:〈漢字偏旁、部件辨析〉,《呼蘭師專學報》,2001年,第17卷第1期。
    許學仁:〈「存古」與「合時」-試論小篆以後的正字運動〉,《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術系列活動-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2006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郭建華:〈試析古人避諱在古籍版本鑑定中的作用〉,《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79年,第1輯。
    陳怡如:〈《正字通》與《字彙》歸部觀念差異之例釋〉,《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
    陳昭容:〈秦書同文字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3分。
    陳姞淨:〈《佩觿》編輯及辨似觀念探述〉,《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陳姞淨:〈字樣學中辨似觀念初探〉,《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8年。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1年,第6輯。
    陳煒湛:〈甲骨文「允」字說〉,《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2004年,第25輯。
    陳靜:〈漢字形體訛變研究概述〉,《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陸錫興:〈唐代的文字規範和楷體正字的形成〉,《語文建設》,1996年,第6期。
    【十二畫】
    傅亞庶:〈釋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曾榮汾:〈字樣學的新發展〉,《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
    曾榮汾:〈異體字考釋法析述〉,《第十三屆全國曁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02年。
    曾榮汾:〈漢語俗字的演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術系列活動-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2006年。
    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2年,第7輯。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6年,第15輯。
    湯餘惠:〈戰國文字考釋五則〉,《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3年,第10輯。
    華文:〈中國歷代石經簡說〉,《華夏文化》,1995年,第1期。
    馮賀軍:〈唐初避諱二例〉,《文化廣角》,2005年,第1期。
    黃宇鴻:〈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廣西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黃德寬:〈說「也」〉,《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黃靜吟:〈秦簡隸變研究──以雲夢秦簡<語書>為例〉,《古文字學論文集》,國立編譯館,1999年。
    【十三畫】
    楊加深:〈書寫材料和工具與隸變的關係探討〉,《檔案學通訊》,2004年,第3期。
    楊明:〈談目及從目諸字形義的演變〉,《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19卷。
    楊澤生:〈談出土秦漢文字「脊」和「責」的構形〉,《古文字研究》,2003年,第24輯。
    楊麗君:〈歷代石經簡論〉,《現代語文》,2006年,第7期。
    楊寶忠、劉亮:〈楷書字典疑難字的注音問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董蓮池:〈古漢字形義探索三篇〉,《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裘錫圭:〈漢字的性質〉,《中國語文》,1985年,第1期。
    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語文導報》,1985年,第10期。
    裘錫圭:〈從純文字學角度看簡化〉,《語文建設》,1991年,第2期。
    裘錫圭:〈漢字整理工作的歷史經驗〉,《現代漢語規範化問題》,語文出版社,1995年。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2年。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字和從「」、從「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十四畫】
    趙立偉:〈從隸變看俗字的產生〉,《聊城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趙海燕:〈《五經文字》的正字觀及其現實意義〉,《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3年,第20輯。
    趙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6年,第15輯。
    齊元濤:〈顏氏家族與楷體字形的確立〉,《山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齊元濤:〈隋唐五代碑志楷書書寫,構形狀況論析〉,《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1期。
    齊元濤:〈隋唐五代碑志楷書中的形體混同現象〉,《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
    【十五畫】
    劉中富:〈《干祿字書》的異體字及期相關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4期。
    劉中富:〈《干祿字書》俗字研究〉,《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3期。
    劉中富:〈《干祿字書》正字的性質及其來源〉,《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宗漢:〈釋七、甲〉,《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4輯。
    劉釗:〈「稽」字考論〉,《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釗:〈甲骨文考釋〉,《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92年,第19輯。
    劉國正:〈要規範化,不要絕對化〉,《語文建設》,1992年,第9期。
    潘重規:〈敦煌卷字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孔孟月刊》,1980年,18卷10期。
    潘重規:〈敦煌卷字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17輯,1991年。
    蔡忠霖 :〈唐代的兩種字樣書──《正名要錄》與《干祿字書》〉,《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4年,第2期。
    蔡忠霖 :〈敦煌俗字散論〉,《敦煌學》23輯, 2001年9月。
    蔡忠霖 :〈從書法的角度看俗字的生成〉,《敦煌學》24輯, 2003年6月。
    蔡忠霖:〈寫本與碑刻之俗字比較─從不同載體看隋唐俗寫的展現〉,《醒吾學報》,2004年,27期。
    蔡忠霖:〈字書字級分類及其意義研究〉,《醒吾學報》,2004年,第28期。
    蔡忠霖:〈《正名要錄》之文字屬性歸類研究〉,《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蔡忠霖:〈唐代字樣書文字屬性歸類初探〉,《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8年。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唐代字樣學〉,《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
    蔣玲玲:〈漢字檢字法部首研究的一項新成果〉,《漢字文化》,2006年,第3期。
    【十九畫】
    羅會同:〈秦漢兩代的文字規範化概述〉,《呼蘭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羅福頤:〈青銅器銘文中之避諱〉,《古文字研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1985年,第11輯。
    (五)相關網站與電子資料
    中央研究院金文資料庫:https://db1.sinica.edu.tw/%7Etextdb/test/rubbing/query.ph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康熙字典:http://www.kangxizidian.com/index2.php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漢字構形資料庫光碟,中研院文獻處理實驗室,2003年12月版。
    《漢語大詞典》(光碟版),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電腦漢字字形、異體字及詞彙整合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charDB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31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101.pdf90KbAdobe PDF21082檢視/開啟
    103102.pdf148KbAdobe PDF21067檢視/開啟
    103103.pdf141KbAdobe PDF21365檢視/開啟
    103104.pdf135KbAdobe PDF21049檢視/開啟
    103105.pdf386KbAdobe PDF21838檢視/開啟
    103106.pdf775KbAdobe PDF22355檢視/開啟
    103107.pdf1213KbAdobe PDF22066檢視/開啟
    103108.pdf766KbAdobe PDF21786檢視/開啟
    103109.pdf1999KbAdobe PDF23366檢視/開啟
    103110.pdf2036KbAdobe PDF23304檢視/開啟
    103111.pdf492KbAdobe PDF21470檢視/開啟
    103112.pdf1311KbAdobe PDF21396檢視/開啟
    103113.pdf551KbAdobe PDF21248檢視/開啟
    103114.pdf902KbAdobe PDF21356檢視/開啟
    103115.pdf325KbAdobe PDF2246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