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65855      Online Users : 9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7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70


    Title: 明末清初「魏忠賢」小說研究
    Authors: 郭書瑄
    Contributors: 高桂惠
    郭書瑄
    Keywords: 明末清初
    時事小說
    魏忠賢
    邸報
    紀惡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9 12:35:31 (UTC+8)
    Abstract: 《警世陰陽夢》、《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皇明中興聖烈傳》與《檮杌閒評》這四本魏忠賢小說題材於史有所本,在看似相近的歷史事件中,展演出不同的詮釋方式。本論文欲從發展脈絡、歷史與虛構之並陳、書寫策略以及邸報材料運用四方面進行探論,試圖對魏忠賢題材被重複書寫的現象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範圍、研究概況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聚焦於魏忠賢小說的發展脈絡,考察晚明的史籍文獻,藉以探究魏忠賢小說興起之因,並彙整現有的版本研究,另納入《皇明中興聖烈傳》的刪改版本《魏忠賢軼事》,雖然與《聖烈傳》內容大同小異,但其書名與內容的改易呈現出了作者對時局觀感之心境變化。
    第三章觀看魏忠賢小說共通的「紀惡」書寫有何不同呈現。除了魏忠賢當權後種種惡名昭彰的事蹟外,小說作者們多以虛構想像之筆,渲染魏忠賢進宮前的卑污劣跡,刻劃出具有「幫閒」特質的市井無賴形象,除了隱含對人性之為惡可能的深刻洞察,也可能是對天啟六、七年造祠風潮的回應,徹底將魏忠賢「去神化」。
    第四章分別探討四本魏忠賢小說的書寫策略。在《警世陰陽夢》中,作者運用變換的敘述視角、擬真的冥界遊行見聞紀錄來增強其可信度,以夢隱喻歷史傷痛,將超越現實與夢境的關鍵,簡化為行善去惡之道德信條,回應其「警世」主旨。《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展現將小說經典化之自我期許,作者陸雲龍將未能舉業濟世的怨憤灌注於小說創作之中,其回首韻文、入話議論、回末評等文字皆成為紓陳己志之載體。《皇明中興聖烈傳》蒐羅與魏忠賢相關的神怪異聞、邸報材料成書,有如集結八卦與新聞的魏忠賢事件特刊,其內容較為趨俗,表現直露、素樸、諧謔等的庶民特色。最後出的《檮杌閒評》經過時間的積澱,構思出時空感廣遠的赤蛇禍亂因果結構,抒發亡國易代的感傷,人物塑造更為細膩、立體而深刻,淡化對魏黨的憤恨,而生出對人生無常的無奈以及歸隱避世的嚮往。
    第五章以魏忠賢小說的重要素材「邸報」為主要聚焦。魏忠賢小說是最早意識到所寫的題材與邸報之時事性有所關聯者,自覺採用紀實性較強且源於官方正式管道的邸報資料,可謂對邸報所標幟的當下性有著敏銳的察覺,而使得小說與時事有了更為緊密的契合。雖然這種做法往往被認為有害於小說的文學性,但在「述而不作」之著史風尚影響之下,邸報應非只是充篇幅的無機材料。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
    Reference: 一、典籍文獻
    ◎古典小說
    (明)長安道人國清:《警世陰陽夢》,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明)長安道人國清編次:《警世陰陽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陸雲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收於侯忠義主編、張玉範校點:《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明)陸雲龍:《魏忠賢小說斥奸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西湖野臣:《皇明中興聖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西湖野臣:《魏忠賢軼事》,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年。
    (明)無名氏:《檮杌閒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佚名:《檮杌閒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佚名:《檮杌閒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明)孫高亮著、孫一珍校點:《于少保萃忠全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明)平原孤憤生:《遼海丹忠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陸人龍撰、覃君點校:《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佚名:《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收入侯忠義、李勤學主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第八冊,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明)佚名:《近報叢譚平虜傳》,收入侯忠義、李勤學主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第九冊,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明)名衢逸狂:《征播奏捷傳》,收於《古本小說叢刊》第一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金木散人:《鼓掌絕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集芙主人批評、井天居士校點:《生綃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其他(大致依成書先後)
    《尚書正義》,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一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
    《孟子》,收於《十三經注疏》第七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
    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于非等譯注:《昭明文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萬曆邸鈔》,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據中央圖書館所藏清初抄本影印。蘇同炳〈論中央圖書館所藏《萬曆邸鈔》非清鈔本〉(收於氏著:《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修訂版,頁106-121)一文論證,此版本當鈔於明崇禎年間。
    (明)于慎行:《穀山筆麈》,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004年重印。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明)朱長祚撰、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第4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蔡士順撰:《傃菴野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69冊。
    (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二刷,據上海圖書館、武漢科學院圖書館、蘭州圖書館、旅大圖書館藏等本配合成書。
    (明)沈國元撰:《兩朝從信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30冊。
    (明)陸雲龍:《翠娛閣近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文秉:《先撥志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吳應箕等:《東林始末》,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再版。吳應箕:《東林本末》、蔣平階:《東林始末》、吳應箕:《熹朝中節死臣傳》、黃煜:《碧血錄》等合訂。
    (明)文秉:《先撥志始》,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再版。
    (明)張世則:《貂璫史鑒》,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98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收錄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王士禎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李遜之:《三朝野記》,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清)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別史類,第211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計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據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初舊抄足本校點、改正、補闕成書。
    二、近人研究成果
    ◎ 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小說研究相關著作
    《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主編、出版,1993年。
    井玉貴:《陸人龍、陸雲龍小說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毛德富、衛紹生、閔虹:《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方正耀著,郭豫适審訂:《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2005年。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清大中文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三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01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2年。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
    歐陽健:《古小說研究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錢靜方:《小說叢考》,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譚正璧、譚尋:《古本稀見小說匯考》,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二)其他
    王玉德:《神秘的第三性──中國太監大寫真》,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春瑜、杜婉言譯注:《歷史人物傳記譯注:劉瑾.魏忠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冷東:《閹割現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苗棣:《庸人治國──魏忠賢專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徐子方:《千載孤憤》,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發行,1966年。
    寒爵:《明末太監魏忠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楚辭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樊樹志:《晚明史(175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分上中下三冊。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蘇同炳:《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修訂版。
    (三)中文譯著(依出版先後排序)
    巴赫金(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華萊士.馬丁(M. Wallace)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 學位論文
    王珍華:《明末時事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李進益先生指導,2001年。
    高美華:《明代時事新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1月。
    陳大道:《檮杌閒評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先生指導,1991年。
    張平仁:《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年4月。
    姬忠勛:《明清之際時事小說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黃千珊:《《警世陰陽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三慶先生指導,2004年7月。
    黃豔:《《檮杌閑評》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4月。
    賴素玫:《唐代夢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92年12月。
    顧克勇:《陸雲龍、陸人龍兄弟文學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 期刊
    (日)大木 康:〈關於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和讀者〉,《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二期,頁199-211。
    于平:〈惡之花 情之果-—《檮杌閑評》創作傾向淺論〉,《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四期,頁103-109。
    毛文芳:〈閒賞──晚明美學之風格意涵析論〉,《中正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1998年3月,頁23-50。
    王文戈:〈以夢設喻的審美意識〉,《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4卷第1期,頁90-97。
    井玉貴:〈《警世陰陽夢》、《清夜鐘》作者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4期,頁41-44。
    井玉貴:〈新進發現的陸雲龍傳記資料《陸蛻庵先生家傳》及其他〉,《文獻季刊》2003年10月第4期,頁130-139。
    井玉貴:〈「傳信」與「違實」──《魏忠賢小說斥奸書》論〉,《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1期(總79期),頁189-201。
    尹韻公:〈明代邸報與明代歷史〉,《新聞大學》1997年秋,頁79-81。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4年3月,頁39-103。
    任曉潤:〈情緣悲劇與歷史悲劇的交匯融合──《檮杌閑評》、《長生殿》、《桃花扇》悲劇意蘊探尋〉,《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四期,頁250-257。
    向志柱、陳兮:〈「果報」觀念和邏輯與「三言」的敘事〉,《學海》2003年2月,頁195-198。
    朱志平:〈宦官綜論〉,《海南師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83-88。
    冷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頁123-132。
    吳光正、胡元翎:〈「三言」發跡變泰型故事的母題分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1年3月),頁80-85。
    吳波:〈論因果觀念與明清小說的創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第70期(1995年第3期),頁32-37。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二十八期(2003年12月),頁1-31。
    李匯群:〈幫閑與幫襯──談古代白話小說中的兩類人物形象〉,《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01年4月,頁30-32。
    胡海義:〈論好議時政之風對明末清初時事小說文本的影響〉,《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07-110。
    胡蓮玉:〈陸雲龍生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頁213-222。
    范道濟:〈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發憤」論〉,《黃岡師專學報》第14卷第3期,1994年8月,頁39-44。
    高小康:〈中國敘事觀念的演變〉,《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三期,頁4-21。
    高小康:〈論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深層結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23-29。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文化選擇〉,《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年12月,頁49-74。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283-312。
    高爾丰:〈一部頗有史料價值的小說──《警世陰陽夢》〉,《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2期,頁138-143。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7月,第五卷第4期,頁121-128。
    孫一珍:〈各有千秋 一枝獨秀──明末四部魏閹小說之比較〉,《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03期,頁173-182。
    莎日娜:〈亂世悲歌與政治童話──論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的創作心態〉,《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03期,頁86-96。
    莎日娜:〈論時事小說與歷史小說的分流〉,《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03期,頁64-68。
    莎日娜:〈《檮杌閒評》與《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比較研究〉,《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頁204-216。
    莎日娜:〈妙筆文心、雅俗共鑒:試論明末清初通俗小說的文人品性〉,《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31-35。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13,140。
    張平仁:〈《檮杌閒評》作者非李清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2月,頁96-99。
    張平仁:〈徘徊於世情與時事之間──《檮杌閒評》論略〉,《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3年6月,頁54-58。
    張平仁:〈時事小說藝術特徵論略〉,《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二期,頁13-22。
    張丙釗:〈《檮杌閒評》語言的地方特色〉,《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1986年,頁251-261。
    張暎:〈論「發跡變泰」小說〉,《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頁106-110。
    傅承洲:〈文人創作與明代話本的文人化〉,《求是學刊》第28卷第5期,2001年9月,頁80-86。
    楊修健、彭效田:〈論明代末年的反閹現實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1999年3月,頁10-14。
    趙客生:〈明代生祠現象探析〉,《求是學刊》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26-131。
    劉亮雅撰,廖永超、王梅春、周盈秀譯:〈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65-183。
    劉書成:〈明清之際時事小說的基本特徵及繁盛原因〉,《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頁74-78。
    劉鶴岩:〈試論《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的歷史意識與文學意識的結合〉,《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頁6-9。
    歐陽健:〈《檮杌閑評》本事考証〉,《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1986年,頁202-250。
    韓道誠:〈明末逆閹魏忠賢的身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五卷第一期,頁153-166。
    戴承元:〈《檮杌閒評》:從《金瓶梅》到《官場現形記》之間的過渡〉,《安康師專學報》第13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36-39。
    魏長寶:〈論顧炎武的歷史哲學〉,《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0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119-123。
    顧克勇:〈時事小說快速問世探考〉,《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4月,頁54-58。
    顧克勇、王定云:〈情與理的困惑選擇──論時事小說的創作特色〉,《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02年6月,頁102-106。
    顧克勇、蔚然:〈《警世陰陽夢》作者為朱長祚考〉,《濟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一期,2000年2月,頁29-31。
    ◎ 會議論文、單篇論文
    朱傅譽:〈明末新聞小說初探〉,收入《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71-80。
    林金樹:〈試論明光宗朱常洛〉,收於《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灣學生書局經銷,頁73-107。
    胡凡:〈明代東宮臣僚集團與明代政治〉,收於《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灣學生書局經銷,頁1-17。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收於《明史研究專刊》(第五期),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灣學生書局經銷,頁17-62。
    趙毅:〈明萬曆妖書案抉微〉,收於《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臺灣學生書局經銷,頁55-72。
    劉勇強:〈明清邸報與文學之關係〉,原載《學人》第三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收於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文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558-571。
    劉曉東:〈明代監閣體制探賾〉,收於趙毅、林鳳萍主編:《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頁80-89。
    謝景芳:〈理論的崩潰與理想的幻滅──明代中後期的仕風與士風〉,收於趙毅、林鳳萍主編:《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頁402-411。
    欒星:〈明清之際的三部講史小說──《勦闖通俗小說》《定鼎奇聞》與《樵史通俗演義》〉,收於《明清小說論叢》第三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頁146-163。
    ◎ 工具書
    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8th edition, Boston: Thomson Wadsworth, 2005
    Brooker, Peter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90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年。
    馬文熙、張歸璧等編著:《古漢語知識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
    劉世德等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24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02401.pdf88KbAdobe PDF2808View/Open
    15102402.pdf152KbAdobe PDF2796View/Open
    15102403.pdf135KbAdobe PDF21074View/Open
    15102404.pdf165KbAdobe PDF2910View/Open
    15102405.pdf338KbAdobe PDF21417View/Open
    15102406.pdf508KbAdobe PDF21788View/Open
    15102407.pdf678KbAdobe PDF22218View/Open
    15102408.pdf790KbAdobe PDF21770View/Open
    15102409.pdf545KbAdobe PDF22038View/Open
    15102410.pdf180KbAdobe PDF21071View/Open
    15102411.pdf256KbAdobe PDF217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